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程理念下高三歷史作業設計策略的研究

2019-02-19 12:03高海麗
新課程·中學 2019年12期
關鍵詞:學生主體作業設計新課程

高海麗

摘 要:以“做中學”理論、“多元智力”理論為指導,結合中學歷史新課程理念,對高三歷史作業設計的特點、結構層次和類型進行初步研究,以期為一線高三歷史教師在歷史作業設計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作業設計;新課程;學生主體

一、研究的意義

在整個高中階段,高三階段的學習應該是綜合程度最高,也是學生知識提升最快的階段,因此,如何設計好一份能夠鞏固好這一階段學生復習的成果,進而讓他們有所提高的復習作業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在我們傳統的高三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作業設計,幫學生選擇一本教輔材料。這樣一般都會存在以下問題:作業功能單一,重識記鞏固,輕實踐應用;作業設計的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和趣味性;作業內容缺乏針對性,不切合教學內容;作業沒有層次性等。

新課程改革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這種理念指導下,歷史作業應該摒棄傳統作業的弊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創造充滿人情味、實現多樣化、生動有活力的作業環境,所以,為了實現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充分關注學生,力求讓歷史作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適應現階段學生學習的需要。

二、作業研究的理論依據

在作業領域研究中,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和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理論比較有借鑒的意義。杜威提出了“做中學”的理論,主張從做中學習,從經驗中積累知識,讓學生通過接觸具體事物進行感知,進而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并獨立解決問題。這種“做中學”的理論對我們的作業設計和研究有以下啟示:

(1)作業設計應該注重多樣化,開發學生的多種潛能,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在興趣的基礎上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產生良性的循環。

(2)注重實踐型作業的設計,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型作業有利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讓課堂知識更具有趣味性,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與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

(3)設計作業應注重生活化。將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所見、所聞、所想滲透入作業設計中,能夠讓作業更貼近學生的心靈,更符合其個性的發展。

加德納1983年在《心智的架構》一書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他認為人的智力商數(IQ)并不是評定一個人是否聰明的唯一依據,智力應該是多元化的,每個人都擁有多種智力,但其表現和熟練程度卻因人而異。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利用“多元智力”理論,通過各種途徑開發學生的各種智力,同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的設計要能充分參考不同學生的作業數量、作業完成的效率以及完成作業的方式,對作業布置進行分層和及時調整。

三、新課程理念下高三歷史作業設計的特點

合理、高效的作業設計,體現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對課堂教學能起到補充作用,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一)體現以教材為依托

歷史教科書是教師與學生對話的平臺之一。雖然對高三復習課來說,教材作業內容相對基礎,作業量也有限,但教師可以運用教材中的學習思考和知識鏈接,使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能夠貫通,提高學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如必修二專題五“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中的學習思考:有人說,歐洲人具有冒險精神和擴張性,中國人講究“中”“和”以及安土重遷。你如何評價這種說法?這個學習思考可以結合必修一專題六“民主政治的搖籃——希臘”中關于古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對民主政治的影響內容進行整合,促進學生思考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程理念強調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機制,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進而提高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實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這種理念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故而在學生的作業設計上,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業往往能夠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是符合全體學生的基礎性作業,不但能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和差異,同時還可以體現學生的層次性。

課堂訓練的問題可以選擇先易后難,先淺后深。這樣不同學習能力和水平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如“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中,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

依次設計有層次和梯度的設問:

1.導致1973年通貨膨脹迅速上升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

3.為此美國政府采取了什么對策?收效如何?說明了什么?

