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新時期高校教學管理人員職業倦怠

2019-07-02 09:35趙一荻
課程教育研究 2019年20期
關鍵詞:職業倦怠教學管理高校

趙一荻

【摘要】職業倦怠是新時期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問題。高校教學管理人員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來自于職業壓力,體現在工作任務繁重、多重角色沖突、職業前景不樂觀等。此文分析了教學管理人員職業倦怠的表現、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校? 教學管理? 職業倦怠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203-02

“職業倦怠”一詞是由Redenberger在1974 年首次提出, 他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癥狀,并指出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即情緒衰竭、去人格化、無力感或低成就感。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對高校教師和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有了初步的研究,但對于高校教學行政人員即教學管理人員的職業倦怠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本文所提到的教學管理人員主要是指教學部門中的教學秘書(或教學辦公室人員)。這類崗位在高校中的主要職責是為任課教師做好服務工作,維持教學秩序,落實教學活動。其職業倦怠表現為:時常感到精神壓力大、情緒不穩定、經常懷疑自己、對待任務不積極、工作效率低、主觀幸福感不高等。由于其所負責的工作是高校教學工作的基礎,當這類人員職業倦怠程度較為嚴重時,將會出現教學秩序不穩定,教學活動落實不扎實現象,長期來看,將會嚴重影響教學的正常運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高等教育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要抓好師風師德建設,教師要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梢妵覍Ω咝=處熽犖榻ㄔO非常重視。對于高校教學管理人員來說,加強其自身素質提高,克服職業倦怠刻不容緩。

一、高校教學管理人員職業倦怠原因分析

(一)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不完善

當下,學校的教學制度僅為完成教學任務和社會工作任務,而忽略了對教育教學主體——教師工作承受能力的考量,既對教學管理崗位沒有核定“合理”的工作量,實際工作任務分配多實行“打包制”,工作任務都由一人承擔。職責分工也沒有明確的規定,教學管理人員在正常承擔本職工作的同時,還需承擔大量的數據匯總上報、外部協調、后勤、科研等方面的事務性工作,有的還擔任輔導員的工作?!皵导缣簟钡那闆r導致教學管理人員身心疲憊,對工作熱情下降。

另外,教學管理人員在執行日常教學輔助管理的工作時,也會存在無章可循、制度缺乏適用性或對制度的適用性理解錯誤等諸多問題,而當管理制度的執行人員有職業倦怠程度較高、信息溝通渠道不暢通的狀況時,往往會出現即使發現制度漏洞,也缺乏主動溝通協調的情況。這樣一來,更加重了教學管理人員的職業倦怠。

(二)工作任務繁重且枯燥

教學管理人員相對于專任教師崗位來說,職業壓力更為強烈。主要體現在工作崗位的任務多,高負荷。教學管理工作任務是保證課程的正常運行,做好前期準備和后期收尾工作,根據學校的各類文件或通知進行工作。工作性質十分枯燥。而專任教師只需要傳授專業知識和科學研究,極少的事務性工作,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好傳道授業和科研工作,他們只需要面對學生,在充裕的時間下,他們可以調節好工作和生活的節奏。而教學管理工作人員需要處理老師與學生的各項事務,加班也已經成常態化,壓縮了自己的生活空間。在這樣長時間的壓力下,很多老師都是抱著“推著走”的工作態度,職業素養要求不但不會提升,反而會出現下降。

(三)新型師生關系的挑戰

學生的質量也是影響教師職業倦怠因素之一。教學管理人員是專門解決“疑難雜癥”的“醫生”。有些學生目標不明確,學習動能不高,主動性不強,自我主觀意識又很強,不愿意接受老師的管理。對于一些《通知》視而不見,等到任務結束后又來找老師開“綠燈”。教學管理人員需要在學生與學校之間進行溝通,長此以往,教師心理常常處在無力感,職業自信受到影響,這也是職業倦怠的成因。

(四)發展前景不樂觀

教學管理人員發展前景不容樂觀。高校的個人職業晉升路徑有職稱與職務兩種選擇,相對來說職務晉升機會少。行政事務繁雜枯燥,個人職業追求等原因使得相當一部分基層教學管理人員選擇職稱晉升。而教學管理人員人數眾多,晉級名額十分有限,在職稱晉升的影響因素中科研工作又是考核重點,但教學管理人員平時工作十分繁忙,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專業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因此教學管理人員的科研產出不高。所以在職業發展前景方面,壓力也比其他職位要大得多,這也會增加職業倦怠。

二、高校教學管理人員克服職業倦怠策略

(一)加強個人心理素質,提高個人職業素養

教育工作是助人職業,教師建立一種平和、寬容的心態可以緩解工作中的壓力,不斷加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使自己有一個強大的“心臟”。教師在工作中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難以勝任。此時教師個人職業素養水平的進步就顯得尤為重要,職業素養的提高能夠達到雙贏的效果。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幸福感;另一方面提升個人素養,可以建立教師個體的職業自信、職業榮譽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對職業未來的發展抱有希望。如此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教育教學與個人修養的結合”。

(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

學校應完善教學管理制度,讓行政管理人員在執行工作時有據可依。教學管理人員也應改變只強調工作任務的思維模式,要真的熱愛這份工作。學校也應充實隊伍,專職專崗,明確分工,制定崗位職責、工作任務、工資和績效考核制度、獎懲制度及教師職業發展路徑,為教學管理崗位教師提供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茖W制定工作量、科學評價,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學校也要讓基層的教學管理老師有參與學校教學管理的機會,可以舉行教師討論會等活動;建立教師與學校管理層無障礙溝通平臺及時了解教師的思想狀態、內心訴求等。

(三)營造良好和諧的校園師生文化

教學管理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和諧、友善的師生關系,與學生之進行換位思考,真誠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與學生之間達到“共情”,即教師與學生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與同事之間在生活上也要像朋友一樣值得信賴。這樣,就能在友好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下找到家的感覺,產生一種歸屬感和敬畏的情懷,這也是緩解職業倦怠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三、高校應努力為教學管理人員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高校教學管理人員,尤其是青年教師,是高校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學校應注意關心解決青年教師的工作、學習與生活上實際困難,建立領導干部與青年教師談心談話制;采取“結對子”的方式,發揮老教師“傳幫帶”的作用,促進青年教師成長;采取“補位子”的方式,給教學管理人員提供職務晉升的機會,把優秀青年教師納入后備干部培養體系;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向教學行政管理人員傾斜,提高教學人員的待遇;通過職工代表大會等渠道,支持年輕教師參與學校管理,涉及切身利益的決策要充分聽取年輕教師的意見;關注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建立完善青年教師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青年教師心理咨詢機構,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提高青年教師自我調適能力,幫助青年教師更好地應對工作壓力,緩解職業倦怠。

參考文獻:

[1]曾玲娟,伍新春.國外職業倦怠研究概說[J].沈陽師范大學,2003(1)

[2]眭榮方.高校教學管理人員職業倦怠的成因及控制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2)

猜你喜歡
職業倦怠教學管理高校
職業倦怠,別“倦怠”了家
教學管理信息化問題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擴展閱讀之職業倦怠
精神科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相關分析
醫務人員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其對策
小學體育教學管理七要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