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近代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變遷

2019-05-27 14:19劉靜
戲劇之家 2019年10期
關鍵詞:中國形象近代美國

劉靜

【摘 要】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國家,世界各國了解中國主要是通過文學作品這一渠道,時代的腳步不斷翻轉與前行,英美的文學作品里對于中國形象的描述也發生著很大的變化。英國以及美國的文學作品在西方文學中占據著重要位置,西方人腦海中對于中國的認知就是文學作品中的樣子,中國的形象在文學作品中發生著變化。我們將對不同的主體、不同的時期的文學作品進行研究,探尋中國形象在近代時期英國文學作品以及美國文學作品中的變化,希望給予相關工作者一些新的借鑒。

【關鍵詞】近代;英國;美國;文學作品;中國形象;變遷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0-0224-02

一、引言

20世紀以來,西方的文學作品作者逐步從不一樣的角度對中國形象進行探尋,但是,文字下描述的中國,文章里塑造的中國形象并非是真正的中國,也不是真實的國家寫照。一些英國以及美國的文學作品創作者以大洋彼岸作為起點走進中國,這些人在探究中國以及國人的階段中,依舊是立足于外國人的層面上,從西方的文化元素為基石來進行文學創作,短時間的考察看到的是片面的中國形象,對于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的風貌并不能夠真正并且全面地了解,只是在文學作品中呈現出一個大體的概況。英美國家的作者返回中國之后,都從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民族等不同的方面對中國形象進行書寫,呈現的形象也是不同的。時代的不斷變遷,西方人對于中國的形象認識也是持續改變的,在文學作品展現中也有很大改變。新的形勢之下,我們將英美文學作品里的中國形象變遷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探索。

二、近代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變遷

(一)英國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形象變遷

立足英國的文學發展歷史,英國的文學作品就中國為對象進行了描述,早在十四世紀的中期,一直延續到了二十世紀的末期,歷經六個世紀的時間里,無論是在英國的文學作者的腦海里還是在英國文學的作品里,中國的形象演變均以兩大不一樣的面貌呈現出來,一個是正面的形象,一個是反面的形象,這兩大形象也在發生著持續化的顛轉。站在整體化的情況來講,不管是哪個形象,全是英國的學者心里的中國形象,跟英國本土的文化也是存有很大的差距以及對立,因此,他們對中國形象的描述的出發點是更有效地進行自我反襯以及自我批評,而并非從根源上去對中國形象進行評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英國的文化的精神內涵的體現。

早在14世紀的中期,在英國的文學歷史里凸顯出了一部關乎中國的文學大作,那就是《曼德維爾游記》,這是一部帶有虛構性質的游記,讓作品主人翁作為引導,借助人物吹噓的形式對中國的美好情形進行描述,把中國的社會敘述成了人間的天堂,中國存在不同類型的珍寶瑰麗,并且,中國存在最和善的大漢君王,十分強大,老百姓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中安居樂業,幸福地生活。這也是歐洲文學對中國社會崇拜的一大根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五五九年,英國一位有名的地理學家經過探索,整理出了《航海全書》,這本書主要對中國的疆域面積、稅收體系以及官員考核進行探討,深入分析了科舉制度,對中國的儒學思想、佛教思想以及道教思想進行闡述,在這里面提到了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中國人對文學是非常重視的,也是重視科舉活動的,存在著一種思想那就是在優秀文章的協助下可以考取功名,因此,自幼就對孩子實行培養與教育,這部著作深刻影響著英國的文學界。

在17世紀,英國社會發起了“中國風”的浪潮,無論是瓷器還是茶葉甚至是絲綢這一系列的貴重物品都流向了英國,英國的建筑物也開始應用我國的園林樣式的建筑,英國的文學作者對于中國給予了較高的期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當屬《游記》,這是馬克波羅的作品,還有《中國布道記》這一部作品,作品中對于中國人才的選拔制度是極其認可以及贊賞的,并且認為官員選取可以從文學博士以及哲學家這些群體中進行,可以保障官員的品質品德,展現良好的文學素養,真正致力于國家治理,領導國家不斷走向繁榮。

