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健康人格教育的融入

2019-03-29 12:05朵麗尼亞
祖國 2019年3期
關鍵詞:健康人格思想政治課高校

朵麗尼亞

摘要:隨著現代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大學生心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在高校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應當有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將健康人格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課 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的研究在心理學中長期被忽視,一般是在精神疾病方面開展了廣泛的研究。然而,在過去幾十年中,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已經認識到人類成長和變化的能力。這些“成長心理學家”(大多數人更喜歡被稱為人文主義心理學家)對人性進行了全新的審視,并觀察了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所描述的不同類型的人,即傳統的心理學派。行為主義者認為個體是外部刺激的被動反應者,而心理分析家認為人是生物力量和童年沖突的受害者,人文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可以努力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人,并在此過程中從“正?!鞭D變為健康人格。

一、健康人格的定義

事實證明,健康人格是一個難以捉摸的難以定義的概念。Jahoda(1958)觀察到“積極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中的一個或多個:(1)個人實現的個人融合程度。(2)人的自治程度。(3)人對現實的看法是否充分。(4)人的環境掌握程度。(5)一個人對自己的態度。(6)一個人自我實現的風格和程度。

Schultz(1977)對健康人格的成分進行了評估,并指出了大多數理論家都會商定的以下特征:(1)能夠有意識地和理性地指導一個人的行為。(2)掌握自己的命運。(3)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4)堅定地堅持正確的觀點。(5)通過新目標和新經驗追求挑戰。

可以看出,健康人格的任何單一定義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不充分的,但是建立一個工作模型將是有益的,因此,將使用Jourard(1963)的表述:健康的人格表現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夠通過可接受的行為來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他們可以將精力和思想投入到具有社會意義上的利益和問題上。

二、健康人格的表現

(一)擴展自我意識

自我從僅僅專注于自身發展到更廣泛的人和活動。個人需要將自我擴展到具有真正個人參與和參與感的活動中。然后,自我投入到有意義的活動中,并成為自我意識的延伸。這種真實的參與感適用于工作、家庭、休閑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個人越多地參與各種活動,人的心理狀態就越健康。

(二)情緒安全感

健康人格的這種特征包括自我接納,挫折忍耐和情緒控制。自我接納是最重要的,包括接受一個人存在的所有方面,包括弱點和失敗,而不是屈服于它們。挫折忍耐與忍受壓力和挫敗欲望和欲望有關。情緒控制涉及個人對個人情緒的控制,因此它們不會破壞社會功能??刂撇皇菈褐?,而是將情緒重定向到更具建設性的渠道。擁有健康人格的人表現出這些特征,因為他們具有基本的安全感。他們通過合理的方式來處理生活中的恐懼和焦慮,這種壓力源通常是可以控制的。

(三)統一的人生哲學

健康的人格具有前瞻性,并受到長期成就目標的激勵。這種方式為他們的個性提供了連續性。 這種統一的人生哲學也被稱為動機指導,指導一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朝向一個目標(或一系列目標)并給出生活的理由。因此,擁有健康的人格取決于對未來的期望和方向。價值觀對于統一生活哲學的發展至關重要。 統一生活哲學的另一個促成因素是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感和責任感。

三、健康人格的影響因素

(一)生活動因

羅杰斯(1963)的人格模型表達了一個單一的動機——“一個基本需求”:維護、實現和增強個人的各個方面。人類生長和發育的所有方面都在這種實現趨勢中運作,包括身體成熟,如身體的器官和生理過程的發展。生理水平的實現趨勢是不可抗拒的,因為它將個體從成熟階段推向下一階段,迫使人們適應和成長。生活的目標不是保持動態平衡,減少緊張,或者是舒適,而是為了增加功能的復雜性。在這個生物學層面,羅杰斯認為精神健康和病態之間沒有差異,但在實現的心理方面出現了顯著差異。

(二)自由意識

心理健康的人在沒有抑制或約束的情況下體驗選擇和行動的自由。這些人在思想和行動之間自由選擇。功能齊全的人會感受到對生活的個人能力,并相信未來取決于他們的行為。這種自由和力量的感覺創造了許多生活選擇,并伴隨著實現目標的信念。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與大學生人格教育之間的關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強調對學生健康人格的教育不僅是高校政治思想教學的要求,更體現出了對學生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的關注。因此,在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人格教育一直是重要的內在教學要求,它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思想政治教學對人個性的塑造作用。

從根本上來看,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對人的塑造。教育學家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并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價值。從教育的目標上來看,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包括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是塑造高校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徑。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兩者都將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的教學目標,因此兩者在教學目標上是一致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兩者相互支持,在高校學生教育的過程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為我國高校人才的培養和輸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我國高校大學生人格教育現狀

