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市初中民族音樂教學現狀調查與策略初探
——以湖南省長沙市長郡雙語實驗中學為例

2019-03-04 10:32李佳琪高麗萍
音樂教育與創作 2019年5期
關鍵詞:譚盾民族音樂音樂

□ 李佳琪 高麗萍

中國民族音樂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民族音樂專指傳統音樂,是指具有一定流傳時間的、不是當代創作的音樂。在我國,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樂劃歸為傳統音樂的范疇。廣義的民族音樂是指一個民族在自身歷史進程中創造的全部音樂。在我國,它既包括漢族音樂,也包括少數民族音樂;既包括傳統音樂,也包括現代音樂;既包括民間音樂,也包括專業創作音樂,甚至20 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后盛行的通俗音樂也在其內。也就是說,凡是由中國人創作出來的、符合中國音樂總體風格,具有中國五聲色彩的音樂作品,都可以算做中國的民族音樂。中國民族音樂一般分為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由于不同的民族、地域、體裁、品種、流派而各具特色,它們都共同蘊藏著中國音樂的線條感、和諧美和意境感。初中學生要認識中國民族音樂,不能僅僅只會唱一些中國民族歌曲,聽幾段傳統戲曲,還必須從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國民族音樂,了解中國民族音樂,從而真正理解中國民族音樂的內涵,了解中國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體系中的地位和歷史價值。初中實施民族音樂教學具有以下幾點作用:第一,提升初中生的審美力,通過學習民族音樂,讓初中生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培養高尚的藝術情操,在個體的重要發展階段是很有必要的。第二,培養初中生的民族精神。中國的初中階段進行民族音樂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在學習中學生能夠更加了解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遺產,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甚至能夠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但在當今社會的青少年普遍不喜歡民族音樂,在學校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介紹中國音樂比介紹國外音樂還要困難的局面,由此筆者對長沙市長郡雙語實驗中學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回收的調查問卷對初中生有關民族音樂學習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針對這種情況,筆者也對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進行中國民族音樂教學的策略進行了初步探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在長沙市長郡雙語實驗中學進行民族音樂教學的現狀調查情況

2019 年3 月筆者給長沙長郡雙語實驗中學的七到九年級的學生發放了200 份調查問卷,回收了有效調查問卷193 份。

這次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初中學生對民族音樂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習情況以及對民族音樂的部分觀點看法。筆者根據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了統計,根據統計的結果作了認真的分析,這次調查問卷所展現的問題在當今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進中國民族音樂教學所遇到的普遍問題。

(一) 對民族音樂相關知識的考察情況

調查顯示在民族音樂相關知識考察板塊,大部分的同學對民族音樂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但掌握不夠扎實和深入。

首先在選擇不屬于民族樂器的問題中,近81%的同學正確選擇了單簧管,僅有9%的同學選擇了同為西洋樂器的豎笛,同時有10%的同學將阮與嗩吶選擇為不屬于民族樂器。這一結果表明,總體上同學們對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但掌握得不夠扎實。

在選擇標準全編制的民族樂團聲部構成中,有9%的同學選擇了低音聲部,還有22%的同學選擇了弦樂聲部,可以看出,大部分沒有牢記全編制的民樂團包含的四個聲部,混淆了西洋管弦樂團中的弦樂聲部與民樂團中的拉弦聲部。

調查顯示,在民族樂器的識別中有69%同學能夠正確識別古琴,僅有11%的同學正確識別了柳琴。在判斷彈奏古箏、琵琶時必須佩戴什么工具這一問題上,僅有23%的同學正確選擇了義甲,51%的同學將彈奏吉他、阮、柳琴時佩戴的撥片一概認為成彈奏古箏、琵琶時必須佩戴的工具。

(二) 對學校進行民族音樂教學手段的考察情況

有61%的同學認為,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對于教學內容的選取兼顧到了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但僅有3%的情況采用傳統樂器進行教學,一般是采用如鋼琴等西洋樂器輔助教學,傳統民族樂器相對采用較少。

