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元會教授從濕論治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經驗總結

2019-01-29 04:35劉文娟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9年1期
關鍵詞:癥見氣短澤瀉

劉文娟

(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北京 100078)

胡元會教授認為現代人生活條件日益提高,飲食不節,聚濕生痰,痰濕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1]。濕邪既是心力衰竭發病的始動因素之一,又是心力衰竭遷延不愈之根。濕性黏滯,容易阻礙氣血運行,影響陽氣布化,無論外感濕邪,還是內生濕邪皆可使人體臟腑功能失常,水液聚于心包,陽氣不展,心陽受損,而致心力衰竭[2]。因此化水利濕法為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則,臨證根據不同病理特點通過宣肺、健脾、溫腎、活血、養陰、祛痰等方法使水道循于正常,濕邪化于無形?;麧穹ㄔ谛牧λソ咧袘迷瓌t為:治濕邪,理氣為先;除濕藥,輕輕靈動;除濕氣,緩緩圖之;治濕病,護正為要;治濕證,寒溫相宜。胡元會教授認為加強心力衰竭辨證分型的規范化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標準化治療是中醫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后還需加強中醫對心衰治療標準化、客觀化、規范化的研究,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以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的進程。

1 胡元會教授治療心力衰竭常用的化濕法及病案

胡元會教授認為由于濕邪致病臨床表現多樣,疾病錯綜復雜,因此,濕病的治療,要做到臨床辨證準確,藥證相合,恰當使用化濕法。濕邪所致心力衰竭的治法當以除濕為要,但要在四診合參的基礎上,根據濕邪在體內的部位或狀態不同,以及結合心血管疾病不同病理階段時期,采用針對每個不同病證適宜方法治療。常用化濕法如下:

1.1 宣肺化濕法 適用于濕遏肺氣之證,臨床癥見胸悶、胸痛、心悸、氣短、氣喘、少尿、周身腫脹,或肢腫、喘而無汗、畏寒、舌淡白、苔薄白、脈滑濡。常用方劑:三仁湯(《溫病條辨》)。常用藥物:杏仁、茯苓、白豆蔻、薏苡仁、通草、竹葉、藿香、佩蘭、蘇葉等。瀉肺祛濕強心方:葶藶子 15 g,桑白皮 12 g,全瓜蔞 12 g,桔梗12 g,豬苓 15 g,澤瀉 12 g,萊菔子 12 g,杏仁 9 g,冬瓜皮 15 g,防己 6 g,茯苓 30 g,蘆根 15g。

心衰水濕蘊肺案 李某,女,57歲。主訴:2010年4月15日因“胸悶氣短2年,加重 7天”首診。2年前,患者勞累后胸痛,行冠脈造影術示“前降支狹窄50%~60%”診斷為“冠心病,心力衰竭”,經藥物保守治療而好轉。于7天前咳嗽后出現喘息、憋悶、心悸、口干、乏力、畏寒,伴雙下肢浮腫、少尿。舌淡白、苔白,脈濡滑。查體:BP:120/82 mmHg,HR:72次/min,S1低,律齊,雜音 (-),肝脾未及。雙下肢水腫(++)。心臟彩超:左房增大,EF:46%。心電圖:竇性心率,V4~V6,ST 段下移> 0.05 mV,T 波:V4~V6倒置。胸片:肺紋理紊亂,心臟增大。西醫診斷:冠心病 心功能Ⅱ級。中醫診斷:心衰 (水濕蘊肺)。中藥治則:宣肺化濕。方劑:三仁湯加減。炒杏仁 6 g,茯苓 30 g,白豆蔻 15 g,薏苡仁 30 g,通草 15 g,竹葉 15 g,藿香15 g,佩蘭 10 g,桑白皮 30 g,葶藶子 15 g。7劑,日 2次,水煎服。

患者服藥后,諸癥好轉,守方調理 2周,咳喘止,心悸平,水腫消失。炒杏仁,苦、辛,上以通利上焦肺氣、使肺氣宣通;白蔻仁,辛、苦、芳香,以化濕舒脾、去中焦濕;薏苡仁,甘、淡、寒,以滲利濕熱于下焦;桑白皮宣降肺氣、調暢氣機、氣行則水行。

