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媒介視野下如何拓展中學語文閱讀與表達教學渠道

2019-07-02 09:35王莉
課程教育研究 2019年20期
關鍵詞:表達閱讀語文教學

王莉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和教育信息化的迅速發展,語文學習媒介也從傳統紙質媒介不斷向數字化媒介的方向發展?!翱缑浇殚喿x與交流”的根本任務是依托各種媒介,提高學生的跨媒介閱讀和交流能力。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結合文本類型設計跨媒介閱讀教學專題活動、結合社會熱點話題設計跨媒介寫作訓練等,探索閱讀教學的新方式,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其跨媒介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求真務實的態度。

【關鍵詞】跨媒介? 中學? 語文教學? 閱讀? 表達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8]GHB3911。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074-02

“互聯網+”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力,不僅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同樣也在影響著教育?!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就已經關注到信息時代對閱讀的影響,提出“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明確提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1]。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設置了十八個學習任務群,其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為我們開展新的閱讀教學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思路。所謂“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是指運用文字、聲音、圖畫、表演等多種媒介手段和工具來開展信息閱讀和表達的方式。[2]它意味著我們的閱讀范圍從書、報紙、雜志、期刊等紙質媒體擴展到了網絡、各類手機APP、各種數字媒體如微信、微博、QQ、公眾號以及搜索引擎、在線詞典等,意味著閱讀教學要走出原來狹小的天地,帶領學生憑借各種媒介在信息的海洋里去擷取知識的浪花,去實現語文學科“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的核心素養。

如何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學習目標與內容融入語文教學中去?這是廣大一線語文教師要認真思考并積極探究的問題。

如今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教育信息化迅速發展,在城鎮學校,電腦、圖像、錄音、視頻、網絡媒體等多媒體手段已經被頻繁地使用于課堂教學中,學生也大多擁有電腦或智能手機,對于各種媒介工具技術特征也有一定的了解,這對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但需注意的是,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不等同于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中,圖像、錄音、視頻等僅僅是教師教學的輔助手段,在語文課堂中常常充當添加劑或調味品,而新課標的理念是將其作為學習的媒介,學生是運用這些媒介的主體。學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依托這些新媒介獲取信息,獲得更豐富的閱讀體驗。而且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中存在一個弊端,即對多媒體的過度依賴、一味追求媒介表達形式的豐富,導致閱讀的主體內容被忽視了,文本的細讀被淡化。因此,在開展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聽說讀寫”的基本教學目標,認識到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中,“跨媒介”是方式、是手段,其根本服務對象還是“閱讀”與“交流”,如果偏離了這個原則,一味追求提高學生的媒介運用技術,忽視了閱讀、思考、表達能力的提升,那就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是舍本逐末了。因此,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融入到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科學地設計學習任務、精心組合學習資源,秉持適度和合理的原則,充分發揮不同媒介的優勢,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中來。針對以閱讀為主的文本教學和以表達為主的寫作教學,筆者提出以下探索思路:

一、結合文本類型設計跨媒介閱讀教學專題活動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每一冊的“閱讀鑒賞”和“表達交流”兩個板塊是主體,旨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文本類型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等實用文體,也有古今中外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性文體。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進行組合來設計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專題活動。

