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簡媜散文的美學特色

2019-01-30 02:25杜宏宇
智富時代 2019年12期
關鍵詞:禪宗散文美學

杜宏宇

【摘 要】簡媜的散文集《只緣身在此山中》中大量佛典詞語、佛教寓言的運用、佛教意象的塑造、佛偈的化用、僧群生活的描寫顯現出佛教文化對簡媜散文風格和內容上的影響,也在散文中展現了個體應回歸本真面目,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追尋生命意義和價值的禪宗美學,在禪悟之中營造出空靈之美。

【關鍵詞】簡媜;散文;禪宗;美學

簡媜作為《臺灣文學經典》最年輕的入選者、臺灣散文第三代傳人,著有《紅嬰仔》、《水問》、《只緣身在此山中》等十余種散文集,是臺灣文壇當之無愧的實力派女作家。她的第二本散文集《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同于《水問》的辭藻典麗、情愫綿長,而通過佛典的浸染形成一種空靈的境界,在踏盡青山中感受人生的緣起緣滅,給人無盡的哲思與冥想。

一、佛光山經歷對簡媜散文創作的影響

簡媜因工作原因與佛光山結下特殊的因緣,在佛典的浸潤之下散文風格也產生了變化。民國七十二年(1983),簡媜大學畢業后,與朋友三人前往高雄佛光山幫星云法師整理演講稿,并從事佛經白話釋義工作。星云大師宣揚的人間佛教通過運用媒體宣傳、舉辦弘法活動、支持游覽觀光的多種方式,以貼近生活、植根大眾的形式傳播宗教理念,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 i的宗旨,將傳統教義與人性探索、現世生活相結合,加強了佛教教義的傳播廣度與深度。四個多月佛光山生活體驗,加深了簡媜對于佛典的體悟,在其散文中也體現了佛家智慧。在1986年出版的散文集《只緣身在此山中》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詞語的大量出現,如:接引佛、七眩寶珠、金剛經、須菩提、燃燈世尊、諸法無常、因緣聚滅、借假修真等等,“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ii聲聲梵響形成了濃厚的宗教色彩。簡媜還將佛偈化用形成獨特的言語表達?!安皇秋L動,也不是心動,是簾上湘繡的竹葉不自覺地在翻夢?!?iii化用了《六祖壇經》中“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钡诙?、三篇章《尋常飲水》、《行僧》也記錄了作者在佛光山居住期間對僧群日常狀態、生命歷程的描述與感悟。在這本散文集的序言中她自述在整理“行僧”、“無盡意”、“無緣緣”三組篇章時:“借著禪宗破迷轉悟的歷路,為自己‘解圍、‘紓困” iv,簡媜借對佛理的體悟豐富了文學創作內容,透露出禪宗美學的意蘊。

禪與文學的相互交織產生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禪宗認為眾生皆有佛性,“在普通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現象中可以直接呈現宇宙的本體,在形而下的東西中可以直接呈現形而上的東西?!?v一切日常體驗都可以成為頓悟佛法的契機。通過觀察人世物象、事件從而獲得的禪悟和感受溶于文學創作中,便形成了富有哲思、意蘊悠長的文學作品。在《只緣身在此山中》中豐富的禪宗意象營造出一種幽遠清深的散文風格?!霸虏辉?,瘦的是‘優哉游哉,輾轉反側的關雎情郎。月不曾滅,滅的是諸行無常?!?vi溫潤澄明的月本就清靜無污,受到執念的牽絆、功利的束縛才使人于紛繁世界無法解脫,無法體悟精神的寧靜,作者借月不曾變化頓悟人生的禪機,印證了祥和本心的可貴,明月之下的禪思帶有澄凈的審美意味?!皩殬?,架起這邊兒的清風,那邊兒的朗月,架起天上的云影,水中的蓮姿,我,合四方而立?!?vii清凈高潔的蓮花作為佛經中經常出現的意象與清風、朗月、云影相照應,烘托出作者所處環境的靜謐,蓮自有佛性,與蓮獨對,感悟蓮佛性的同時也找尋自身的佛性。散文中也運用了佛教寓言故事點明主旨,引發讀者的哲思。在《蓮眾》的散文寫作中,作者由觀賞寶橋月夜下的蓮池景色而觸發了對佛教典故的暢想與禪思,借池中之蓮聯系到佛本行集經卷三中佛陀前生為尋找蓮華供養燃燈世尊向一位名叫賢者的婢子求取五莖蓮華的故事。云童子為供佛之心應許了賢者的心愿,在未得圣道之前生生世世以賢者為妻子,賢者又將余下的兩莖蓮華許下兩人同作未來因緣的祈愿布施給云童子?!笆遣皇巧徣A也有無限心愿,不止欲渡晨夜,更希望托掌如寶筏,渡一雙雙淚干過的眼,到那清涼的濃蔭彼岸!”viii七莖優缽羅華成全了云童子供養燃燈世尊的心愿,成全了賢者生生世世為云童子妻子的心愿,也成全了二人同作未來因緣的心愿,似乎這紅塵中的蓮承載了世人心中最美好的愿景,以教化渡人的佛性形象給人以引領與凈化,取與舍、失與得、牽絆與灑脫……無限的意蘊似乎都可以從中有所感悟?!都t塵親切》中作者引用“六祖壇經”行由品中慧能大師得法前奉五祖囑托,持衣缽南行,俗僧行惡,欲奪衣缽卻提掇不動的故事,與前文空法師所說穿過僧衣遲早會出家的頑言相聯系,體現求得佛道需心中向佛,既無出世之心又怎能修成佛法,若本心勘破無常皈依我佛,身著僧服抑或尋常衣冠又有何異,身著法衣便是擔負了如來家業,需承擔起教化渡人之責。紅塵之中有名無實、名不副實的種種亂象,不就如俗僧提掇不動衣缽,只為衣來,不為法來。

