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說”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啟示

2019-08-27 07:27張樂慧
北方文學 2019年23期
關鍵詞:梁漱溟啟示

張樂慧

摘要:梁漱溟以意欲的不同走向為標準,區分了文化的三種路向,分別對應著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本文將從“文化三路向說”的產生背景、哲學淵源、具體內容及其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啟示作用進行探析。

關鍵詞:梁漱溟;“文化三路向”;啟示

一、“文化三路向說”提出的背景

“文化三路向說”的提出不僅與梁漱溟的個人經歷相關,同時也與當時獨特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其產生于新文化運動時期,那時的中國思想界正處于各種思想相互碰撞的繁榮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如何使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謀得一席之地,是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說”提出的關鍵。

(一)個人經歷

梁漱溟出身書香門第,其父親梁濟是光緒間舉人,從小受父親的影響,梁漱溟對詩詞仁義等傳統思想有著比較深刻的理解。在其青年時代,康有為與梁啟超發起的改良運動,對梁漱溟影響頗大,在他心中種下了愛國主義情愫。因而辛亥革命爆發時,梁漱溟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同盟會,在京津支部主辦的《民國報》任編輯和外勤記者。但是社會的動蕩、官場的腐敗以及辛亥革命的最終失敗,使其心情抑郁、精神苦悶,便決定潛心修佛、凈化自身。但是之后其父因覺“國性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讓國人共知國性乃立國之必要……我之死,非僅眷戀舊也,并將喚起新也?!倍逗员M,此舉喚醒了沉迷于虛幻佛境中的梁漱溟,使其覺悟父親的良苦用心以及自己身上肩負的復興民族的重責,因而放棄了對佛學文化的研究轉而開始了儒家文化的研究,處事態度由“出世”轉為“入世”,并立志為華夏民族的發展貢獻其微小的力量。梁漱溟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十四歲開始至十九歲,這一時期他的父親對他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個階段是自1912年至1921年,大概從二十歲至二十八九歲,他潛心佛教文化研究并一度想要出家;第三個階段便是從他二十九歲直至他去世,他一直研究并捍衛著儒家文化,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梁漱溟在他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說”。而其思想的轉變過程與其“文化三路向”極其相似,第一階段其從西方的功利主義向印度的出世主義轉變,第二階段其從印度出世主義向儒家入世主義思想轉變。文化三路向中的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正好對應著梁漱溟不同時期的主導思想。因此“文化三路向說”也是其人生的縮影與感悟。

(二)社會時代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帝國主義的侵略,西方文明的傳入,使得民族危機與文化危機日益加深。中國的知識分子在一直奔走在解決民族危機的道路上,但是隨著洋務運動、維新變法等許多自強圖存運動的失敗以及知識分子對中華民族的存亡問題的深入探究,他們從根本上意識到,單純的模仿西方的器物是解決不了民族危機與文化危機的,中國的落后不僅僅是物質上和武器上的,而是在根本的社會制度上以及更深層的文化差異上的。隨后便爆發了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科學”、“民主”的旗幟,其徹底地反封建反帝性質,“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斗爭武器、新的倫理、新的道德?!保?)但是新文化運動很快遭到文化保守派的反對,激進派與保守派陷入了是否應全盤西化的爭論中,在激烈爭論氛圍影響下,梁漱溟看到中華民族正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危機,其從民族文化意識出發,既保持著對中華傳統文化與儒家文化價值的尊重,同時,作為一個近代知識分子,他本身所具有的開放性思維,對西方文化也持有包容的態度。在此背景之下,梁漱溟開始了文化研究,并提出了文化發展的三種路向,通過對三種不同路向的比較,旨在博采眾長,傳播中國文化,正如其在《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中》所言的那樣:“無論西洋人從來生活為狠瑣狹劣,東方人的荒謬糊涂,都一言以蔽之,可以說他們都未曾嘗過人生的真味,我不應當把我看到的孔子人生貢獻給他們嗎!”(2)足以見得,梁漱溟自覺身上肩負著時民族文化世界化的重任。

二、“文化三路向說”的哲學淵源及具體內涵

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說”是將儒家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學”以及佛教哲學相結合,以意欲為核心,詳細分析判斷了中國、西方、印度三種文化的特點,即中國是“意欲調和、持中”,西方是“意欲向前”,印度是“意欲轉身向后”。

