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唐詩》中箏的名稱解讀

2019-03-04 10:32張丹丹
音樂教育與創作 2019年5期
關鍵詞:玳瑁全唐詩古箏

□ 雷 歡 張丹丹

《全唐詩》收錄唐、五代2800余名詩人的詩文49000 余首篇,其中有80 余人寫作的100 余首涉箏詩篇。這些詩篇或詠箏曲,或詠箏器,或詠彈箏人,或聽箏有感,大部分都對古箏進行了形制的描述和演奏上的贊美。而此時,箏也得到了統治階級的喜愛,不但樂于欣賞,甚至親自彈奏,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古箏音樂的發展和古箏形制等各方面的演變。這些詩作中關于箏的稱謂不盡相同,按照箏的發源地、材質等作如下分類:

一、箏的別稱及分類

1.以源起地命名的。如秦箏:《史記·李斯列傳》:“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這是我國存世文獻中出現最早關于箏字的記載。從以下的唐詩中可以推斷“秦箏”這一名稱在唐代所用較為廣泛,箏在公元前就流行于秦地演繹著“秦風”音樂。

柳中庸《聽箏》: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 (全唐詩·第二一卷)。

崔國輔《相和歌辭·襄陽曲二首》:少年襄陽地,來往襄陽城。城中輕薄子,知妾解秦箏。 (全唐詩·第二一卷)

岑參《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全唐詩·第一九九卷) 中也突出了秦地箏聲是以悲苦為特點的。

2.以演奏技法命名的。如掐箏、彈箏:《新唐書·禮樂志十一》:“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一后人習為掐琵琶”。最早的箏可能是用手指彈奏的,南北朝時出現了義甲(爪),故有彈箏和掐箏之分:文何淵等《朝鮮古代音樂家樸項和朝鮮的音樂遺產》 (李枝昌等譯) 也寫道:“現在發掘的古墳璧畫中,人們看到高句麗時期樂器共有21 種,但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除上述樂器外,弦樂器尚有彈箏、掐箏?!?/p>

孟浩然《張七及辛大見尋南亭醉作(一作張七及辛大見訪)》:山公能飲酒,居士好彈箏(全唐詩·第一六零卷)。

3.以某種裝飾物命名的。如玉箏、瑤箏、鈿箏、銀箏、云和箏、玳瑁箏:

(1) 玉箏:以美玉作為裝飾

許渾《宿開元寺樓》:月移珠殿曉,風遞玉箏秋。日出應移棹,三湘萬里愁。

(2) 瑤箏:

鮑溶《風箏》:何響與天通,瑤箏掛望中。彩弦非觸指,錦瑟忽聞風。(全唐詩·第四八六卷)。

(3) 鈿箏:鑲嵌金銀、介殼制成的箏。為了美觀,有的箏鑲嵌一些金銀或介殼制成的裝飾品,故有鈿箏之稱。

盧綸《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美人曾在禁中》:出簾仍有鈿箏隨,見罷翻合恨識遲。(全唐詩·第二七七卷)。

(4) 銀箏:唐代詩人將銀裝箏簡稱為銀箏,作為箏的雅號。

王維《雜曲歌辭·秋夜曲》: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全唐詩·第二六卷)。

(5) 云和箏

關于云和箏的記載,首見于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清樂部,樂有琴、瑟、云和箏(其頭象云)、笙、竽、箏……”云和箏又可簡稱為“云和”?!杜f唐書·音樂志》:“如箏,稍小,曰云和,樂府所不用”。云和箏也可簡稱為云箏:“云箏錦瑟爭為壽”。 (徐去非《卷珠簾》) 綜上所述,云和箏是一種十三弦、頭部有云圖裝飾、借鑒了琵琶的某些形制和彈奏方法的小箏。共所發之音“三分之中,一分箏聲,二分似琵琶聲”。

白居易《云和》:非琴非瑟亦非箏,撥柱推弦調未成。欲散白頭千萬恨,只消紅袖兩三聲。(全唐詩·第四四六卷)。

(6) 玳瑁箏

玳瑁,屬海龜科的海洋生物,它的角板可以做成各式各樣的裝飾品,若箏在外側上用了這種裝飾品,則稱玳瑁箏。

元稹《六年春遣懷八首》:玉梳鈿朵香膠解,盡日風吹玳瑁箏。(全唐詩·第四零四卷)。

可見當時的箏都采用了較為華麗的裝飾材料進行美化,一方面因為箏體平坦、箏面平滑有適當空間進行裝飾,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箏這一樂器受到大眾的喜愛,華美的紋飾受到追捧。

