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一本書

2019-04-17 12:55董兆林
福建文學 2019年4期

董兆林

記憶深處的往事,總是難以忘卻。也許在別人看來,那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瑣事,恰恰因為和你產生了某種割舍不掉的情愫,即便是一些瑣事,也令人難以釋懷。有這么一件小事,總蟄伏在我記憶的湖泊中悄無聲息,但不知什么時候,它就像鯉魚跳龍門似的偶爾躍出湖面,沒來由地撥動一下我的情感神經。

其實就是一本書。一本我年少時讀過的書以及對它的印記,這種印記時常在我腦海里縈繞。時至今日,這本書早沒了蹤影,留下的只是一些難以忘懷的感念,還有對那本書寄托的濃濃情懷。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癡迷于尋找這本書,這其中有對這本書的思念,也有對往昔歲月的留戀。

現在回想起來,在我的年少時光,關于書的記憶的這么幾件事兒,也許冥冥中預示著,我大半輩子將要與書刊打交道了。

剛上初中時,有一天上課前,一位同學走進教室,坐到自己的座位后,打開書包神秘兮兮地向周圍幾個同學炫耀著什么。我湊過去看,只見他從書包里掏出一本書。這是一本外文書,淡褐色硬精裝的外殼,顯得很厚重。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精裝書,沒想到書還可以做成這個樣子,這么精致。封面的外文書名,任誰也看不懂,同學拿來也純粹是為了顯擺。這本書在同學之間傳看著,我拿在手中,這本外國書的樣子讓我著迷。與一般書方方正正的規整有所不同的是,這本書的外切口,也就是我們翻書頁的那一側,并不是直直地裁下,而是做成了人臉的側面剪影形狀,所以這本書并不是一般的長方形模樣,看著真是有些稀奇。直到多年以后自己從事了出版工作,向老編輯請教才知道原委:原來有些書的制作者,會將書的外切口設計成不規則形狀,以象形的手法將書的內容直觀地展現出來,屬于異形開本,當然這對制作工藝的要求很高,當年這樣的書并不多見。少年時偶遇的這本書,難道是一本與人臉五官或人的大腦有關的書?這成為一個永久的謎團。

初中快畢業的時候,我意外地得到了一本外國長篇小說,書名叫《湯姆的眼睛》。準確地說,我是用《外國名歌200首》這本“地下書”和同學交換,才讀到了這部小說。

《外國名歌200首》是一本歌曲集,1958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在當時頗受歡迎。后來這本書一度被禁,只能在私下里傳閱。當時不少人在塑料封皮的筆記本里抄錄歌曲,這本書里的《山楂樹》《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伏爾加船夫曲》《紡織姑娘》《阿里郎》《老人河》《鈴兒響叮當》《小路》等,成為人們傳抄的首選曲目。我大哥上中學時是學校文藝宣傳隊的骨干,這本書估計就是他當時藏下來的“私貨”。有一天,一位同學到我家里來玩兒,見到這本《外國名歌200首》,就想把書換走,送給他姐姐。他姐姐喜歡唱歌,人長得也漂亮,我們都見過。我猶豫了片刻,但禁不住同學的軟磨硬泡,還有,說心里話,把這本歌曲集送給他愛唱歌的漂亮姐姐,又有什么不可呢?過了幾天,他拿來一本書和我交換,就是這本《湯姆的眼睛》。

《湯姆的眼睛》是一部美國長篇小說??赡苁欠饷嬉呀浧茡p,或者是傳看的人太多,同學用牛皮紙將書的大半個封面糊了個嚴實,只留下上半部分的書名。這么多年過去,小說中的許多情節已記不太清了,但一個細節我卻念念不忘——因為不解,所以一直沒有忘記:湯姆將一枚硬幣砸了個小孔,穿進一根細線系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硬幣投進煤氣表的投幣孔中,打開開關,等煤氣爐燃起熊熊的火苗后,他又將硬幣抻了出來下次再用。我讀這部小說是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對于每天家里還需要點火生爐子做飯的日常生活而言,讓我理解煤氣表、煤氣爐的概念還太早。這個模糊的細節折磨了我很長時間,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想象著小說中的場景,但一直不能確切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家家廚房通了煤氣,我這才恍然大悟。黑人男孩湯姆的眼睛是在一次意外中受傷的。他在砸一個玻璃瓶時,飛濺的碎玻璃擊傷了他的眼睛,他雙目失明,從此陷入困頓之中,過著悲慘的生活?!稖返难劬Α反笾轮v述了這么一個故事。

真正讓我廢寢忘食地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對我有所觸動,甚至說和閱讀產生融為一體的感覺,還是一本“無名書”。當時確實不知道書名。

和這本“無名書”結緣,時間還要早些。那是在1972年,我上小學三年級。已經認識了一些字,就不免對紙上的一些字感興趣??赡菚r除了書包里的課本,想找一本閑書來看,真是一件很難的事。到新華書店去買書,無異于天方夜譚。當時,生活的溫飽問題就讓父母愁上心頭,家里的糧食似乎總是不夠吃的,哪里還有閑錢去買什么書???

