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實踐體驗教學模式的探索

2019-05-23 10:18汪靜一
美育學刊 2019年3期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模式

汪靜一

(浙江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使當下的學生熱愛祖國傳統音樂文化,其前提必須是了解與熟悉民族民間音樂,而了解與熟悉的前提則是在理論的基礎上必須通過實踐來完成體驗,否則只是紙上談兵。本文以筆者多年來實踐教學經驗為參照,從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和教學模式的現狀,實踐體驗教學模式構建及其理論依據,以及該教學模式成功構建的措施和保障等四個方面,對現今高校民族民間音樂實踐體驗教學作一探討。

一、高校民族民間音樂類公選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

根據國家教育部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提出“要重視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各種體裁形式曲目的鑒賞、唱奏實踐活動,并充分利用本地傳統音樂資源,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精神,我國許多高校目前都有意識地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民族民間音樂類的相關課程,其中包含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戲曲音樂、說唱音樂和民間器樂等教學內容。為探討這些課程的教學效果,筆者以具有標桿作用的全國33所985綜合高校為例,對其近幾年開設過的民族民間音樂類公選課情況進行了調研與統計。

(一)985院校的民族民間音樂類公選課程設置

全國985院校中,18所院校共開設了29門民族民間音樂的概論、鑒賞、演奏和演唱等公選課程。其中,1所院校開設了純理論課,如民族音樂概論,占課程總數的3.4%;2所院校開設了理論+鑒賞課,如中國音樂簡史及欣賞、中國民族器樂概論與欣賞,占課程總數的6.9%;13所院校開設了純欣(鑒)賞課,如中國古典音樂欣賞、民族音樂欣賞、中國民族音樂作品鑒賞、中國音樂賞析、民族音樂賞析、民族民間音樂、民族音樂、民族器樂欣賞、音樂鑒賞——民族音樂、中國經典音樂欣賞、中國民歌、歌舞音樂欣賞、中國音樂鑒賞和中國當代民族音樂欣賞等,占課程總數的48%;7所院校開設了民族樂器演奏和民歌演唱課程(有的學校同時開設了不同形式的相關課程),如冬不拉演奏、二胡演奏、二胡演奏藝術及技法、葫蘆絲演奏與提高、中國竹笛吹奏入門、民樂提高、中國民族器樂重奏以及樂理基礎實踐與民歌演唱、民歌欣賞與演唱、中國民歌鑒賞與演唱等,占課程總數的41.3%??梢钥闯?,占課程總數比例較高的是鑒賞課和唱奏課,兩者較為接近。若我們將理論+鑒賞的中國民族器樂概論與欣賞等也歸入鑒賞課的話,那么鑒賞課就占總數的55.1%。這與目前全國高校藝術類公選課都以鑒賞類為主的現狀完全吻合。與此同時,民族民間音樂的演唱演奏課占課程總數41.3%的數字也反映出,目前全國高校對有關課程的設置,已開始注重學生的興趣、需求和教學效果。這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現象,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藝術類公選課程設置的趨勢。

(二)985院校的民族民間音樂類公選課程的教學模式

在對上述全國985綜合高校所開設的相關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進行調研梳理后,得知其民族民間音樂類公共選修課,主要有以下4種教學模式:

其一,通過課堂講授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理論知識途徑的“理論講解”式;

其二,通過課堂或網絡播放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演奏、演唱視頻和音頻資料途徑的“視音頻賞析”式;

其三,通過課堂觀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演唱和演奏表演途徑的“現場觀摩”式;

其四,通過課堂學生直接參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演唱和演奏途徑的“實踐體驗”式。

當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結合使用兩種以上甚至全部的教學模式,而且從作為個體的教師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這四種方式也無絕對的優劣之分。因不同教師有著不同的教學水平、不同的工作態度與不同的教學方法,故其“理論講解”可能會枯燥呆板,也可能會生動活潑;而“視頻欣賞”可能會使學生索然無趣,也可能會使學生興趣盎然。但是,從整體上來比較這四種方式,其實際教學效果還是有著明顯差異?,F根據學生興趣的強弱度,依此排列如下,并予以分析(表1):

