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非言語交際淺析

2019-04-18 07:44沈蒙
智富時代 2019年2期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

沈蒙

【摘 要】非言語交際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異國語言、文化、歷史、習俗以外應該掌握的知識。本文就言語交際的含義、種類、功能以及克服非言語交際應采取的策略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強調了學習非言語交際行為的必要性。

【關鍵詞】非言語交際;跨文化;交流

一、非言語交際概述

非言語交際指的是在特定的語境下,非言語交際的行為伴隨或不伴隨言語溝通從而進行的信息交換和理解。非言語交際包含溝通環境中由溝通者、溝通者對于環境的運用以及溝通者之間信息交換的潛在價值所產生的感知與刺激。簡單來說,言語溝通之外的溝通方式都能夠稱之為非言語交際。

二、非言語交際種類

非言語交際包含多個方面,如體態語、眼神交匯、身體接觸、副語言、時間語言和空間語言。其中體態語包括人們的姿勢、手勢、面部表情等。如正式場合中,美國人的坐姿往往比中國人更隨意,從而體現出交流者雙方輕松平等的狀態。而中國人在正式場合會談時,會挺直身板、雙腿并攏、身體向前傾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作為一種重要的體態語,手勢在不同國家也往往蘊含不同的功能:“OK”手勢在絕大多數國家都代表認可或者同意;但這個手勢在希臘卻代表性暗示,同時在日本它指代的是日元。

除此之外,眼神交匯也是一種重要的非言語溝通方式。不同國家對于人們在交際場合中是否進行眼神接觸、進行多長時間的眼神接觸、何時看以及看誰或者不看誰都有約定俗成的規則。美國人進行溝通的時候往往傾向于直接的眼神交流,回避、躲閃的眼神會被看作是不自信、虛偽或者是欺騙性的象征。而在中國和日本文化中,長時間凝視對方是一種不尊重乃至冒犯性的行為,中國的下屬或者晚輩在與上級或者長輩交流的時候通常會略微低下頭顱并微微頷首以示對對方的尊重。而身體接觸往往是顯示溝通者雙方身份地位差別的方式。在亞洲國家,上級領導會拍拍下屬的肩膀表示對其工作的滿意,長輩會輕輕摸摸小孩的頭以示對其的喜愛。然而泰國人卻很忌諱被別人接觸頭部,因為他們認為頭部是最神圣的地方。

副語言、空間語言和時間語言也是非言語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副語言是言語交際中的伴隨語,以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方面的感應作為信息傳播載體而使用的符號系統。西方人在交流過程中比較介意咳嗽、打哈欠等行為,認為這是對談話這不耐煩或者不尊重的體現,而中國人則不認為這些行為有太大的不妥。人們運用身體空間的距離來傳遞信息的行為則為空間語言??缥幕浑H之父愛德華霍爾把人們交流之間的距離分為四種:親密距離(18英寸以內,僅適用于親密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如父母、子女之間);個人距離(18英寸到4英尺之間,適用于較為親密的朋友、親人之間的相處);社會距離(4到12英尺,適用于同事或者商業合作伙伴之間,通常他們之間的交往會保留一定的社交距離);公共距離(12-25英尺,適用于公共場合的陌生人或者公共演講時人們之間的距離)。除此之外,時間觀念的差異也是構成東西方文化交流障礙的原因之一。西方人的時間觀念是單時制文化,體現了他們對時間觀念的重視。如法國的公交站牌會顯示每一班車的到達時間并嚴格按照這個時間表執行。而中國人奉行多時制文化,他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沒有太多的時間約束,也沒有太強的時間觀念。如中國人交流中所說的“兩分鐘之后見”和“再等我五分鐘”通常是泛指的一段時間概念,而不是確切的幾分鐘。

三、非言語交際功能

非言語交際功能如下:

1、否定功能。非言語交際的行為通常傳達出與語言表達不一致的信息。如感到尷尬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言語來掩飾,但是卻會忍不住臉紅;在上臺講話的時候我們想盡可能地表現得鎮定自若,但是顫抖的雙腿和聲音卻出賣了我們。

2、替代功能。非言語交際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替代言語交際而實現其溝通目的。如在朋友感到悲傷的時候,給予對方熱情的擁抱會比慰藉的話語更能寬慰人心;交警在執勤的時候會用手勢而非語言示意車輛的行駛方式。

3、強調功能。非言語交際能夠增強語言所表達的意思,從而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為了強調事物的重要性,人們會在說話的時候提高音調、使用夸張的面部表情或者手勢來引起傾聽者的注意從而提高溝通效率。

4、重復或補充功能。這一功能與強調功能類似,指的是非言語交際能夠詳細解釋語言傳達的信息并對其作出補充。如人們在示意別人安靜的時候,會把食指放在嘴唇前面并發出“噓”的聲音。

5、調整功能。非言語交際的行為能夠調節談話的節奏并傳達溝通者的意圖。如談話的時候打哈欠或者注意別的事物說明對話題不感興趣或者想要離開;一段時間的安靜有助于吸引傾聽者的注意并開啟另一個話題。

四、如何應對非言語交際障礙

1、樹立包容心態,求同存異

跨文化交際中存在一些通用的非言語交際行為,如微笑表達內心的喜悅、點頭表示同意、皺眉表示生氣,這些通用的非言語交際行為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基礎的情緒共鳴。在與別的國家的人們交往的時候,應提前了解該國的文化習俗與禁忌以及體態語的使用規則,避免產生誤解或沖突。

2、消除刻板印象,克服文化優越感

由于人們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長大,會對本國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認知,因此會習慣性地認為本國文化背景下的行為是最符合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的,也是最優越的,從而對別國的文化習俗產生排斥心理。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應認識到各國文化的優缺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包容、謙虛的心態面對非言語交際中的差異。

3、理解非言語交際行為的重要性

有的同學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掌握了較為扎實的語言知識,同時在與外國人交流之前也對對方文化有所了解,卻無法達到較好的交流效果。盡管學習了十幾年英語和英語國家文化,卻無法對其話語有透徹的理解,也無法讓對方完全領會自己的意思。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于對非言語行為沒有足夠的了解和重視。

非言語行為在人們的溝通交流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如了解各國人們的眼神交流、身體接觸以及對空間的看法差異之后,能夠采取不同的非言語行為,如和日本人交流的時候避免直視對方的眼睛,同時避免太近的距離引起對方的不安。有利于人們根據不同的文化環境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也更能夠理解對方的行為從而產生共鳴。

五、結語

能夠與外國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是語言學習的目標之一,而非言語交際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分支,則扮演者極為重要的角色。我們在學習外國語言、歷史、文化、習俗的同時,也應該了解并學習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言語交際行為的差異,求同存異,消除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并促進其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唐一萌. 中西文化視角下的非言語交際.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8, 38 (7): 89-90.

(2)吳晨. 從語言教學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非言語交際研究, 教育時空, 2016:218.

(3)黃西林. 理解非言語交際行為差異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社科縱橫,2007,22.

猜你喜歡
跨文化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交流&イベント
交流&イベント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解
“交流”等5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