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視譯在英語專業本科同聲傳譯教學中的重要性和訓練方法

2019-08-27 07:27龍娟
北方文學 2019年23期
關鍵詞:訓練方法

龍娟

摘要:本文基于吉爾模式進行分析,發現視譯與同聲傳譯在工作原理上存在許多共同點。因此在英語專業本科的同傳教學中,視譯訓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進一步分析了視譯的具體訓練方法,視譯與同傳一樣都遵循順句驅動的基本原則,主要運用斷句、詞性轉換、銜接、改述等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視譯;同聲傳譯;訓練方法;吉爾模式

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指的是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以與講話人幾乎同步的速度,用口頭形式重新表述出來的一種翻譯實踐(張維為,1999)。

視譯(Sight Interpreting)分為視閱口譯和視聽口譯。視閱口譯(Sight Translation)是以閱讀的方式接收源語信息,以口頭方式傳出信息的口譯方式,即邊看邊譯。視聽口譯是指譯員可以看著稿子,一邊聽著語音發言,一邊跟著發言人的速度進行口譯,也就是通常說的帶稿同傳(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with text)(萬宏瑜,2007)。本文中視譯指的是視閱口譯。

一、視譯與同聲傳譯的關系

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視譯與同聲傳譯在工作原理上存在很大共性。二者都需要根據源語信息進行幾乎同時的口譯,其口譯速度、口譯過程和口譯技巧是相似的。而根據吉爾的精力分配模式,則可以從口譯的具體操作模式上進一步分析二者的共性。

吉爾對于視譯精力分配模式的闡釋如下:

Sight Translation=Reading Effort+Memory Effort+ Speech Production Effort+Coordination(Gile,2009)

吉爾對于同傳精力分配模式的闡釋如下: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L+M+P+C

即: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 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Short-term Memory Effort+Speech Production Effort+Coordination(Gile,2009)

從吉爾模式可以看出,視譯與同傳的不同在于視譯是通過閱讀獲取源語信息,而同傳是通過聽力獲取源語信息。但二者在短時記憶、譯文產出和協調這三個環節都是一樣的,因此視譯的工作原理、口譯過程和技巧與同傳是相通的。視譯訓練能為同傳訓練打下必要的基礎,對于同傳訓練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文認為視譯應當作為同傳的必要環節和前續技能,得到更多重視,在教學中應當加強學生的視譯訓練和技能提升。

二、視譯的訓練方法和技巧

在同傳的視譯訓練中,要遵循同傳順句驅動的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采取合理斷句、銜接、詞性轉換、改述等具體視譯技巧。

(一)順句驅動原則

同傳的工作性質決定了譯員在同傳中必須盡量遵循順句驅動的基本原則。順句驅動指的是譯員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順著源語語序進行口譯,減少語序的調整,以便譯員能盡快處理即時收到的語言信息進行口譯,從而減輕譯員的短時記憶負擔。作為同傳訓練一部分的視譯訓練,不同于交傳或其它口譯形式中的視譯訓練,也應遵循順句驅動原則。

例1:I also think that how China resolves the challenges will be a major force to decide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

譯文:我也認為中國如何解決這些挑戰將會成為決定世界未來的一大力量。

譯文的處理方式意味著譯員必須聽完整句才能進行同傳,等待時間長則意味著譯員的短時記憶負擔加重。如果盡量順句驅動則能避免這一問題,在同傳和同傳視譯中以上例句可以譯為:

譯文:我也認為中國如何解決這些挑戰將會成為一大力量,它將 決定世界的未來。

(二)斷句

根據以上順句驅動原則,譯員應當將聽到源語及時迅速地口譯為目的語,而不是像筆譯或者交替傳譯那樣讀完或聽完整句甚至整段后才開始翻譯。因此,斷句就成為同傳訓練和同傳中視譯訓練的一項重要技巧。

