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新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2019-03-27 12:02吳永倫
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 2019年1期
關鍵詞:新課堂分組教學學法指導

吳永倫

[摘? ?要]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是落實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一條有效途徑。新課改首先要做的是改變觀念,其次才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學法的指導。教師要啟發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鍛煉學生,打造卓越課堂,做到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投入語文學習中,從根本上變革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堂;課程標準;分組教學;學案;學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03-0010-03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語感、主體性、可持續發展、活動課程、探究性學習、人文性、素質、創新等新名詞占據了人們的視野,理論上的巨大沖擊令人頓覺耳目一新。

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緊鑼密鼓地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對我們的教學理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作為研究的成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于2001年6月正式頒布,《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也在2003年4月頒布。作為在國家高度重視之下由教育部組織研究多年而結出的果實,《綱要》和《標準》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歷史做出了權威的總結。

就實踐性的發展而言,語文教學的認識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教師為主體的階段。

在九十年代以前,絕大多數地方的課堂教學以“教師是教學的主體”這一觀念為主,它體現為教師對文本閱讀教學和作文指導的權威性或偽權威性,教學過程的單向性,評估方式的單調性和評價標準的唯一性;恢復高考后基礎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持續熱潮可以視為其最具體的表征。

第二,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階段。

八十年代上海錢夢龍提出“三為主”的教育教學思想,在九十年代備受關注和推崇。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首次得到重視和認識。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之下體現出一定的主體能動性;教師重視教學設計,表現為對學生準備狀態的預估,教學過程初步呈現多元化,重視方法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理論未能深入和慣性作用,語文教學結果的單向引導還是從本質上體現為封閉性的現代教育特征。教師循循善誘,目的還是要把學生活潑的思維引向預設的某個結論。

第三,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階段。

這一階段的來臨是以《標準》的頒布執行為標志的。在《標準》中,兩個重要的提法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種認識作為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發執行的基本要求,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實質上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發出的改革呼聲的匯聚,也是對國內外心理學、教育學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有力推動。

基于對語文教學這三個發展階段和對語文新課程改革精神的認識,我認為:課堂教學,必須實現從“單向型教學”向“多向型教學”轉變,開展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互動的教學活動,從而構建“對話文化”;必須實現從“記憶型教學”向“思維型教學”轉變,倡導以問題為紐帶的探究式教學,從而構建“質疑文化”;必須實現從“應試型教學”向“素養型教學”轉變,通過倡導合作學習,在師師、師生、生生之間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構建“合作文化”。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新課改將怎樣進行?

我的回答是: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一、教師必須確立新的教學理念

首先,教師要研讀吃透《標準》的精神實質,創造條件讓學生“有為”,讓學生“活”起來。常規思維認為,課堂上教師講得越多、越細、越深、越透,學生就學得越快、越好,事實上這樣很容易養成學生思維的惰性。那么該教什么?怎樣教?教師應做到學生會的不教,學生不會的盡量讓學生自己學會,要少講、精講,只作點撥性的引導:如果學生講對了,教師肯定;講得不完整,教師補充;講錯了,教師更正。

如我以前這樣教《雷雨》:從作者生平、文章的文體等講起,然后分析矛盾沖突,最后歸納人物形象。課堂上基本都是我在講,又或自問自答,學生很少參與,都在中規中矩的聽講、做筆記。

在新課改背景下,我這樣教:一開始什么也不講,讓學生先看書和學案約15分鐘,自己掌握故事梗概、文學基本常識等知識點,然后對故事情節進行簡介,繼而開始一節課的重點教學,播放該話劇的錄音片段給學生聽,讓學生分組討論、賞析體會人物的性格,然后讓學生小組分角色朗讀,派代表分角色朗讀,之后小組點評,評出朗讀表現最佳者。

其次,新課程改革主張讓學生在“做”中學,即讓學生充分“動”起來,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會合作。在教學過程中,由學生去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交流,教師只起引路人作用,引導學生投入教學活動中,讓他們親身感悟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比如巴金的《小狗包弟》的教學,依據學案,我這樣引導學生:

讓學生標出小狗包弟討人喜歡的地方與令人悲傷的地方進行賞析。通過賞析,學生得出小狗可愛、忠誠、機靈、聽話、聰明、可憐的特點。

接著我讓學生分析這篇文章的選材特點。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得出了“平常和典型”的特點。

