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為什么入坑便利店

2019-09-09 06:15劉雪兒
財經天下周刊 2019年12期
關鍵詞:鮮食便利店

劉雪兒

308天前,擁有168家店的鄰家便利店轟然倒塌,一夜間門店全部關門。倒閉寒流襲卷便利店業,隨后131便利店、全時相繼曝出斷糧。他們陷入困局的誘因是資方P2P平臺的爆雷,核心原因是自身缺乏造血能力。

這是外界無法想象的。隨著大賣場走衰和社區商業興起,便利店成為零售界最耀眼的黑馬,規模以近20%的年增速迅速突破2000億元,兩年來超80億元資本涌入,12萬家門店開遍大街小巷。

光鮮亮麗的背后卻是不為人知的辛酸。便利店行業重資產、講細節,無法賺快錢,是個彎腰撿鋼镚的行當??粗唵?,坑卻很多。正因如此,街頭便利店招牌換了又換,一批批品牌興起又倒閉。

倒閉寒流308天后,《財經天下》周刊采訪了四位便利店掌舵者,案例覆蓋面很廣,有深耕一線市場的,有主盯下沉市場的,有入行幾年也有幾十年的,有南方也有北方的,復盤他們在商品管理、加盟商管理、人才培養、外來經驗學習等方面的“坑”,希望給從業者和潛在從業者提供一面鏡子。

十年一小步,未來是持久戰

口述 | 新佳宜便利店創始人兼CEO伍敏誼

相比外資、國資便利店來說,本土便利店發展是最難的,缺錢、缺人、缺資源、缺技術。新佳宜就是一家草根創業的本土便利店,從2007年到現在快12年了,從0發展到1100多家店,模式從直營到弱加盟再到強加盟,在開店上蹚的坑最多。

我們一開始非常順,第一家店2007年7月開業,半年后日銷達到1萬多元,10萬元啟動資金半年回本。兩年里開了6家直營店,年銷售額2000多萬元,年利潤有200多萬元。

308 天前,擁有168 家店的鄰家便利店轟然倒塌,一夜間門店全部關門,倒閉寒流襲卷便利店業,隨后131便利店、全時相繼曝出斷糧。

但也非常累,除店長外,選址、設計、裝修、設備、招聘等都是我一人負責,每開一家店至少瘦3斤,到了第六家店體重只有82.5斤。我當時就想,往前肯定走不下去了,未來自己要走一條怎樣的路?

我養身體的時候發現,員工看利潤不錯也想自己當老板,于是就開放了內加盟,員工可以免費加盟,總部的采購、倉儲和運輸費用都倒貼。2010年后的兩年里,開了十多家內加盟店,日銷從5000元到1萬元,基本1年回本,總部每年卻虧好幾十萬元。

到了2012年,來咨詢加盟的人越來越多,就開放了外加盟。第一年新增幾十家,第二年100多家,第三年新增200多家,也開始收加盟費,從幾千元飆升到3萬元,總部也因此在2012年后重新盈利。

店多了問題就顯現出來了。新增的店從形象到銷售都參差不齊,有不少銷售很差的店,商品供應都出現問題。我們當時供應鏈只能做常規商品的配送,不涵蓋冷藏冷凍商品,這些讓供應商直送,就出現外采管理不一致的情況。

二三線城市缺乏專業的便利店人才,這是我們比較頭疼的問題。

我當時就在反思,為什么做著做著就變成了弱加盟?我覺得主因出在供應鏈的缺失上,還有基礎能力的不完善上,比如培訓、營運等,當時確實太弱了。

但2014年我決定要升級時,很多人不同意。當時我們的凈利潤比較高,光加盟費一年就有幾百萬元收入,有些人問干嘛要折騰那些老業務,改造起來又花錢又累,有些人能力還跟不上。但我和股東說,這事必須要改變,如果門店銷售起不來,肯定沒有未來,到時候我們就是最low的(便利店)了。

命運還給我們開了個玩笑。我們向標準化的品牌便利店學習,把品牌從佳宜變成新佳宜,系統換成當時很牛的海鼎系統,并升級店面形象,引入便民服務。哪知道銷售完全沒有變化。

當時我們壓力比較大,還有點迷茫,我身體也出現了一些狀況。以前仗著年輕一天工作20個小時總忘記吃飯,后來發現沒法集中注意力,哪怕開車半小時也扛不住。體檢發現身體出了問題,爆發性肝細胞破裂隨時可能休克,為此住院了一兩個月。