按照絕大多數院校英語專業口譯課程的設置,在同傳課程之前學生會先學習筆譯和交替傳譯課程。這為同傳課程打下了一定基礎,但有些學生會因此在同傳課上受到筆譯和交傳技巧的影響。一些學生在剛接觸同傳中的視譯時,會習慣于像筆譯和交傳的翻譯方式,即看完整句甚至整段話后才開始視譯。這種翻譯方式若用于同傳中必然帶來信息處理和口譯的滯后,同傳視譯要求譯員必須進行合理、及時、果斷地斷句。

因此,在同傳的視譯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逐步擺脫交傳思維和習慣的影響,學習在句子適當之處及時果斷地進行斷句,立即啟動視譯。比如上述例句可以進行如下斷句:

例2:I also think that how China resolves the challenges will be a major force//to decide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

譯文:我也認為中國如何解決這些挑戰將會成為一大力量,//它將決定世界的未來。

(三)銜接

由于英漢語言的表達差異,在同傳和視譯中采取順句驅動和斷句方式進行處理后,譯文可能出現前后不連貫、不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的問題,譯員需要在譯文內增加銜接詞以使譯文連貫通暢。

例3:We are going to attend the meeting at Red Forest Hotel from 2 to 4 oclock tomorrow afternoon.

譯文:我們要去參加會議,在紅林酒店,明天下午的兩點到四點。

以上譯文將地點狀語和時間狀語置于句末,不符合漢語的語言規范,可以采用增詞的策略加以銜接如下:

譯文:我們要去參加會議,地點在紅林酒店,時間是明天下午的兩點到四點。

(四)詞性轉換

英語屬于靜態語言,即更多地使用名詞、形容詞、介詞等;而漢語屬于動態語言,即更多地使用動詞。在英漢同傳中,必要時應當轉換詞性,以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

例4:The international food shortage had a direct impact on Kuwait ?and other desert countries.

譯文:世界糧食短缺對科威特和其他沙漠國家有直接影響。

以上譯文將“direct impact”譯為名詞,無法做到順句驅動??梢詫⑵渥g為動詞,順句驅動的同時也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如以下譯文所示:

譯文:世界糧食短缺直接影響到科威特和其他沙漠國家。

(五)改述

在英漢同傳中,有時無法找到與源語字面較為對應的譯法。若勉強直譯,譯文會呈現生硬的“翻譯腔”,此時應根據意思進行改述。

例5:In 1842,it was made illegal to employ women, and children under ten years old, to work in the mines.

原文“it was made illegal”若直接譯為“被變得非法”,則聽上去非常生硬,應根據意思調整表達如下:

譯文:1842年,開始立法禁止雇傭婦女和十歲以下的兒童在礦區工作。

二、結語

視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同傳水平,因此在同傳教學中應重視視譯教學和練習。通過技巧講解和練習,使學生掌握視譯中順句驅動、斷句、銜接、詞性轉換、改述等基本技巧,為同傳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萬宏瑜.視閱口譯及其訓練方法[J].南昌:瘋狂英語(教師版),2007(8):76-80.

[2]詹成.視譯教學的原理、步驟及內容[J].上海:上海翻譯,2012(2):48-50.

[3]張維為.英漢同聲傳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仲偉合.英漢同聲傳譯技巧與訓練[J].北京:中國翻譯,2001(5):39-43.

[5]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2009.

猜你喜歡
訓練方法
鋼琴演奏技巧對于音樂表現的重要作用及訓練方法研究
單板U型場地滑雪關鍵技術動作及訓練方法
高校乒乓球教學中的心理訓練方法
壁球反手擊球技術及其訓練方法
跳遠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方法
簡論1min跳繩訓練方法
乒乓球正手前沖弧圈球技術的訓練方法研究
民航飛行大學生體能差異性訓練方法的探究——以濱州學院為例
鋼琴視奏訓練方法探析
青少年摔跤運動的科學訓練方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