4.以某種表達情緒或音色命名的。如哀箏、鳴箏、清箏、軋箏:

(1) 哀箏

箏擅長于表現哀怨、徘惻的感情,這在唐詩中有許多生動的描繪“輕幰長無道,哀箏不出門。(李商隱《哀箏》)”“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柳(李商隱《無題》)”。

陸龜蒙《江南秋懷寄華陽山人》:戍風飄疊鼓,鄰月動哀箏。(全唐詩·第六二三卷)。

(2) 鳴箏

箏的高音音色清亮,余音裊裊,故以“鳴”稱之。

李白《雜曲歌辭·春日行》: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全唐詩·第二四卷)。

李賀《舞曲歌辭·公莫舞歌》:華筵鼓吹無桐竹,長刀直立割鳴箏。(全唐詩·第二二卷)。

李端《聽箏》: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全唐詩·第二八六卷

王昌齡《青樓怨》:香幃風動花入樓,高調鳴箏緩夜愁。 (全唐詩·第一四三卷)。

(3) 軋箏

軋箏,箏的變體,首見于唐朝:“軋箏,以竹潤其端而軋之?!杜f唐書·音樂志》”唐有軋箏,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因取名焉?!耙怨?,備十三字音甚小,二弦一音?!?(鄭覷文《中國音樂史》) 而現在流行于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的戲曲——平調的樂隊中所用的五弦牙箏,就是軋箏的遺制,不過牙箏的弓是用高梁桿制成的。

據文獻查證,軋箏的弦數有五弦、七弦、九弦、十弦和十三弦等多種。中國音樂研究所收藏的現代軋箏,則是十一弦的,長68.5 公分,首寬17.4 公分,尾寬13.1 公分,弓用馬尾制成。軋箏在古代還傳到了緬甸、日本等國。

杜牧《題張處士山莊一絕》:好鳥疑敲磬,風蟬認軋箏。 (全唐詩·第五二三卷)。

二、箏弦數的變化

由于古箏歷史悠長,形制也一直在變化發展,其中弦數的變化較大。早期在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箏都是“五弦筑身”,然而從以下史料和詩文中推斷唐以后通用的箏為十二或十三弦:

1. 十二弦

十二弦的古箏在戰國末期就存在:“箏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為十二弦?!碧拼难艠菲髦杏惺业碾s樂箏:“雜樂箏十有二弦”即指十二弦箏。

薛能《京中客舍聞箏》 十二三弦共五音,每聲如截遠人心。

2.十三弦

王仁?!肚G南席上詠胡琴妓二首》:二五指中句塞雁,十三弦上囀春鶯。

岑參《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

至今在日本東大寺正倉院內還保留著唐傳十三弦箏的殘片。根據以上的詩文和史料推斷,箏的弦數由最早的五弦變化增加到唐代的十三弦,并非是說到唐代才有了十三弦,早在漢代十二弦箏就已經存在。阮瑀《箏賦》 中:“弦有十二,四時度也?!敝腹~有十二弦,與一年四季十二個月相對應。

唐代是中國古代音樂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宮廷音樂文化發展空前繁榮,箏樂的發展與傳播亦是影響深遠。宮廷音樂中,七部樂、九部樂中的傳統樂舞有很多曲目都是以箏伴奏,十二和十三弦箏在樂隊中能夠更方便的進行轉調,以便服務于宮廷樂隊。唐代箏詩在較大程度上彌補了古箏史料缺失的遺憾,也為我們后世對于古箏歷史和發展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猜你喜歡
玳瑁全唐詩古箏
『東南文化』2021? ?2? ?? ?? ??
第一次上臺表演古箏
遇見古箏,置身竹海
父親的玳瑁
父親的玳瑁
第一次彈古箏
《全唐詩》里的中秋節俗(節選)
玳瑁的休閑打開方式
徐安貞仕途與詩歌初探
第一次彈古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