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提升“歷史解釋”素養的史料教學優化策略

2019-09-10 07:22王文立
教育界·A 2019年1期
關鍵詞:歷史解釋史料教學策略

王文立

【摘要】“歷史解釋”是檢驗學生歷史思維水平和表達能力的核心素養,其考查與培育都離不開史料。那么在高三年歷史教學中應如何開展史料教學,以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呢?本文以高三年級二輪復習為例,從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史料的應用、史料的選取三個方面探討了基于提升“歷史解釋”素養的史料教學優化策略。

【關鍵詞】歷史解釋;史料教學;策略

通過提供新史料,考查“歷史解釋”素養,檢驗學生的歷史思維水平和表達能力,是近年來高考全國卷鮮明的命題特點。雖然史料教學早已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常態,但如何建立起史料教學與核心素養的聯系,仍然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以高三年級二輪復習為例,探討了基于提升“歷史解釋”素養的史料教學優化策略。

一、二輪復習史料教學易出現的問題

通過史料教學幫助學生在二輪復習中構架知識體系,深化史實認知,提升應試水平,許多同人卓有建樹。但如果從歷史核心素養的落實情況來看,目前的二輪復習史料教學方式依然存在不少問題。

其一,學生主體性弱化。在二輪復習中,教師以某一時段或主題為線索,整理該時段或主題下不同教學模塊下的相關知識點,并就某一知識點穿插主觀性習題的“習題式”史料教學是最常見的復習方式。這種模式的史料教學盡管有助于復習效果的測驗,鞏固相關知識,但整理知識是“主干”,史料教學只是“點綴”,究其本質,依然是服務于教師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在該模式下,學生依然停留在聽講、記憶、鞏固的傳統復習方式,參與史料解析的積極性不高,歷史思維得不到充分調動,主體性被弱化了,學科素養的培養自然不容樂觀。

其二,史料運用帶有盲目性。史料的教學價值取決于運用的方法,而史料能否得到合理運用深受史料運用目的的影響。在二輪復習中,運用史料的目的在于深化拓展知識,例如,選用與知識點相關的史料,論證課本結論;針對某一知識點將學者研究的成果當成史料引進課堂供學生閱讀,以此論證、拓展課本結論,增進學生對史實的理解。這種以落實知識為中心的史料運用方式屢見不鮮,雖不無功效,但缺乏依據史料調動學生思維的意識,未能深入探究史料與學科素養落地間的關系,其實是盲目的。

其三,史料過多過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在教學中常參閱網上或者教輔中的各種復習課件,發現這些課件普遍篇幅較大,少則二十幾頁,多則近百頁,課件重的史料動輒一二十則。筆者參加的各種聽課活動中,教師們授課所用課件也常有此特征。 切不論學生閱讀史料需要一定的時間,就算學生都能充分閱讀,能否在有限的時間里全面提取史料信息并就教師設置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其結果令人擔憂。

二、基于提升“歷史解釋”素養的史料教學優化策略

對歷史事物做出歷史解釋需要具備時空觀念,依據一定的史觀、史料,才能做出比較客觀的評判。從這個角度看,“歷史解釋”素養是檢驗學生歷史學習能力與方法的核心指標,因此,在二輪復習中可以將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作為重點目標。

1.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關鍵

涵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重點在調動學生思維,其關鍵在學生而不在教師。因此,我們有必要強化史料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圍繞“歷史解釋”素養的要素巧設問題,充分調動學生解析史料的積極性。下面以“國民黨的統治”二輪復習設計為例稍做說明?!皣顸h的統治”的相關史實散布在不同的模塊,以此為專題進行復習,旨在引導學生整理國民黨統治的相關史實,構建知識體系,并以此提升學生客觀論述歷史事件及揭示事件因果的能力。在教學時,筆者設計了三個環節:首先,請學生在教材中選取一則與國民黨統治有關的史料,并依據史料說明國民黨的統治情況;其次,依據上述史料,在1928—1937、1937—1945、1945—1948三個階段中任選一個階段說明國民黨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的角色;第三,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民黨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多重角色的原因。因為教材中存有大量與國民黨統治有關的史料,將選取史料的主導權交給學生既有可操作性,又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對國民黨統治史料及國民黨角色的說明則讓學生論述歷史事件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對角色變化原因的分析檢驗了學生揭示事件因果的能力。這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均需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成了解析史料的主體,教師則起引導作用,兩者相得益彰,更有利于“歷史解釋”素養的落地。

2.緊扣“歷史解釋”要素運用史料是核心

“歷史解釋”素養既是態度,也是能力與方法,其涵養非一日之功,從涵養過程看,二輪復習應是能力、方法的提升階段。因此,基于提升“歷史解釋”素養的史料教學應緊扣“歷史解釋”要素有的放矢地展開,每一則史料的運用都應有清晰的能力、方法提升目標,如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評析不同的歷史解釋、客觀論述歷史事物、分析因果關系等。在二輪復習中,選修模塊無須強化知識,這樣的史料教學方式應為首選。下面以選修一復習時的兩則史料運用為例稍做說明。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注:趙良曾引《詩》《書》之言勸商鞅),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記·商君列傳》。

學生閱讀材料,完成要求: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史記》中關于商鞅變法和商鞅的歷史敘述在態度上的差異,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第一個設問旨在鍛煉學生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的能力,第二個設問旨在鍛煉學生評析歷史解釋與分析因果的能力。清晰的能力訓練目標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能力水平,在教學時可以依據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方法指導,這讓“歷史解釋”素養的提升細化到具體的能力與方法上,落到了實處。

3.精選史料是基礎

精選史料是提升史料教學效率的基礎,教師要高度重視。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遵循“宜精不宜多”原則。在二輪復習中,充分發揮學生在史料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意味著我們必須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因此,史料的選取不宜過多,每節課3至4則史料即可,單則史料最好不超過300字。第二,緊扣“歷史解釋”要素。例如,圍繞“歷史解釋評析”,選擇不同史學家對同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做出的不同解釋。第三,掛鉤主干知識。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所選史料如不能與知識掛鉤,理解史料便成了空中樓閣,極易導致學生思維混亂,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二輪復習時備課量大,為減輕負擔,選擇史料時可優先選取教材史料,“舊史料”新運用,通過適當增刪,重新設問,也能達成提升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丁林興.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三種類型[J].中學歷史教學,2018(04):51-53.

猜你喜歡
歷史解釋史料教學策略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實證”素養論析
從官商關系角度解讀民族資本主義興衰
我們解釋一個奇跡的時候,不必害怕奇跡失蹤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的“史料教學”
以史料促教學
試論新課改下史料教學的作用及運用原則
淺論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中的作用
從未知到已知: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解釋”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