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管科技、金融發展與中國金融監管創新

2019-02-10 01:50
財政經濟評論 2019年1期
關鍵詞:金融機構區塊監管

(一)、引 言

自2011年移動互聯網開始普及以來,互聯網行業飛速發展,先后引發了多個行業的變革,整個社會經歷了2012年的垂直電商涌現、2013年的互聯網金融爆發、2014年的線上線下一體化(O2O)、2015年的共享經濟繁榮、2016年人工智能興起、2017年金融科技邁向新高峰等階段。時至今日,互聯網行業已無法脫離金融、消費、共享等概念而獨立生存。正因如此,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各行各業在受惠于網絡帶來的變量的同時也受到巨大的沖擊。相對而言,受互聯網沖擊最大的行業莫過于金融業,例如,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消費者開展金融活動的行為模式,“移動支付”已被列為中國“新四大發明”。特別是當前金融科技的發展顛覆了傳統的支付、投資、貸款等金融業的各個領域,而且金融科技的進步也為新金融搭建了新版圖。例如,智能投顧的應用改變了傳統證券經紀業務模式,不僅消除了經紀人自身主觀判斷隱藏的風險,而且可以通過定制化服務極大地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基于大數據的客戶畫像使金融機構能夠為消費者量身定制投資理財產品以及保險產品等多種金融產品,極大地提升了金融效率。Chiu(2016)提出,從銀行到證券交易所等金融機構的跨度,從資產證券化到高頻交易的演進,金融創新推動了金融科技的崛起。因此,金融科技以及金融創新已成為金融發展的重要主題。

在金融科技如火如荼發展的背景下,2017年中,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重點強調金融要回歸本源,要服務實體經濟,這為中國金融發展定下了總基調,金融行業回歸本源專注服務實體經濟勢在必行。到2017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未來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也為中國金融發展提供了契機。從國家總體發展戰略方面看,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科技進行深度發展是大勢所趨,在金融科技繁榮發展的新時代,通過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優化金融結構、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是我國金融行業未來發展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

與此同時,由于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乃至整個金融行業在一定程度上積聚了風險隱患,使得“強化金融監管”“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等概念,成為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重點。因此,監管趨嚴成為2017年以及未來幾年中國金融發展的總基調。然而,在金融監管不斷趨嚴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在開展業務時不得不更加謹慎,這雖然使資金在金融系統中空轉等問題得到解決,但是資金融通等重要的金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束縛,也限制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因此,如何優化金融監管能力,進行監管創新?如何在嚴監管背景下設定容錯機制,為金融機構提供施展能力的空間?這些問題正在成為我國金融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于金融科技的發展十分迅速,一方面過度監管不利于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另一方面放松監管,又將留下風險擴張的隱患。David(2004)提出了不同金融監管體制安排下金融監管的成本和效率存在差異的理念。Lehar(2005)指出,金融監管應從微觀審慎向宏觀審慎過渡。Brunnermeir和Markus(2009)提出監管試驗主義理念,并指出了自律監管的局限性,進而提出了監管策略創新方案。Edelman和Geradin(2015)指出,金融創新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而既有的監管環境則不利于公眾利益。Swan(2015)提出了區塊鏈1.0、2.0和3.0三個階段的構想,而目前基于區塊鏈1.0的監管已經展開,但對區塊鏈2.0、3.0的監管還遠未成型。因此,對金融科技進行適當監管對監管機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課題組(2017)認為,中國監管機構要通過金融科技加強監管協調、創新監管機制。胡濱和鄭聯盛(2017)指出,金融科技將倒逼監管改革,在監管層下設立金融科技創新中心是最理想的發展方式。

對于中國金融行業現存的金融科技監管不足等問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提出的監管科技(Reg Tech)及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等概念,使用科技手段提升監管能力,并且為創新型金融機構提供發展空間的方法,似乎提供了解決之道。楊宇焰(2017)在對金融監管科技的實踐進行剖析后指出,我國監管層應加強監管科技的開發、加強國內的監管協同和國際間的監管合作。楊宇焰和譚明鵬(2017)對英國的監管沙盒模式進行分析發現,中國金融監管體系應從創新評審制度框架等方面著手,建立監管沙盒機制。益言(2017)對監管科技的興起及其背后的驅動力進行分析,提出了盡快建立數字化監管系統等發展建議。宋湘燕和謝林利(2017)對美國金融業的監管科技運用進行了剖析,并建議中國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制定監管法規,通過監管科技落實監管目標,促進金融業發展。宋湘燕和姚艷(2017)解析了美國金融科技監管框架,指出了金融科技引發的監管真空和監管套利等問題。杜寧等(2017)指出,未來監管機構的監管行為將更加依賴于監管科技,監管科技將增強監管機構控制風險的能力。