后來我們總結原因,發現顧客依然來自原來的社區商圈,商品還以常溫商品為主,物流上仍缺專用冷鏈技術,團隊還是一代店的團隊和理念,沒有便利店專業人才。所以即便我們費了那么大勁做升級,卻沒有為顧客創造價值,銷售額怎么可能會升上去。

2015年,我們決定再次升級,向專業的人學習。當時找了臺灣來福的團隊,一開始不太順利,他們說服務很貴,幾千元一天,覺得我們小公司用不起,也沒大決心。我們咬咬牙簽了半年,看理念不錯又續簽了一年,在冷鏈物流、鮮食開發等方面進行系統的升級指導。

當時的思路是全公司拆分成兩塊業務,臺灣顧問找了沿海地區專業便利店的職業經理人,搭建新團隊做四代直營店,老團隊做三代加盟店。

四代直營店主要覆蓋商業區和寫字樓,面向年輕顧客,第一家店日銷只有5000元,第三家就達到1萬元,凈利潤一家頂原來兩三家,于是我們在2017年開始大規模復制四代店。目前,我們的四代直營店日銷1萬元,有100多家,加盟店有1000家,主要集中在長沙,株洲、湘潭、益陽也有店。我們想在不同市場挖得更深一點,再走出湖南。

十年一城千店,從弱加盟到強加盟,其中付出的代價也挺殘忍的,特別是對父母和小孩很虧欠,比我想象中的難度和挑戰要大很多。便利店這門生意,十年一小步,未來還要打持久戰,我們現在只是個十來歲的小朋友。

盲目融資踩油門擴張等于賣了未來

口述 | 樂豆家&馬刻便利店創始人兼CEO 楊翔

我們2014年成立于江西南昌,目前覆蓋南昌、九江、上饒、鷹潭四個城市,在鮮食、人才、加盟商管理等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探索。

對于便利店標配之一的鮮食,我們把它看作流量產品。一開始,我們走了彎路,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會賣兔子形狀的包子這種表演型商品,后來靠鮮食提高客單價拉高毛利,上線了拌粉、盒飯、壽司、水果、鹵菜等。

直到我們看到誼品生鮮、生鮮傳奇這種社區生鮮店,他們會在門口放1元一根的甘蔗,總想辦法吸引顧客進店,這是我們便利店行業缺失的,我們永遠都是守株待兔,顧客愛進不進。認知改變后我們打法也變了,原來3元的肉包會改成80g的1.8元,目的就是做成爆款,讓你早餐就想來我們這吃包子。

去年冬天我們還上了烤番薯、水餃、餛飩,后來都叫停了。因為這類鮮食操作復雜,會增加門店的工作負擔,而且我們鮮食SKU已有150~200個,足夠豐富,接下來重點是做產品迭代,讓每個產品都具備高流量,而不是無效堆積很多品類。

商品管理的核心是人,二三線城市缺乏專業的便利店人才,這是我們比較頭疼的問題。草莽期我們照葫蘆畫瓢,只知道別人賣了我們也要賣。為了快速建立行業認知,2015年起我們請來內外資便利店高管做顧問,指導商品、人力、營運、物流等業務,三年里每年機票都有一兩百張。

2017年后,我們開始從外面引進人才,遇到了一些問題。負責人才培養體系的負責人是全家出身,我們希望培訓中能傳達實操案例,而不是照搬全家那套,但一兩年檢查發現他還是老樣子,天生驕傲,覺得自己全家出來的就是標準。我就把他給炒了,為此把訓練耽誤了一兩年。

為什么要急著建立人才培養體系?我原來也很苦惱,覺得團隊一些人認知和視野這么低,怎么跟著我打仗,后來反思自己,如果人家認知和你一樣,還會在你手下嗎?認知高是老板或高層必備的基礎能力,中層要做的是理解你的意思并分解給團隊,基層只要執行就可以了。根本原因在于背后的培養體系沒建立,我們去年年底開始做儲備干部和管培生計劃,估計還有兩三年才能見效。