1.2 健脾化濕法 適用于脾虛濕困證,臨床癥見胸悶、胸痛、心悸、胸脅脹滿、目眩短氣、面色萎黃、肢倦乏力、納差便溏。舌淡苔白,脈滑細。常用方劑: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實脾飲(《濟生方》)。常用藥物:黃芪、黨參、白術、扁豆、防己、茯苓等。健脾祛濕強心方:黃芪 30 g,黨參 12 g,炒白術 12 g,蒼術 12 g,干姜 6 g,陳皮 10 g,法半夏 12 g,草果 10 g,茯苓 30 g,澤瀉12 g,大腹皮 12 g,廣木香 10 g。

心衰脾虛濕停案 馬某,男,66歲。主訴:陣發胸悶胸痛5年,加重伴雙下肢浮腫1周,患者于5年前因陣發性胸悶胸痛,氣短,動則加重,被當地醫院診斷為冠心病、心衰。近1周來,胸悶胸痛加重咳喘不能平臥夜間尤甚。心悸氣短、動則加甚、食少、腹脹、雙下肢凹陷性水腫。曾在當地醫院予強心、利尿、抗炎、平喘等藥治療,療效不顯,且日漸加重,遂來我院就診??滔掳Y見:陣發胸悶氣短、腹脹、惡心嘔吐、倦怠乏力、雙下肢凹陷性水腫,按之沒指,尿少,舌淡暗、苔黃厚膩,脈沉遲。查體:BP:112/68 mmHg,雙肺呼吸音清,兩肺底可聞及少量細濕啰音,心率 62次/min,心音低鈍,雜音(-)。ECG:竇性心律,T波低平。胸部X線片:雙肺紋理增重,肺淤血。西醫診斷: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醫診斷:心衰(脾氣虧虛,濕濁中阻)。中醫治則:健脾益氣利濕。方劑:實脾飲加減。黃芪 30 g,茯苓 30 g,黨參 12 g,炒白術 15 g,蒼術 12 g,干姜 6 g,大腹皮10 g,桑白皮15 g,陳皮10 g,法半夏9 g,草果10 g,澤瀉12 g,廣木香10 g。7劑,日2次,水煎服。

患者服藥后,諸癥好轉,飲食漸增,守方調理 2周,咳喘止、心悸平、水腫消失。半年后隨訪,依然健在。方中干姜溫脾;茯苓、白術健脾利濕;木瓜化濕;廣木香行氣利水消腫;黃芪補氣;桑白皮宣降肺氣、調暢氣機,氣行則水行。

1.3 溫腎化濕法 用于腎陽虛衰,水濕泛濫之證,臨床癥見心悸怔忡、胸悶胸痛、氣短氣喘、面色 白、畏寒肢冷、腰背酸重、喘促、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溏。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膩,脈滑。常用方劑:濟生腎氣丸(《寄生方》)。常用藥物:肉桂、附片、細辛、補骨脂、澤瀉、茯苓、干姜、白術、白芍等。溫腎祛濕強心方:炮附片 6 g,淫羊藿 15 g,牛膝 15 g,當歸 12 g,炒白術 12 g,鹿角膠 9 g,桂枝 10 g,茯苓 30 g,澤瀉12 g,桑寄生 12 g,車前子 15 g,澤蘭12 g。

腎陽虧虛,水泛心衰案 張某,男,68歲。主訴:陣發心悸氣短6年,加重 5天?;颊?6年前因陣發心悸、胸悶氣短,家中自服硝酸甘油癥狀緩解,隨即在當地醫院診斷為“冠心病”,具體用藥不詳。5天前,患者自覺心悸胸悶加重,氣短甚則氣促,來我院門診就診??滔掳Y見:患者陣發心悸、胸憋悶、時有心痛、氣促、面色蒼白、畏寒、雙下肢浮腫、納差、小便清長、大便質稀。舌體胖大有齒痕、舌淡苔白,脈沉細。查體:BP:130/86 mmHg,雙肺呼吸音清,兩肺底可聞及散在細濕啰音,心率 86次/min,心音低鈍,雜音(-),雙下肢水腫(++)。西醫診斷:冠心病、心功能Ⅱ級。中醫診斷:心悸、心衰(腎陽不足)。治則:溫陽利水。方劑:真武湯加減。干姜6 g,茯苓 30 g,白芍10 g,川牛膝10 g,生姜3 g,炮附片10 g,淫羊藿15 g,炒白術12 g,鹿角膠9 g,桂枝10 g,桑寄生12 g,車前子15 g,澤蘭12 g。7劑,水煎服,日2次。

