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美國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理念的理論與實踐

2019-05-23 10:18肖東福諸葛沂
美育學刊 2019年3期
關鍵詞:美術藝術課程

肖東福,諸葛沂

(杭州師范大學 a.美術學院,浙江 杭州,310002;b.藝術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121)

美國美術教育史雖不漫長,卻在西方現當代美術教育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因為自19世紀末以來,美國的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不斷創新、革新,反映了美國文化的社會價值,引領了卓有成效的美術教育運動,在西方乃至全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當今信息發達、交流頻繁的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美術教育走向了多維融合、無國界無邊界的新的發展高度,對于我們來講,了解、借鑒和學習西方(尤其是美國)美術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便顯得至關重要。

一、美國20世紀美術教育思潮概況

美國美術教育史始自19世紀末“圖畫學習”(picture study)運動,這場運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年代晚期。此后,隨著有識者們強調和激勵更為開放的教育理念,審美教育走出教室、走向家庭和社會,單純進行圖畫學習的美術教育漸漸式微。這種理念認為,要通過針對孩子的審美鑒賞教育,把文化帶給他們的父母。[1]在美國教育民主化的過程中,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發揮了重要的影響作用;教育家艾略特·W·艾斯納(Elliot Eisner)則是推動美國藝術教育的極有影響力的學者。艾斯納將杰羅姆·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的教育智能發展理論及曼努埃爾·巴肯(Manuel Barkan)的科目中心理論和本質主義教育觀結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課程教育觀,即“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以下簡稱DBAE)思想。在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的影響下,20世紀80年代早期,保羅·蓋蒂信托基金會(J. Paul Getty Trust)制定了“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計劃”。DBAE支持減少工作室教學的比例,轉而促進一種通過藝術內部的四個學科(美學、藝術批評、藝術史和藝術生產)來進行教育的教育方法。DBAE的目標是將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平行,創造出一個標準的教育框架,其宗旨是“美術教育的對象是所有學生,而非那些顯示出創作才能的學生?!盵2][3]對于DBAE的批評來自一些持后現代理論的教育思想家,他們提倡一種更為多元的藝術觀,更為靈活的課程計劃,更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這其中最有影響的便是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Choice-based Art Education,CAE)這一起源于基層的基礎美術教育運動。

二、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理念的產生背景

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實踐始于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基層運動,至今它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發展歷程。其思想則起源于20世紀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與之呼應的是瑪麗亞·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教育實踐。最初,這個理論是由馬薩諸塞州的一群志同道合的美術教學者和研究者自發提出與發展的。他們反對當時學校只運用一種教學方式來教導不同學生的做法,倡導差異化教學,為學生提供更真實的藝術創作體驗,促進學生產生更多的藝術想法。他們的理想是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最終改變藝術行為教學的狀況,普及基于選擇的藝術教育理念。根據麻省藝術學院(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的實驗性課程及對其的研究,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理論認為,通過滿足學生需求和興趣來進行的教學,能讓學生像藝術家一樣創作,從而使他們獲得很好的藝術體驗。

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凱瑟琳·道格拉斯(Katherine M. Douglas)和黛安·B·杰奎斯(Dine B. Jaquith)。道格拉斯教授任教于馬薩諸塞州藝術學院和馬薩諸塞州伊斯頓石山學院。賈奎斯教授則是麻省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行為學院的主任。她們同是“藝術行為教學”運動的聯合創始人;該運動支持教師進行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她們合著的《通過藝術創作吸引學習者:課堂上的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EngagingLearnersThroughArtmaking:Choice-BasedArtEducationintheClassroom, 2009)是一部詳盡闡述理論、總結實踐經驗并提供教學案例的著作。而今,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擁護者與實踐者與日俱增,在美國美術基礎教育方面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三、DBAE美術教育與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的比較

1960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和教育學家杰羅姆·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出版《教育過程》一書,他著重指出使學生理解學科基本結構的重要性。而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曼努埃爾·巴肯將布魯納的教學觀應用于藝術教學,提出要以藝術學科的結構為出發點來規劃教學科目的觀點。經過格里爾(W. Dwaine Greer)和艾斯納的不懈努力,20世紀80年代形成了“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育”(DBAE)理念。DBAE的理念是:將美術作為一門學科來看待,旨在構建學科內全面綜合的美術教育。故其又被稱為科目中心論。它強調科目的中心地位,主張以嚴謹的美術課,實現美術的真正包涵。其課程包括四部分:藝術創作、美術史、美術批評和美學。在國際藝術教育協會的支持下,20世紀80年代中期,DBAE教育理論被美國大多數州所采用和推廣。