(一)哲學淵源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為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說”提供了思想基礎。其中儒家思想中的“仁”的思想對他影響極大,“仁”是中國儒家哲學的核心與本質,也是成人的終極目標,人只有認識到生命的本質之后,才能遵循自然的規則,順其自然的生活,如此生命的價值得以彰顯,人生才將是快樂自由的人生。梁漱溟將孔子的人生哲學歸納為:絕對的樂。這種絕對的樂是人從內心活動中自覺獲取的快樂,因而他希望將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絕對的樂傳向世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為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說提供了思想的核心,生命派哲學將生命奮進視為中心,只有生命才是唯一的實體,生命不斷地在時間中向前發展,而生命的向前發展來自于人內心的欲望。梁漱溟吸收了生命哲學“欲望”的觀點,用意欲來定義生活,用生活來說明文化,認為文化是意欲的滿足方式;佛家學說為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說”提供了思想依據,梁漱溟研究佛學是他對功利主義思想完全放棄后一種逃避現實的思想狀況下開始的。因而佛教思想是他早年思想的全部,他專注與佛學中苦與樂的研究,尋求心靈上的安慰和凈化。在中、西、印三種思想文化的影響下,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說”中將西方不斷求知的理智法與印度現量的求知法進行提取,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直接方式相結合,形成了他的三種文化類型求知方法,即理智、直覺與現量。為其“文化三路向說”說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二)具體內容

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說”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何為文化,二是中西印文化的走向問題。對于文化的定義,梁漱溟在其書中指出:“文化不過是一民族生活的樣法罷了?!保?)文化是對生活的提煉,它涉及的不是個體的人,而是在相對穩定的社會中的人的生活。因而文化的問題就應該歸結為生活的問題。生活在梁漱溟看來就是意欲或欲望,人們怎么去生活是由人們自身的意欲所決定的。人們在不斷滿足自身意欲的過程中完成了生活。在此基礎之上他提出了文化發展的三種路向:第一種是本來的路向,即意欲向前的,對應的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之所以是意欲向前的,在于其有三大異采,即征服自然之異采、科學方法之異采以及德謨克拉西的異采,這三種異采共同的特點是向前奮進的。西方的文化是由“文藝復興”開辟而來,“復興”就有開拓向前之意并且西方文化提倡現世幸福,現世的幸福就是要向前追尋;第二種路向是遇到問題不去要求解決,改造局面,就在這種境地上求自己的滿足,這是意欲調和,對應的是中國文化。在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的思想是安分、知足、寡欲、攝生,而絕沒有提倡要求物質享樂,不論境遇如何他都可以滿足安受,并不一定要求改造一個局面。東方文化無征服自然態度而為與自然融洽游樂;第三種路向是遇到問題他就想根本取消這種問題或要求。這是意欲向后,對應的便是印度文化。印度的宗教造成了精神生活的畸形發展。他既不像西方人的要求幸福,也不像中國人的隨遇而安,他是努力地解脫這個生活,既非向前,又非持中,乃是翻轉向后。印度文化以轉身向后為根本精神,他們遇到問題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從問題出發取消問題,這種處理方式可以看做是超然處事的態度。西方、中國、印度文化有著不同的發展背景,因此其文化發展也將呈現不同的特點?!拔幕废蛘f”的提出,是為了明了每一種文化發展路向的優缺點,旨在為中國民族、文化危機的解決尋找合適的路徑。

三、“文化三路向說”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啟示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梁漱溟提出要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在“逆潮流而行”,但是他與保守派的不同之處在于,“就人類文化發展本身而論,西方文化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固然有其價值,科學與民主兩種精神完全是對的,只能無條件承認,如果舊派是在這種意義上反對新化,‘只能表示不贊成?!保?)梁漱溟承認西方文化發展中的優秀部分,但是同時他也看到一味求向前發展的西方文化也存在著諸多弊端,譬如西方的對外殖民政策,以及機器化大生產階段,技術理性的發展,壓抑了人性,缺失了人文關懷,使得西方的文化多了些冷漠,少了些溫情。所以中國的文化危機不是全盤西化能夠解決的。在此基礎上,梁漱溟明確中國要發展本國的文化,首先就是要認識自己,此即自省。中國文化“生了病”,得先在自身找到病因,才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其次要了解本國文化與別國文化的差距,這個差距不是物質層面的差距,而是對于“意欲”處理方式的差異,此即觀他。觀他的關鍵在于“為我所用”,而不是“拿來主義”。中國想要追上西方,必然會循著西方的路徑向前,而本國傳統文化會因涉獵未知領域而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時需要我們適當地借鑒他國的優秀文化,提高本國文化實力,尋求本國傳統文化的新發展方能解決文化危機。

當今,中國文化的發展仍然要結合“自省”與“觀他”兩方面,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身優勢,我國的傳統文化包含著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內容,是歷史積淀的成果,是增強我國各族人民凝聚力,維系各族人民感情的紐帶,面對西方文化的滲透,我們既要肩負著弘揚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要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基礎;同時緊跟時代的潮流,以理性、科學的態度有選擇的借鑒西方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只有不斷地改造,不斷地創新、不斷的揚棄,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充分發揮其在當代中國文化發展與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注釋:

胡軍,《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說解析》,《大連大學報》,2009年第五期,第2頁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第3頁

梁漱溟,《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第3頁,第66頁

郭齊勇、龔建平《梁漱溟哲學思想》,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頁

猜你喜歡
梁漱溟啟示
《錚錚鐵骨——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觀
梁漱溟論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梁漱溟在重慶北碚的文化教育活動
商業銀行受余額寶的影響和啟示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與混雜性
梁漱溟的直覺思想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