(三)突出生活性

生活與歷史是統一的,學習生活中的歷史知識,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豐富的歷史意識,有利于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作業的內容選取上可以選擇與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接軌”的社會熱點,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走進生活、走向社會,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新課程理念下高三歷史作業結構層次設計

(一)高三復習課作業時段的設計

高三復習課是在學生高一、高二學習基礎上,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對學過的內容進行系統化的整理或適當的拓展深化,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學到方法?;诟呷龔土曊n的這種特點,把作業分別放在課前、課堂、課后三個時段進行。

1.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作業往往是閱讀教材,可以以學案的形式提前發給學生。學案的題型組成主要為填空題,考查的知識點往往是教材的主干知識,答案基本上能在書本中找到。例如“百家爭鳴”的預習作業,這節內容包含的知識點很多,讓學生提前預習,好處在于可以讓他們對各派思想家的思想有初步的了解,同時一些不太能把握的知識在腦中也會產生比較深刻的印象,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會聽得更加認真和仔細。

2.課堂診斷

(1)課堂導入

作業訓練導入,使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堂中的知識,同時確保作業與本節課堂學習內容有很強的相關性,起到鞏固和導入的作用。教師可以根據作業的反饋情況,有的放矢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如關于史學方法理論的一堂復習課,選擇浙江2019年4月第26題的選考題:

走進歷史博物館,人們經常能看到說明書上畫著一個“馬”字,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寫法卻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統一文字,方塊字還不知道會裂變成幾種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學者翻檢史書注意到,戰國時的外交活動非常頻繁,縱橫家們到處上書,謀求列國君主信用,卻沒有出現任何文字障礙的例子。研究戰國七雄的文字,發現90%以上是一樣的,秦統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罷其不與秦文合者”。這說明(? )

A.治史之難,難在問題的發現與提出,難在觀點的梳理與解讀

B.認識事物有一個摸索的過程,但材料無疑是歷史研究的出發點

C.對人們視為定論的說法,不可盲從,應當搜集原始材料去檢驗

D.處理問題與史料的關系時,須杜絕先樹觀點,再找材料的做法

通過這道題目的講解,很自然地引出了近幾年歷史選考中幾乎每年都涉及的一類題型——史學研究方法,導出本課主題。

(2)課中鞏固

課中作業應以教學目標為基準,以當堂所授知識點為主線,在題型設計上要做到多樣性,繪圖、選擇、簡答、討論等交叉使用。

這種類型的作業能非常及時地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同時通過題目知識的拓展,強化所學知識,幫助他們打開思路,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如在講述必修二專題一“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中行省的內容時,強調行省的職責,體現中央控制地方,但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如下題:

據《南臺備要》記載:“江浙省……調兵剿捕之際,行省官凡有輕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稟,誠恐緩不及事?!ㄈ缃瘢┓灿姓{遣軍情重視及創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边@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 )

A.與中央權力之爭難以調和? B.獲得了緊急事務處置權

C.行政長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權力不再受到中央節制

通過課中練習,讓學生明確近年來歷史選考的趨勢:越來越注重歷史的史料理解,強調論從史出,慢慢養成仔細分析史料的習慣,而不是憑主觀臆想做題。

(3)課尾小結

課尾進行訓練,主要檢測學生對當堂課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同時可以將課堂的重難點知識加以小結,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如關于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的課堂總結,以表格的形式展開:

3.課后鞏固

(1)基礎訓練

基礎訓練題應該把握好一個要點:避免量大、機械重復的作業模式;所選擇的題目應該有一定的典型性,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實現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歸納總結的思維品質。如下題:

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居民構成的變化及影響,各種族的地位關系。

問題:圖表反映160年間“美國”人口構成呈現什么變化趨勢?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對美國社會有何影響?

該題難度并不大,但對答題的基本要求比較全面,比如關于讀圖題的解法把握,答題規范的掌握,如何將問題遷移,轉變成可以用教材知識解答,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解題的能力。

(2)拓展延伸

這類習題的難度不宜過大,但題目一定要典型。高中生的知識面不寬,而教材知識往往也是點到即止,很多知識點學生可能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所以適當拓展性的題目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新課程理念下高三歷史作業類型的設計

1.閱讀類作業

教材是基礎,學習要“以本為本”。但高三學生往往是每天要上交的才算作業,看書、記知識點變成一種彈性選擇:有時間就看,沒時間就算了。

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閱讀教材的重要性,其次對閱讀情況要能反饋。反饋的方式:一種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摘錄要點或整理知識結構,另一種是通過課前默寫直接反饋。

這種檢測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教材的細節,也能培養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使其從心理上更加重視閱讀教材的重要性。