表1 高校民族民間音樂類公共選修課教學模式效果表

目前多數985院校開設的民族民間音樂鑒賞課程,其通常授課形式為:教師以“理論講解”的模式進行課程概述、知識點講解、課件演示,并伴有通過一個或多個視音頻作品的賞析模式,來豐富理論,介紹相關知識,讓學生對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大致有一個感官上的了解。在一些課堂上,這種教學較為枯燥乏味,學生興致低落,因為作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同學們不能親身參與演練,無法獲取最直觀的體會以及更深的感受。筆者采訪了幾位授課老師,均表示此類課程學生并不喜歡上,覺得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同時老師們也都不太愿意開設此類公選課,因學生測評成績低會影響老師最后的教學業績,且覺得上此類課沒有成就感。為此有學院硬性規定必須要開,也有學院選擇購買名牌大學的網絡課程,試圖以此來吸引學生并鞭策教師,但收效甚微。有些學生為了完成課時,甚至會與他人進行交易,請人幫忙代看以完成學分,這就完全失去了開課的意義。所以,僅僅以一種“理論講解”或是加上“音視頻賞析”來完成教學的“鑒賞課”就是師生眼中的“水課”,而這類傳統教學卻一直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欣賞課程教學的主流。顯而易見,音樂特別是傳統音樂,若只停留在理論普及和鑒賞層面,多數學生并不感興趣,傳統的東西對現在的學生來說,畢竟已成遙遠。

從實地調研結果看,一旦當教師自己或邀請嘉賓、學生進行表演,在教學上加入“現場觀摩”模式時,學生的注意力立刻就會被這種即時的現實表演牢牢吸引住,教學氛圍頓時不同。比如在浙江大學《中國傳統藝術通論》的中國音樂鑒賞課中,教師充當節目主持人,邊介紹預先邀請的演唱者和演奏者輪流上講臺來表演獨奏獨唱節目,邊穿插知識點講授,此時課堂就是一個正在舉行音樂會的音樂廳,全體同學都是現場觀眾,每個節目剛一結束,課堂上就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從課后學生填寫的反饋意見表上看,同學們對通過這種模式傳授的教學內容印象十分深刻。但是,因其表演教學的成本過高,這種頗有效果的“現場觀摩”教學模式只能偶爾為之,在整個學期的課程中無法持續使用,而一旦轉回尋常教學,學生會因有過對比體驗而感失望,于是又陷入課堂應付的常態。

既要教學效果好,又要能夠持續使用的模式,無疑就是“實踐體驗”。事實上,對于民族民間音樂而言,實踐體驗恰恰是最重要的。因為離開實踐體驗的學習就好比不下水學游泳,音樂的實踐性是音樂學習的主要特性,離開了演唱和演奏,音樂就會失傳,音樂的文化也會隨之而消亡。筆者在浙江師范大學開設的兩門課——原生態民歌選唱、中國戲曲欣賞與實踐,均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做成譜例發給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教唱,在課程結束時,也以學生的實際演唱來進行考核。此外,筆者還利用本地的資源,請劇團的演員來到課堂講唱地方戲曲唱腔,或者帶學生去劇院、藝校觀摩。這兩門通過演唱民歌或演戲曲唱腔來學習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課程,課堂氣氛活躍,基本消除了在其他課程中常見的學生低頭玩手機現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顯著高于其他教學模式,從期末考核的反饋來看,學生對有關知識的掌握也相對理想。這充分表明,最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模式是“實踐體驗”,它取得良好教學成效的原因,一是其包含行為型、感官型、情感型和思維型等多種類型的身心體驗,二是符合人的學習心理特點。

二、“實踐體驗”教學模式的界定與構成

(一)何謂“實踐體驗”

