?

膠州秧歌吹打樂的保護與傳承

2019-01-16 05:38郭亮
藝海 2019年12期
關鍵詞:保護傳承

郭亮

〔摘 要〕膠州秧歌,作為漢族舞蹈的優秀代表,現今的情況是:“錄音放得響,沒了吹鼓手。秧歌扭得歡,全都變了味?!蔽恼聦δz州秧歌吹打樂的歷史背景、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對其保護、傳承、發展的深層次認識與策略。

〔關鍵詞〕膠州秧歌吹打樂;保護;傳承

2017年7月,筆者作為山東膠州秧歌吹打樂團的領奏,參加了由文化部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展演”,由樂團表演的膠州吹打樂《菠蘿翠》《膠州秧歌風》獲得全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和熱烈的歡呼聲,贏得滿堂彩,最終從全國175支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最高獎,參加閉幕式演出并進行海南省巡演。

在獲獎的同時,筆者又對當下膠州秧歌吹打樂的現狀表示擔憂,對其保護、傳承、發展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1.秧歌舞蹈大發展,伴奏吹打受冷落。2006年5月20日,膠州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今,膠州秧歌的舞蹈大放異彩,全國各地舞蹈人專程來膠州學習秧歌,不少當地老藝人被請出去傳授技藝。更為可喜的是膠州秧歌已被編為藝術院校的舞蹈教材,成為全國藝術院校民間舞蹈的必修課程。但秧歌的傳統伴奏音樂形式卻大受冷落,在各類大型秧歌演出中幾乎是“只見秧歌舞,不見吹秧歌”,傳統的吹打演出伴奏形式被電子音樂所代替,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2.以往關于膠州秧歌的研究多偏重在舞蹈研究,而對其伴奏吹打樂的系統整理及分析并不多見。筆者力求從膠州秧歌吹打樂的角度對其音樂中的曲調結構、調式調性、旋律襯句、節奏節拍以及伴奏樂器做全面的分析,通過音樂的本體來把握膠州秧歌的藝術特點,并運用民族音樂學的方法對膠州秧歌的社會功能和膠州秧歌如何得以傳承和保護進行分析和研究。

3.優秀的曲牌亟待保護。膠州吹打樂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已知二百多個曲牌,秧歌吹打樂在這樣的土壤中產生,兼容并蓄,服務舞蹈,風格獨特,廣泛應用于大眾生活之中,是膠州民間音樂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技術性和藝術性。筆者了解到膠州文化館雖然有進行搶救性挖掘,但仍有很多曲牌散失民間,且存在記譜不規范沒有錄音等問題,制約傳統吹打樂音樂的保護工作。

4.演奏人才的大量缺失。改革開放以來,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膠州秧歌吹打樂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遭遇著現代文明的沖擊,從業者大量轉行,人才培養幾近空白。

5.秧歌音樂吹打樂的獨特性,有別于獨立的其他吹打樂形式,研究價值高。

一、人文環境

膠州市地處黃海之濱、膠州灣畔,以膠水而得名。膠州擁有五千多年歷史,至今仍保留新石器時代集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于一體的三里河文化遺址。境內曾是春秋莒國、介國封地,唐朝設立板橋鎮,北宋時期港盛州興,海運貿易持續繁榮,特設市舶司、膠西榷場,是長江以北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全國五大商埠之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素有“金膠州”之美譽,滋養形成膠州人民“包容友善、重商守信、弘文尚德”的人文傳統。膠州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名人眾多,以“揚州八怪”之一高鳳翰為代表的歷史名人就有一百多位。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膠州秧歌和膠州茂腔同時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八角鼓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膠州成為中國秧歌節永久舉辦地,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秧歌之鄉、中國剪紙之鄉、首批文化強省建設先進市等稱號。

優越的人文環境為膠州秧歌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土壤,膠州秧歌吹打樂也結合當地豐富的戲曲、民歌、曲藝等藝術門類,發展成獨具膠州地方特色,既服務于秧歌,又可獨立演奏的吹打樂藝術之花。

二、發展歷史

秧歌,源于農業勞動,是人們插秧所唱的勞動小曲演變而來的。膠州在唐宋時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所以有南方秧歌也不奇怪。北宋時期作為北方唯一設置市舶司的碼頭,膠州與江南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商業貿易的往來,各地的文化藝術如秧歌等也隨之傳入。膠州秧歌應該是南北精華相結合,而形成的新藝術形式。

從明末清初邊舞邊唱自娛性的小調秧歌到1856年營業性的小戲秧歌,到1920年,以秧歌藝人陳鑾增為代表的“武秧歌”和以劉彩為代表的“文秧歌”時期,再到建國以來豐富多彩的膠州秧歌,膠州秧歌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植根于農耕文化的土壤,受齊文化和海運文化的影響,成為一個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的地方劇種。

三、基本構成

膠州秧歌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兩種表現形式則是小調秧歌和小戲秧歌。六個行當分別是膏藥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小調秧歌是舞蹈為主的秧歌形式。常用隊形有十字梅、四門斗、繩子頭、大擺隊、正反挖心、兩扇門等,主要舞蹈動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丑鼓八態”等。音樂由“打擊樂”“嗩吶牌子”“民歌小調”組成。伴奏樂器除嗩吶、笙外,還有堂鼓、大鑼、鐃鈸、小镲、小鑼等,伴奏曲牌有“菠蘿脆”“斗鵪鶉”等。