DBAE的課堂往往這樣組織:通過觀看藝術品或審視藝術家(藝術史)而開始課程,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評論(藝術批評),接著,學生根據藝術家的思想和風格來進行自己的美術創作。這種教學方法的最極端情況就是:整個二年級的學生都在畫一幅類似于梵高風格的向日葵??梢?,這種方法的缺陷在于:課程過多地偏重于關注藝術家,這使得學生在美術創作時亦步亦趨地模仿藝術家的風格與主題,忽視自身的興趣點和創造力。它給學生傳達這樣的信息:美術創作必須看起來像其他人的風格。正如顧平所說,在強調學科重要性的同時,DBAE課堂的美術教育價值似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4]阿瑟·艾夫蘭(Arthur Efland)也哀嘆道:學校的藝術并不能解決孩子們固有的表達需求,也不允許他們自我滿足而自發地表達自己。他指出,看上去,學校的美術課程包含自由性和創造性,但實際上是教師控制的產物。[5]相比之下,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思想更加賦予學生以主體性,更加注重學生的創造欲。

下表是DBAE與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CAE)在各方面的比較(這份表格出自克里斯騰·海斯學位論文[6]中的對比):

表1 DBAE與CAE的比較

四、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理論述要

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法允許學生獨立學習,并在有組織的工作室里進行基于選擇的創作。在教室內,要設置不同的實踐中心供學生選擇,這些中心包括繪畫、拼貼、手工和雕塑等。在這樣的教學環境里,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材料和主題。教師則表現為輔助指導的角色。一個典型的基于選擇的美術課程是這樣進行教學的:首先,通過5分鐘的演示,教師先講授一種藝術技巧,也可以用來介紹一個特定的藝術概念、歷史風格,或者一個鼓舞人心的藝術家。接著便是工作室開放的時間。在課程結束時,學生們擁有充分分享的時間,而這正是一個反思他們的藝術創作經歷的時刻。[7]24

與傳統的美術教育一樣,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理論的構架亦由四個部分組成:個人語境(personal context)、教育法(pedagogical)、教室(classroom)和評估(assessment)。首先,學生們被認為是藝術家,他們通過探索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自己的興趣,為自己的藝術創作做真正的選擇。其次,在教育課程論方面,教師們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去應對不同的學生需求,故而不同案例的教學差異是普遍存在的。第三,教室的情境設置是為了提供更多的資源,以期有效地最大化工作室的時間效率;課堂空間經過深思熟慮而安排,課程材料均備有標示指示,學生可以方便獲取。最后,在評估方面,對教師和學生以不同形式評測,科學把握并分析教學效果。[8]

接下來,筆者將詳細解釋這四個方面:

(一)個人語境(personal context)

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思想認為:學生是藝術家,他們能夠掌控自己的學習。選擇實踐讓老師與學生重視真正的學習過程與內在動機。在選擇的項目中,學生們可以在每一個藝術課上接觸到每個工作室中心的所有材料,并控制他們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而老師只是作為一個向導。這種結構類似于蒙特梭利的方法,因為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工作。學生們受到反復試驗的鼓勵,即使失敗了也倍受鼓舞,學生還可以選擇獨立工作或分組工作。在不同的中心工作了幾個星期后,學生們會意識到他們的優勢和偏好的工作方式或媒介。正是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理念,能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他們作品的內容,自由選擇表現或表達的形式。實際上,這恰恰允許了學生對他們的學習擁有所有權。

(二)課程論(pedagogical)