藝術類課程中的“實踐體驗”模式,是指一種教師直接讓學生親身感受、查看、驗證藝術作品產生過程所需的技藝、經驗和手段,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方法。這是從教育工作者的視角做出的界定。至于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中的“實踐體驗”,具體地說,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演唱各地民間歌曲、戲曲和曲藝唱段,或學習演奏某件民族民間樂器,來感受、領悟和掌握一定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方法。由于良好的演唱、演奏需要有一定的音樂表演技藝為保障,因此在這一類課程中,“實踐體驗”其實是落實在具體的演唱、演奏技藝上的,即民族民間音樂的“實踐體驗”,是一種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演唱、演奏技藝的親身操作過程。如同攝影的“體驗”是指學生對構圖、光線、影調以及照相機操作等技藝的親身經歷,繪畫的“體驗”是指學生對繪畫的造型、設色、構圖以及畫筆掌控等技術的親身經歷,舞蹈的“體驗”是指學生對身體動作、造型、表情等技術的親身經歷一樣,民歌和戲曲、曲藝唱腔的“實踐體驗”是以演唱技藝為載體的,而各種民族器樂的“實踐體驗”,則是以樂器演奏技藝為載體的。這就是說,“實踐體驗”模式應用在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教學中,是讓學生直接學習音樂的演奏演唱,使他們通過對演唱演奏“技藝”的“體驗”來產生學習興趣。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首先通過對技藝的體驗進行感性認知,通過親身經歷來感知音樂,繼而結合理論進行知識沉淀,從而得以掌握相關知識,提高對音樂的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所以說,“實踐體驗”教學模式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實踐體驗”的構成

在民族民間音樂課的教學中,“實踐體驗”是一種集多項體驗類型融于一體的教學模式:

其一,它包含學生以自身視覺、聽覺器官的感覺,來領略民族民間音樂的感官型體驗;

其二,它包含學生以自身演唱、演奏的行動,來感知民族民間音樂的行為型體驗;

其三,它包含學生以自身內心情感的觸動,來領悟民族民間音樂的情感型體驗;

其四,它包含學生以自身的思考和判斷,來認識民族民間音樂的思維型體驗。

在前述的民族民間音樂類課程的四種教學模式中,“理論聽解”側重對應“思維型體驗”,“音視頻賞析”側重對應“感官型體驗”和“情感型體驗”,“現場觀摩”包括“感官型體驗”“情感型體驗”和“思維型體驗”,而在“實踐體驗”的教學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它不僅具有其他模式所側重對應的三種體驗,而且還有其他模式均無的“行為型體驗”。由此可知:第一,“實踐體驗”教學的核心內容是“行為型體驗”,其他的各種體驗則圍繞在它的周邊,共同構成以“行為型體驗”為主,結合感官型、情感型和思維型體驗的實踐體驗模式;第二,從“理論聽解”“音視頻鑒賞”“現場觀摩”到“實踐體驗”,這四種模式教學效果由弱到強的漸強趨勢,正好對應了四種體驗類型從少到多的關系(表2)。

表2 高校民族民間音樂類公選課教學模式效果與體驗類型的關系表

顯然,在四種教學模式中,“實踐體驗”之所以具有良好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其融合運用了最多的體驗類型。

總之,“實踐體驗”教學對學生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國外的幾種音樂教學法,如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柯伊達教學法、科爾曼教學法、綜合音樂教學法等,其共同特征就是包含多種類型的實踐體驗,它們在各國的廣泛傳播所取得的累累碩果是“實踐體驗”有效性的有力佐證。