調查還顯示有61%的學生更喜歡教師能夠通過親身示范來進行民族音樂的教學,25%的學生認為民族音樂教學要以欣賞為主,而演唱為次,12%的同學認為民族音樂教學應以文化普及為主,僅有2%同學認為應在課上學習教材中民族音樂的內容,課后自己去收集資料,補充學習。

對于所在學校會通過哪些途徑開展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問卷設計了如下五個可供選擇的答案:1.課堂教學內容;2.鼓勵同學們參加有關民族音樂的競賽或展演等有關活動;3.安排同學利用課外時間自主學習;4.組織民族音樂主題的課堂活動;5.制作傳統音樂文化校園文化墻或宣傳欄。對這一問題,各項選擇人數比例是:1 占32%;2 占28%;3 占10%;4 占19%;5 占11%。

(三) 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考察情況

調查顯示在校學生更多的是通過音樂課堂來學習民族音樂,同時也有一部分學生參加了有關民族音樂的競賽和展演活動。

(四) 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揚方面的考察情況

涉及到民族音樂發展,尤其是對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結合的問題,體現了長郡雙語實驗中學同學們對民族音樂在新時代發展的想法,大部分同學支持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結合,其余的同學們在調查問卷最后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在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中,可以將民族音樂加入流行歌曲中,多創作中國風音樂等。

二、調查問卷反映的問題及分析

從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來看,初中生學習民族音樂反映出以下幾個問題:

(一) 學生對民族音樂知識掌握不夠牢固

學生對民族音樂有所了解,但不夠系統,學過的知識容易遺忘,對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大多數同學認為民族音樂雖是民族精華,相當經典但離生活較遠,不符合大眾審美和當今潮流,因此基本上是被動的在學習民族音樂。但可喜的是,雖然大部分學生是在被動學習,但普遍對音樂課堂中老師進行民族音樂的教學還是持認同和積極的態度。

(二) 老師對民族音樂教學的教學方法不夠豐富

根據問卷調查反映出音樂教師給學生介紹民族音樂的過程及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大部分時間是老師教學生學,老師引導學生識譜唱譜,而老師引導學生審美的過程不夠深入,帶給學生的印象也不夠深刻。其次,教師對民族音樂的教學上存在文化普及不夠全面,表達的內容以及民族音樂所蘊含的精神文化不夠充分,對學生接受知識的結果未完全做到及時的反饋與再復習。長期如此,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失去興趣,變得缺乏主動性。在長郡雙語實驗中學有常規的西洋管弦樂樂團而沒有民族管弦樂團,學校音樂教師基本上都是主修西洋樂器專業,因此在進行中國民族音樂教學的時候無法進行示范。

(三) 學校對民族音樂的宣傳做得不夠到位

學校設置有很多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墻、以及相應的宣傳欄,但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宣傳卻沒有。校園廣播站經常播放一些流行音樂、歐美音樂、古典音樂,卻很少播放傳統的中國民族音樂。學校對于組織有關傳統民族音樂的主題活動也很少,因此導致學生對民族音樂內容的學習在音樂課堂外參與度并不高的情況。

初中學生并不是平白無故的不喜歡民族音樂,因為自“五四”運動以來,我國音樂界不僅系統地接受了西方音樂理論體系的闡釋模式,而且把它列為整個音樂教育的中心內容,并且以此來重新解釋和改造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近百年來,西方音樂的精神和模式早已成為中國人在音樂觀念上的一個公共平臺,形成了新的思維定勢和價值取向。相比之下,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反而處于音樂活動的邊緣狀態,尤其是它的音樂理念,幾乎被人完全忘卻。