除了內部管理外,我們還要處理外部的加盟商虧損問題。2016年我們開放加盟,有的加盟商經驗不足,一個月能虧一兩萬元,到我們這拍桌子發脾氣,什么夸張的事都有,不罵娘算不錯了。

有個店主是幾家虧損店主的頭,大半年日銷只有兩三千元,為了安撫他,我們免了管理費、配送費,特價商品和陳列費給優惠,還派人到店里上通宵班。一年下來終于把日銷穩定在八九千元,租金五千元,上個月他電話告訴我月凈利潤有4萬元。

企業的賦能,哪像阿里或京東的百萬便利店掛個牌供貨那么簡單,你不管加盟商死活比較容易,賺到開店費就行,如果想讓他們賺錢,里面的挑戰蠻多的。

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地區是全國便利店最密集的地方,這里也是全家和羅森門店最多的地方,前者以超過2000家門店占據絕對優勢。

為什么說中國的便利店普遍虧損?因為大家都是一個套路,吃紅利,吃空白市場沒有便利店的紅利,但吃完后何去何從,沒一個人想明白。比如,我認為上海的消費水平不亞于臺灣,但按上海的人口算,上海全家應該開到1.2萬家,但15年只開了1400家,這是有原因的。

我到現在還沒完全想明白,但有了一些思考。我們要搭建不同的渠道模型,更廣泛地適應顧客,而不是讓顧客適應你,所以要在店鋪模型上做區隔,不然很難在一個區域做到高密度,前人的困難你一樣無法解決,現在各地內資便利店的龍頭就是你的終局。

2019年1月,我們孵化了一個新品牌“馬刻便利店”,5個月開店100家,今年目標是300家。馬刻會賣盆子、被子等,類似升級版小超市,與原品牌樂豆家做切割,希望能更下沉,完成整個渠道布局。比如在一個城市開100家樂豆家,再用兩三百家馬刻填充,輕重搭配、高低搭配,高密度覆蓋整個城市。

目前我們除南昌外,還進入了江西的九江、上饒、鷹潭,三地開店數少但消費力蠻強,平均日銷達到7000多元,超過南昌的6000多元,下半年還會進入景德鎮、贛州、新余。目前有220多家店,平均日銷6000多元,店鋪毛利25%~26%,加盟占比7成,八成以上加盟店盈利。

不同于不少玩家燒錢擴張,目前我們還是依靠自有資金滾動,去年還拒絕了資本投資,因為模型沒摸透,融資后踩油門擴張等于賣了未來。這個行業是一個長線的跑道,十年二十年都沒準,誰笑到最后還不一定,不用急這一時半會。

我估摸著再過半年模型就成熟了,也在考慮資本接洽。當下最緊急的還是繼續摸索,在大家都在吃紅利的階段,我們要盡快走出來,不要在這個階段停留太久,為行業進入深水區做準備。

別來北京,來了就是肥料

口述 | 好鄰居便利店CEO陶冶

回顧好鄰居近20年的發展,我認為照搬照抄是便利店最危險的路,好多人不知其所以然,過度機械化模仿別人,給經營帶來了極大風險。

我們一開始也走了這樣的彎路。第一次是在起步階段,2001年,美國的7-ELEVEn團隊在主導好鄰居經營,模仿歐洲的便利店上線了很多加工食品,方便商務人群和周邊小家庭。但問題在于,這種店型要到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適用,當時顧客以50、60后居多,對價格敏感,喜歡買菜回家做飯,對加工食品需求低。

那時正趕上大賣場開始崛起,物美、美廉美等發展很快,顧客喜歡去那里,便利店非常艱難,毛利上不去,銷售也不高,那個年代就燒了兩三千萬元。

2003年,外資團隊撤出,港佳集團接手,引進了一些休閑食品、冷藏食品、日配商品等,和今天的快客便利店等多數城市型便利店差不多,發展比以前好多了,很多過百店。

但2008年前后,照搬照抄的問題又出現了,模仿臺灣模式大量引進冷藏和低溫鮮食,當時鮮食不是主流,很多消費者愛去小餐館,結果銷售不高,損耗和成本卻很高,沒法持續經營。