患者年老,平素身體欠佳,陽氣虛,陽虛無力振奮心陽,心陽不振,血液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見心悸、胸悶等癥,陽氣不足不能衛外,故見畏寒,腎中陽氣不足,腎主水功能失調,故見下肢浮腫、小便清長、大便質稀。舌體胖大有齒痕、舌淡苔白,脈沉細為陽虛之證。以溫陽利水為治則,處以真武湯加減?;颊叻幒?,自覺胸悶氣短明顯好轉,偶有心悸,水腫消失,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查體:BP:128/84 mmHg,雙肺呼吸音清,兩肺底可聞及散在細濕啰音,無干鳴音,心率82次/min,心音低鈍,雜音(-)。以炮附片、桂枝為君,溫振心腎之陽以治其本,其中炮附片味辛、甘、大熱,回陽救逆、補火散寒、上溫心陽、下補命門腎陽,元陽復則下焦氣化啟動,能蒸騰水液,是治療心腎陽虛證之要藥;桂枝味辛、甘、性溫,溫振心陽、調暢血脈、宣展氣機,蒸化三焦以通陽化氣散水,通過發散起到宣肺作用,進而達到對肺之氣機的調節,實現對全身氣機和津液代謝的調節,開鬼門之要義;白術、茯苓、澤瀉、生姜為臣,利水以治標,淡滲利水,以利水津四布。

1.4 活血化濕法 適用于濕瘀互結之證,臨床癥見胸悶憋氣、胸悶痛或刺痛、心悸怔忡、頭昏頭重、面色紫暗、口唇發紺、腹脹水腫。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脈濡滑或弦滑。常用方劑:三仁湯(《溫病條辨》)和桃紅四物湯(《醫壘元戎》)、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常用藥物:茯苓、白術、清半夏、生姜、防己、麻黃、豬苓、大戟、冬葵子、鱉甲等?;钛顫駨娦姆剑禾胰?12 g,紅花 12 g,川芎 12 g,丹參 30 g,生地黃 12 g,赤芍12 g,當歸12 g,益母草 30 g,澤蘭 12 g,川牛膝 15 g,茯苓 30 g,澤瀉 12 g,車前子 15 g。

心衰血瘀濕停案 患者王某,男,64歲。主訴:陣發胸悶氣短5年,加重1周?;颊哂?年前因陣發胸悶氣短,在當地醫院診斷為“冠心病”。長期藥物治療(具體用藥不詳)。1周前,患者自覺陣發胸悶加重,氣短甚則氣喘,來我院門診就診,刻下癥見:患者陣發胸憋悶、氣促、動則氣喘。雙下肢浮腫、兩脅脹滿、納差。小便清長、大便干。舌體暗胖大、舌面瘀斑、苔薄白,脈沉細澀。查體:BP:136/82 mmHg,雙肺呼吸音清,兩肺底可聞及散在細濕啰音,心率 86次/分,心音低鈍,雜音(-),雙下肢水腫(++)。西醫診斷:冠心病、心功能Ⅱ級。中醫診斷:胸痹、心衰(血瘀濕停)。治則:活血化濕。方劑: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12 g,紅花12 g,川芎 12 g,生地黃 12 g,赤芍 12 g,當歸 12 g,益母草30 g,澤蘭 12 g,川牛膝 15 g,茯苓 30 g,澤瀉 12 g,車前子15 g。7劑,水煎服,日2次。

心衰以心氣虛損為主要病機,心氣虛無力推動血行則血瘀,氣虛不行則氣滯,氣滯又進一步導致血瘀,而以上病機又皆可導致水濕停滯?;颊哧嚢l胸憋悶,氣促,動則氣喘,為氣虛血瘀,兩脅脹滿為肝氣郁滯,舌體暗胖大、舌面瘀斑、苔薄白、脈沉細澀為血瘀證。故治療以活血化濕為主,兼以淡滲利濕?;颊叻幒?,自覺胸悶氣短明顯好轉,水腫消失,舌暗胖苔白、脈沉細,查體:BP:128/84 mmHg,雙肺呼吸音清,兩肺底可聞及散在細濕啰音,心率82次/min,心音低鈍,雜音(-)。

1.5 益氣化濕法 適用于氣虛濕停之證,臨床癥見胸悶憋氣、胸痛、心悸、氣短、咳嗽喘促。神疲、四肢困倦、脘腹痞脹、眩暈、舌淡苔白、脈緩滑。常用方劑:春澤湯(《醫方集解》)、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常用藥物:黃芪、人參、黨參、白術、茯苓、桔梗、薏苡仁等。

