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與道德——淺析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

2019-08-27 07:27楊俊婷
北方文學 2019年23期
關鍵詞:月亮與六便士道德

楊俊婷

摘要: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刻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超越世俗追尋自由的偉大藝術家形象是被大眾所認可的。本文聚焦于小說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追尋藝術的過程,重點探討其“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精神與道德之間的沖突。分析發現,毛姆表面上寫主人公對藝術的唯美主義追求,實則為一種諷刺: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精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道德,兩者對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來說缺一不可。

關鍵詞:唯美;道德;《月亮與六便士》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二十世紀英國著名的,也是最具爭議的作家之一。他生前曾被譽為“當今在世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家”(侯維瑞,585)。然而,評論家對他的創作卻評價不高,他自己也不無詼諧的稱自己是“二流作家中的一流作家”(11)?!对铝僚c六便士》出版于1919年,以法國后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的人生經歷為藍本,刻畫了一個醉心藝術、追尋藝術之美但忽視道德的畫家形象。

小說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是倫敦的一名證券經紀人,不惑之年的他突然對繪畫著了迷,毅然拋家棄子,去巴黎追尋他的夢想。經過幾年的漂泊,他最終到達塔希提島,在與世隔絕的叢林中作畫,直至患麻風病,客死異鄉。毫無疑問,對藝術的自由追求是該小說的主題之一,但本文無意于繼續探討這一話題,而是聚焦于小說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追尋藝術的過程,重點探討其“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精神與道德之間的沖突。分析發現,毛姆表面上寫主人公身上所表現出的對藝術的唯美主義追求,實則是一種諷刺: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精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道德,兩者對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來說缺一不可。

一、《月亮與六便士》的創作背景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1917年游歷塔希提島之后創作的。作品主人公的形象并非與高更完全一致,毛姆在創作這一形象時加入了虛構成分。他曾說:“一個作家寫哪一類的書決定于他是哪一類的人,所以最好是對他的個人經歷進行一番了解”(摩根,23)。眾所周知,毛姆是一個同性戀,但在當時的英國社會,同性戀是不被人們接受的,公開的話還會以犯罪論刑。相比王爾德身上的浪漫主義氣息,毛姆更偏向于是一位現實主義者。他深知他的性取向不會被當時的社會接受,索性結婚生子(盡管是在他的妻子西莉以懷孕相威脅的情況下),婚后的他雖先后與杰拉德·哈克斯頓及他的秘書阿倫·西耶爾保持親密關系,但他的一生都在盡力維持一個老派的英國紳士形象??梢?,道德感在他內心深處還是占有一席之位的。

毛姆的一生可謂閱歷豐富。作為一名跨越了十九、二十世紀的作家,他的思想自然會受到當時文學思潮的影響。同為同性戀的王爾德受早期唯美主義倡導者沃爾特·佩特等的影響,在19世紀后期的英國文壇掀起了一場唯美主義運動,倡導“為藝術而藝術”的精神,聲稱藝術與道德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實際上,佩特并非完全將藝術與道德分離,他在《文藝復興》之后的作品中力圖說明唯美主義原則與道德的一致性(陳麗,28))。身為王爾德的朋友,毛姆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這一文學潮流的影響。但奉行現實主義原則的他并未完全被這一主張所折服,這從《月亮與六便士》中他對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這一放蕩不羈的藝術家形象的刻畫可以看出。

小說借一名作家之口講述了斯特里克蘭德追尋藝術自由的故事。敘述者在小說開頭設置懸念,說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偉大的人,之后便開始講述他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的??v觀整本小說,從倫敦到巴黎再到塔希提島,斯特里克蘭德的突出個性特點主要是“非道德化”和“為藝術而藝術”的專業精神(胡永華,41),這是促使其“偉大”的兩個重要因素。

