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劇解讀

2019-09-03 03:25李悅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9年9期
關鍵詞:哈姆雷特莎士比亞

李悅

[摘要]《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所創作的四大悲劇之一,一經問世就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本作品通過作者的描述,刻畫和體現出了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悲劇形象。本文針對《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悲劇性格進行分析和解讀,希望能夠為我國戲劇創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主人公;性格悲劇

[中圖分類號]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9-019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8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前言

《哈姆雷特》主要講述了古代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一系列復仇故事,當時哈姆雷特正在德國一所著名大學求學,父王離世的噩耗傳來,讓哈姆雷特的心情非常沉重?;氐降満?,發現謀害他父親的元兇竟然是自己的叔父,他的叔父克勞狄斯不僅通過卑劣的手段成了繼哈姆雷特父親之后的下一任國王,還娶了他的母親,這些都加劇了哈姆雷特的悲痛情緒,致使他走上了復仇的道路。這部作品突顯出人物的悲慘經歷,卻也給我們留下了值得深刻思考的內容。本文就針對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成因進行解讀,重溫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悲慘感受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一、《哈姆雷特》在戲劇史上的位置

長久以來,莎士比亞所創作出的戲劇一直被西方的人們,乃至世界的大眾認為是人類的文明和文化發展的巔峰,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研究也成為西方眾多學者研究的內容之一,其中,莎士比亞所創作的《哈姆雷特》是四大悲劇之一,也是受到關注程度最高的作品。這部著作在問世后,成了莎士比亞創作和成就的巔峰,劇中男主人公的性格奠定了其悲劇的基礎,并且在命運成型的過程中,為主人公更加積極的復仇起到了一定的促進性作用。同時在這部作品中,對古希臘的悲劇有著更加清晰的描述,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色彩,莎士比亞通過哈姆雷特的形象和性格,實現了在悲劇歷史上把命運的悲劇向性格悲劇轉換的效果。所以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在西方戲劇歷史里不但有著不可動搖的位置,甚至也成了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永垂不朽。

二、《哈姆雷特》創作背景

莎士比亞所生活的階段,在歐洲的歷史上被稱為封建制度日漸落寞,資本主義逐漸興起的交替時代,國家的不安和動亂,導致莎士比亞對當時的社會和國家的未來發展感覺希望渺茫,他心痛失望,甚至絕望,所以各種痛苦的情緒出現在他的心中,透過他的思想,成了他創作戲劇的情緒根源。通過他的作品我們也不難看出,莎士比亞的作品都非常深刻地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現實生活,同時也包含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希望,以及不得已迎合社會政權的韻味。通過《哈姆雷特》莎士比亞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并且無情地對當時社會中的黑暗和不幸進行揭露,這些都表現出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

在當時的社會中,文藝復興運動逐漸流行到歐洲,從早期的14世紀開始,有意大利各個城市逐漸拓展到歐洲西部的其他國家,直至16世紀,歐洲已經達到了文藝復興全盛的階段,這一階段,思想文化運動不但拉開了科學和藝術革命的序幕,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發展篇章。因此,文藝復興運動被認為是當時整個歐洲古代與近代化分界線的代表性運動,這場文化運動中包含著古典文學的最新學習方式,以及哲學藝術政治等知識向不同方向探索的未來發展前景。所以在文藝復興運動中,其主要表述的核心就是人文主義精神,提倡人類的個性,反對神性,主要主張的就是要求人們能夠追求眼下的幸福,解放自己的個性,反對封建迷信。所以在文藝復興時期,很多學者的學術研究都應用到了人文主義的方法,莎士比亞所創作的《哈姆雷特》中,人文主義思想也充分的得到了體現,這些都對主人公的性格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主人公性格悲劇解讀