氣虛濕停案 張某,女,80歲。該患者以“胸悶、喘憋反復發作10余年,加重 1周”為主訴就診。就診時癥見:胸悶憋氣、心悸怔忡、氣短乏力、活動后加重??诖角嘧?、尿量少。舌紫暗、苔薄白,脈細澀。查體:血壓:140/70 mmHg??诖桨l紺,頸靜脈充盈。雙肺呼吸音粗,雙肺中下部可聞及散在細小濕性啰音。心濁音界略向左下擴大,心率70次/分,律齊,心尖部可聞及2/6級收縮期雜音,肝脾不大,雙下肢浮腫(++)。心電圖:竇性心律,ST-T改變。西醫診斷為:冠心病、心功能Ⅲ級。中醫診斷為:胸痹 (氣虛血瘀水蓄)。中醫治則:益氣活血利水。方劑:生黃芪30 g,炒白術12 g,當歸12 g,桂枝 10 g,川芎 12 g,桃仁 12 g,紅花 12 g,桑白皮12 g,丹參12 g,茯苓30 g,澤瀉12 g,冬瓜皮15 g。7劑,水煎服,日2次。

二診:服上方7劑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小便量正常,舌紅少苔、脈細數。原方中去紅花、川芎、澤瀉,加麥冬 15 g、生地黃 12 g、玉竹 12 g,以滋陰養血繼續治療。

三診:服上方7劑后,患者胸悶喘憋消失,無心悸怔忡,氣短乏力明顯減輕,口唇無發紺。不更方,繼服7劑以鞏固療效,病情穩定,療效滿意。

心衰發生之本在心氣、心陽不足,水濕、痰飲、瘀血為標,氣虛血瘀水蓄是其病機要點,故治療重在益氣、活血、利水。藥用生黃芪、炒白術、茯苓大補心脾之氣;當歸、丹參養血活血,使祛瘀而不傷正;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祛瘀通絡,氣虛則水液運化失司,治療雖重在調氣,尚需加助陽化氣、通利小便之品,故用桂枝、桑白皮、茯苓、澤瀉。經治療,血瘀水濕漸去,元氣得復,則氣虛血瘀水蓄之象減輕,而表現出陰血不足之象,故應減輕活血化瘀利水之力,以益氣滋陰養血為主法調理善后,療效滿意。

心衰,臨床多屬虛實夾雜之證,既有水濕、痰飲、瘀血的孰多孰少,又有氣虛、陰虛或陽虛的不同。故臨證治療應明辨虛實,標本兼顧,以五臟陰陽氣血之平為要,??色@得良好療效。

1.6 養陰化濕法 適用于陰虛濕盛之證,臨床癥見胸悶、心悸、氣短,小便不利、渴欲飲水、饑不欲食,舌質紅絳、苔膩、脈細滑。常用方劑:豬苓湯(《傷寒論》)、竹葉石膏湯(《傷寒論》)等。常用藥物: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竹葉、石膏、麥冬等。育陰祛濕強心方:豬苓 15 g,茯苓 30 g,澤瀉 12 g,麥冬 30 g,太子參 15 g,山藥 30 g,玉竹 12 g,沙參 12 g,五味子10 g,靈芝 15 g,生地黃 12 g,黃精 12 g。

由于陰虛與濕濁內停是相反的兩種病理變化,滋陰有礙濕邪,化濕易耗陰液,治療頗感棘手。要解決好這一矛盾,必須細心體察、權衡輕重,或滋陰與化濕并舉,或滋陰為主兼以化濕,或化濕為主佐以滋陰??傊?,要以補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滋陰而不助濕濁,祛濕而兼護陰液,邪正兼顧,方能達到預期的療效。誠如周學海所言:“若用風藥勝濕,虛火易于向上;淡滲利水,陰津易于脫亡;專于燥濕,必致真陰耗竭;純用滋陰,反助痰濕上擾。務使潤燥合宜,剛柔協濟,始克有賴 (《讀醫隨筆·燥濕同形同病》)[3]?!?/p>

在藥物的選擇上,祛濕藥物宜選輕清宣透和甘淡之品,以防耗液傷陰之弊。如藿香、佩蘭、杏仁、白豆蔻、赤小豆等,養陰藥的選擇當避濕滯之弊端,可選沙參、麥冬、玉竹、鮮石斛、鮮蘆根等滋而不膩之品。