另外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傳統民族音樂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因為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認知水平有所不同。初中學生認識能力迅速發展,情感豐富、情緒不穩定,情感體驗常強烈表現出易變、沖動,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增強。他們的認知態度與當前社會發展緊密相融,更關注當前“流行”音樂的發展境況。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音樂教師自身知識內涵不夠,文化底蘊淺薄,專業理論知識欠缺?,F在的音樂教師所接受的音樂教育完全是西洋音樂教育模式,雖然與此同時接觸了一些民族音樂知識,如:中國音樂史、樂理知識——五聲調式等,但課時量都非常有限。器樂學習幾乎是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師范院校沒有進行民族樂器的普及,音樂老師多數不會彈奏民族樂器。中小學學生學習民族樂器只有到專業院?;蛘埣医?,這無形中縮小了青少年學習傳統民族音樂的范圍,民族音樂在大中專師范院校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和普及,久而久之,它在人們的心目中退卻、暗淡,甚至沒有了地位。

再說學校也沒有良好的學習民族音樂的環境和氛圍,任何一種藝術都離不開適合它成長的環境。在中小學,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不受重視,音樂學科不參與高考,在學生的中小學生涯中僅作為培養學生美育、興趣、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手段。這種局勢造成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地位較低,使其他學科的教師、學生、家長對音樂教育產生誤區,音樂學科在學校教育中成為副課、“小三門”,導致音樂教育不受學生、家長的重視,更不用說重視民族音樂的學習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受到社會大環境的沖擊和影響,民族音樂教育舉步維艱。當今媒體形式多樣,傳播快捷,流行音樂成為媒體傳播的主流音樂。流行音樂通俗易懂,節奏、韻律感強,有激情、有活力,也正符合中小學生的易興奮激動,喜歡快節奏的特點。青少年永遠是接受新鮮事物的代表,他們充滿活力、激情四射、朝氣蓬勃,他們總是對周邊的事物那么好奇,他們開始需要個性,需要張揚,需要表現自我,而這種自由激情的音樂形式正好迎合了他們的口味。

三、初中實施民族音樂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 加強對民族音樂的宣傳,營造良好的民族音樂學習氛圍。

1.學校廣播站可以開設民族音樂賞析的專欄節目。

校園廣播是學校向學生貫徹傳遞政治觀點政治立場、育人方向和培養目標的重要工具,并且在傳遞科學知識,弘揚先進文化上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音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對全校師生進行民族音樂的普及,音樂教師可以撰寫廣播稿并輔導廣播站的學生開設民族音樂的專題欣賞節目和有獎競猜環節。

2.利用學校的文化宣傳欄介紹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

學校一般都會有專門的文化宣傳欄,音樂教師可以爭取利用宣傳欄對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行介紹,學生在路過的時候或者不經意間可以在宣傳欄找到相關的民族音樂文化知識。

(二) 通過學習民族樂器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在初中階段可以進行葫蘆絲、巴烏等民族樂器的普及教學,讓全體學生學習民族樂器并建立促進學習的考核制度,可以消除對民族音樂的偏見和領略到民族音樂的魅力。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對知識有真正的興趣?!?著名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講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的領域?!币虼?,在世界各國的音樂教育中,器樂教學被視為是培養少年兒童良好音樂素養的最好手段,如美國、朝鮮、日本、歐洲各國、港澳及東南亞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是如此。我國也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器樂教學進入了普通音樂課堂,已逐漸普及,成為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器樂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美感、樂感,還可以幫助學生積極接近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

(三) 通過欣賞當今創作的經典音樂感受傳統民族音樂的魅力

例如:可以向學生介紹從湖南長沙走向世界的著名作曲家譚盾先生創作的大提琴及多媒體交響協奏曲《地圖》 以及他的微電影交響詩《女書》。

1.介紹并欣賞譚盾先生的大提琴及多媒體交響協奏曲《地圖》。

《地圖》的創作靈感來自1999年譚盾到湘西的一次采風,當時譚盾等一行人被在村中唱飛歌的苗族姑娘龍仙娥吸引,譚盾請龍仙娥唱歌,她問誰會與她對唱,譚盾當場表示,大提琴家馬友友會在波士頓以琴聲與她呼應對唱。于是,3 年后,在波士頓和紐約的演出中,譚盾實現了當初的諾言,馬友友真的以琴聲與3 年前錄制的龍仙娥的歌聲對唱。 《地圖》全曲共分10 個樂章,其中心部分是由攝影機真實記錄的湘西少數民族音樂,這是譚盾于1999 年和2001 年兩次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集的原始聲像素材。在創作過程中,影像中的本土音樂原汁原味地與現場交響樂融為一體,既完好地保存了本土音樂本身的純粹性,又使其在與西方交響樂新的融合中得到升華。