三、“實踐體驗”教學效果的理論依據

985高校民族民間音樂的“實踐體驗”類課已占該類課程總數的41.3%,已表明“實踐體驗”教學的成效開始引起當下高校管理者和教師的注意,這一現象背后反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校的教育觀已發生根本性轉變。以往教育領域存在“學生是接受者”的教育觀,認為教學是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過程,從而一味灌輸知識,讓學生記憶知識。這種將學生當作“接受者”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個人理解和互動,使學生對知識缺少了必要的熱情和興趣。實際上,知識的生成既需要個體能力、經驗這些認知系統的主動投入,也需要非認知系統的主動內化[1]46,而非認知系統中的諸多心理要素,如感覺、直覺、情感、興趣、態度、價值取向等,每一個都與學生的實踐體驗有密切關聯,它是將知識、能力內化為素質的必不可少的橋梁。因而要解決上述教育問題,就要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者的角色,轉換到教學內容與學習心理的雙向互動,讓學生身心沉浸在所接觸的對象中,以個體的親身經歷來認識事物。這就是說,“實踐體驗”教學不是給予學生既定答案的單向知識傳遞活動,而是讓學生來做當事人、做創造者,讓學生在求知過程主動探究并獲得對藝術的個人化理解,從而構建起個人的知識系統。

與此同時,音樂傳授與學習中的“不可言傳性”也需要有“實踐體驗”的教學模式來與之匹配。杜威在《作為體驗的藝術》一書中指出:“如果所有的意義都可以用文字充分地表達出來,繪畫和音樂藝術就不會存在了。有些價值和意義只能通過馬上就可以看見和聽見的性質來表現,要問它們是什么藝術,以為那是可以用文字表達的,就是否定它們的與眾不同?!盵1]59傳統藝術的傳授之所以強調口傳心授的方式,就是因為滲透、融合在技藝中的情感與風格韻味以及需要全部身心配合展現的技藝并不是一般化、抽象化的,而是一個復雜的、模糊的、由各種各樣細小部分組成的系統整體,難以完全用語言來進行清晰表述或梳理。這種語言夠不到的地方,就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部分,也就是波蘭尼所指的隱性知識。這種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廣泛、更基本,大量存在于藝術的技能學習中,只能通過人身體的整體感覺才能習得。[2]

此外,“自我卷入”和“心理距離”理論也能解釋“實踐體驗”和“理論講解”“音視頻賞析”“現場觀摩”之間教學效果的差異。這些教學模式的區別好比身處自然之中的旅游和觀看山水宣傳片,盡管我們常常發現實地風景不過如此,宣傳片中的山水反倒被拍攝的更美,但我們還是愿意選擇去實地游覽,親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是因為,一方面,人們對相關的事件的關注度與“自我卷入”的程度成正比,即越與自己相關的就越關注,而從相關程度上來說,“實踐體驗”是自身的經歷,“音視頻賞析”和“現場觀摩”中的表演則與自己無關,所以學生“自我卷入”的程度不同;另一方面,這種區別和人的“心理距離”有關,“心理距離”是以自我為中心、以此時此地自己的直接經驗沿空間維度[注]指刺激物在空間維度上距離個體有多遠。和社會維度[注]指社會客體和個體之間關系的親疏或明確性。等若干維度向外擴展的距離。[3]其中在空間維度上說,課堂是真實的世界,音視頻是虛擬的三維世界;在社會維度上說,“實踐體驗”是由同學們自己演唱、演奏,“音視頻賞析”和“現場觀摩”是由他人表演。因此,就“自我卷入”的程度和“心理距離”的遠近而言,“實踐體驗”是學生“自我卷入”水平最高、“心理距離”最近的一種教學模式。

四、“實踐體驗”教學模式的構建建議

在以985綜合高校為例,對高校民族民間音樂類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做出研究梳理后,本文認為,若要改進和加強這一課程的教學工作,就需要在以下五個方面對實踐體驗模式作出落實:

(一)課堂教學體系內的實踐體驗教學

目前每門課程都有自身的總體教學目標和每節課單獨的教學目標,但如果要更高效地進行教學,除了理論知識傳授的教學目標外,必須要設定獨立的實踐體驗教學目標,即與普通教學目標一樣,確立整學期的總體和分級實踐體驗教學目標。如戲曲音樂類課程,在學期伊始就設定,本學期需要完成的幾大劇種代表性唱腔的目標,在規定的課時內,采取理論與實踐對半課時,或者一課時理論、一課時實踐演唱的安排,以便學生在吸收了理論框架的相關內容之后,能在實踐體驗中對該劇種以及音樂產生更深刻的認知。

