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你為什么一碗水端不平

2019-06-02 16:59吳荻
意林 2019年9期
關鍵詞:親緣顯性偏心

吳荻

父母偏心,在大多數非獨家庭里,是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

熱播劇《都挺好》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明玉回憶自己上中學的時候,跟父母和兩個哥哥同桌吃飯。媽媽心疼兩個兒子,給他們一人夾了一個雞腿,明玉瞪大眼睛盯著媽媽的筷子,然而并沒有她的一份。

劇名叫《都挺好》,但編劇卻一把撕開了原生家庭的偽善面具,抖落出那些其樂融融背后的隱痛和委屈:在非獨生子女家庭里,父母分給每個孩子的愛并不是均等的,甚至相差懸殊,這明明并不好。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和社會發展學教授凱瑟琳·孔戈爾(Catherine Conger)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都承認自己更偏愛某一個孩子。而研究人員認為父母偏心的實際比率應該更高,因為在研究過程中,父母們總是盡量掩飾自己的偏心。

明知道區別對待對孩子并不公平,甚至對每個孩子都存在負面影響,但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偏心,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偏愛優秀基因攜帶者*******

父母往往偏愛那些優秀基因攜帶者,這些基因表現為健康、聰明或者美貌等。這種寵愛,可能是源自一種原始的動物本能。

在凱瑟琳·孔戈爾那項調查研究中,他們同時發現,父母更加偏愛的那個孩子,往往是老大。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弗蘭克·蘇洛威(Frank Sulloway)在《天生反叛》一書中,用達爾文主義來解釋這一問題:父母偏愛那些最大最健康的后代,因為這些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生存下來,把家族的基因代代相傳下去。

從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說,這是父母希望通過繁衍后代來復制自己的生物學自戀情結,他們希望通過后代將自己的基因和個性遺傳下去,相比而言,老大顯然比年幼的弟妹更容易存活,因此父母可能更愿意把資源給予更可能存活下來并繼續養育子女的后代。

來自挪威的研究者進一步發現,老大也具有一種智商上的優勢。Peterkristensen和Tor Bjerkedal于2007年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通過對挪威年齡介于18歲至19歲之間的人進行了研究,發現老大的智商平均比老二高出2.3個百分點。而且這種差異不僅出現于兄弟姐妹之間,在跨家庭的比較中同時可以觀察出來。

美貌也是一種優秀基因。從根本上說,父母會更偏愛更有機會取得成功的孩子,喜歡長得好看的孩子——他們才是代表父母優秀基因的后代,顯然有更高的概率將優秀基因遺傳下去。

母不嫌兒丑,那可能是你沒有更好看的兄弟姐妹。

*******偏愛弱勢的一方*******

老大在其生命早期可完全獨享來自父母的注意力,接受所有時間及物質資源投入,從而形成“老大優勢”,這種優勢反過來又幫助他們博得更多父母的愛。面對如此不利的局面,最弱小的孩子豈不難以生存?

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戰略。心理學家將之稱為“弱勢策略”,即展示自己的柔弱和需要被照顧感,用弱小無助來贏得父母的關注。對于缺乏基因優勢的孩子而言,這是在游戲中生存的必要技能。

這是一個有悖于“優勝劣汰”規則的選擇,但父母的偏愛自有他們的考慮。

對于親子關系來說,當孩子較為弱小時,由于他是父母基因的高概率攜帶者(遺傳相關度0.5),由此基因支持父母給予這個孩子更多照料和關注,因為這樣可以提高基因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弱小的孩子有夭折的可能性,由此父母會投入特殊照顧,從而保證自己的基因得到延續。

這種弱勢不一定是生理層面的,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要你媽覺得你弱就可以。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早已發現,父母通常會少關注性格好的孩子,而更偏愛那些難以撫養的孩子。有些孩子會利用害怕和生病來獲得和父母的緊密聯系,他們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恐懼,會向父母展示出自己虛弱需要照顧來獲得父母的偏心。

對于孩子的這種小“心機”,父母往往很買賬,而且往往是對哪個孩子投入得更多,內心就偏愛哪個孩子。

在心理學中,這個現象被稱為富蘭克林效應(Ben Franklin Effect),即在人類的社會關系中,向對方付出得越多,就可能變得越愿意繼續付出,內心就越傾向于喜歡對方。這可能是因為我們都喜歡被需求的感覺,這能讓我們有強烈的存在感和自我實現感。

*******偏愛更像自己的一方*******

對于父親而言,他們可能更偏愛長得像自己的孩子。

美國學者Lieberman、Tooby和Cosmides研究提出,人類辨認親緣關系主要依賴三種線索:(1)共同居住的時間;(2)母系產前圍產期關系;(3)基因相關性線索。通常來講,前兩種線索是辨認直系親緣關系的主要依據,因此也被稱為“親緣指數模型(KIi)”。而第三種線索主要體現為基因的“顯性”特征,個體通過對顯性特征的配度對親緣關系做出判斷。

孩子有一張與父母相似的面孔,這就是基因“顯性”特征的匹配信息。

與母親相比較而言,父親在判定子女關系方面比母親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這是因為,由母親子宮分娩而出的孩子,幾乎能確定是她的孩子(除非代孕等),但對父親而言,這種辨認卻存在一定風險。

沒人能保證自己妻子的孩子,一定就是自己的孩子,由此男性需要更多依賴“顯性”特征的匹配進行確認。依據這一邏輯,父親更偏愛那些與自己長得像的子女,或者說對這些子女有更多的投資行為(提供資源、保護等)。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是不是也經常被講長得很像自己父親?是不是真的像也無所謂,但對于男性而言,他們是真的很吃這一套。

即使羅列以上鑿鑿鐵證,但我相信,幾乎沒有父母會坦白這件事情。他們會狡辯道:“我絕對沒有偏心,你們手心手背都是我的肉?!?/p>

其實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父母的偏愛是瞞不過孩子的眼睛的。相信你的直覺,你感受到的偏心很大可能就是真的。

猜你喜歡
親緣顯性偏心
谷子近緣野生種的親緣關系及其利用研究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藥用植物親緣學研究中心
菊科藥用植物遺傳多樣性及親緣關系的ISSR分析
媽媽不偏心
顯性激勵與隱性激勵對管理績效的影響
小白菜種質遺傳多樣性與親緣關系的SRAP 和SSR分析
社會權顯性入憲之思考
顯性的寫作,隱性的積累——淺談學生寫作動力的激發和培養
偏心結構基于LMI的魯棒H∞控制
意識形態教育中的顯性灌輸與隱性滲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