2.操作類作業

(1)知識整理型作業

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歷史課堂必須跟說書一樣,生動有趣,但事實是,歷史是一門學科,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樣,最后的成績也會有高低之分。教師上課的時候必須為學生構建一定的知識體系,但是學生一味地按照教師講授的理解,那么學生的個性和主動性也會被抹殺,所以知識整理型作業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構建知識網絡,這種作業有利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自我歸納總結的習慣。

①考點整理

考點是歷史選考學習和復習的依據,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也必須把握好考點的整理,了解教材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將歷史知識融會貫通,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②錯題整理

“錯題”是學生學習中的盲點,重視“錯題”,找出自己學習中的薄弱環節,能使學習更加有針對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但很多學生把錯題集理解成“把錯誤匯總在一起的本子”,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如果不分析錯題,它只是錯誤的簡單累加,只有分析錯誤的規律性,才能真正“直面錯題”。

(2)資料搜集型作業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也不可避免要用到這種先進的教學資源,能熟練地運用多媒體搜索資料也是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歷史教師可以利用假期時間,讓學生搜集資料來擴充視野、提高閱讀和資料搜集的能力,進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

一段時間的搜集作業完成之后,教師也要即時對學生的工作進行反饋,搜集型作業的形式多樣,可以是多媒體課件,也可以是小論文、調查報告等。

(3)課后整理型作業

歷史學科有其特殊性,事件與事件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可能孤立地看待一個事件,而一個事件的發展進程也并非是孤立的,所以學生搞清楚歷史發展脈絡,對于他們學好歷史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應該用心構建歷史事件的發展結構,學生在課堂可以依據教師所構建的框架了解歷史事件,而課后就需要整理這個框架,并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為高三后階段的復習做好充分的準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3.探究類作業

探究類作業是教師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在情境之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究、解決問題。通過此類依據歷史情境設計的課堂作業,可以有效檢驗學生理解、鞏固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也能讓原本枯燥的歷史知識顯得更加具有生動性、趣味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如關于工業革命時期,教師在作業中提供大量材料體現工業革命給英國社會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通過這些歷史真實情境的創設,學生能充分感受工業革命的偉大之處和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

五、結論與展望

(一)本文研究的結論

筆者2010、2012、2014、2015、2016、2017、2018年均承擔高三教學,將這種作業設計策略運用于自己的教學中,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表現在:

1.作業內容源于教材,但也結合生活,學生在理解起來比較簡單,學習歷史收獲滿滿。

2.多種形式的歷史作業讓學生更愿意做歷史作業,改變了以往一說歷史作業就“頭疼”的狀態。不過有一部分的課外作業操作還是有一些困難,作為寄宿學校的學生,每天的時間都基本上被學校安排得滿滿當當,雖然有做課外作業的積極性,但是完成效果并不理想。

3.由于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完成作業的方式,所以其做歷史作業有了主動性,老師也少了催交作業的煩惱,學生抄襲現象也明顯減少了。

4.分層設置作業最受學生歡迎,他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再不用為了不會做難度過高的作業而做“無用功”。

(二)關于進一步研究的思考

1.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條件下,沒有面面俱到地去研究作業的實施和評價,這也是筆者今后教學中的努力方向。

2.在歷史作業類型的設計上,本文列舉了歷史作業某些類型的設計案例,在實際教學中還可以開發哪些歷史作業類型?這個問題教師還可以繼續探索。

3.分層作業和學生自主設計作業在歷史學科有一定的可實施性,但是具體的操作步驟該如何進行?這個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崔允.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周小山.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孟娟.新課程下的作業布置:一種新的學習觀[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02,2(4):84-86.

編輯 馮志強

猜你喜歡
學生主體作業設計新課程
2021聚焦新課程 專注新高考 歡迎訂閱全新《新高考》
淺談學生主體在高職《經濟數學》中教學改革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淺談高中英語教學中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發揮自制教具在初中數學新課程實施中的作用
我區初中化學新課程實施中典型問題的思考
高中體育新課程實施“碰壁點拔”式教學模式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