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治角度下中國環境治理方法分析

2019-04-27 01:40潘桃姜逸
科學與技術 2019年21期
關鍵詞:環境治理方法

潘桃 姜逸

摘要:經濟飛速發展為環境治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目前我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境的艱難處境,在污染程度上不斷的加重,生態也隨之破壞加劇,總之,我們的環境面臨的相當嚴峻的現實。在此之下,我們必須要想出治理環境的有效途徑,采取各種辦法結局環境問題,走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存的道路,確保我們能夠擁有藍天白云,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環境善治;環境治理;方法

一、環境的相關概念

環境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是:“周圍的境況”,即處理中心事物與外物之間的聯系,分清楚環境的范圍和內涵,它是根據中心發生變化而變化的,而中心事物又可理解為公共事物,從古至今,環境是被廣泛認知為公共事物,是被人們支配的公共資源,這顯然是由其本身的特征所決定的,比如環境本身就具有非排他性,即可融性和不可分性比較強,不是某人的私人物品,而是被大家所共享。同時在消費和收益上也具有排他性,可以免費的享受無條件的“服務”,其中有人從中獲益也不能改變和影響其他人也從中獲益,也并不能排除或者自凈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包括一些風景名勝和文化遺跡的破壞等。

二、善治的概念及相關內涵

當今社會,治理理念蓬勃發展,越來越被重視,市場和政府的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遏制,這時候治理會承擔它們在某方面能力不足的替代者的角色,它只發揮補充作用和功能,在實際資源配置卻不具有相關的權力,更不能代替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我們能看到社會資源配置在治理工程中同樣失靈的現象。這就產生了很多兩難的境地,于西方學者根據這一現象就提出了善治的內涵。在社會的任何領域發生的問題都可以依照這一方式作為解決形式的參考,比如環境問題,政府干預和市場管理都不大的時候,善治可以在其中發揮其重要的本質性功能和作用。善治就是公民和社會聯合起來在最大程度上最到最好,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反應了當時要求的利益最大的的目標體現。善治在形式上又可以理解為所謂的公民與政府的合作,是新型關系的建立,彼此都達到一種最佳的解決問題的狀態,在互動與戶主中對問題的解決發揮了強有力的效力。

三、環境善治在我國范圍內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環境善治更大程度上國家廣泛的采取信息和手段的過程,屬于一種治理的補救措施,包涵了國際善治理念,也標志著治理環境已經被全社會所認可。我們也發現,環境善治這個概念在很多領域已經過體現出來了,甚至在一定區域或者整個范圍都在如火如荼的展開,不斷的善治行為的相關機制和政策談款也相繼應運而生,尤其在環境治理領域居多。這樣做的好處是,無疑讓治理環境這樣復雜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支援力量和政策導向。

然而,還有一個事實必須要注意到,那就是環境善治還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概念,在各種說法中都是依據自身所處的語言環境以及不同的生態狀況而言的。在這一領域,我國有名的學者朱留財有一套自我的認真和研究。在他看來環境治理是指“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持續利用中,環境福祉的利益相關者們誰來進行環境決策以及如何決策,誰來形式權利并承擔義務,已達到一定的環境績效、經濟績效、社會績效,并力求績效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呢”。環境善治在某種意義上理解就是環境治理水平較高的說法,當然主體可能不止一個,既有政府的表現,也有公民自身的表現,是二者進行的良性合作,進而達到最優狀態。政府主體和公民主體之間擁有互惠互利的關系還遠遠不夠,還應存在一定的利益協商和完整的系統體系,在強調一定的社會發展水平過程中,逐步通過彼此之間的改善和不斷的協商和共同的努力,讓環境保護工作走向成熟、健康、有效的過程。面對我國存在的環境隱患和各種問題,我們必須要采取這種國與民充分聯合,共同扶持的措施,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環境善治的標準衡量

究竟我們的環境善治到什么程度才是比較好的地步呢?筆者相信有許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那么滿足問題答案的需要有幾個標準實現:一是合法性與法治性。環境善治的合法性是公民的內心夙愿和相關要求,公民對政府制定出來的環境政策和所采取的環境質量立的行為采取的是認可、支持和服從的態度。它要求環境治理要能協調好社會各個主體之間的關系,并且形成重要的合力,為未來的環境治理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公民最大限度的成為伙伴關系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彼此之間存在共同的目標,即治理好環境。當然,公民對政策的支持力度有多大在于其認可度有多大,這個是善治目標達成的重要因素。公眾對治理環境的責任感不夠明確,就會影響治理過程中主體履行義務的效果,就會形成責任不到位的現象。法治主要作用在于使得主體之間的責任和義務可能會更加明確化,對于義務的履行會而更直接更明確更有實現的可能性,法律能充分尊重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也能做到合理的善治。環境的善治是講究程序和辦法的,一定是得到最全面的信息,在發揮公民積極性方面能發揮到最大化,繼而利于國家環境方面的決策開展執行,逐漸成熟健全。

五、我國環境治理與善治之間存在的距離

首先,我們在法治缺乏必要的規范引導,政府官員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執行任務,光依靠公民守法是不合理的。我們也知道,在國內可能存在政府相關領導為了實現政績而大力興建粗放型工廠或發展重工業超標,這些都會對我們的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包括一些走綠色通道,而不按照維護環境的合法程序去做的人,都容易導致公共利益受損,治理現狀癱瘓,這都是以權謀私,濫用職權造成的結果,不僅對環境治理沒有好處,還會讓環境污染的問題雪上加霜。

其次,環境治理的三大主體存在隔閡,這影響了我國環境治理的進度和步伐。明確的來說,是協調出現了重要的隱患和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力量,尤其在環境治理上勢必就顯得后勁不足。其實,政府、企業、公民自身在這一個過程中其實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并沒有以平等的身份成為合作伙伴關系,而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主體,以公民為受服務者開展相關的合作,勢必會沖突不斷,本應該是平等協助關系,最后變成了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

第三,透明性和公眾參與度存在差異。政府在信息方面的公開透明機制和舉動都不處于公開的狀態,這也造成了環境污染的部分來源于政府主導的相關項目,但因為政務缺乏公開性,就無法做到有效監督,也就導致了主體之間的地位不平等,最終影響了環境問題解決的進程,造成環境惡化惡性循環。

六、結語

環境問題是大問題,國家和政府必須要高度重視,出臺相關政策治理和防護環境污染,加強三個主體之間的嚴密配合,進一步增強治理環境的各方面力量,在眾志成城之下,一定能將將環境問題統統改善。

參考文獻

[1]張昕.轉型中國治理與發展[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

[2]洪大用等.中國民間環保力量的成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賈恭惠、何小民等.環境友好型政府[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潘桃(1989.04-),女,漢族,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室分析員,助理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環境工程。

(作者單位:常州市人居環境檢測防治中心)

猜你喜歡
環境治理方法
學習方法
社會資本與農村環境治理模式創新研究
綠色轉型戰略需要更明確的路徑選擇
淺析建筑施工現場環境保護
探索小秦嶺金礦環境治理問題及解決方法
低碳環保技術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分析及闡述
行為經濟學視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環境治理措施
用對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賺錢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