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當代大學生政治意識研究

2019-04-10 11:51王趙園
學周刊 2019年11期
關鍵詞:政治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摘 要:大學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一旦畢業后進入社會,其思想觀念,尤其是政治意識將影響一生。牢牢抓住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質,引導其按照黨的要求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經濟深刻變革和社會結構變遷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思潮多元化、群體離散化等新特點導致的巨大挑戰。教師立足對T學院在校學生的調查,指出目前大學生群體在政治意識方面體現出來的特征和問題,以尋求改善政治意識教育的方法和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意識;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1-000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003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和全球化對國內公眾越來越縱深的社會影響,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呈現出“非政治化”與“極端化”交織的特征,大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也日趨多元。因此,對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養成中的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形態進行正確引導勢在必行。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教師以實證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相結合,開展了對T學院在校學生的個別訪談、集體座談和問卷調查。一方面主要考察該校大學生對各類政治事件的觀點和傾向性,另一方面對學生在分析國內外政治事件中的所思所想開展調查。此次累計下發了500份調查問卷,收回46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93.20%。調查對象中,男生與女生之比為6:4;其中,大一到大四各年級學生所占比例分別為29.18%、38.20%、18.67%和13.95%;中國共產黨黨員15人,共青團員412人。通過問卷調查,從受教育者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學生政治意識的客觀呈現;從教育者角度看,對如何有效提升學生政治參與面、參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二、當代大學生政治意識和輸出表達內容與特征分析——以T學院為例

(一)政治意識的概念界定

本文所提及的“政治意識”至少包含以下三個層面:一是政治心理,即人類在政治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好惡、愛憎、親疏等政治情感,并由此帶來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傾向;二是政治信仰,即人們對理想的政治制度、政治目標所持有的態度、信仰或價值觀;三是政治倫理,即人們在參與政治過程中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時所需要遵循的既定規范。本文所涉及的僅是政治心理和政治信仰。

(二)當代大學生政治意識及現狀

在市場經濟、互聯網及全球化的影響下,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隨之日趨多元和離散。從所調查的大學生樣本來看,該校大學生總體上具有張揚的個性、樂觀的精神和平和的人生態度,反映出來的政治意識也呈現出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鮮明特點。主要特征為:對重大政治事件關注度較高;對黨和政府政治決策認同度較高;基本政治觀點較為正確;政治態度較為鮮明。

從這些典型政治觀點的調查結果看,當代大學生對各類政治現象具有獨立的判斷力和個性化評價,對上至黨中央、國務院的大政方針,下至地方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均有著積極的評判和響應,對目前國內主流意識形態均持積極態度。尤其是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積極贊成和支持黨和國家的做法。

(三)當代大學生政治意識輸出表達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意識輸出表達的主動性不斷弱化。在本次調查中發現,T學院在校生人數近萬人,但是愿意接受訪問并且主動發表政治見解和觀點的不到四分之一。第二,政治意識輸出表達的話語方式逐漸大眾化。大學生政治意識表達的話語形式已經不再“擲地有聲”“色彩分明”,反而呈現出“含蓄”“低調”等特點。第三,對政治的理解日益生活化、現實化。他們普遍認為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政治”,對于這些問題發聲就是公民民主權利的重要體現。第四,政治意識輸出表達的內容呈現多樣化。在互聯網成為大學生獲取、傳遞、共享信息的主渠道的當前,知識與信息被互聯網及其載體高度壟斷。在這種情況下,以往“現實—虛擬”二元化信息互動渠道造成的信息割裂和由此帶來的價值分野和人群分流在一定程度融合在一起,逐步模糊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這給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帶來挑戰,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工作領域和努力方向。

三、構建當代大學生政治意識和輸出表達良性機制的對策

(一)培育新時期團學干部,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政治意識輸出表達機制

團學干部是大學生中的優秀代表和骨干力量,是連接教育力量和教育對象的橋梁紐帶。他們的雙重身份使其既能以學生的思維思考問題,又能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學校下發的相關任務,從而在教育力量與教育對象之間起到很好的溝通思想、協調關系的作用。

(二)加強互聯網環境治理,為政治意識的輸出表達建設一個合理、健康、安全的平臺或渠道

當代大學生群體逐漸成為“網絡原住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用貼近大學生網民、新媒體青年的行為思考方式,以容易為新時期大學生接受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元的引導方式,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推動主流政治意識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

(三)加強教育主體建設,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進一步實現政治意識輸出表達的主動性

一方面,需要優化教育實施主體在傳統工作領域的“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增強教育匹配度和科學性;另一方面,需要將教育受體轉化為同等重要的自我教育主體。充分挖掘學生個體的自我實現需求,激發其主觀能動性,在教育實踐中,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創造自我教育和政治意識塑型的成長環境。

參考文獻:

[1]孫關宏,胡雨春,任軍鋒.政治學概論(第2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黃建龍.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因素與對策分析[J].人民論壇,2013(8).

作者簡介:王趙園(1984— ),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學生處思想政治教育科副科長,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責任編輯 李愛莉]

猜你喜歡
政治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政治意識:政治體系的靈魂與核心
習近平緣何高度重視黨員干部政治意識問題
領導干部強化大局意識的三個維度
弘揚長征精神 凝聚中國力量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