哈姆雷特是一個有著復雜性格的人,他的形象幾乎和懦弱、猶豫、不幸、懷疑和戀母畫上等號。延宕是他最大的性格特點,優柔寡斷,憂郁沉悶,拖延遲疑,他的存在就是一個悲劇,雖然他前期是一個充滿熱情、積極向上的王子,后來的宮廷政變卻毀了他的理想生活,以至于要通過裝瘋賣傻來保全性命。

(一)殘酷無比的生存環境

《哈姆雷特》劇本開始就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局面,但我們還是能夠通過奧菲利亞的感觸和描述中認識悲劇發生前的王子:“啊,何等高貴的天才竟這般的毀了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的期逗和花朵,風流時尚的鏡子,文雅的典范,舉世矚目的中心?!睆倪@里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曾經的王儲,哈姆雷特是能文能武的一世英才。曾經陽光、善良、樂觀向上的天之驕子,在經受了宮廷政變的突然打擊和一連串接踵而至的重大變故摧殘打磨后,面對人性的貪婪社會的黑暗、殘酷的現實境遇,哈姆雷特不得不直面殘酷的生存環境,其性格也逐漸變得冷漠、敏感、偏激.憂郁和多疑。

哈姆雷特是當時社會中丹麥國家的王子,所以他必然是未來丹麥的國王,他肩負著治國的重任,同時也承擔著平天下的職責,他有義務用自己的能力為國民帶來良好的生活,這一點也充分反映了哈姆雷特為何會在他叔父克勞狄斯謀權篡位之后開展了一系列的復仇行為。實際上,這也可以說成是當時命運給哈姆雷特帶來了最嚴峻的考驗,任何人都不能夠幫助他完成這項考驗和任務,他只有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自身的發展不斷前行,獲取巨大的力量。

在整個復仇階段,哈姆雷特的各種行為都受到了人們的爭議,很多評論家甚至把哈姆雷特評論成貪生怕死的懦夫,例如:歌德就認為哈姆雷特實際上是意志軟弱的人,還有人認為他每天寄托生活于幻想,不會面對現實的生活。但是,通過他一系列的復仇行動來看,雖然他思慮過重的現象不可避免,卻不能說他是一個懦夫。他曾經放棄過一次復仇的機會,卻是在等待著一個更好的時機,本性善良、充滿理想與熱情的哈姆雷特本擁有著一顆純真而敏感的心靈,在經過了一系列的命運轉折后,他逐漸變得郁郁寡歡,特殊的際遇扭曲和改變了他的天性,因此,在復仇拖延這一方面,哈姆雷特只是考慮如何能夠更加殘酷的復仇,他把這種刻骨銘心的仇恨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之中,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哈姆雷特內心痛苦與矛盾的根源,致使其變得憂郁彷徨,整個性格充滿了悲劇的韻味。哈姆雷特能夠清楚的認清殘酷的現實,卻沒有想到現實比自己所想的更加殘酷,各種絕望的事情造就了哈姆雷特揮之不去的悲劇性格色彩。

(二)理想和現實的分裂

作為丹麥王子的哈姆雷特一直都生活在優渥的生活條件和良好的教育環境之中,在父王羽翼保護下的哈姆雷特堅持人文主義思想,對人和社會都抱有美好的愿望和看法,他眼中的世界單純而又美好。作為一個王儲,哈姆雷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洗禮,宮廷政變之前一直是一個單純的理想主義者。當父親猝死、母親改嫁、叔父篡位的三重打擊襲來之時,理想與現實的殘酷碰撞,致使哈姆雷特陷入嚴重的精神危機之中,哈姆雷特不僅僅要為自己的父親報仇,還想讓整個事情都突出當時文藝復興所帶來的人文主義色彩,這一點針對哈姆雷特來講,不僅僅是命運對他的考驗,更是他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和挑戰,這樣的思慮也決定了哈姆雷特未來的人生走向和命運。當他意識到為父報仇并非個人恩怨,整個復仇行動已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當改變這一切是他肩負的責任和義務時,自知能力有限的哈姆雷特,需要不斷的分析該如何完成這一艱巨又復雜的任務,那種力不從心的迷茫無助感,也總是導致哈姆雷特痛苦和猶豫。