雖然限于中國和英國在國情等方面的差異,中國不可能也不需要照搬監管科技、監管沙盒等英國經驗,但是,中國金融業可以借鑒英國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已經開展監管科技、監管沙盒工作的國家經驗,對我國金融監管模式以及金融業發展模式進行改進,從而更進一步地推動中國金融業的發展,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诖?,本文在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剖析的前提下,結合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以及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提出改善中國金融監管機制以及促進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建議。

(二)、中國金融業監管現狀

(一)互聯網金融引發監管趨嚴

在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現)、證監會以及財政部等機構和部門于2015年7月共同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金融創新。雖然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沃土,但是由于2016年2月鑫利源騙取投資人資金高調跑路、2016年8月“e租寶”等各類非法集資案件的發生導致金融風險加劇,而且存在金融風險傳導等問題和隱患。圖1和圖2為互聯網金融平臺中歷年來停業和存在問題以及跑路機構的變化趨勢。從中可以發現,2011~2016年,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中停業及存在問題的平臺數迅速攀升,2016年當年即有1712家機構停業或發生各種問題;跑路的平臺也在2013年以后急速上升,2015年最多有569家機構跑路,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產生了較大的沖擊。

互聯網金融機構存在的各種問題使監管機構逐漸關注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創新模式以及其背后的風險等問題。事實上,互聯網金融雖然為中國金融業提供了創新的機遇、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但在互聯網機構從事金融業務、傳統金融機構借助互聯網渠道展業的同時,監管套利問題、金融空轉問題、大股東炒概念融資等問題對整個金融業造成了很多方面的影響。而且由于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風險不斷積聚,對整個金融領域的風險傳導不斷加大,中國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隱患逐漸提升。

圖1 歷年來停業和存在問題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變化趨勢資料來源:網貸之家網站,https://www.wdzj.com/news/yc/1714657.html。

圖2 歷年來跑路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變化趨勢資料來源:網貸之家網站,https://www.wdzj.com/news/yc/1714657.html。

為了凈化互聯網金融行業乃至整個金融行業,監管機構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重拳整治行動。首先,國務院于2016年4月發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清理整頓。至2017年,銀監會(原)發布《關于開展銀行業“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等多項監管政策,證監會(原)發布《機構監管情況通報》等多項監管政策,保監會(原)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業風險防控工作的通知》;金融監管機構與國家標準委于2017年6月共同印發《金融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囊括了互聯網金融標準化工程,進一步推動優化互聯網金融;金融監管機構和外匯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2017年12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指出,要加快《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條例》的立法進程。表1為更加詳細的監管政策清單。2017年7月14日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任務,推動金融監管進一步從功能監管轉向行為監管。

隨著中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以及整個金融業領域的監管不斷加強,中國金融業回歸本源的趨勢明顯。從圖1和圖2也可以看出,2017年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中停業和存在問題以及跑路機構數量迅速下降,互聯網金融行業回歸穩定,風險逐步釋放。同時,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強金融監管以及金融監管機構不斷出臺新的監管政策的背景下,金融“強監管、嚴管控”是未來幾年我國金融行業的總基調。

續表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網站。

注:本表為2018年3月前,銀監會和保監會職能未整合前的資料。

(二)監管科技成為探索方向

在金融科技時代,金融的本源是服務實體經濟,其核心職能是優化資源配置、支付清算、風險管理等內容,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更低成本的資金、更高效的金融服務。與此同時,在技術進步的背景下,傳統的監管模式無法適應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在金融機構層面,降低企業的合規成本是最大的需求;在監管機構層面,通過新興技術提升監管能力也是深刻的內在需求。此外,金融科技的涌現將導致技術風險與金融風險雙重風險共生,具有潛在的系統性風險隱患,這與2017年以及未來幾年我國著力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總方向背道而馳。