接下來我又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的幾處細節描寫,推敲其用語的特點。學生通過小組學習很快得出了“從細節入手”這一選材上的特點,并且還總結出了巴金語言平實質樸的特點。接著我讓學生注意巴金的寫作順序,提出“如果將小狗的悲慘結局挪到文章開頭去寫行不行,為什么?”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學生對此爭論得很激烈,一些平日課堂表現不積極的學生也被感染調動起來,激動地站起來發言。

最后學生總結歸納出這樣幾層含義:一是這樣顛倒順序不可以,人們在抑郁悲傷的時候是很難接受喜悅的情感的,如果顛倒順序,小狗包弟可愛機靈等特點就很難接著描寫了,文中這樣的安排很符合讀者的接受心理;二是開頭第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起到了引出下文、深化主題的作用,引人思考關于“狗性與人性”的問題。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什么和怎么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它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這正是新課改的核心所在: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

二、教師要努力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改革的又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形成旨在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而分組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如何合作,是教學實施的核心環節,下面談談我的做法:

1.讓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合作

小組討論中學生存在著只顧自己發言,不關注其他學生討論的現象。一些學生不參與討論而在閑聊,始終未進入討論狀態。

針對這種現象,我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因素,讓學生進行小組角色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一個討論小組6個人,就選出:小組長、記錄員、中心發言人、小老師、問題小專家等。小組長負責組織協調;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每個成員發言的要點,并由小老師進行檢查;中心發言人負責將小組討論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小老師負責講課;問題小專家負責質疑、補充……這樣讓小組每個成員都有事可做。我還經常轉換每個小組成員的角色,這次討論的中心發言人有可能就是下次討論的記錄員。這樣,學生就有機會嘗試不同的角色,從而全面鍛煉能力。

無論是小組討論還是全班交流,我都要求學生注意傾聽,記錄別人發言的要點,有時我叫學生起來復述別人發言的要點或對別人的觀點做出評價。這樣學生就會投入其中,不會出現閑聊等現象了。

2.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和參與討論的時間

教學中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由于受時間的限制,教師沒給足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就要求學生討論;有時合作未能深入,教師就要求每組派代表匯報,最后草草收場,大部分學生沒有機會發言,從而喪失討論積極性。

在小組討論前,一定要給每個學生預留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讓學生準備發言,必要時可以要求學生按討論題目寫出發言提綱,這樣在進行小組討論時,他們就會有話可說了。試想: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怎么能在小組討論中提出自己的見解呢?

在討論和匯報成果時,教師可采用多種方式創造更多的發言機會,確保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其中,讓每一個小組都能將本組討論的成果向全班同學展示。

只要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和參與討論的時間,他們自然就能討論出深度,討論出成果,討論出積極性。

3.注意小組結構形式的多樣化

學生知識層次的差距,參與的積極程度不同,會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在我們的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往往是按座位就近搭配分組,很多教師還特別強調好、中、差的搭配組合,這樣的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往往就不是平等的關系,而是依賴、主從的關系,即知識基礎好、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就成了小組的主帥,不自覺地包辦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學困生也就不自覺地成了陪襯,這樣的合作學習效果肯定是很差的。

在教學中我采取多種形式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如結構分組,以座位前后左右為一組,它適合小型的分量不重的學習任務;自由分組,根據興趣愛好自由組合,它適合有多種選擇內容的活動學習;同質分組,分好、中、差生組,它適合分層教學,針對好、中、差生的程度提出與之相適應的學習任務;異質分組,優、中、差生混合編組,它適合優生帶動差生。

4.小組學習環節與具體教學過程

一般來講有以下環節:

①展示問題、明確任務。②小組合作探究。③小組展示。④質疑、補充。⑤教師點撥、總結。

“導入”“分析”“講解”是傳統的“傳授—接受”教學模式必要的教學環節,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按照教師或教參的思路去被動地接受知識;“展示問題、明確任務”“問題引領、合作探究”是新教學模式的與眾不同之處。新教學模式要求:上課伊始,教師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呈現課題性問題或任務(可以用語言、板書、多媒體等手段),并且要求學生嘗試解決。其目的是讓學生進行思考,去體驗、感知和探索,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自主地建構知識。

具體操作:學生自主解決小組問題并進行討論,交流成果(教師會提醒時間)。各小組成員首先解答自己這組所負責的題目,和小組成員討論后,在紙上形成答案提綱,以方便成果展示。如有余力,可解答其他問題。

例如,我在教王維的《山居秋暝》時,在學生獨立完成了朗讀、背誦的基礎上,抓住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你認為作者是怎樣構思這幅“秋景圖”的?你能畫出來嗎?