面對生死問題的疑惑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哈姆雷特一直在為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使命而不斷的猶豫和逃避,這也使哈姆雷特看起來像是“思考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復仇想要找到最好的時機,就需要自己的思維和身體共同行動。在整個戲劇中,哈姆雷特的思想在不斷跳躍,這也是他骨子里透露出的美麗光輝,更是人物形象生動的時刻。所以能夠看出,哈姆雷特本身的性格擁有著堅強和善良的特點,在復仇的過程中,卻依然包含著諷刺和憤怒的情緒,這也可以理解為在整個復仇過程中,哈姆雷特的思想、意志、愿望等嚴重的分裂,也正是這樣的分裂是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劇達到了制高點。

(三)邁向危險時令人心碎的激情

哈姆雷特在逐漸向危險中進發的過程中展現出自己激烈的情緒,在具體的親情、復仇和愛情的表現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需要在這些情感中不斷抉擇。母親成為小叔的妻子,使哈姆雷特性格痛苦憂郁,甚至精神錯亂,他認為母親已經到達了道德淪喪的底線,所以哈姆雷特用不堪入耳的話語詛咒了他的母親,實際上,這樣的表達方法是愛之深、恨之切,這種愛是出于他對已經去世了的父親,而不是針對活著的母親。

同樣,雖然他深深地愛著奧菲利亞,但是在愛情和復仇相互沖突的時候,哈姆雷特悲劇的性格也使他選擇了復仇,這無疑會對他的愛情造成影響。但事實上,他一開始并沒有把復仇與愛情相互對立,只是他所愛女人的父親不問是非,成了陰險奸詐的新國王的幫手,甚至不惜拿自己的女兒做工具,去誤導哈姆雷特,使他的復仇走上歧途,從而殘酷的毀滅和犧牲了這對無辜的戀人,最終哈姆雷特在殺死戀人奧菲利亞父親的同時,也給自己和奧菲利亞帶來了巨大的痛苦,造成了他們愛情的悲劇。

結論

綜上所述,從《哈姆雷特》這部作品來看,莎士比亞表現出了非常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作品中的主人公因受到父親死亡的打擊,為父報仇的愿望越來越強烈。整個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復仇以外的行動中游離,常常遭受到外界事物所給予的強烈刺激,從而愈發地激發出了他的仇恨,繼而造成了哈姆雷特理想與現實的分裂性格,最終將復仇的行動提升到了人生最高的程度,卻也擺脫了簡單復仇的意味。這部作品屬于當下人文主義環境下所形成的代表性作品,其有著不可避免的弱點,也受到了歷史的影響,但是依然不能影響其中悲劇性的特點,最終哈姆雷特死了,他強烈的人文主義思想使這個悲劇畫上了句號,也讓這個悲催的主人公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席歡歡.《趙氏孤兒》與《哈姆雷特》之比較研究——淺析其中體現的中西方民族文化差異[J].今傳媒,2018,26(11):116-118.

[2]傅姝婧.評價理論態度系統視角下的《哈姆雷特》經典獨白翻譯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6,32(5):129-132.

[3]喬勁松.憂郁的王子快樂的流浪漢——《哈姆雷特》《魯濱遜漂流記》中兩位主人公的歷史和文化解讀[J]..英語廣場,2015(8):14-15.

[4]裴濤.中國傳統倫理道德vs基督教義、人文主義——淺析《竇娥冤》與《哈姆雷特》悲劇根源[J].課程教育研究,2015(8):90-91.

猜你喜歡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
有限的空間創造無限的可能——評上戲西藏班《哈姆雷特》
莎士比亞(素描)
表演哈姆雷特的經歷
向威廉·莎士比亞致敬
對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問題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圣經》敘事原型考證
論《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莎士比亞書店:巴黎左岸的夢
你在引用莎士比亞的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