為了有效地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通過監管科技手段提升監管能力勢在必行。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指出監管科技是包括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可以高效、有效地解決監管和合規要求的新技術,監管機構可以通過監管科技的運用為金融機構提供更高效的平臺,從而間接為實體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在金融監管持續趨嚴的形勢下以及金融科技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思路逐步發生轉變。近年來,金融機構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展業務的案例逐步增多,監管機構逐漸接受了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認可了金融科技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監管機構已經逐步轉變為運用金融科技技術的主體,試圖通過金融科技技術優化監管模式,從而為金融機構提供更優質的監管環境,使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基于此,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5月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對金融科技的研究規劃與協調進行頂層設計,從而前瞻地對金融科技的應用進行監管。為了實現統一收集監管數據、處理非結構化數據、強化統計分析、構建數據集市等目的,中國人民銀行反洗錢監測中心以及征信中心和信息中心聯合建立了包括反洗錢、銀行業務、資本市場、保險業務等內容的監管體系,搭建起用于反洗錢監測分析的二代系統、大數據綜合分析平臺。在2003年銀監會通過“1104工程”準確收集監管信息、統一管理操作流程和評價標準等多行業產生了重要影響,因而衍生出了專業從事標準化數據服務的第三方金融服務公司,這為銀監會未來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技術開展監管科技提供了基礎。目前,銀保監會正在搭建包括行業協會授信系統、監管信息系統、國家有關部門互聯網金融信息科技平臺等在內的多維度監管科技體系,借助監管科技的力量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數字普惠金融監管;同時,通過分布式架構搭建EAST數據倉庫,建立融合現場檢查和大數據技術的模型,檢查分析銀行業機構的合規業務。

在證券監管層面,中國證券業協會于2016年12月發布《證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規范》,并指出“將數據治理納入證券公司的整體信息技術建設戰略規劃”“證券公司應制定數據標準”。原證監會主席劉士余提出要發展監管科技,交易所應該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完善交易體系,而且深交所已自主研發了大數據監察系統、債券風險監測系統。

此外,社會各界對監管科技的關注也日益豐富。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大數據區塊鏈和監管科技實驗室,研究通過人工智能為監管科技的發展提供支持。北京互聯網金融安全示范產業園通過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金融科技技術的應用實踐推動監管科技的發展,在金融機構層面,不斷提升各個機構甄別、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在監管層面,增強監管的穿透性和監管的能力。

新時代,在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機構運營能力的同時,借助金融科技強化監管能力實施監管科技,也為監管機構提供了機遇。監管機構可以通過積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金融監管機制,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通過行為監管甄別和防范跨行業、跨市場的交叉性金融風險,并通過技術手段化解風險。雖然目前中國的監管科技尚處于摸索階段,但是為了適應金融科技的發展以及金融的不斷創新,監管科技的深度應用是大勢所趨。

(三)、監管科技的境外發展經驗

(一)監管科技的發展現狀

監管科技是在金融科技發展的過程中衍生出的應用形式,是監管機構提升自身監管能力的重要手段?;诖?,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提出監管科技理念,國際上主要經濟體的監管機構紛紛通過各種途徑發展監管科技。2015年,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最早推出了監管沙盒試點方案,在風險可控的試驗區對金融科技的創新進行試點。此后,澳大利亞證券與投資委員會(ASIC)以及新加坡創新機構(SG-Innovate)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也通過監管沙盒體系搭建監管科技生態。

德勤(2017)指出,監管是大部分歐洲的新金融科技中心的最大束縛,監管壁壘使金融創新面臨挑戰。在歐洲,目前英國、荷蘭、俄羅斯、瑞士、挪威已經搭建了監管沙盒模式,而且英國、法國和瑞士的監管機構正在探索全球監管協同,并且已經與全球其他地區的監管機構簽訂了金融科技合作協議,全球金融監管合作情況見表2。伴隨著金融科技的普及,監管科技也在推動著金融監管的全球化。以英國和新加坡為代表,全球監管協同逐漸成為新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監管科技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在美國,2017年,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發布《金融科技監管框架》白皮書,明確提出了監管合規等技術創新及金融服務創新理念。

表2全球金融監管協同情況

資料來源:德勤. 連接全球金融科技: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報告[EB/OL]. https://www.useit.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695

(二)監管科技的代表案例

在全球監管科技領域的發展過程中,英國和美國在這一領域的投資規模最大。金融科技咨詢公司FinTech Global指出,全球監管科技領域的領跑者是英國倫敦,2012~2016年共有39家監管科技企業獲得融資。在美國,賽訊的統計數字表明,2015年美國的金融機構投資500億美元發展合規監管科技,這一數字在2019年則提升到720億美元。數據公司CB Insights認為,監管科技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規模將在2020年增加至1 187億美元。