二、禪宗美學在簡媜散文的體現

禪宗美學就體現在大千世界眾生相中超越個體生命的有限存在,通過體驗剎那間的真實,參悟生命本初的律動,在本真的精神境界觸及崇高的美與善。皮朝綱先生闡述禪宗美學價值時指出,“它把建構健全的人生(力圖在禪境中完成真善美相統一的人格)、光明的人生(自由任運的理想人格)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實際上是把活潑潑的人之為人的本性(自性)、活生生的現實的人的生命擺到了唯一的、至高無上的地位?!?ix禪悟作為一種一觸即覺的直覺感受,超脫世俗的禁錮,回歸生命的本來面目?;貧w本真的狀態才是禪悟美的所在。

“未入山門身是客,隨云隨波隨泥漚;甫入山門身是誰?問天問地問乾坤?” x簡媜在散文集《只緣身在此山中》首篇《行經紅塵》中就已然展開了對本真面目的找尋,欲達本心便先忘我,破除我的執念,以平常心對待紅塵中種種情欲牽絆,于物欲的泥淖中解脫出來。在佛光山的禪境中作者由迷到悟,在精神世界的暢游感懷中觸及本心。在清晨山間的林中感受到“竹葉如醒張的只只鳳眼,只只把我看成一身壁上的游影?!?xi作者洗凈迷了津渡的蒙塵之心,頓悟我之觀物,物亦在觀我。在春雷乍響,驟雨忽至的佛殿中,燕群急躁地穿梭與師父不急不徐如風如雨形成鮮明對比,眼前的驟雨洗盡塵埃,而心中的潔凈如何獲得呢?作者在感受這“天泉”的凈化,明悟欲達到“菩提非樹”的境界,需要舍棄我身之執,面對風馳雨驟,“任其自然,一路袖藏”。xii散文中所描寫的各色人物生活也經歷了一種由迷到悟的本性回歸?!缎咽分幸蚧疾《鴷r日不多的女人在一種對未知與死亡的恐懼中瀕臨精神崩潰的邊緣,處于生命臨近盡頭之際,她在溪中行走間偶然踩到一塊顯現骷髏線條的石頭更覺時光已逝,然而在孩童純真之語的開解之下豁然開朗,在面對生死大事的態度上,體現出一種了脫和超越生死的精神之美。

在《只緣身在此山中》中,禪悟與散文的融合使作品形成空靈的審美形態。禪宗哲學與美學特別看重“心本體”,因為那是眾生的本來面目、本真狀態。受禪宗的影響,簡媜散文的意蘊往往存在于眼前世界的萬物之中,作者從認同內心出發,從生活實踐出發,對一草一木的體察中感受情緒的自然流動,于本然的生活世界中體悟本真狀態,這種人與自然的契合體現出情景相融的審美世界?!叭粞x只是堆云幻象,我,亦不過是萬丈紅塵中的泥漚身軀!那么,何妨它褪去山脈轡頭,我解下一波九折的淋漓塵波,共邀共游?”簡媜散文中所展現的審美境界是一種人生境界的極致,是本心對世俗物欲的超越和升華,是對人生自由境界的不斷求索,這種關注人的生命存在、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詩性之思以及對于生命存在的本體論的審美之思都蘊含著簡媜散文的美學價值。在虛與實的轉變之中,簡媜的散文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共融共通,她的文字之中蘊藏了豐富的人生意蘊,展現出對人生境界的追求,極具人文品格與人文精神。

注釋:

i 覺多:《佛光山文教事業考察報告》,《佛學研究》,2008年第一期,第366頁。

ii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頁。

iii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6頁。

iv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v 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頁。

vi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8頁。

vii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9頁。

viii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9頁。

ix 董運庭:《悟得第一義 字字皆心語——皮朝綱先生的禪宗美學研究》,《中華文化論壇》,2014年第二期,第185頁。

x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5頁。

xi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7頁。

xii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頁。

猜你喜歡
禪宗散文美學
仝仺美學館
盤中的意式美學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禪宗軟件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作
純白美學
《愚公移山》和醫學“禪宗”
“妝”飾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