二、在倫敦:為了作畫,拋家棄子

斯特里克蘭德本是一個證券經紀人,但誰曾想到,工作順利、家庭美滿的他在不惑之年突然有了想要畫畫的念頭,便一聲不響的舍棄工作、拋家棄子從倫敦到巴黎學習畫畫。他并未給妻兒留下任何維持生計的錢。等到了巴黎,他才給妻子寫信說:“我已經決意離開你了……我的決定是不可能改變的”(040)。他在信中并未解釋離開的原因,這對與他生活了17年的妻子艾米來說是多么沉重的打擊??!她不得不承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

后來,小說的敘述者受艾米之托到巴黎找到了他,發現他在巴黎的生活條件遠不如之前:他租住在一個廉價的賓館,手頭僅有的錢已所剩無幾。當敘述者對他的不道德行為加以譴責時,他卻反駁說:“我養活了她十七年了。她為什么不能換換位,養活自己呢?”(049)。他還告訴敘述者“我告訴你我得畫畫。我管不住自己。一個人掉進水里,他以何種姿勢游泳是無關緊要的,游得好壞都無所謂:他不得不掙扎出來,別讓自己淹死才是大事”(054),他的言外之意是,我不會受到任何事物的約束,我只管畫畫。但他的這種“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精神就像是在說所謂的“偉大人物”只是“不禮貌”的同義詞(摩根,261)。在他們的交談過程中,他始終沒有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連敘述者也感到“斯特里克蘭德的行為是十分可惡的。我醞釀起來一種道德的憤怒”(050)。

雖然他追求藝術的勇氣可嘉,但他對藝術的追求是建立在他拋妻棄子這一不道德的行為基礎之上的。從文學倫理學的角度來看,他的這種對藝術的唯美追求違背了當時社會的道德觀念,是不會被人們所認可的,更不用提“偉大”之說。

三、在巴黎:為了作畫,背叛朋友

五年之后的巴黎,當敘述者再次見到斯特里克蘭德時,他的生活狀況更加糟糕了:沒有工作、食不果腹、依然穿著五年前的外套。但他卻很固執,即使窮到連基本的作畫工具和材料都買不起,他也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幫助。他沒有想要賣畫,更不在乎別人對他畫作的看法,他活著的唯一的興趣就是畫畫。為了能夠繼續畫畫,他可以忍受肉體的痛苦,可以放下身段做雜工。敘述者和讀者都對他這種為藝術而藝術的繪畫精神感到吃驚。但后來發生的事情似乎證明:“非道德化”是斯特里克蘭德追求藝術的前提條件。

在巴黎期間,斯特里克蘭德遇到一個名叫德克·斯特羅伊夫的畫家。他們成了朋友,但斯特里克蘭德的行為表明他從沒把對方當朋友對待。斯特羅伊夫在他命懸一線時極力說服妻子把他接到自己家里,花錢給他調養身體,和自己的妻子不分晝夜的輪流照顧他。但當他的身體剛有好轉,他就反客為主讓斯特羅伊夫滾出畫室,理由是他“無法和別人在一個畫室里作畫”(116)。即便如此,斯特羅伊夫依然原諒了他粗魯的行為。但斯特里克蘭德卻不知感恩、得寸進尺。當斯特羅伊夫的妻子布蘭奇說愛上了他時,他竟不顧道德和她生活在一起,并霸占了斯特羅伊夫的家。作為一個情婦,布蘭奇對斯特里克蘭德而言“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一個模特兒而已”(180)。畫作完成后,他便要離開她。布蘭奇被拋棄后自殺而死,但斯特里克蘭德并沒有感到一絲內疚。他甚至還說“她可以自己選擇,沒有人逼迫她干什么”(120)。他為了畫畫不止愿意犧牲自己,而且不惜犧牲別人,連敘事者都感到他“冷酷無情到了不通人性的程度”(165)。

