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音樂教育形態分析

2019-06-14 09:02劉瑩陳艷秋劉嶠
藝術評鑒 2019年7期
關鍵詞:在線教育音樂教育互聯網+

劉瑩 陳艷秋 劉嶠

摘要:現有的“互聯網+”音樂教育產品有市場化的社會培訓、非市場化的高校教育、校企結合和自媒體等幾種類型,且各自具有鮮明特點,本文對上述“互聯網+”音樂教育類型進行陳述和分析,并對其特點進行總結。

關鍵詞:“互聯網+”? ?音樂教育? ?在線教育? ?音樂教育產品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7-0097-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我國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在這樣的目標①要求下,“互聯網+”音樂教育順應時代的發展,走入了人們的視野?!盎ヂ摼W+”音樂教育產品的種類很多,按照運作模式不同,根據接入端口的差異分可為PC端和移動互聯兩種輸出模式;按照運營主體不同,可分為高校運營、企業運營和自媒體運營的模式;按照教育功能分類,可分為講授式、練習式、游戲式等模式;按照學科分類,可分為聲樂課、鋼琴課等表演課程以及各類音樂理論課程。本文以運營主體為出發點,主要對市場化的社會培訓類、非市場化的高校教育類、校企結合和自媒體幾種類型進行分析。

一、市場化的社會培訓類“互聯網+”音樂教育

(一)現象調研

2015年前后,隨著國家對“互聯網+”經濟的支持,創造了“互聯網+”音樂教育飛速發展的契機,相應產品如雨后春筍不斷出現。然而經過了市場冷靜,市場化的“互聯網+”音樂教育產品,在競爭中淘汰了一批又一批。該類產品以移動互聯形態為主,既有線上的產品,如牛班APP,也有線上和線下結合的產品,如星空琴行、新東方兒童音樂教育,還有線上線下結合,以教育導流樂器產品的類型,如The one、CASIO、珠江愛默森等。線下的產品可實現一對一和小組課的授課方式,而線上產品(包括PC端產品和移動互聯產品)的流量則大得多。

(二)現象分析

從教學方面來看,早期“互聯網+”音樂教育的市場化課程以鋼琴和電鼓課程居多,而鋼琴課程又以集體課和陪練產品為主。這種現象的形成原因需要從技術水平、成本核算、市場需求等方面分析。

第一,從技術角度來看,鋼琴和電鼓課程,并非依賴傳統鋼琴和爵士鼓,而是依賴于基于電子技術手段的智能鋼琴和智能電鼓。這兩種樂器在數字信號處理方面,比傳統樂器有天然優勢。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基于“互聯網+”課程對電子科技和互聯網技術的強關聯,高效能的數據處理能夠盡快實現音樂課程與互聯網方法及互聯網思維的對接。

第二,從成本核算情況來看,集體課模式規避了藝術培訓中長期存在的一對一授課成本過高、利潤過少的經營問題。通過調研,以CASIO、珠江愛默森、The One等為代表的電鋼琴集體課,采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他們首先研發出適宜的課程,制作與產品的硬件和軟件適應的課件,再結合線下師資培訓活動,實現“互聯網+”模式下所期望達到的教育資源統一與平衡,其目標是逐漸解決偏遠、落后地區的教育資源不平衡現象。

第三,從市場流量來看,鋼琴課程及其衍生品的需求量無疑是最大的,這與市場需求和國內長期以來古典音樂市場養成有很大關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中央音樂學院周廣仁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鋼琴教育家,為推動鋼琴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學習鋼琴在當時幾乎成為大部分家庭為孩子選擇的必修課程,這種熱點效應一直持續至今。與鋼琴學習的熱度匹配,產生了一系列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活動,如各類鋼琴考級、名目繁多的鋼琴比賽等,與鋼琴培訓的黏性產生了關聯效應。因此在“互聯網+”音樂教育的相關社會產品中,鋼琴教學、鋼琴陪練的項目處于多數,也是目前為止累計獲得投資最多、發展最為成熟的社會培訓類“互聯網+”音樂教育產品。

