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歐氏距離法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

2019-09-10 21:52王芊楊世琦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

王芊 楊世琦

摘 要:為綜合評價貴州省銅仁市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本研究建立了包括3大類別共16個指標在內的評價指標體系,設定了由各指標最優值構成的目標系統,并圍繞評價指標體系收集整理了2014年銅仁市10縣區的相關統計數據?;跉W氏距離法計算出各縣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數(ASDI),同時也基于16個評價指標計算了各縣的協調度(MHC)。研究結果表明,本區域的人均糧食和人均耕地較高,而P肥施用與農業環保生產技術措施推廣率較低,區域ASDI值介于0600~0.651之間,處于中低可持續發展水平。10縣區中以石阡、思南、碧江3縣的ASDI值最高,江口、玉屏縣居中,印江、沿河、萬山、德江、松桃5縣相對較低。各縣的MHC值與ASDI值之間達到了極顯著相關水平,表明均衡發展水平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屬性。本文提出了包括優先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山地高效農業、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歐氏距離;評價指標;目標系統

中圖分類號:S-0;X3

文獻標識碼: A

人類文明自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增長,一度引起了自然資源耗竭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為了應對人類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危機,聯合國38屆大會于1983年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此后通過一系列文件決議以改善全球可持續發展狀況。我國科學家基于尋求“人類活動強度與自然承載力”、“環境與發展”、“效率與公平”三者共耦的平衡點,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科學的“拉格朗日點”,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平衡態[1]。農業作為第一產業,農業可持續發展對于支撐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和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評價,需要基于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觀點加以統籌考慮。其中,農業技術作為耦合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經濟系統的中間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3]。目前評價農業生態經濟效益的方法多是基于多目標的綜合指數法,通過構建涵蓋了生態、經濟、社會3個準則層的評價指標,對涉及到的評價指標進行加權累積求和。常見的評價方法有主成分分析、層次分析、模糊評價法、人工神經網絡法、熵值理論法、DPSIR系統等[4-10]。這些方法雖具有明確的理論基礎,但計算過程相對復雜,削弱了其應用價值。而基于歐氏距離法構建的ASDI指數具有邏輯清晰、計算簡便的優點,且已在我國西北部的寧夏吳忠市、甘肅鎮原縣得到了應用[11-12]。本研究在對該指數進行適度改良的基礎上,選擇我國西南地區的貴州省銅仁市開展了進一步的應用,并結合協調度(MHC)[13]的計算,提出了促進當地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1 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銅仁市地處武陵山區腹地,跨黔北山地和黔東低山丘陵地區,武陵山綿亙中部。本區域東鄰湘楚、北接重慶,是連接中原地區與西南邊陲的紐帶,素有“黔東門戶”之稱。銅仁市下轄碧江區、萬山區、松桃苗族自治縣、玉屏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江口縣、石阡縣、思南縣、德江縣等10縣區,及大龍經濟開發區和貴州銅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市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日照時數1045~1266 h,年均氣溫13.5~17.6 ℃,年平均降水量1110~1410 mm,無霜期275~317 d,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降雨充沛。自然資源豐富,旅游資源獨特,交通便利。立足于資源稟賦和交通條件,當地政府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和文化旅游產業振興戰略,著力打造黔東工業聚集區、環梵凈山文化旅游創新區和烏江經濟走廊,經濟社會取得了快速健康的發展。

1.2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本研究參照Yang等人[11]在甘肅省鎮原縣開展可持續發展評價構建的指標體系,從農業生產、農業資源與環境生態、人口與社會等3個方面共篩選了16個指標(見表1)。

由于部分數據會超過目標值范圍,需要對評價指標原始數據進行轉換處理,以利于標準化運算。對于氮、磷肥及農藥施用量等指標,當原始數據(A)介于相應目標值與2倍目標值(2G)之間時,評價值按2倍目標值與原始數據A之差處理(即2G-A)。超過2倍目標值的,按0處理。對于人均糧食產量指標,超出目標值范圍的數據按目標值處理。對于編號為1和2號的化肥施用量和5號農藥施用量這3個指標而言,均以目標值為中心的雙向指標;其余13個評價指標均為正向指標。

2 結果分析

基于2014年銅仁市10縣區的統計資料,經過歐氏距離計算可得出各縣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數(圖1)。10縣區的ASDI值處于0.600~0.651之間,按評定標準劃為中等偏低的可持續發展水平。整體而言,各縣區的ASDI之間區別不大。其中,以印江、沿河、萬山、德江、松桃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江口、玉屏居中;石阡、思南、碧江最高。從協調度來看,10縣區MHC值處于0.47~0.58之間,以印江、沿河、德江的協調度較低,思南、石阡最高,其余5縣區居中??梢夾SDI與MHC之間總體上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926,且達到極顯著水平(P<0.001)。

歐氏距離僅針對上SZ、SG和SJK這3個系統而言,是指各系統距SG的距離。第3列的均值和標準差10個縣區的未經轉換過的原始數據

2組指標,除了人均耕地面積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外,其余指標的標準差為0,即只取唯一值。對于標準差并不為0的指標,耕地資源相對較高,高出目標值的90%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較低,約占50%。對于標準差取唯一值的指標,勞動力大專以上學歷最低,占目標值的20%;代表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秸稈還田率、畜禽糞便還田率、減施增效農作面積比、測土配方面積比指標相對較低,平均占目標值約為50%;剩余的3個指標較高,以農村飲水安全指標最接近目標值,達到99%;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農業非成災面積比占各自目標值的比較為接近,分別為85%和75%。