心衰陰虛濕停案 患者羅某,男性,70歲。因反復心悸 20余年,伴全身水腫 5天來診,家人代述患者既往患風濕性心臟病 20余年,常因外感或勞累后反復出現心悸氣短、咳嗽胸悶,未系統治療,5天前勞累后出現心悸氣短并逐漸加重,動則明顯,雙下肢水腫,故來我院診治,癥見心悸氣短、胸悶、動則喘息氣促、休息后緩解。顏面及全身浮腫、胸腹痞滿。舌質暗紅、苔薄白水滑,脈結代。心電圖示:心房顫動,室性期前收縮,T波異常。西醫診斷:①風心??;②房顫;③室早;④心力衰竭。中醫診斷:心衰(心氣虛衰,水濕內停)。治則:補益心氣、健脾化濕。方劑:黃芪建中湯合五苓散加減。人參15 g,黨參 10 g,黃芪 30 g,桂枝 10 g,茯苓 30 g,豬苓 20 g,澤瀉20 g,車前子 15 g,丹參 30 g,檀香 15 g,木香 10 g,甘草 6 g。5劑,日 2次,水煎服。

患者患風濕性心臟病20余年,久病心氣虧虛,胸陽不振,即出現心悸氣短,動則明顯,氣虛無力運行水液,即出現顏面及全身浮腫,心為脾之母,心氣不足,日久累及于脾,導致脾氣虛,無力運化水谷,癥見胸腹痞滿,氣虛血瘀,即舌質暗紅,水液停聚,即苔薄白水滑、脈結代,為心氣不足之癥。診為心衰,以補益心氣、健脾化濕為治則,處以黃芪建中湯加減。5月26日復診,病情明顯緩解,水腫消退,一般活動心悸氣短不明顯,原方去豬苓、澤瀉,續進3劑鞏固治療,隨后半年時感心悸氣短予中藥調理,均以補中益氣湯活血通絡強心為治。方中黃芪、人參升清降濁;茯苓、澤瀉、豬苓、車前子利水消腫;桂枝既助溫經振奮胸陽,又助蒸騰氣化加強利水消腫;丹參、檀香活血通絡;遵“治濕而不治氣非其治也”,佐木香行氣利水,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標本兼顧,清陽升故心悸氣短緩解,濕濁降則水腫迅速消退,故收良效。

2化濕法在心力衰竭治療中應用的禁忌 (1)禁過用寒涼,滋膩。(2)忌苦寒攻下。(3)用藥禁過于香燥。(4)不可過于化濕。

3 小結

心力衰竭是多種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風濕性心臟病、肺心病發展到后期引起的臨床綜合征,不同疾病引起的心衰,其病機各有偏重,在治法上亦有所不同。心力衰竭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以心之陽氣虛衰為本,瘀血、痰飲、水濕為標,每因感受外邪、勞倦過度、情志過極等誘發,氣虛、血瘀、水蓄是病機的關鍵,治療上應虛實兼顧,攻補兼施。但臨床實際還需根據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分清緩急,急性發作期以祛邪為主,兼以補虛,慢性遷延期以補虛為主,兼以祛邪。病因為冠心病者,多痰瘀互結為患,注意加用活血化痰之品,如丹參、浙貝母、瓜蔞、桃仁、紅花等;病因為高血壓性心臟病者,大多兼肝陽偏亢,需配合平肝潛陽、熄風化痰之品,如鉤藤、白蒺藜、夏枯草、葛根等;因為風濕性心臟病者,每有痰濕伏留,外感風寒而誘發,在治療基礎上加祛風除濕散寒之品,如雞血藤、防己、穿山龍、豨薟草等;病因為肺源性心臟病者,多兼肺腎不足,需加用補肺益腎、納氣平喘之品,如萊菔子、白芥子、蘇子等;病因屬甲亢性心臟病者,證候多氣陰兩虛,治療注重益氣養陰,佐以軟堅散結之品,如玄參、浙貝母、海藻、生牡蠣等;擴張型心肌病引起心衰者,以氣血兩虛多見,治宜氣血雙補,常用生黃芪、西洋參、當歸、麥冬、靈芝等藥。因此診治本病,在辨證的同時,亦應結合病因,辨證施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猜你喜歡
癥見氣短澤瀉
澤瀉到底“毒”不“毒”
老人氣短、浮腫、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揭開氣短背后的玄機
治療便秘不能一瀉了之
UPLC-MS聯用同時測定建澤瀉中8種三萜類化學成分
氣短到底短在哪里
養咽止咳桑葉方
長江流域春季設施栽培東方澤瀉和川澤瀉花薹的產量與品質
三方加味辨證治盜汗
中藥止咳藥水你選對了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