小戲秧歌由小調秧歌派生出來,其舞蹈動律、曲牌演唱、表演與小調秧歌基本相同。演唱曲牌有“扣腔”“西腔”等;伴奏曲牌有“八板”“扇簸箕”等。小戲秧歌原有劇本《裂裹腳》《拉磨》《送閨女》《打灶》等七十余出,皆為口頭傳唱,大部分失傳,現僅有三十余出。

四、音樂特點

膠州秧歌吹打樂的風格特點獨特,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膠州秧歌吹打樂的曲式結構短小精練,不以對稱、規整為準則,在諸多中只有 6 首是方正的四句式結構,音樂形式更加靈活;常見樂隊伴奏的連接句,鑼鼓節奏穿插于樂曲中,增加音樂的戲劇性,對比性和可聽性,有利于更好地抒發情感。

2.徵調式是膠州秧歌使用最多的調式,占到50%,、宮調式次之,占25%,但相同的調式音樂風格卻不同,這是因為相同調式中使用不同的骨干音產生的效果,徵調式常以 2(re)、6(la)或2(re)、1(do)為骨干音,而宮調式則常用 3(mi)、5(sol)或5(sol)、 6(la)為骨干音;同時,歌曲中出現較多偏音,尤其是六聲加變宮的音階最為常見,它的加入構成徵調式主音之上的大三度音程,而宮調式中它則是位于主音下方小二度的傾向性音,這就在穩定調性的同時豐富了色彩;此外,膠州秧歌唱腔中不常出現轉調。

3.膠州秧歌有自己的旋法特點,級進、小跳進、大跳進穿插進行,七度音程不是反向級進而是反向三度解決,旋律進行以歌詞和情感表達為基礎;唱腔中,用以抒發感情的襯句雖然不占多大篇幅,但在歌曲開頭、樂句的連接處、結束句之前,甚至作為結束句都常被大量使用。樂隊伴奏音樂中還常常使用四拍以上的拖長音,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4.膠州秧歌的節拍以 2/4 拍為主,偶爾出現 2/4 和 3/4 的交替,但節奏型卻是復雜多變,長短相間的,尤其是切分節奏的使用頻率很高,其重拍拍點被后移至后半拍,使音樂行進的藝術效果更加強烈。

五、社會功能

在對膠州秧歌進行的調查中,筆者時刻能體會到這個地方小戲所具有的諸多功能,這些功能某種程度上保護了秧歌的傳承。

娛樂功能:通過秧歌表演,使農閑時民眾精神上得到休整,并且膠州秧歌有歌有舞有樂有戲,老幼皆宜,適應當地民眾對娛樂的需求。

教育功能:諸多劇目對于演者觀者都是一種傳播與吸取知識的過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地先民走出愚昧,走向文明的進程。

交際功能:秧歌扭起來,人們通過扭秧歌互相祝福,起到增進友誼的功效和交際功能,具有維系個體與群體的平衡關系,提倡家庭觀念,營造親善和諧社會氛圍的重要作用。

保健功能:不言而喻,扭秧歌本身就是很好的身體運動,老少皆宜。三五好友,街坊相鄰,敲起鑼鼓,扭起秧歌,身心愉悅,強身健體。

這些功能也是膠州秧歌能發展下去的原因所在。

六、傳承保護

膠州秧歌吹打樂作為非物資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與保護工作需要政府機構和社會各界力量的投入與支持,繼而建立科學有效的膠州秧歌吹打保護傳承工作機制。

1.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

2.加強對民間藝人的保護和培養年輕的后備力量;普查現尚存世健在的民間鼓吹樂老藝人的情況,進行拯救性的錄音、整理工作。2019膠州市秧歌大賽首次加入傳統秧歌賽,規定必須用傳統吹打樂樂隊伴奏,起到很好的作用;

3.重視文化宣傳,喚起民眾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進行普及型的展演,讓青島市民了解本市的優秀文化遺產;

4.加強專業化秧歌隊伍的建設。這一點“膠州茂腔秧歌保護傳承中心”的建立及大量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在當地中小學建立膠州秧歌吹打樂傳承基地,每周為孩子們教授吹打樂器,組織少兒吹打樂團;利用假期組織青少年非遺夏令營,教授非遺知識,傳授演奏技藝;

6.將膠州秧歌吹打樂納入學校課堂教學開設駐青高校專業藝術類教育課程,聘請民間老藝人為藝術類吹打專業本科生教授青島民間鼓吹樂代表性樂器的技巧。

結 語

流傳于膠州的膠州秧歌,在傳承和發展中植入民俗、海運和宗教等文化基因,承載著膠州豐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變遷。2000年,膠州秧歌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作為漢族舞蹈優秀代表的膠州秧歌,現今的情況是“錄音放得響,沒了吹鼓手。秧歌扭得歡,全都變了味”。在當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恢復“原生態”民俗活動,研究“衍生態”藝術形式,建構雙重文化環境傳承機制,我們還將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責任編輯:翁婷皓)

猜你喜歡
保護傳承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江西武寧打鼓歌保護和傳承的路徑探討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反滲透長期停用保護方法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