斯特里克蘭德掙脫一切的道德束縛只為能夠畫畫,他對藝術的這種唯美主義追求看似體現了他對藝術的獻身精神,但其實與社會是格格不入的,是不會真正得到人們的認可的。

四、在塔希提島:為了作畫,離群索居,客死異鄉

布蘭奇死后不久,斯特里克蘭德便離開了巴黎。但他的生活比之前任何時候都要拮據。他窮到不得不依靠救濟所施舍的面包才能生存下去。在漫無目的的游走了很多地方之后,他最終到達了塔希提島。

在這里,他認識了一個旅館的老板娘蒂亞蕾,正是她給斯特里克蘭德找了個擁有一小片地產、存了幾百法郎的當地土著女孩阿塔作為他的妻子。斯特里克蘭德同阿塔回到了房子所在地,與她結婚生子,過了三年安穩的生活。他并沒有提及他在倫敦是個有家室的人。當然,他選擇與阿塔結婚并非因為愛她,而是因為阿塔有房子、賢惠且房子所在地遠離嘈雜的人群,能給他畫畫提供絕好的條件。當蒂亞蕾問他和阿塔在一起是否幸福,他的回答是:“她從不干涉我,她給我做好飯,照看她的嬰兒。我讓她做什么,她做什么。我想從一個女人那里得到的東西,她都給我了”(227)。從他的言語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把孩子當成是他的。所以,他也不必對孩子和阿塔負有任何的責任。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在道德上極度自私自利的人。

在塔希提島生活的前三年里,斯特里克蘭德完全融入了當地土著人的習俗:“他也什么都沒穿,只圍了一條帕蕾襖……他已經本土化了,比當地人還老土”(225)。他經常赤裸上身在叢林中奔走,尋找作畫的靈感,島上的居民都認為他瘋了,但他并不在乎,畫畫才是他的最終目的。三年之后,他不幸得了麻風病,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當地人對這種病聞風喪膽,不愿與他接觸。但這些從未阻止他對繪畫的追求。即使醫生對他下了死亡判決書,他也面不改色,繼續他對藝術的唯美追求。他在麻風病晚期雖雙目失明,但依然堅持作畫。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臨死前終于在叢林木屋的墻上畫出了一幅杰作,但他卻命令阿塔在他死后把房屋燒了。唯一目睹這幅杰作的庫特拉斯醫生說:“我想斯特里克克蘭德知道那是一幅杰作。他取得了他所想要的”(249)。由此可見,他畫畫并非為了金錢名利,也不需要獲得世人的認可,他唯一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他創作的欲望,這體現了斯特里克蘭德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創作精神。

縱觀整本小說,斯特里克蘭德對藝術的唯美主義追求都是建立在非道德化的基礎之上的,他掙脫了物質、情感和家庭道德的束縛,一心追求他的繪畫夢想。敘述者和讀者一方面對他在道德方面的行為感到憤怒,另一方面又佩服他對藝術的唯美追求。也許毛姆這樣寫的目的就是要讀者思考唯美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五、結語

通過小說讀者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敘述者一直強調斯特里克蘭德是一個偉大的畫家、天才,但敘述者除了告訴讀者他是如何在非道德化的基礎之上展開對藝術的唯美追求之外,并不能讓讀者完全信服他是個偉大的畫家、天才。這無疑是毛姆對像斯特里克蘭德這樣純粹追求藝術之美而忽視道德的藝術家的一種諷刺: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精神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道德,兩者對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來說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陳麗.審美與道德——沃爾特·佩特的唯美主義道德觀[J].國外文學,2018(1):28-37.

[2]侯維瑞.英國文學通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胡永華.從《月亮與六便士》看藝術家的產生[J].外國文學,2018(2):39-46.

[4]特德·摩根著.梅影等譯.人世的挑剔者——毛姆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威廉·薩默賽特·毛姆著.蘇福忠譯.月亮與六便士[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7.(文中相關引用只標明頁碼)

猜你喜歡
月亮與六便士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毛姆和他的《月亮與六便士》
淺析《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的人物形象
道德模范自有后來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