有些書,雖然知曉書名,但也僅僅存在于“傳說中”,那個時候根本不可能看到。比如《西游記》,其中一些令人神往的諸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故事,也只能在盛夏的夜晚,在路邊坐個小馬扎,從街坊四鄰叔叔大爺們納涼消暑眉飛色舞的閑談中,聽個一二。

快臨近年根兒,父母總是要把房屋打掃一番,用報紙把公房旁邊自家蓋的一間小平房的頂棚糊一遍,這是每年必做的一項勞作。糊在頂棚的報紙讓小屋煥發出新的氣象,而跟著父母忙碌過后,躺在小屋的床上,在房屋頂棚的報紙上“找字”,成為我和哥姐樂不可支的游戲。認識的字越來越多,也就越想找一本書看看。

當你對一件事情有了念想,每天視若無睹的情形,就會變得不同尋常。自從有了心之向往,這本書就神奇地出現了,而出現的那一刻不免眼前一亮,覺得自己像發現了寶藏??善鋵嵥恢本驮谖业难矍?,像有句名言說的,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

這份寶藏就在母親做針線活兒用的笸籮里。一年四季,母親似乎總有做不完的針線活兒,那個盛著針頭線腦碎布頭的笸籮,和家里養的一只溫順的虎斑貓,總是忠誠地守候著盤腿在床頭做活兒的母親身邊。笸籮里,一本夾著母親做活兒用的各種鞋樣子、繡花樣子的書,就靜悄悄地躺在那里,也不知待了多久了,就那么默默無聞地為不識字的母親服務著。有了這一重大發現,我立即將舊課本拿來,替換了那些紙樣子,把這本沒頭沒尾的書據為己有。準確地說,這是我人生擁有的第一本書,只是不知道書名。這本書沒有封面,沒有封底,前面少了十來頁,后面也不知道掉了幾頁,厚厚的一本書,斑駁的書脊上隱隱約約只留有“文學”兩個字。前面幾頁還破碎成半頁,但我如獲至寶,急不可耐地翻閱起來。

后來,這本書我看了無數遍,對于其中自己比較喜歡的那些篇章,幾乎到了能夠背誦的程度。這本書里有小說、詩歌、散文特寫、科學文藝作品、童話和民間故事、曲藝等分類,由此我也知道了“文學”體裁的大致分類。

最喜歡在下雨的天氣里看書。屋外的小雨淅淅瀝瀝,時緩時急,空氣也顯得濕漉漉的。從窗戶望出去,院子里空蕩蕩的,沒有一個人影??吭诖差^讀這本“無名書”很是愜意??磿哿?,抬頭看看對面的房屋,雨水把紅瓦屋脊沖刷得更加潔凈,房檐的雨滴如串串珍珠,快速地向下落個不停,砸到地面,形成花朵似的雨泡。躲雨的麻雀,在房檐下左顧右盼,嘰嘰喳喳,似乎在焦慮晚餐的無處著落。有時候,想到書里的內容,腦海里會天馬行空般地遐想起來,幻想著自己成為書中的一個角色,或者看著窗外的某處場景,編織著一個什么奇怪的故事……這樣的遐想,也許叫“瞎想”更合適。而晚霞的帷幕,也常常是在看書的不經意間悄然落下:一開始,你會覺得書里的字漸漸有些模糊,抬頭眨眨眼,等眼睛適應了初現的昏黃,書里的字又顯得清晰起來;再看一會兒,不由感覺到四周蜂擁而至的黑更加厚重,字跡也更加模糊難認,環顧四周,屋里的陳設已經開始隱入暗處,待眼睛適應了新的昏黃,又可以辨認出字來;幾番掙扎之后,暮靄徹底包圍了你,眼睛再也看不清書上的字跡了,夜幕倏然降臨。

這本書里,《金鑰匙的故事》中總是丟三落四的少先隊員李小聰,為了集體的利益,和同學在夜半的星空下守護著倉庫的經歷,讓人神往;《在灰色日子里》,三個小伙伴在曙光即將來臨的前夕,面對父輩對革命的抉擇,他們的心靈也在成長;《在原始森林里勘測》中的地質隊員們,滑溜索遇飛石,頂風冒雪,在雪線上風餐露宿,洋溢著崇高質樸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一個天才的雜技演員》中,那個不思進取、一心沉醉在過去成績上的雜技演員,最終成為可笑的“氣球”模樣;《摘草莓的故事》將太陽公公、雨婆婆擬人化,和孩子們在草莓園里“游戲”,形象地讓人認知了大自然的奧妙;詩歌《戰馬和竹馬》《北京的聲音》《我的秘密》……讓我第一次對詩歌的寫作樣式有了淺顯的認知,原以為分行即成詩,豈不知韻律優美、引人想象才會讓詩歌更有魅力。