目前,國際上的監管科技類初創企業層出不窮,正在借助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技術為企業滿足監管合規要求服務。在市場一致向好的背景下,全球金融領域涌現出數百家創新企業提供監管科技服務,監管科技行業新增加的融資額已經上升至10億美元/年。例如,美國的Alacra和KYC360在反洗錢和新用戶盡職調查領域進行創新的初創公司,而盡職調查被認為是監管科技創新中的前沿陣地??萍脊綛ehavox通過員工行為監控軟件幫助雇主分析員工的行為。Scorechain是盧森堡的比特幣合規解決方案提供商,為傳統金融機構和比特幣公司提供區塊鏈歷史交易風險評估報告,并使其滿足監管合規需求。然而,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金融行業的監管科技解決方案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可。如果能夠成熟地運用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特性,監管信息將實現透明化,將能夠更加推動監管機構的多方協同和信息共享。

在傳統的風控領域,監管科技也在提供越來越多的應用。例如,通過壓力測試和大數據分析技術,企業能夠準確地計算罰款等監管措施或不合規事件的發生概率。同時,由于監管條例不斷增多,金融機構的合規方案也越來越多,通過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可以自動生成監管報告及方案,使金融機構的運營更加高效。因此,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學習和云計算等金融科技的發展,監管科技將愈發地多樣化和復雜化,金融機構可以借助可擴展的、具有更高效率的技術和服務降低自身的合規成本。

在監管機構層面,英國央行推出了專注與區塊鏈技術及AI技術驗證的FinTech社區,從而使FinTech的開發、趨勢和見解得到共享;使英國央行與FinTech企業保持密切聯系;建立FinTech領域的企業網絡,從而推動FinTech的發展。目前,Anomali實驗室、英國銀行家協會、美國安全評估公司BitSight、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英國金融科技公司協會等機構均已加入該社區。此外,為了優化對金融科技企業的監管、進一步提升監管能力,2014年10月,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進行創新項目探索,設立創新中心。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認為,金融創新一方面可以推動市場競爭,另一方面有助于監管機構進一步獲取市場情況,保持適度監管,實現監管與創新的平衡?;谶@一理念,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開展了監管沙盒項目,為金融科技企業提供了創新的空間,并根據監管沙盒的項目進展持續調整監管框架,探索新的監管邊界。隨著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監管沙盒項目的持續推動,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也在探索監管模式的創新并相繼推出了監管沙盒試點平臺,促進金融科技企業“自由”發展。

(四)、監管科技的主要技術和運用場景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監管科技的最大優勢是能夠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紙質報告流程的數字化,減少監管合規方面的人力激勵支出并集中化地滿足監管要求,從而有效地降低成本。同時,監管科技能夠通過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幫助金融機構域監管機構及監管政策無縫對接,及時自測與核查經營行為是否符合監管要求,從而避免因不合規帶來的巨額罰款,完成風險的主動識別與控制。

(一)人工智能

目前,在金融領域已經成熟應用的指紋識別技術以及正在持續發展的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有效地提升金融機構獲取客戶信息的準確性與完整性。由于人工智能的全局優化計算能力更強,基于完備的KYC(Know Your Customer)流程及客戶信息收集與驗證流程,反洗錢模型的準確性和精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在反洗錢過程中,人工智能在監管科技上的應用能夠更好地幫助監管層和金融機構識別和應對風險。

(二)大數據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監管是指,監管機構通過對金融大數據的分析,實時、動態地對金融系統內的行為和風險進行系統性和前瞻性的監管?;?017年年中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及年末的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總思想,大數據技術使監管機構從屬地監管、業務監管導向進一步向穿透監管、行為監管導向轉移,監管機構將基于金融大數據對金融機構的風險及數據背后的金融行為進行深入挖掘。對金融大數據的有效分析將使監管層的市場監測靈敏度大幅得到提升并預測到即將發生的風險和這種風險發生的概率。