在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課堂上,教師應使用各種教學和學習策略來應對學生的不同需求。道格拉斯和杰奎斯建議,應綜合運用各種各樣的學習策略,如:直接和間接指導視覺效果、整個小組的演示和討論、學生協作、小組指導和一對一教學,等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與以教師指導為中心的方法是不同的。在以學科為基礎的美術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直接進行講授式教學,不鼓勵進行合作式學習。此外,在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教師的角色包括示范、建模、促進、指導、提供課程內容,以及根據課堂上的觀察結果改變課程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將了解學生的興趣,更好地指導和挑戰學生,從而使教師能夠對每個學生的需求進行區分。學生們也很清楚他們在基于選擇的美術教學課堂中的定位:他們通過探索實驗和發現自己的興趣來引導和自我指導自己的學習;學生之間還可以互相學習?!爱攲W生自我引導時,他們通過詢問和解決問題來建立理解。在教室周圍的多個工作室中心,學習者提供了大部分的指導?!盵7]11這意味著學生可以作為同伴教師指導并提供彼此的反饋。另一方面,學生必須對建立和清理自己的工作空間負責,學生還應自行負責維護教室設施和展示他們自己的藝術作品。

(三)教室(classroom)

學習環境應按照規定的時間結構來組織。教師應該利用相關信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重新組織課堂環境。道格拉斯和杰奎斯教授建議教師們進行5分鐘的演示性課堂導放。這個演示是為了讓學生們接觸到新的技術和不同的概念。然后,學生可以選擇擴展主題,從另一個類中構建或挑選單個項目,或者啟動一個新項目。教師則應該辨別學生的興趣,并找到能將知識從一節課延續到下一階段的、階梯性的教學計劃。在最初的5分鐘后,學生們受到了激勵,他們自行生成一個想法或主題,或者,他們也可以借助老師的指導來擴展他們的選擇范疇。在這樣一個有序而開放的教室里,“材料以一種有組織的方式安排,教室里應配備菜單和學習中心”。也就是說,教室中要設置各類演示、材料和創作中心,教師必須考慮中心的位置和教室的流動。中心應該清楚地標示區域,擺放有標簽的材料和資源(如書籍和菜單),并帶有說明。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每個中心探索他們需要什么。圖1與圖2是兩張典型的“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課程的教室布置圖。

圖1 “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課程的教室布置圖

圖2 “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課程的教室布置圖

(四)評估(assessment)

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還強調評估。通過仔細觀察,教師應創造一種可以管理的有效方法來收集學生進步的數據,比如:讓學生合作、自我評估、寫日記、撰寫藝術創作陳述等,并鼓勵使用自我檢查表。[7]14自我評估可以提升學生的信心,衡量進步,增加內在動力。在基于選擇的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人手一本速寫本。他們要記錄當天所使用的材料中心以及當天對作品發展的想法。教師根據學生的藝術創作行為的證據和發展前景來進行打分,而不對其藝術作品的質量進行評分。也就是說,在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思想看來,過程比結果更有價值。除了技能,教師還會注重考察學生的工作行為,包括堅持、冒險、詢問和時間管理。[7]15更具體地說,教師們評估藝術行為的證據包括: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能力,實驗能力、工作習慣、反饋聯系能力及其對文化與價值的反應。[7]4

五、基于選擇的美術教學論的實踐運用

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理念的代表學者道格拉斯教授和杰奎斯教授列出了一份美術課程需要體現的基本原則?;谶x擇的課堂必須注重基于這五項原則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它們包括:

1.課程由學生主導學習而不根據教師明確的指導來推進,消除了對新課程計劃的無休止的調整與安排。

2.課程靈活,足以滿足個人和班級的獨特需求,同時滿足視覺藝術標準。

3.激勵學生將他們的藝術創意帶到課堂上并從事有意義的創作。

4.學生在沒有教師的幫助下開始放置好材料,并在完成后將它們放好。

5.學習者成功地組建了自己的協作小組,指導同伴并協助同學完成創作上的挑戰。[7]1-2

具體而言,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法將課堂從傳統教師指導到學生自我指導。在傳統課堂上,課程的安排是讓所有學生達到既定結果而進行精心設計的;課程只有一個主題,一種材料,那么結果是,整個教室里所有學生的作品都是一樣的。在自我指導的課堂上,學生并沒有完全掌控的結果與預期的計劃?!皩W生不可能對自己的最終作品有先期的了解,除非他們有能力全年自我指導工作”。[7]3學生們會自發詢問有關學習的問題,通過思索和探索得出結論,并在他們的工作、回應和演示中展示自己學習的過程和成果。過程中的計劃也由學生主動調整、完成,學生們還能夠探究如何監控自己的學習進度。