在18世紀,《世界公民》這部文學作品與人們見面了,這部作品的作者是哥爾斯密斯,這位有名的文學家對中國進行了進一步描述,對國家古老的文明進行了描寫,將中國的道德準則以及法律制度進行了全面的描述,在這部作品中更是應用了中國特色的故事、獨有的寓言以及哲理,對英國的社會進行了諷刺,希望以此可以改善英國社會狀況,推動英國社會的變革。在這個時期,英國也在進行工業革命,國力水平的提升使得他們開始對中國文化進行質疑甚至污蔑。一七九三年,馬哥兒尼出使中國,用文字把中國描述成了一個十分野蠻與腐敗,無比愚昧與傲慢的國家,大力批判了君主專制制度。

19世紀,英國開始不斷進行外部侵略以及擴張,英國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國家自信心也持續提高,但是中國的綜合國力是持續降低的。自從鴉片戰爭開始以后,受到了英國等國家的欺辱,英國文學作品中對中國形象的描述轉變成沒有馴服的一個蠻橫民族的形象,表現出極大的污蔑以及嘲笑諷刺,他們眼中的中國已然喪失生命力,用鴉片販賣來消滅中國力量,用軍事力量來打擊中國人。

(二)近代美國文學作品中中國形象變遷

縱觀歷史發展的長河,在一些歷史原因的影響之下,早期階段,美國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呈現出了跟英國文學作品相似的中國形象。馬克波羅走進中國開展游歷以后,歐洲地區不同的國家都對中國這個國家充滿著無限的向往。在17世紀,基督教的教徒開始走進中國的領土進行傳教,基于此也促進了歐洲不同的國家更全面充分地了解中國的社會體制以及政治體系。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存在著較為濃厚的血緣聯系,文官制度是英國的專屬,美國政府進行了大力的借鑒。但是,文官制度也是來源于我國的科舉制度,經過演變而成。因此,美國的成立早期,對中國形象是持有很高的贊譽的,較多的名人都贊賞并且認可中國的良好形象。比如,在一七六八年,美國的一位著名學者提出,假如在美國農業發展中能夠對中國的農業發展體系進行借鑒,那么將會給予美國農業發展提供無限的動力,在美國民眾的眼中,中國人是一個勤勞又聰明的群體。

然而,從19世紀開始,鴉片戰爭侵襲著中國,這就暴露出了中國的無能以及衰敗。一些西方國家開始大力進行工業革命的發展,綜合國力逐步強大,這同時對中國的認可以及贊譽不斷塌陷,中國良好的形象蕩然無存,西方國家開始大肆侵略中國,對于馬可波羅時期出現的狂熱大幅度冷卻。美國人了解中國主要源于傳教士所寫的不同類型的中國游記,最有代表意義的當屬中國人的性格這部著作,闡述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

21世紀以來,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經濟逐步升溫復蘇,美國文學作品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中國三部曲,作者是海思勒,這是一部紀實性的文學作品,全面闡釋了中國社會的改變以及發展,給予新世紀時期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以及融合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個作者在中國生活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深入了解以及接觸了中國范圍中的老百姓,書中描述了盡管中國人十分友善,但是也存在排外心理,隨后,中國的體制發生改變,美國人對于中國的文化形態的認知也不斷發生變化。

三、結束語

中國是一個強大的民族,有著鋼一樣的韌性。中國形象在世界范圍中不斷發生著改變,近代,對于英美國家來說,文學作品中展現的中國形象也是不斷變化的,我們更需要正確認知以及批判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在現代化的今天積極地在世界范圍中樹立中國良好的形象,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真實的中國,感受中國的變化以及中國的強大。

參考文獻:

[1]耿強.自我期待與他者眼光——英譯中國文學的閱讀與接受[J].東方翻譯,2017(04):39-44.

[2]遲成澳,沈琳,張靜,馬一鳴.紛繁深邃的動物萬象匯——莫言和馬爾克斯作品中動物意象之比較[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96-100.

[3]楊吉華.“鄉愁”的審美表達與“中國”歷史流變的文學書寫[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6):141-148.

猜你喜歡
中國形象近代美國
“六經皆史料”:“六經皆史”論的近代詮釋及其意蘊
西班牙媒體眼中的中國形象
近代中國社會的愛國主義問題(1840—1911)
蘇州商團歷史沿革略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