北方開店的難處很明顯,夜生活少,不像南方社交頻繁,對小店容易接受。

但是鮮食有生存土壤。2008年奧運會前后北京大力改造,涌現不少商務區,7-ELEVEn推出的便當午餐很受白領歡迎,但問題在于,他們能靠特殊政策拿到餐飲牌照,我們連賣茶葉蛋都受限制。更重要的是,7-ELEVEn主要開在高端寫字樓的商務區,我們偏商業區和社區,面向的人群完全不同。

去年和前年掛掉的幾個企業,他們犯的錯和我們那會是一樣的,看起來對鮮食依賴高,其實銷售不好。因為有限的寫字樓大多被7-ELEVEn占領了,他們要么不怕競爭進去只能抬高租金,要么只能換到客流低的地方。

直到2010年,整個公司都比較危險了,150多個好鄰居店每年虧損小2000萬元,而以前大致可以維持盈虧平衡,搞不好一千多人都要失業,還欠了供應商一屁股債,都快斷供了。

不得已,集團讓我兼任好鄰居總經理,我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給供應商還錢,貸的2000萬元一星期就用完了,然后拉攏人心,一兩個月里找了30多個基層店長喝酒談心,花了三四個月穩住公司,但接下來怎么干又是挑戰。

北方開店的難處很明顯,夜生活少,不像南方社交頻繁,人們對小店天然容易接受。北方城市多有工業基礎,寬馬路,各級部門和單位的大院文化,導致商圈被割得非常碎,便利店發展很困難。這種特殊的城市結構和社會結構,在各國也找不到典范,和蘇聯稍微相像,但也沒有成功的典型供參考。

當時想既然便當干不過7-ELEVEn,不如做早餐,于是提出6元早餐的概念,增加了冷藏飲料、熟食、面包等,低溫短保商品占比提到30%,2016年起逐漸開始盈利,到2017年底門店數翻了一倍達到300多家。

這一年是便利店行業的爆發期,北京一年新增了400~500家店,2018年更多,競爭越來越激烈。

為什么一線城市便利店更難做?就是因為競爭太激烈,并且參與者的預期都很高,拿錢砸市場,采取比較激進的策略,非理性搶商鋪。北京小商鋪供應量本來就少,可能只有上海的1/3到1/2。去年那波便利店的死因很可能不在資本方,而是他們這種非理性策略,導致資方給不起或不想再給錢。

但當時還是對我們造成了很大壓力,很多對手不管對不對,搬著7-ELEVEn的模型就往社區商業區沖。我們在北京西紅門嘉悅廣場的店,周邊闖進了三四家,日營業額從七八千元驟降到四千元,沒法盈利就撤了。

現實逼著我們再次升級,注意到了社區的消費潛力。一般來說,十個社區支撐一個商務區,社區的后期空間更大,而且80后開始帶孩子,我們在想如何滿足這種小家庭需求,讓他們下班后盡快搞定一頓飯。

我們把一天24小時分為二三十個需求場景,一個個商品去測試,最后增加了大量的水餃、雜醬面、涼菜、鹵菜等加工食品和熟食,還有一些蔬菜和水果。這就是2017年底推出的面向社區的綠標店,目前升級后的40多家里,日營業額高的有2萬元,低的小店型也有八九千元。

目前好鄰居340多家店里,除綠標店外,有200多家面向商務區的紅標店,平均日營業額八九千元,升級后的店型平均1.4萬元,老紅標店是七八千元,此外杭州還有少量創新店型。目前還在升級養店階段,有相當一部分在虧錢,對市場外拓還在觀察。

回顧這些年,如果要給業內人建議的話,就是企業發展一定要尋找自己的道路和特色,不要偷懶,抄7-ELEVEn或全家。日本人的做法就是飯團,你做好沒用,中國人不吃,即便做好了別人也去7-ELEVEn吃,我們要尋找中國人自己的速食組合。

單說北京市場的話,這些年陪我走過的品牌太多了,好多我連名字都忘了,平均3年就有人和你搶門店,然后半年一年關門,沖擊你的業績,這就更要尋找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我們打算接下來打造老北京味的便利店。

每年上班第一天都講倒閉案例

口述 | 安達便利店創始人兼CEO 任光臨

便利店在北方和下沉市場都不好做,我們兩個都占了。2015年6月,我們在呼和浩特開了第一家店,當時市場已經是紅海了,呼市常住人口300多萬,但24小時便利店就有五六百家。