對于開課時間而言,目前多數院校的教學計劃該課程只開設一學年,而全國各地民歌就有3萬多首,戲曲和曲藝各有3百多種,劇(曲)目上萬種,傳統民間器樂曲上千首。有限的教學時間與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資源之間存在著嚴重教學之間的矛盾,學生往往只能對該課程了解一個皮毛。因此,在實踐體驗的教學內容選擇上,應根據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凸顯經典性。根據目前國內音樂專業的基本情況和筆者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來看,概念性的課程如《民族民間音樂概論》可以適當地延長教學時間,分為上下兩部分,開設兩學年;實踐體驗類的教學內容以民歌和戲曲的可實施性最強。在教學計劃里可分開設置,例如設置民歌模唱與戲曲演唱兩門課程,分別進行一學年。其中,在學期開始時,用4至6課時,在《民族民間音樂概論》的基礎上,側重知識性普及教學,剩余課時則全部設置為實戰演練,側重民歌各類體裁中經典譜例的演唱與戲曲幾大劇種經典唱段的演唱。

(二)高校藝術社團機制中的實踐體驗教學

高校的社團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作為高校藝術類課程課堂教學之外的最佳輔助手段之一。為配合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有的高校成立了相關的藝術社團,如“原生態民歌演唱協會”“戲曲協會”“民樂團”等。這些社團除了匯集愛好者外,還需確定相應的運行模式和目標,完善體系,專人專管,由專業教師介入輔導,成為民族民間音樂實踐體驗教學的有力補充。社團活動和課堂教學常規一樣,設定每學期的總體和分級活動計劃,定期有序地開展。如戲曲協會,以劇種為單位劃分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分角色、分唱段,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一學期的總體計劃,并定期會演,檢驗成果。

(三)地方民間資源與實踐體驗教學

教育部規定,從2007年起將《中國民族音樂》作為音樂院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并提出:“要注意全國性與地方性的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在全國有影響的代表性民族音樂體裁、形式、樂種、樂曲,又要重視對本民族、本地區鄉土音樂的介紹、學習和傳播?!苯逃俊度珖胀ǜ叩葘W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在中國民族音樂教學要求明確提出:“組織學生實地調查、收集民間音樂,參與各種民俗音樂活動;學習當地漢族、少數民族代表性樂種、特色樂器等的演唱和演奏?!币虼?,學校需綜合利用當地的資源,確立“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方案,發揮藝術教育的開放性特點:

一是“請進來”,即把民間老藝人、民族民間音樂家、地方劇團的表演藝術家作為“活性資源”,請進校園,請進課堂,向高校學生直接口傳心授和講解;二是“走出去”開展田野調查,并在社會上聆聽觀看相關表演。開展民族民間音樂調查采風既是民族民間音樂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實踐教學中的組成部分。在這一方面,教師應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通過走訪民間老藝人,到圖書館查閱地方志,采訪文化館有關人員等活動,尋找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并把收集到的本土民間音樂文化資料進行分析、整理,選取合適的民歌、地方戲、民間歌舞、曲藝和器樂等音樂材料,納入課程教學。其采風的距離可從近到遠,目標可從小到大,涉及的民族可從少到多。這樣,在身臨其境的采風調查之際,可加深對當地民族民間傳統音樂文化特點的了解,以及充分領略原汁原味的本土音樂和地方傳統文化之美。這將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對高校的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

(四)網絡平臺開發與共享中的實踐體驗教學

依托網絡來學習共享是民族民間音樂現代教學的一個趨勢。利用網絡可以了解各地的民族民間音樂,幫助學生拓展地方民間音樂文化的理解和體驗。同時依托網絡平臺,可以開展實踐體驗視頻教學,將其教學過程和成果上傳共享、經驗分享,以擴大受眾面。有條件的高??梢越⒚褡迕耖g音樂網絡資源數據庫,與地方教育行政機構、企業等聯合,堅持以學校建設為主、市場開發為輔的原則,分步建設地方各高??梢怨蚕淼拿耖g音樂課程資源庫。