對于權重因子而言,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組的指標權重因子相對較高,平均值為2.59;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組指標居中,均值為2.01;人口與社會組的指標的權重因子相對較低,平均值為1.69。由于各縣人均糧食量均超過400 kg,統一按400 kg處理,因此在計算歐氏距離過程中實際上只有7個指標的標準差不為0。對于復合肥施用比例、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耕地面積3個指標,其權重因子較高,超過2;剩余的氮、磷、鉀肥施用量及農藥施用量等4個指標的權重因子相對較低,數值低于2。

表2中還列出了零系統(SZ)、目標系統(SG)和江口縣(SJK)的標準化值?;诹阆到y(SZ)、目標系統(SG)和10縣的標準化值,可構建定量表示各研究系統(Si)指標介于SZ和SG之間相對位置,即(SG-Si)/(Si-SZ)。當該值大于1時,表明中間系統指標遠離目標系統;當該值小于1時,表明接近目標系統。從表中可以看出,江口縣的人均糧食、復合肥施用比例等于目標值;農村飲水安全、農業非成災面積比、鉀肥施用量等指標接近目標值;勞動力大專以上學歷遠離目標值;其余指標相對居中。通過做雷達圖可以直觀地顯示出各縣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圖2為ASDI值最高、最低的石阡縣和印江縣2縣區的可持續發展現狀對比。由圖可以看出,石阡縣的氮磷鉀肥施用量、復合肥料施用比例、農藥施用量和農民可支配收入等6個指標均高于印江縣,而人均耕地面積指標則低于印江,其余指標兩縣相同。

3 結論與建議

銅仁市位于貴州省東北部,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稟賦突出。同時也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區與少數民族聚居區,生態環境脆弱,面臨著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本研究利用歐氏距離法計算出的銅仁市10縣區的ASDI值介于0.600~0.651之間,屬于中低可持續發展水平。其中,以印江、沿河、萬山、德江、松桃5縣區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江口、玉屏2縣居中;碧江、思南、石阡3縣區最高。雖然本區域人均耕地資源接近全國水平,但是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推廣率及農業投入水平相對較低,無法充分發揮其資源環境優勢,降低了農業可持發展水平?;谘芯拷Y果及當地發展特點提出如下建議:

3.1 依托農業技術以提高協調度

本研究結果表明了協調度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之間的顯著相關性:對于ASDI值較低的印江、沿河、德江3縣,雖然人均耕地面積(0.139 hm2)均超過目標值,但是其農業生產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均值均不高于10縣平均水平(數據未列出),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協調度較低,可持續發展指數也較低;其他7個縣區的耕地資源相對較低,但是其他指標整體優于平均水平,其協調度較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數也整體較高。需要加強對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協調度,促進經濟、生態、社會各子系統的優勢互補,通過加強內生增長動力以實現高質量的農業可持續發展[14-15]。

3.2 培育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

基于自然資源稟賦,立足本地的生態茶葉、中藥材、生態畜牧業、油茶、果蔬和食用菌等優勢產業, 因地制宜地發展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生態農業,采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生態保育技術,優化產業布局,完善產業鏈條,打造知名品牌,不斷提高農業生態產業化水平[16]。

3.3 加大制度層面的支持力度

加大對于農業高科技研發推廣和開展環境保護措施的財政補貼力度,加強生態轉移支付。

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加強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推動適度規模經營。對農業企業的生產、加工、營銷、環境保護等運營環節出臺稅收減免、法律援助、技術扶持、人才引進等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牛文元,馬寧,劉怡君. 可持續發展從行動走向科學——《2015世界可持續發展年度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30(5):573-585.

[2]嚴立冬,鄧遠建,屈志光. 農業生態經濟學[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23,57.

[3]斯科特 H. 哈金斯,張輝. 技術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 世界農業,2017,12:202-203.

[4]Bolcarova P,Kolosta S.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EU 27 using aggregated SD index[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5,48:699-705.

[5]Shen L X,Muduli K,Barve Akhilesh.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the context on mining industries: AHP approach[J]. Resources Policy,2015,46:15-26.

[6]魏志敏,顧明. 農業生產系統可持續發展定量評價研究——以邯鄲農業生產發展為例[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4):22-24.

[7]Cornelissen A M G,van den Berg J,Koops W J,et al. Assess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novel approach using fuzzy set theory[J]. Agriculture,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2001,86:173-185.

[8]孟天醒,文倩,范慧平. 基于BP神經網絡的河南省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J]. 湖北農業科學,2016,55(5):1333-1335,1342.

[9]徐榕陽,馬瓊. 基于熵值法的新疆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動態評價[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23): 163-165.

[10]Zhou S D,Mueller F,Burkhard B,et al. Assess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PSIR approach:Case study in Jiangsu,Chin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3,12(7):1292-1299.

[11]Yang S Q,Mei X R.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sessment method and a case study in China based on euclidean distance theo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68: 551-557.

[12]楊世琦. 基于歐氏距離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構建與實例驗證[J]. 生態學報,2017,37(11):3840-3848.

[13]楊世琦,高旺盛. 農業生態系統協調度測度理論與實證研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6,11(2):7-12.

[14]王先華,方小寧,譚李文. 銅仁市農業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及可持續發展[J]. 河北農業科學,2008,12(3):106-107,112.

[15]顧明. 農業生產與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2(5):98-102.

[16]李長健,徐麗峰. 完善農村土地流轉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J].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6):20-23.

(責任編輯:曾 晶)

猜你喜歡
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
綠色植保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建議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評價
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理論與實證分析
中國藥品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業績效評價研究綜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價系統的分析與研究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指標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山西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
資源型企業財務競爭力評價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