路易斯·海特蘭(Lois Hetland)曾和她的團隊構想和強調了美術學習的八個習慣:開發工藝、參與和堅持、設想、表達、觀察、反思、延伸和探索理解藝術世界[9]。從那時起,這八種習慣就成為重塑美術教育應該如何組織和教學的一股力量。

在此基礎上,道格拉斯教授和杰奎斯教授將這八種方法重新定義為:

1.找到一個想法;

2.選擇材料來表達想法;

3.在工作空間中安排這些材料和工具;

4.調整自己;

5.創建圖像或結構;

6.克服障礙;

7.收拾材料和工具;

8.討論藝術作品并思考進展。[7]48

在基于選擇的美術教學論的實踐運用中,只有從這八個美術學習習慣出發,以基于選擇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依據行為主義教育理論和教育認知理論的原則來構架課程,才能獲得卓越的教學效果。

六、基于選擇的美術教學法對21世紀學生發展的影響

21世紀的教育趨向強調學生掌握一系列認知的技能,以滿足當今世界日益多元化和新穎性的需求。筆者認為,基于選擇的美術教學理念能夠在美術課堂上促進學生各方面技能的發展,推動復合人才的培養。其中包括:

(一)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

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者通過探究、發散性思維、游戲、反思和評價來發現和解決問題。學生提前做好功課并把想法帶到課堂上;其他人則通過在工作室中心的媒介實驗來發現自己的想法。

創意與創新能力:具有內在動力的學生將以新穎和創新的方式回應問題?;谶x擇的工作室中心的可預測性讓孩子們可以在數周、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里追求和完善他們的想法。這使得學習者能夠“深入”他們的工作。

溝通與協作能力:學生們學會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為他們有動力在自己的指導下取得成功?;诠餐呐d趣和目標,一組自我選擇的學習者組成他們自己的協作團隊,同伴的“小老師們”則協助同學來挑戰任務。

(二)技術能力

研究和調查能力:學生們利用科技來研究想法,尋找視覺參考和擴展概念。教師使用技術來呈現與課堂相關的信息。

評估能力:學習者對電子投資組合的進展進行記錄和評論。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估與他們的地區期望相一致。

美術制作能力:數字攝影、動畫、電影和圖形程序使學生能夠探索數字藝術的即時性。對那些害怕冒險工作的人來說,創造和修改而不損失原始工作的能力是一種激勵。

(三)生活與職業技能

靈活性和適應性:每節課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學生與工作室中心的可用資源互動;教師對新生的學生想法和藝術過程做出反應。

自主性:學習者天生就有動力從個人的環境中從事有意義的工作。在一個簡短的演示課之后,學生們在沒有老師幫助的情況下開始他們的工作,在課堂結束時,他們自己設置材料,調整自己的節奏,把材料放好。

跨文化技能:學生們隨意地與朋友和同學一起工作,合作或指導。他們共享材料和空間,在工作室中進行普遍的同行指導和討論。學生們學會認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偏好,并欣賞他人的喜好。個人工作給課堂帶來了不同的視角,突破了課堂的效果閾限,拓展了其容量與深度。

責任:學生們將會帶著探索材料和技術的想法或意愿來上課。學習者在獨立工作時表現出他們所知道的和可以做的事情,并對他們的進步負責。教師則根據需要來干預和修改內容。

領導能力:教師們設計學習環境,學生們希望通過保持工作室的整潔和有組織的方式來維持學習環境。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和行為負責。在基于選擇的美術課堂上,學生領導工作進程的機會很多;那些表現出準備就緒的人,會更被鼓勵去觀看、創作、管理與展示,并設計新的工作室中心,幫助維持課程的順利開展。

七、結束語

綜而言之,基于選擇的美術教育課程法,是應新的技術文化時代中學生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它在教學上更注重學生的藝術行為發展,而不是過于關注他們最終的藝術作品。它支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讓學生在工作室中探索、試驗和發現他們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同時注重學生的內在動機,并允許學生獲得創作的所有權,讓學生掌握了他們工作的內容、過程、材料以及結果。

盡管這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美國創生、發展并興盛的美術教育方式或模式,但是筆者相信,通過對這一理念及方法的學習、吸納、調整和“在地化”,一定也能為國內基礎美術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提供一定的啟發與借鑒。

猜你喜歡
美術藝術課程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創意美術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紙的藝術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