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學校融入問題研究

2019-09-10 18:25劉黎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關鍵詞:流動兒童

劉黎

提要:流動兒童的學校融入問題日益引起政府和學界的關注。本研究基于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以蘇州勤惜實驗小學“隔離門”為例,對流動兒童學校融入進行特征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學校社工運用個案工作方法介入個人及家庭,小組工作方法介入學校及同輩群體,建議社區、政府等關注流動兒童,以期推動流動兒童更好地實現學校融入。

【關鍵詞】:流動兒童 學校融入 生態系統理論

一、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需要,以家庭為單位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中很多人帶著十四歲以下的孩子,這些孩子被稱為流動兒童。如此龐大的流動兒童群體的學校融入問題日益凸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此問題,有學者認為學校社工的介入有助于流動兒童學校融入(秘舒,2016)。而從生態系統理論視角能讓學校社工更好的介入此問題。

二、文獻綜述

本研究將從生態系統理論及流動兒童學校融入進行相關文獻回顧。

(一)生態系統理論

布朗芬布倫納提出 “生態系統理論”,該理論從微、中、外和宏系統出發,建立了一個分層的、具有內在聯系的理論體系。(布朗芬布倫納,1997)。生態系統強調人與環境漸進式的適應(李迎生,2010)。

(二)流動兒童學校融入

目前,我國學者研究流動兒童學校融入生活中遇到困難,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有學者認為流動兒童心理困擾明顯多于城市兒童心理困擾的結果(李懷玉,2014)。流動兒童進入到公立學校就讀,需要面對隱性不公平待遇,甚至是歧視。學校不愿意將精力放到流動兒童的身上(陳陽,2018)。

有學者提出采用學校社會工作的模式,能夠讓教育由偏重注重知識傳授而著力關注學生們的內在成長(劉慧涵,2010)。學校社會工作者促成學校與社區、學校與學生、學生與社區間關系的改變,以減除學生的壓力。(閆廣芬,2008)。

通過文獻搜集和分析,發現已有文獻對流動兒童學校介入融入不多,基于生態系統理論談學校社工介入更少,所以本文研究學校社工介入流動兒童的可行策略。

三、基于生態系統理論視角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況

蘇州一所流動兒童為主的民辦小學因校舍被騰退,800多名學生被安排到附近蘇州勤惜實驗小學念書。8月20日晚,該校的家長們稱,這打破了該重點小學之前嚴格“按學區招生”的傳統。3日后,該校校長表示,會用鐵柵欄等加以“隔離”,對安置過來學生進行“單獨管理”,并給予獨立的教學和活動空間。

(二)流動兒童所處系統特征分析

蘇州勤惜實驗小學流動兒童所處的微、中、外、宏系統,接下來將對各系統特征進行分析:

1.微系統

個人層面,流動兒童主要存在個人學習適應困難,情緒不穩定,心理孤獨感較強。學校層面,基礎薄弱,接受新教材不適應。家庭層面,因文化程度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方面的關注少。 “隔離墻”加大了流動兒童融入的難度。

2.中系統

家庭與學校方面,多數流動兒童的父母教育能力不足,家校溝通不積極等等(曾守錘,2008)。被隔離后,更加不愿意溝通。家庭與同伴家庭方面,相互不愿意交流。

3.外系統

當地教育局層面,關于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出臺《蘇州市流動兒童少年就學管理辦法》政策,卻沒有解決學校融入問題。社區層面,沒有關注到留守兒童。

4.宏系統

流動兒童受到社會排斥的現象是農民工遭遇社會排斥的一個縮影,是與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是他們在城市弱勢地位的體現(鄭勇,2005)。深層次的原因是城鄉分割體制。

綜上,蘇州勤惜實驗小學流動兒童難以學校融入,因為自身被隔離產生自卑,造成家長和學校、同伴家庭之間隔閡,外系統忽視,宏系統政策不健全。

四、學校社工介入策略

本文主要對蘇州勤惜實驗小學流動兒童微系統和中系統進行介入,對外系統和宏系統僅提出建議。

(一)微系統

首先,學校社工對流動兒童運用個案工作方法,與直接溝通交流,根據其需求,幫助提升學校融入能力(許松芽,2012)。然后,對家長進行個案訪談,幫助他們調整心態,積極地融入城市。其次,開展流動兒童老師的小組活動,讓老師更好理解流動兒童的行為,協助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最后,在班級中開展朋輩群體小組,讓同學們發現彼此的閃光點,以此得到同伴群體的支持。

(二)中系統

首先,學校社工應加強流動兒童自身家庭和勤惜小學原有學生家庭的互動,改善誤解。其次,定期家訪,增強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建立家庭和學校網絡連接,從而為兒童提供行為和心理上的支持。

(三)外系統

學校社工借助社區資源,由社區工作人員指導流動兒童開展活動。然后,緊密聯系服務轄區范圍內的政府派駐單位,加強教育部門與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的鏈接,加大對于流動兒童的關注,消除“隔離墻”。

(四)宏系統

學校社工應向相關政府部門提供宣傳建議,比如:通過制作公益廣告引導樹立平等意識,消除歧視和偏見,呼吁社會給予流動兒童更多的包容、理解和支持,為流動兒童的學校融入提供一個健康、人性化的社會文化氛圍。

五、總結與反思

本研究根據生態系統理論的觀點與分層情況,對蘇州勤惜實驗小學流動兒童學校融入問題的做全面地分析,發現難以學校融入除因新環境難以適應,主要因為隔離墻的產生,導致個人產生自卑感,中系統家長和學校、同伴家庭之間隔閡,外系統忽視,宏系統政策不健全。結合生態系統理論和學校社工介入三大方法,提出用個案工作方法介入個人及家庭 小組工作方法介入學校及同輩群體 加強中系統的聯系 呼吁外系統社區。

本文希望為當前流動兒童學校融入研究的不足提供參考,能為進一步關注和關愛流動兒童的學校融入問題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為有關部門和團體提供決策依據,以期推動流動兒童更好地實現學校融入。

猜你喜歡
流動兒童
上海市宜川街道流動兒童免疫接種現況與分析
流動兒童社區教育模式的研究
關于流動兒童融入體育課堂的研究
對流動兒童豎笛校本教材內容選擇的思考
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文獻綜述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淺析流動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方式
我的關懷德育夢
流動兒童更需要關愛
流動兒童良好英語學習習慣培養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