二、非市場化的高?!盎ヂ摼W+”音樂教育

(一)慕課

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中,音樂史論、音樂美學、音樂欣賞和音樂分析等理論類課程皆有慕課的授課形式。如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曲式與作品分析進階”(范乃信,中央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史專題掠影”(余志剛,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傳統器樂”(袁靜芳,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美學基本問題”(王次炤,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欣賞的方法與途徑”(楊九華,浙江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攬勝”(田耀農,杭州師范大學)、“20世紀西方音樂”(鐘子林,中央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隊訓練與表演”(趙季平,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基礎”(謝嘉幸,中國音樂學院)、“中國古代音樂史”(伊鴻書,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周世斌,首都師范大學)、“小學音樂教學設計”(尹愛青)等。

基于“互聯網+”技術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形式,以xMOOC形式的網絡課程為主要形式,但也有一些學校積極開展了cMOOC的嘗試。但對于音樂教育來說,cMOOC、翻轉課堂和微課程的具體實踐還展開得不夠充分,傳統課堂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學場景。

(二)移動互聯條件下的高校音樂資源分享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模式也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中央音樂學院在2017年10月推出“央音在線”APP,是高校自主經營的“互聯網+”音樂教育產品,它綜合了在線教學、在線直播、教育課件和社交互動四大內容,旨在“讓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的確接觸不到專家、大師的學生也能找到大師,讓請不起大師的學生家庭也能上大師課”②,推薦教育資源公平的實現。

移動互聯條件下的高等音樂教育具有使用便捷、資源共享、內容多樣等特點,但暫時還無法滿足教育場景還原的條件,該問題有可能會依賴于VR虛擬現實技術的成熟而逐漸得到解決。2016年,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主辦的首屆“互聯網+”教育峰會探討了互聯網平臺如何深化國內外合作,與全球音樂院校構建優質、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音樂教育空間。該會議展示了互聯網環境下國內外音樂院校協同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三、校企結合及自媒體的“互聯網+”音樂教育

(一)校企聯合的“互聯網+”音樂教育

“互聯網+”音樂教育的實現需要先進的技術與理念,對硬件和軟件的要求都很高。對大多數音樂學院來說,獨立完成和設計互聯網平臺的難度很大,成本很高,投入和產出比例不協調。針對“互聯網+”的剛性發展需求,校企聯合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學生實踐環節中,實驗性地引入了某互聯網公司的音樂教育陪練產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化解平臺搭建的難題。該產品一方面作為教學實踐平臺,滿足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授課實踐的操作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發揮師范類院校學生的優勢,以教學實踐的方式服務社會。而對該項目的管理、運營和效果判定,還需要長期觀察才能得出結論。

(二)自媒體模式

自媒體是在互聯網時代中,以現代化、電子化手段,實現平民化、普遍化、自主化的私人傳播的新興媒體,包括微信、微博、論壇、博客、自制視頻等形式的自媒體越來越多的展現出互聯網時代個體發聲的力量。對于高校教育來說,如何使用自媒體來進行音樂教育、知識傳播和學校形象塑造,也是需要考量的問題。

以微信平臺為例,高校的微信多以新聞發布、活動預告等為常用功能,而高校教師許多則以個人運營公眾號進行個體宣傳。在程序插件的嘗試中,表現更為領先的是企業自主研發或創業者進行實踐的嘗試,出現了音符認知、音樂知識問答等小程序。另外,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已經逐步嘗試將重要的講座活動與網絡直播結合在一起,承擔起互聯網時代資源分享、惠及眾人的責任。

四、結語

總體來說,市場化的社會類“互聯網+”音樂教育以運營主體企業化、運營模式商業化、教育產品普及化、用戶群體大眾化為特點;市場化的高?!盎ヂ摼W+”音樂教育以運營主體高?;?、運營模式半商業化、教育產品專業化、用戶群體大眾與專業相結合為特點;校企聯合是“互聯網+”音樂教育重要的探索模式,以學校提供教學、科研資源,企業提供市場、技術資源為特征,但在資源配置模式方面還處在探索階段;自媒體模式以個人運營為主,出現了高校教師經營音樂教育自媒體的現象。

注釋:

①教育部網站“信息公開專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②參見“央音在線”APP首頁介紹。

猜你喜歡
在線教育音樂教育互聯網+
提高機械原理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
慕課中美應用差異的四大原因分析
混合學習模式及其實施要點 
基于在線教育的大數據研究
論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音樂美學基本原理對音樂教育的幾點啟示
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教育的價值與功能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