這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大問題就是差異化,這時看到了三四線城市消費升級的需求,特別是從一二線城市回流的年輕人和小鎮青年,于是嘗試做低溫短保商品和進口商品,平均客單價21元,24元的酸奶賣得不錯,但其中也做了很多錯事。

比如做生鮮。2016年底,為了與消費者建立更多粘性,我們決定要滿足日常的生鮮需求,第一家店從拿物業到開業21天搞定,甚至計劃來年再開30家。我們推出了第二件半價的活動,哪知道吸引的多是老人,搞活動一擁而上,沒有活動門可羅雀,日銷從3萬元降到1萬元。

有一次我去店里待了十幾分鐘,發現收銀臺排隊的多是白發蒼蒼的老人,而我們的目標用戶群——買進口商品和低溫短保商品的年輕人,被擠到尾部排隊。開店半年后我決定關店,新項目與我們的目標用戶群背離,80、90后沒到生小孩做飯的時候,而且我們沒有生鮮供應鏈,長期補貼不是辦法。

我們還跟過鮮食和烘焙工廠之風。幾乎所有人都說,便利店的核心差異化在于鮮食,2016年我們花了三個月調研國內外和周邊地區。結果很沮喪,地方資源匱乏,找不到合適的鮮食工廠。而且年輕人工作節奏不快,中午12點下班,下午2點半回公司,中途會回家吃飯,是否有需求是個問題。另外,我們當時的能力也不夠,還在打磨保質期21天的低溫短保商品和7天的桃李面包,怎么能賣一兩天保質期的便當呢?于是立馬打消了這個念頭。

此外,便利店行業也講究做自有商品。團隊曾提議設計紅藍黃三色的彩虹傘,便于公司對外宣傳,但我覺得公司總銷售不到3億、門店不到200家,不要考慮除爆品外的事,而且這種商品也做不成規模,就沒有定價權,反而耗費額外精力。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差異化呢?2015年底,我和本來生活接觸,覺得褚橙這種自帶IP流量的商品有幫助,第一年下單1000箱,中途因為沒有全程冷鏈運輸爛掉500箱,但剩下的顧客反響不錯。

第二年,團隊有人反對,說便利店要掙錢,不適合這種商品。我覺得既然第一年讓消費者認知到我們的不同,以后就要繼續,并與本來生活溝通解決了運輸問題,4400箱全部預售成功,第三年2萬箱都銷了出去,還帶動1萬箱阿克蘇蘋果和1萬箱庫爾勒香梨的銷售。

在下沉市場,團隊的視野會有局限,在紅酒引進問題上也出現這種狀況。我看到北京的7-ELEVEn的洋酒專柜銷量不錯,毛利高保質期長,想引進過來,哪知道采購團隊說當地都沒見過,不可能有銷量的,而且現金采購會出問題,半年沒給我任何反饋和動作。

不得已,2018年我再次調研市場,發現我們當地能買到洋酒的只有夜場,要么特別貴要么是假貨,但年輕人會有需求。于是對采購團隊說,給你們一個月時間,采不回來全體下崗。一個月后現金采購了32萬元的洋酒,一個半月就回本了。如今38元的紅酒很暢銷,顧客一堆英文不認識,就向人炫耀是朋友從法國帶回來的,內蒙人喝酒品的是量、面子,而不是味。

在最北方的下沉市場創業,我們還是很有壓力的。每年年后上班第一天,我都會把全國的倒閉案例講給團隊聽,過程中我非常難受,但必須要講,一個個復盤教訓,檢查自己有沒有犯相似的錯誤。

回顧過往蹚過的坑,我不知道新零售的閉環是什么,但知道要在對的時間做正確的事,關注風口不盲進,慢慢解決便利店缺胳膊短腿的事,這是一個需要細致打磨的行業。作為一家年輕的企業,一定有走出迷宮的路子。

猜你喜歡
鮮食便利店
各地便利店有多絕?全國網友吵翻天了
便利店指數
河北省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現狀及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鮮食玉米的高效種植技術研究
“黑科技”武裝便利店
全國鮮食玉米速凍果蔬大會舉行
北京鮮食玉米新品種受青睞
便利店VS傳統零售店
鮮食甜玉米栽培技術研究
步步高年內將開10000家便利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