(三)區塊鏈

區塊鏈提供了分布式數據存儲、加密算法等數據及交易管理的新模式,而且以比特幣為錨,區塊鏈技術在金融科技領域占有著重要地位。區塊鏈等分布式總賬技術使金融機構之間能夠打通交易平臺以及支付系統等體系,通過數字化體系可以提供低成本的信息共享機制?;诮灰淄该骰脑O計理念,區塊鏈技術使監管機構近乎實時獲取監管信息,并進行精確的、不可逆的、安全的、全面的、永久的審計跟蹤。此外,由于在區塊鏈技術下,數據庫存儲著全歷史數據而且數據不可篡改,這也意味著數據規模將持續擴大,從而為大數據分析提供了基礎素材。

(四)云計算

云計算通過互聯網渠道提供動態的、易擴展的虛擬化資源,從而極大地提升運算能力。在金融科技領域,云計算是行業發展的基礎工具,為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的處理以及區塊鏈的實現提供了平臺和基礎環境,云計算的計算能力使大數據能夠得到更高效的處理。以微眾銀行為例,該銀行通過BaaS云中的人工智能技術處理金融大數據,并且可以快速提升區塊鏈的交易性能。

(五)其他技術

近年來,由于金融科技的發展,海量的客戶信息直接促進了金融機構的客戶行為分析,幫助金融機構升級展業模式。但是,客戶的隱私問題則為監管機構以及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新的加密安全技術能夠在實現信息共享的同時,保護客戶隱私、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通過新加密技術,金融機構能夠以多樣化的方式標記元數據,大量簡化數據操作,從而極大地提升信息披露效率。即使在大數據環境下,新加密技術也可以通過數據映射等方式在解決數據安全問題的同時與監管機構共享數據。更重要的是,新的加密安全技術能夠提高監管機構自身的效率,而且有助于監管機構之間的協同。

此外,在移動互聯時代,移動軟件、應用程序間的數據交互是金融業的基本常態。應用程序接口為金融數據的交互提供了標準,并且有助于執行交易請求。隨著監管機構以及金融機構持續開放應用程序接口以及公共數據,反洗錢、可疑活動監測和支付欺詐監測等風險監測以及行業監管都將更加高效。

(五)、中國金融業監管科技的重點方向

(一)維護數據安全

2017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執法檢查報告顯示,公安機關近兩年偵破3 700余起與侵犯用戶個人信息相關的案件,萬人調查報告中49.6%的受訪者認為用戶信息被過度收集,61.2%的人認為一些企業存在利用優勢地位強制收集、使用用戶信息的“霸王條款”。近年來,國務院就網絡信息保護等問題出臺了多項政策,如《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實施情況的報告[R/OL].http://www.npc. gov.cn/npc/xinwen/2017-12/24/content_2034836.htm此外,2017年12月,上海金融監管機構對于在上海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同第三方平臺合作開展信貸業務的事宜征求意見,并指出金融機構與第三方平臺合作開展業務時僅限于收集借款客戶的資料,而且金融機構需對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承擔管理責任。

在金融科技迅猛發展的同時,客戶信息安全問題不容忽視,而且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對于保護客戶信息有著重要作用。一方面,通過區塊鏈不可逆的數據管理技術可以使客戶信息的讀取記錄留痕,有助于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進行追蹤;另一方面,通過人工智能和新型加密技術可以深度保護客戶信息,提升客戶信息讀取的安全性。盡管如此,客戶信息保護始終是金融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命題,未來監管層和金融機構應通過監管科技手段保護客戶信息。

(二)深化監管穿透

近年來,我國金融行業的風險隱患不斷擴大。在這一背景下,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強金融行業的功能監管、重視行為監管,強化金融監管的穿透性。中國人民銀行從2016年起開展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考核,加強了整個金融監管系統的監管程度,并且重點貫徹了穿透性原則,限制資產嵌套;原銀監會在2016年10月已通過《關于進一步加強信用風險管理的通知》,加強了銀行的穿透式管理原則,對銀行表內、表外的風險暴露進行穿透監管;證監會和原保監會也發布了多項監管政策進行穿透式監管,使整個金融行業的監管穿透性進一步加強。

基于此,監管機構應借助監管科技進一步深化監管穿透性。首先,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為監管機構提供了穿透監管的不可逆的數據基礎;其次,云計算技術為監管機構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能力,幫助監管機構實時、動態處理金融數據;最后,人工智能技術將為監管機構識別風險點提供幫助。在這一背景下,監管機構應緊跟時代發展,提升自身的科技運用能力,進而深化金融業的監管協同和監管穿透。