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特的個體,因此每個人在心理思維和行為方式上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而這些特點的總和便是人格。人格的特征分為內在和外在兩個層面。人格并不是單面性的,更不是固定不變的,人格需要在社會中形成,同時受到社會的影響和塑造而不斷變換。從這一層面上來看,個人體現出了社會的本質。

社會化人格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道德人格、智慧人格和審美人格。大學生人格在這三個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意識較為淡薄,行為取向的分離性較強。其次,受到當前網絡環境的影響,我國高校學生的公民道德以為較為薄弱,倫理意識缺乏。第三,從人生目標和理想上來看,許多大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這不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第四,從學業表現上來看,當代大學生對學習生活的重視程度不足,常出現逃課、作弊等不良行為。第五,從人際交往上來看,大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較低,常表現出自閉、敏感、抗壓能力低等問題。第六,在就業方面,不少大學生表現出眼高手低的錯誤就業觀念,難以良好地適應從校園到社會的轉變。在這些問題的影響下,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大學生出現抑郁癥、強迫癥、自殺傾向的情況變得更加普遍。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高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六、我國大學生人格教育不完善的原因

(一)社會及家庭教育不到位

現代生活的節奏快,壓力大,家長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中,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而學生在進入初高中后學業壓力進一步增加,很多家長和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忽略了對孩子的人格培養和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開始萌芽。

(二)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夠重視

我國高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存在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情緒波動大,自我調節能力尚不健全。學校若未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疏導,極有可能導致學生出現極端的行為。大多數高校雖然設置了心理輔導課程,但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卻流于形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目的沒有達到

在高校中,無論是學生還是任課教師都沒有對思想政治課程引起充分重視。在大多數學生看來,思想政治課只是一門純理論的課程,學生上課的目的只是為了學分,對于上課的內容則毫無關心。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思想政治課程完全成為了一種擺設,學生或是不愿意去上課,或是在課上做無關上課內容的事情,教師的講解也流于形式,無法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只能靠點名來保證學生的出勤率,完全沒有發揮出思想政治課應有的教學作用。

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中大學生人格教育體系的構建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需要學校和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為實現大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注重日常教學實踐活動

良好的行為方式是在日常生活的不斷重復和訓練中形成的。良好的行為方式是健康人格的基礎和前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應在這樣的理念基礎上開展科學合理的教學時間活動,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模式,改善大學生的行為方式。例如,在寒暑假期間,高??梢越M織社會實踐活動項目,讓學生在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在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感受自身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

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還應該融入情感培養活動,通過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來形成良好的人格。每個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和關懷,在經歷這樣的情感互動時,人往往能在情感上得到極大的滿足,進而將這種滿足感轉化為對他人的關懷。

最后,高校還應重視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大學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和塑造的關鍵時期,這時學生若沒有得到合理的引導,將有可能偏離正確的方向,形成不良的人格。因此,高校必須重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和強化,為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心理輔導,及時化解學生在生活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體系

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光靠學校的教育和引導是遠遠不夠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共同參與到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中,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因此,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家長應配合學校積極做好學生心理的引導工作,同時,社會各界也要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引起更高的重視。只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作為一個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的話題,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最終才能讓大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

在大多數大學生的固有印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造成學生這種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者的教學能力不足、教師方式不夠科學。據調查,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對于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師而言,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格素養。教師是學生在校園中接觸最多的人,同時也是學生最直接的引導者,因此,教師的行為和人格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教師應當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這一方面會促進學生效仿、模仿教師的行為,另一方面也會提升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的參與度。

(四)發掘教材資源,豐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也必須在特定的環境和資源基礎上開展,否則就會變成純理論的說教式教學。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應當由專業的理論課程和相應的實踐活動組成,在內容上要盡可能做到豐富、多層次,形式上要多樣、有趣。教師在應用教學資源時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點選擇合適的內容,并充分發掘中教材資源中蘊含的人格教育內涵,利用好現有的資源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樂觀健康的人生態度,豐富人格教育的內容。

八、結語

思想政治課程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針對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發揮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今后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唐瑩,張靜平,余曉波等.我國大學生人格教育的現狀[J].西北醫學教育,2015,(03):224-226.

[2]陳國和.當代大學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03):69-71.

[3]任秀潔.當代大學生人格缺失的背景分析及高校人格教育的發展趨勢[J].中國科技信息,2017,(09):228-230.

(作者單位:大連藝術學院)

猜你喜歡
健康人格思想政治課高校
淺析獨生子女健康人格問題及培養策略
高中與高校思政課銜接的問題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有效性研究
論思想政治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淺析以就業為導向的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健康人格養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