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歷史教學中

2019-03-18 11:48楊繼偉
教育·學習 2019年2期
關鍵詞:歷史教學德育教育研究

楊繼偉

摘要:歷史教學中運用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豐富的歷史感性材料,有的放矢地進行做人教育,歷史學科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借鑒性,在教育學生做人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堅持把培養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注意從古今中外各個方面擷取歷史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逐漸懂得做人的道理。

關鍵詞:歷史教學 德育教育 研究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笨梢?,教學的首要任務應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歷史學科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借鑒性,在教育學生做人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堅持把培養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注意從古今中外各個方面擷取歷史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逐漸懂得做人的道理。

在歷史教學中,應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據筆者多年來的教育教學經驗,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愛國主義教育

胡錦濤總書記在“八榮八恥中就明確指出:“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作為一個中國人,要對自己的祖國懷有深厚的感情,為了她的繁榮昌盛,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貢獻出自自己的微簿之力。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少仁人志士為救國救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國爭光而殉難。他們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愛國不是偉人或名人的事情,而是整個中華民族事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道出了一般平民百姓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科特點,利用具體生動的史實進行愛國主義的道德教育,寓愛國主義于歷史教學之中,使學生有“以古為鏡,可以正衣冠”的行為。我國近代史是一段滿目蒼夷,摧人淚下的悲慘歷史,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是中國貧窮落后的根源。在這一歷史時期,涌現出了洪秀全、林則徐、孫中山等無數為國為民的民族英雄,他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浪潮,給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予以沉重|的打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精神,通過教師的啟發誘導,會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決心。八年抗戰,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戰斗,終于第一次取得了反對外來侵略的偉大勝利。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可侮,眾志成城保衛祖國的愛國精神。學生在學習這一段歷史時,要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學生緬懷抗戰先烈,繼承他們的遺志,為祖國添磚加瓦,把祖國建設成為一個世界強國。

二、公而忘私教育

在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里,涌現出許多象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的領導干部,為黨為人民的事業,用實際行動實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兢兢業業、廢寢忘食地履行一個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與之相反,也產生了一批象成克杰、胡長清、周文杰以權謀私,進行權錢交易,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貪官腐敗分子。這些正反兩面教材,

學生都以耳聞目染了,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看待這些教材,分清是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歷史的角度說,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損人利己,遺臭萬年。

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善于引古論今,向學生倡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念,教會學生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刻內涵,培養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逐漸養成先人后己的行為,使他們的人生道路向著有意義的方向發展。

三、熱愛科學教育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四大發明對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隋唐至宋元時期,我國的科技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這一歷史時期,我國也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歷史發展到清朝的中后期,清朝統治者以為物產豐盈,不必與外國互通有無,而閉關自守,造成科技文化落后,國力逐漸衰落,最終導致帝國主義列強不斷的入侵,進行割地分贓,使祖國大地千瘡百孔,人民流離失所,事實證明落后就要挨打。由此可見,科技文化是強國之本。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列舉科技文化促進社會進步的事例,引導學生認識科技文化的重要性,激勵學生的求知欲;其次,翻閱資科,挖掘素材,尋找古今中外科學家的艱辛之路,教育學生具有克苦鉆研的學習精神。以祖沖之計算圓周率;馮如制造飛機;居里夫人發現鐳元素等事例,向學生娓娓道來,使學生尤如看到他們堅持不懈、刻苦鉆研科學的艱辛歷程。從而認識到任何一件發明創造都不是伸手即得,而是需要長時間的艱苦的勞動才能成功。用這些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努力學習,勇于創新的精神,使他們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而積極邁向科學的道路。

四、立志成才教育

古語說:“有志者,事竟成”。這句千古名言,成就了許多偉人、名人,也是我們今天教育學生的古訓。叢觀歷史,有志者名存青史,為人傳頌,無志者名落孫山,不為人知;近看周圍,有志者事業成就,為國為民貢獻力量,無志者昏庸無能,一事不成。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領導大規模農民起義的陳勝,既不是秦朝宮庭里的達官貴人,又不是地方官僚一霸,僅是一位貧苦的農民,但是,他卻有要推翻秦朝暴政的“鴻鵠之志”,領導了秦末農民大起義,最終推翻了秦朝的統治;禁煙領袖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時就立志“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結終,斷無中止之理”,最后,把繳獲的2萬多箱鴉片在虎門海灘付之一炬,國人拍手稱快,取得了禁煙運動勝利。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進行雜交水稻實驗時,就立志要把水稻的產量提高到平均畝產一千斤以上,按照志向,持之以恒地忘我反復實驗,最后取得了成功,雜交水稻推廣世界各國,解決世界面臨的糧食困難問題,為我國的溫飽工程提供了糧食保障。

眾多的偉人、名人的成功,就他們的光輝業績看,其成功之道在于立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翻閱資料,挖掘素材,循循善誘地用歷史人物的立志精神,成功之道鼓舞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用實際行動勤學多思發奮學習,立志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有用人才。

五、誠信律禮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這就是說,人初到人世,性情都是一樣。而后有的成為好人,有的成為惡人,這與后天接受的教育,人際之間的交往,社會各方面的影響都有一定的關系。針對這些情況,作為從事歷史教學的教師,應當通過具體的史實教育學生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習慣,對人要誠實守信,敬老愛幼,對事要遵紀守法,服從安排,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

指導學生結交良師益友,探討奮發向上的人生道路。所謂“近赤者紅,近墨者黑”就是要求學生分清是非,注意人際關系的交往。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有拜金主義、好逸惡勞、不求進取的人,有行賄受賄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的人,也有買官賣官,投機鉆營的人。所有這些,都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人生的價值,應該以誠、信律、禮去感動他人,讓他人尊重自己。今天,我們教學歷史,弘揚美德,傳承禮義,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思想情操的陶冶,道德素質的提高,都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總的來說,歷史教學中運用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豐富的歷史感性材料,有的放矢地進行做人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趙書立,例談歷史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J],江蘇教育,2008,11.

[2]杜麗紅,歷史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思考 [J],才智,2009,3.

猜你喜歡
歷史教學德育教育研究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對周期函數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
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
初中科學課程中利用情境教學法滲透德育的探討
淺析小學校園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分析
論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
德育在新傳媒時代播音主持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