以古典詩詞教學為例,由于時空和生活閱歷的限制,僅僅通過誦讀和講解,學生很難真正體悟詩中蘊含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色彩,而且傳統的古典詩詞教學重分析輕理解、重結果輕過程、重背誦輕感悟,教學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缑浇榈拈喿x教學則可以利用網絡的超鏈接技術特性,建立一組文本群,形成深度的閱讀教學形式。[3]如《琵琶行》《李憑箜篌引》《赤壁賦》中都有非常精彩的描寫音樂的部分,是用文字表現音樂的代表性作品;而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是借唐人張若虛原詩的意境來演繹,用音樂表現文字意境的經典之作。教師可以將這四篇作品組建一組文本群,設計一個跨媒介閱讀專題活動。學生通過網絡可以了解琵琶、箜篌、洞簫、古箏等不同樂器的特點,感受每種樂器演奏的不同審美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布置兩個學習任務:一是指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的手法,借助網絡查詢資料來分析前三篇中音樂描寫的手法、異同及表達效果;二是結合張若虛詩作,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然后選定一首名曲,讓學生以短文或詩歌的形式將樂曲所表達的意境描寫出來。任務成果通過PPT或短文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或班級微信群中分享交流。這個教學設計,通過文字、圖像、音視頻等多種媒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體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及詩詞鑒賞能力,還多元激活學生的審美感知,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力,滲透著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同時也完成了新課標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所要求的“利用不同媒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運用多種媒介展開有效的表達和交流”的學習目標。

針對新課標中“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確定的“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真實性,辨識媒體立場,多角度分析問題,形成獨立判斷”、“關注當代網絡文學和網絡文化,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辯證分析網絡對語言、文學的影響,提高語言、文學的鑒賞能力”等學習目標,教師還可以設計新聞、小說等不同專題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活動,使學生能夠積累更多的語言知識內容,并且參與到文化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構建和梳理文化系統,提高其文學底蘊和內涵。

二、結合社會熱點話題設計跨媒介寫作訓練

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文章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它要求有針對性和時代感。當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素材儲備不夠、材料陳舊以致內容空洞,感情虛假,思想匱乏。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就要走出教室,關注社會生活,捕捉熱點話題,進而透過現象分析問題實質,悟出深刻的道理。只有緊扣時代脈搏,關注當下,聯系熱點,把自身置于廣闊的社會活動中,深入思考社會、人生,才能獲得開闊的思路、豐富的材料、新穎的觀點和高遠的立意。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下網絡時代信息的便捷豐富性,針對社會熱點話題進行寫作訓練。如2018年10月28日發生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就是一個包含了諸多思辨角度的社會熱點事件。人們通過各種媒介最終了解到事故的真相是公交客車在行駛中由于乘客與司機激烈爭執互毆致車輛失控,越過中心實線,撞上對向正常行駛的紅色小轎車后沖上路沿,撞斷護欄,墜入江中,車內15名司乘人員全部遇難。這個熱點事件的始終,可以概括出諸多立意:如:人人都遵守規則和秩序,大家的效率和安全才有保障;越是眾聲喧囂,越需善于求證;“車鬧者”們的巨嬰心理及巨大危害;不形成制度正義,悲劇便難斷絕;堅守職業規范,弘揚職業道德;中國式“明哲保身”“沉默是金”的處世哲學要不得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網絡搜索事件真相及各方評論、閱讀反思文章,梳理相關信息,學習辯證地看問題,使學生對事件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單一擴展到多角度,提升其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極大地調動學生關注國內外熱點事件的興趣,無形中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素材,作文不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通過對網絡信息的篩選辨別,學生也知道了信息來源的多樣性、真實性,學會了辨識媒體立場,多角度分析問題并形成獨立判斷。

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豐富的社會生活源源不斷地提供著鮮活的社會熱點事件,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環境等,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包羅萬象。教師要以有益于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為原則,篩選有代表性的熱點話題,指導學生運用多種媒介進行資料的積累,觀點的搜集、整理,帶領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養學生跨媒介篩選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社會熱點話題的深入思考,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求真務實的態度。量的積累會為質的飛躍打下基礎,在此過程中,學生聽說讀寫思并用,閱讀和寫作互相促進,形成良性循環,使寫作水平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7.

[2]曹勇軍.用跨媒介探索名著閱讀新的打開方式——兼談對“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實施的理解[J].語文建設,2018(10):12

[3]王立.跨媒介閱讀的課程建設及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18(09):74

猜你喜歡
表達閱讀語文教學
提高高中學生的英語書面表達能力之我見
試論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
高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