(五)實踐體驗教學模式評價機制的完善

實踐體驗教學模式還需建立一套齊全、系統、科學的評價體系。理論層面的學習可以通過筆試來達到與完成,實踐方面的考核則要通過平日參與實踐活動的表現和期末實踐面考來實現。這可以從兩個部分進行權衡考量:其一,是平日參與實踐體驗活動的出勤率及表現;其二,是從實踐體驗教學活動的匯報成果中得出。而其中,平時課堂的出勤率和參與度應為主要得分依據。

上述實踐體驗教學模式的成功構建,是需要學校管理方、教師、學生和地方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來實現的。第一,就學校管理方而言,需要對實踐體驗教學模式的評價體系和教師相關考核內容的制定,以及在鼓勵支持和提供保障方面有所作為。第二,就地方部門而言,更多的是需要為教師和學生的民族民間音樂展示表演提供機會。美國教育家蘇娜丹克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睂W生在課堂上、采風中所了解和吸收到的民族民間音樂的相關技藝,如能在校外向市民展示,一方面可以讓市民群眾對這些民族民間音樂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對所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及理解。第三,在學生方面,應配合教師、校方及地方機構,聽從安排,按時完成課程中的實踐體驗內容,并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及相關采風活動,以便更深入的了解認識民族民間音樂,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第四,是作為實踐體驗教學的設計者、組織實施者的教師方面的工作。目前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普遍缺少實踐體驗教學模式和相應內容的設計,而實踐體驗教學模式的實施,不僅要求教師具備一定深度、廣度和前沿度的理論功底,還要求教師具有對各民族、各地域不同音樂品種和不同音樂風格的把握以及較強的唱、奏能力。而就目前的師資情況看,由于教師沒有民族民間音樂直接經驗,課堂教學只能是從“概論”到“概念”,只能是根據自己所掌握的間接知識對該課程進行增刪講解,從而缺乏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的完整性和體驗性。因此,實踐體驗模式的完整成功構建,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課教師需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力爭掌握多項民間音樂表演形式,如學習各地民歌、各類戲曲唱段,以及學習某一兩門傳統樂器演奏技巧,以使自己有能力帶領學生深度進入實踐體驗模式的教學活動之中。

五、結語

當下我國高校民族民間音樂類公共選修課,主要有理論課、鑒賞課和唱奏課三種,其中又有“理論講解”“音視頻賞析”“現場觀摩”和“實踐體驗”四種教學模式。在整體上,它們的教學效果呈現出依次漸強的排列狀態,其中最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并能持久運用的是第四種教學模式。

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中的“實踐體驗”,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演唱各地民間歌曲、戲曲和曲藝唱段,或學習演奏某件民族民間樂器,來感受、領悟和掌握一定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方法,它落實在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演唱、演奏技藝的親身操作過程之中。它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教學成效的原因,一是其包含行為型、感官型、情感型和思維型等多種類型的身心體驗,二是音樂的不可言傳性要求這一教學模式的匹配,以及它的運用與人的“自我卷入”和“心理距離”的心理特點高度吻合。

高校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不甚理想現狀,已持續多年。本文認為,若欲改變這一現狀,就需在目前的教學基礎上,引入實踐體驗模式,同時在課堂教學體系、高校藝術社團機制、地方民間音樂資源、網絡平臺以及評價機制的建設中,對這一教學模式進行落實。

猜你喜歡
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模式
“校團”協同背景下推進民族民間音樂教育發展研究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以貫之“學、練、賽、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高職音樂教育發展與民族民間音樂傳承研究
新時期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策略探究
冬奧背景下我國民族民間冰雪運動傳承研究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音樂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