《失蹤的哥哥》是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看的一篇作品。作者叫于止。待我知道筆名“于止”的作者是誰時,已是多年以后的事了。這是一篇科學幻想小說,當時標注為“科學文藝作品”,文末注明選自《中學生》6、7、8月號。初讀此作,大為驚訝。奇思妙想的情節,引人入勝的故事,懸疑推理的誘惑,還有科普知識的深入淺出,讓這篇小說生動有趣,每次讀我都欲罷不能?!妒й櫟母绺纭分v述了哥哥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突然失蹤了;十五年后,漁業碼頭第一冷凍廠速凍車間出現故障,工人們在檢修時意外發現了一個冰凍的男孩。因速凍車間全部是自動化設施,自建成后就沒有打開過,估計男孩是出于好奇,偷偷通過傳送帶進去的。報案后,弟弟見到了失蹤的哥哥,科學家也利用“熱波燈”的紅外線快速升溫技術,讓冰凍十五年的男孩復活了,于是出現了哥哥還像個小孩、弟弟卻比哥哥要高要大的奇妙結局。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本“無名書”成為我唯一的課外讀物,翻來覆去地閱讀,帶給我無盡的滿足。也許是閱讀帶來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對寫作文不發怵,而且還喜歡上作文課。在老師布置作文題目時,甚至還有些小沖動、小興奮,因為在接下來的四十五分鐘時間里,自己可以盡情沉醉于自由的空間,調動想象,斟酌構思,然后“奮筆疾書”。而當自己的作文一再被老師在班上宣讀時,還有些小得意。當然我知道,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我的這本“武林秘籍”?,F在看來,當年這本書不可避免地烙有時代的印記,但對一個少年來說,在書籍匱乏的年代,這已經是難得的雨露甘泉了。

不知什么時候,這本伴我多年的“無名書”也“失蹤”了,不知丟到哪里??僧敃r并沒有覺得有多懊喪,因為上了初中后,我在區圖書館辦理了一個借書證,這里書刊的海洋更加遼闊,可選擇的余地也更大,漸漸地也就把那本書忘記了。

思緒不期然的撩撥,到了年歲漸長的知命之年,忽然有一天,我非常強烈地思念起這本書來。也許是時光的流逝,讓我更加留戀往昔的歲月吧,或者是一種懷舊的心理作祟,我想一定要尋找到這本“無名書”,或者至少要知道這本書的名字。

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應該從我最熟悉的那篇《失蹤的哥哥》入手。很快,通過網絡查詢到了一些相關信息,這本書的大致信息也漸漸浮出水面。

“于止”是作家、編輯家葉至善先生的筆名,他是葉圣陶先生的長子。1986年我曾經和“于止”先生有過一面之交,但當時并不知道面前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就是這篇作品的作者。生于1918年的葉至善先生,在他22歲時跟隨父親開始學習寫作,1945年任開明書店編輯,編輯《開明少年》月刊和其他青少年讀物。1952年編輯《中學生》月刊,四年后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成立,成為首任社長兼總編輯。葉至善先生對編輯工作有著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做一名編輯,首先要多學習,雖然編輯具有相當的專業知識,但不可能一輩子只編輯自己熟悉的專業的稿件,需要編輯什么內容就要學習什么方面的知識,對于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要學會“查書弄懂”后再進行編輯工作。其次,對于知名作者的稿件,不能只唯名而心存自卑心理,要敢于修改,但不能簡單粗暴地將稿件改得面目全非,要細心體會作者構思的良苦用心,應努力幫助作者發掘出作品的優點。再次,編輯要有自己的創作實踐,這樣既可以提高思想素養,也才能更好地體會到各種稿件的特點;有了創作上的感同身受,體驗到作者創作的甘苦,也才會在處理和修改稿件時有的放矢。在這方面,葉至善先生可謂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特別是在編輯思路出現“新點子”后,他總要進行寫作實踐來嘗試一番。他以“于止”筆名和人合作創作的“物理學相聲”《一對好伙伴》,刊發于1957年第2期的《中學生》雜志,就是以文藝形式對少年兒童進行科普的例子。后來我發現,這篇科學相聲作品也被選入這本書里了。