譚盾的《地圖》音樂中有西方音樂的痕跡,使用西方的大型樂隊形式以及西方現代音樂技術,將原始的音樂、民間的文化,用一種人類學的角度,原汁原味地還原保存下來,把民族民間原始的影像材料運用到音樂中,使得民間音樂得到還原及傳播,并和現代主流音樂形式存活下來。這是含有中華音樂文化的底蘊:宗教文化、地方戲曲、特殊的演唱演奏技術。

2.介紹并欣賞譚盾先生的微電影交響詩《女書》。

“女書”是目前世界現存的唯一一種女性文字,完全由女性創作并使用,流傳于湖南江永一帶,它的字形飄逸舒展,字音極具樂感。微電影交響詩《女書》 的創作靈感即來源于這種文字,意圖通過音樂的形式來演繹這一文字的奇特魅力。

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歷時五年創作的微電影交響詩《女書》,作為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委約合作計劃作品,于2013 年10 月20 日在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舉行中國首演。

《女書》是一部美麗、浪漫的多媒體交響樂,是一部創新的3D音樂作品。整部作品第一次以聲像方式、通過數碼科技手段展示了古老的女書文化。這些正在失傳和消失的女書文化,無疑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這個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瑰寶也將通過譚盾國際化的表達和演繹獲得世人更多的關注。作為剛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任命的第一位來自中國的全球親善大使,譚盾一直致力于《女書》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譚盾的音樂體現的已經不是傳統的中國音樂,從中感受到極富創新性的現代音樂風格。因此,學生欣賞這樣的作品,抵觸情緒就會小一些,尤其是看到從長沙市走向世界的著名音樂家對待中國傳統民間音樂都是這種敬仰的態度,那作為中國人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不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

(四) 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化民族音樂的教學

隨著我國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多媒體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更是促使音樂教學逐趨多元化發展。教學媒體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每種媒體又都具有自己的功能特點和局限性。在諸多媒體中,筆者認為計算機這一媒體的優勢最大,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對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信息進行處理,形成聲像、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系統,進行視、聽等多種方式的形象化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學生對民族音樂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的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

(五) 音樂教師自己必須熱愛民族音樂,加強民族音樂的學習

音樂教師在專業技能上,要積極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加教學知識儲備,增強教師的專業性。在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前,音樂教師要先拓展自己的音樂視野,自身也必須熱愛傳統的民族音樂,因為如果音樂教師以相對狹隘、自我的態度對待音樂,不喜歡民族音樂,對其缺少研究,那么就會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會淡化民族音樂的教學,這樣對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音樂欣賞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無疑是不利的。

民族音樂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也是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學當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尤其現今民族音樂逐漸得到重視,因此相應地對初中民族音樂教學的重視程度也應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在新課改的當下,講究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國家相關部門出臺政策如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 等三個文件的通知》(教體藝2015) 的自評辦法中,要求初中要發揮本校藝術教育資源優勢、依托本地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資源,形成自身藝術教育發展特色。這意味著從國家層面對藝術教育進行肯定。素質教育成為主流教育,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一環,而民族音樂又是本國音樂文化之精粹,學習民族音樂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還能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猜你喜歡
譚盾民族音樂音樂
傳統民族音樂在高職教育中的傳承——以高職民族音樂課程為例
民族音樂處在“低谷”
圓的意味——解析譚盾之《圓》
高校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
譚盾兩部“非歌劇”的歌劇——《霸王別姬》與《馬太受難曲》
音樂
課堂中滲透民族音樂文化的實踐與探索——以《其多列》一課為例
拉琴人的不同選擇
音樂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