(三)優化實體產業融資體系

2017年以來,不論是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還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都是不變的主題。因此,如何服務實體經濟,如何為實體經濟提供投融資服務等命題始終是中國金融未來發展的重點。從監管層的角度看,目前的工作重點包括防止金融空轉和引導金融資金流向實體產業兩個部分。此時,監管機構應在監管穿透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大數據等技術將實體產業的投融資需求與金融機構進行對接,防止“錢荒”和“項目荒”共生的問題。此外,通過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監管機構可以構建全面、安全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實體產業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資服務。

(四)構建社會信用體系

自國務院于2014年6月發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以來,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仍處于摸索階段。與此同時,為了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為了使小微企業和普通大眾獲得消費金融服務,信貸記錄乃至整個社會信用體系是行業發展的基礎。整體看來,社會信用體系始終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基礎,沒有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就沒有健康的營商環境。2017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為改善營商環境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見》,并且對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出了特別規定。

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機遇。首先,從監管層看來,監管機構可以通過監管科技手段在搜集客戶信息的同時保護客戶信息安全,這為搭建社會信用體系提供了基礎;其次,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可以通過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實施獲取客戶數據,進行動態分析,對于風險防控和業務拓展均大有裨益,這些技術也為社會信用體系提供內核;最后,金融機構和消費者可以在交易的過程中進行互動,在消費者獲取金融服務的同時實現社會信用體系的迭代升級。

(五)設立金融監管沙盒

自2015年推出監管沙盒以來,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已經推出三輪沙盒測試,其中第一期有69家公司提交申請,18家企業進入項目測試;第二輪有77家公司提交申請,41家企業進行了測試;到2017年10月底,第三期開放申請已收到146個沙盒申請。雖然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目前仍在監管沙盒的摸索期,但是隨著澳大利亞、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加入,監管沙盒的意義日益顯現。無論是出于提升監管能力的目的,還是出于為金融機構提供金融科技的試驗環境的目的,監管沙盒對于金融創新都十分有價值。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委員會的設立以及銀保監會、證監會的不斷探索,未來在中國設立監管沙盒試驗區將推動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及監管機構的監管協同。此外,在金融嚴監管的背景下,監管沙盒能夠為中國金融業提供創新的空間,對于提升整個行業的活力、促進金融業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六)、結 論

在整個金融業中,金融創新是行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自2017年以來,金融監管持續趨嚴,金融機構的“創新”業務受到了明顯的限制。此外,金融機構需要對自身的商業模式、業務和流程進行全面梳理,不得不被動地根據監管規則和最新的監管要求進行調整,從法律合規等層面增強風險管理和合規經營的能力,使金融機構的合規成本持續增加。此外,大多數國際金融機構認為數據存儲和隱私保護、數字身份認證以及反洗錢和KYC政策對金融創新的阻礙最大。因此,金融嚴監管雖然遏止了金融業中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滋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業的創新發展。在未來,監管部門需要提升并創新自身的監管能力才能推動新時代的普惠金融發展。

目前,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及金融監管機構為代表的監管體系主要采取以事后監管為主的被動監管模式,監管行為以合規為導向,以風險事件的發生為監管的觸發條件。但是,在金融科技發展的背景下,監管科技將推動監管由事后監管向事前監管轉變,由被動監管模式向主動監管模式轉變。在運用監管科技的環境下,金融監管以金融機構的內部風險管理為導向,進行滲透式監管。只有通過不斷地運用監管科技提升監管能力,使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優化監管機構的監管模式,豐富金融監管手段,才能進入金融創新的新時代。未來,監管科技不僅要為監管機構提供優質的監管工具,而且要為金融創新提供成長的溫床,也要為金融創新提供長期發展的動力。

總之,金融監管的固有職能是保證金融系統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進一步的衍生職能是為金融機構提供成長的空間,間接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服務。監管科技的運用將持續提升監管機構的效率,降低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從而最終使人民群眾能夠獲得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猜你喜歡
金融機構區塊監管
區塊鏈:一個改變未來的幽靈
區塊鏈:主要角色和衍生應用
金融機構共商共建“一帶一路”
綜合監管=兜底的網?
我國金融機構股價和主要財務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區塊鏈+媒體業的N種可能
讀懂區塊鏈
資金結算中心:集團公司的金融機構
監管和扶持并行
解決小微金融機構的風控難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