基于這些思想,葉至善先生在1957年創作了這篇一萬八千余字的小說《失蹤的哥哥》。2005年,作家葉永烈對葉至善先生曾經有過一篇采訪記,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篇作品問世的來龍去脈。在談到《失蹤的哥哥》時,葉至善先生說:“我當編輯有個主張,要編哪方面哪種形式的東西,最好自己先寫一寫,試一試,尤其在搞什么新點子的時候,自己寫過了,試過了,多少可以知道這個新點子成不成,好處在哪兒,以后跟作者打交道就不至于瞎出主意?!弊鳛樘铰氛咧?,葉至善先生的《失蹤的哥哥》出現在1957年,也并非偶然。

當時,科技發展被納入規劃,科技氛圍濃厚,也影響到文學??苹眯≌f《火星建設者》還榮獲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大獎,這是中國第一篇獲國際大獎的科幻小說?!吨袑W生》雜志遂打算刊登科幻小說。這在當時就屬于“新點子”,作為主編的葉至善便想親自“先寫一寫,試一試”,這是他的創作動因。

這一時期的科幻小說更接近于科普小說,大多是向低年齡段的兒童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和對美好未來的暢想,而觸發葉至善靈感的是當時報上的一則新聞:蘇聯有個人掉進雪坑,被雪埋了十八個小時,后來竟然被醫生奇跡般地救活了。他由此浮想聯翩,把十八個小時“擴大”為十五年,從而成為一篇科學幻想小說的創作素材,小說最初便叫《失去的十五年》?!妒й櫟母绺纭钒l表后頗受好評,入選1957年出版的《兒童文學選》,也就是我手邊的這本“無名書”。

這本書中的文字仍然夾雜著一些繁體字。原來在1956年,國務院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繁體字被大量簡化。這是新中國對文字進行的第一次重大改革,但當時仍有少部分繁體字在繼續使用。在經過幾年的試用和推廣后,直到1964年,簡體漢字的形態才基本穩定。這本書出版于1958年,記錄了漢字簡化演變的一個階段,而我也由此認識了一些繁體字,對于文字的認知,也算是一個意外的收獲。

1986年,我在《小說月報》已經工作兩年。臨近歲末,編輯部主任帶著我和另一位同事去北京拜訪我們刊物的幾位顧問,并給他們送去這一年的《小說月報》合訂本。葉圣陶先生是我們的顧問之一。那天臨近傍晚時分,我們來到葉圣陶先生位于東四八條的家中。走進靜悄悄的四合院,拐過一字影壁,進入二門口,庭院如平常人家。院內的那兩株海棠樹,已有些葉凋枝枯,但疏杈橫斜蓄勢待發,可以想見春暖花開時的茂盛和綠意蔥蘢。一位溫和的長者在正房的廊檐下等著我們,待走進屋里,文雅的書卷氣撲面而來。在客廳落座,這位長者說很不湊巧,“老爺子”因身體有些不適,正在醫院住院。沒有見到葉老,我們都感到此行有些遺憾。接待我們的這位長者,頭發有些花白,慈眉善目,說話輕聲細語。他對《小說月報》也很熟悉,具體聊了些什么,已經忘記,但當我們將《小說月報》厚厚的合訂本交給他時,他站起身接過來仔細地翻閱著,然后小心地放到書架上。我注意到,書架上已經有前幾年的合訂本并排立在那里。他就是葉至善先生,我熟讀數遍的小說《失蹤的哥哥》的作者,他當時和“老爺子”——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住在一起。已臨近晚飯時間,我們不好太多打擾,就匆匆告別了。這便是我和葉至善先生的一面之緣。葉至善先生生于1918年4月24日,2006年3月4日逝世,享年八十八歲,江蘇蘇州人。

我要尋找的這本書就是由作家出版社編選、出版的1957年《兒童文學選》?!秲和膶W選》此前已經出版了兩種,均是由中國作家協會編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一種是1954年1月至1955年12月兩年間的一個選本,另外一種是1956年的一個選本。

仍然是借助于神奇的網絡,在網上舊書店很快找到了這本書的下落。我是在新疆石河子的一個小書店下的單,買下了這本尚有七八成新、向往許久的少年讀物。有些令人驚訝,當年的這本書還漂泊到了祖國的西北邊疆,可見其影響之廣。等待中有幾分焦慮,也有幾分期許的興奮。不日,當書寄到我的手中時,打開貼心的包裝后,見到既熟悉又有了幾分陌生的當年熟讀無數遍的那本書,不啻遺失多年的寶物又重新回到了身邊,這種喜悅自不待言。翻開書頁,曾經的故事伴隨著陳年往事漸漸浮上心頭,有一瞬間,自己仿佛又重回舊日時光。

責任編輯 陳美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