每個小組一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一邊畫草圖。當絕大多數學生完成任務后,我請學生展示自己畫的畫,并作構思說明。這時,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景有山、月、松、竹、蓮、泉,似乎還描寫了一些人。我抓住這一契機,針對學生的困惑,請各小組的問題小專家提出問題。他們提出了以下問題:

到底有哪些人?

畫上有沒有“浣女”和“漁夫”?

這些問題再一次引導學生全身心地進入詩文中,并且引起了熱烈的辯論,學生在辯論中進一步明晰了詩文的內容。

5.評價機制的制定

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小組學習的保證。

①問題分必答題和搶答題。必答題可由全組多人合作完成,如本組答不出,則由其他組代替解答,將給本組減“☆”,給相應的組加雙倍“☆”。每組所有必答題全部完成才可獲“☆”。②搶答題答對一小問即可獲“☆”。搶答時,由最先舉手的學生回答,若多人同時舉手,則由教師點名回答。③展示成果時注意:要點明確,語言簡潔(盡量少用或不用教材原話),條理清楚,聲音響亮。其他學生要認真聽和記。④學生還可針對其他組的學習內容提出問題,有思考價值的好問題亦可獲“☆”。⑤回答若不準確、不全面則不得“☆”,由其他學生補充,若補充得好則得“☆”。⑥為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每人最多回答兩次。積“☆”最多者為獲勝方。⑦每一個學期結束前進行總結評比,評出一、二、三等獎。

在此,我把評價機制設置的依據說明一下:①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②小組討論體現了合作意識,但也易形成表面熱鬧的課堂,而采用比賽的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學生會盡力思考并展示。③學生在分組的情況下,可能會只分析自己所負責的那部分題目,這與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初衷不合,所以鼓勵學生對其他部分的知識提出問題。④及時獎勵。教師在具體過程中要及時依據答題情況給出評價并獎勵,對于暫時落后的小組教師也要關注鼓勵,由此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⑤為了公平起見,對每個學生回答問題的次數給予了限制。⑥鼓勵學生用規范的語言答題,提高用語規范性。

三、教師必須轉變備課思路,變教案為學案

課堂教學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就必須圍繞著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形成能力去備課。教師首先要考慮的不再是如何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而是如何在規定的課時內,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并且真正學有所得。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備課思路,把備教法改為備學法,把教案改為學案。未來的名師,一定是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善于組織、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師。

四、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改下,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由于學生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學習狀態中,要使他們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還需要一個過渡期,換句話說,學生還沒完全達到新課標的要求——主動地探究學習。

首先,初高中學習銜接不上。受初中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影響,不少高中生的思維簡單化,學習方法多為死記硬背,獨立思考能力差,依賴性強,沒有自覺學習的意識,看課本不耐煩,課堂注意力不集中,把信心建立在分數上,而這些都有礙于新課程改革的落實。

其次,由于知識基礎和個性品質的差異,在《綱要》提倡的研究性學習中,只有那些主動性強的學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學生是跟著走或跟不上。在眾多的課堂實踐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學生,性格內向的學生只能做旁觀者,這種狀況很容易導致學生兩極分化。

因此,學習方法的指導就成為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我的做法是:

第一,對學生進行新課程理念教育,讓學生有理念上的改變,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在鞏固基礎知識后,更上一層樓,在探究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

第二,講清高考應試與新課改的素質教育實踐的關系。新課改并沒有淡化或忽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只不過是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雙基”,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概念進行了重新定位。高中生探究性學習的真正含義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用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提升能力。這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的成績,反而可以幫助學生提升獲取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終生學習的能力。

第三,加強學法指導,努力實現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的飛躍。

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師大膽解放思想,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把講堂變學堂,教案變學案,讓學生說,讓學生做,讓學生去實踐,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更多地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和喜悅,做到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只有這樣的教學才算成功,這樣的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不再枯燥無味。

[? 參? ? 考? ? 文? ? 獻?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 農越華)

猜你喜歡
新課堂分組教學學法指導
淺析如何構建初中化學實驗課高效課堂
探索初中數學學法指導
讓英語后進生也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一體化課堂分組教學中確定展示學生的策略
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
利用數學建模提高高等數學教學效果的研究
淺析中學體育新課堂教學
分組教學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實施研究
加強學法指導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