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019-09-10 01:52方奮生
讀與寫·教師版 2019年7期
關鍵詞:有效性教學品德與社會小學

方奮生

摘要:《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針對小學高年級開設的課程,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使他們成為一名有責任、有愛心的現代公民。為實現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有效性,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的教師應當學會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合理使用教學資源、搜集生活化素材、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等方法,激發學生對該科目的學習興趣、強化他們的學習效果,進而保證教學目標的有效完成。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有效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7-0098-02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類課程,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保證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也逐漸成為了教師關注的重點。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應當充分立足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小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科特點出發,為學生打造一個輕松、高效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有效吸收。下面就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四種策略展開探究。

1.采取課堂導入,吸引學生注意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旨在促進學生高尚品德形成的社會科學。小學生年紀小、天性活潑好動,對同一事物往往有著不同于成年人的獨特見解。鑒于此,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我們可以針對教學目標,利用與學生談話的方式來巧妙地引出新課內容。在這種平等、開放的交談氣氛作用下,不僅可以有效吸地引學生的注意力,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新課內容與認知結構二者之間的聯系,進而促使學生在無形之中產生對新課的學習興趣。

例如,以《國家的主人》這節內容為例,為了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優化課堂的教學效果,并沒有在課堂一開始就進行新課內容的講授,而是利用談話的方式來導入新課的教學。一上課,就對學生說道:“同學們,你們的家鄉都舉辦過民主選舉嗎?”話音剛落,很多學生都說出了自己家鄉的選舉過程。接著繼續說道:“我相信每個同學的父母都參與過選舉,要知道選舉可是我們公民的正當權利呢。再接下來,就讓我們說一說自己的了解的選舉是什么樣?是為了什么?”這時,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全班學生都針對這一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如此,采取談話導入法,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了課堂中來,而且還有力地推動了教師接下來正式教學內容的順利進行,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公民權利的認識,樹立國家主人的意識。

2.適當教學拓展,聯系學生生活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和生活的聯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說這門課程來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注意引用生活化的小例子,并適當將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將學生帶出課堂,到社會生活中去應用和實踐,只有學生真正地將所學到的課內知識和現實生活相聯系起來,才能促進他們的高尚道德品質和優良生活習慣的有效形成,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這才是設置這門課的初衷。

例如,教師在講授《學做有道德的小公民》這一節的內容時,可以將相關的交通規則、交通標志、道路指示等內容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交通知識,并引導他們在上下學的時候,遵守交通規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遵守交通規則”主題活動,讓每個學生都介紹自己回家時的線路,遇到了多少個路口和信號燈,人流情況,并為學生分析可能存在違反交通安全規則的情況,教給學生該如何有效解決。另外,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帶出課堂,跟交警叔叔學習相關的交通知識,讓學生親身體會身邊的交通和交通規則。通過這個例子,不僅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安全意識,還能通過教學的拓展讓學生明確要做有道德的小公民,從而實現課堂的教學目標。

3.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體現生活閱歷的學科。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只靠教師在課堂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真正地領悟和體會這門課程的內涵,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可以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并以體驗式學習的模式參與活動比賽和課堂表演,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從而培養出高素質人才,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教師主要是針對課文來進行講解,通過課文中的故事、道理來對學生進行引導,然后讓學生對課文中的理論進行死記硬背,達到教學目的??墒?,這種方式是非常片面和不科學的,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不能深刻理解課文中蘊含的道理,并且不能將這些道理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疏離感,覺得書中的知識和道理和現實生活是兩回事,使得學生對道理和品德的理解僅限于“知道”的層面,不能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來,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更不能達到教育的知行合一。所以,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論和知識的結合,通過一些社會實踐和團體活動,讓學生將學到的道理和做人標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即:讓學生學會分辨好壞,懂得做人的道理,還要學會按照好的、正確的方向去做去努力,從而從身心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德育水平。

例如,在教學《做一名地球衛士》這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首先以廣告的形式創設情境,導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首先讓學生了解我們的生存資源以及發展空間遭受破壞的現狀,并構建學生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環?;顒拥囊庾R,之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要求學生寫出簡潔、鮮明的廣告詞,同時發散思維創作出宣傳畫,最后通過交流和評價,將這些宣傳畫貼在校園或者社區,倡導大家一起參與環保。通過這樣的課堂活動,學生不僅自覺探究知識,制作出各種作品,同時還鍛煉了自身的創新能力,實現了本次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4.體驗社會實踐,培養道德品質

《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便是對學生情感道德的培養,但單單只是在課堂中枯燥地講解并不能使學生理會情感道德的真正內涵,而真正能夠推動學生情感發育的教學,還需讓學生親身體驗身邊的情感道德,才能使學生從心底產生真實的情感驅動力,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而這便需要教師為學生布置社會實踐類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去探索、發現生活中道德的閃光點,進而達到對學生情感道德的培養目標。所以,教師不妨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社會實踐,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課堂知識的運用,以此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的信心。這樣,不僅讓學生獲得情感認知,同時道德行為也獲得了鍛煉,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例如,在教學《回望20世紀的戰爭風云》這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并且知道戰爭所帶來的危害,我帶領學生參觀了歷史博物館,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參觀的過程中,不斷地講述世界大戰的經過以及中國在抗日戰爭中遭受的損失。同時提出問題:你們所熟知的戰爭有哪些?并說說他們給人類帶來的危害。與此同時博物館也在播放有關世界大戰的相關視頻,尤其是中日戰爭的主要過程,專門的工作人員在一旁講解,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戰爭、了解戰爭、痛恨戰爭??梢?,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讓學生體驗社會實踐,不僅將教學內容加以延伸,同時實現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再如,讓學生去調查一些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如在生活中遛狗不栓繩的現象、小區水資源的浪費現象、隨地亂扔垃圾現象等,然后讓學生做成表格,分析這些社會不文明現象的內在原因,讓學生對比這些現象去發現生活中有素質、有道德的人的行為,讓學生通過對比發現文明才是社會主流,從而培養學生規范自身不道德行為的意識,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自覺踐行道德行為規范。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會對生活和社會產生大量的思考,教師應注意對學生進行正確思想的引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推動學生道德修養的完善。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還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和思想去看待生活中的事情,并且調節好自己與社會環境的關系,促進自身的發展,增強對社會的認識,感悟人生的真諦。所以,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位老師面臨的挑戰,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知識結構與認知能力,研究出一套適合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祖國、為社會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接班人,不負各界人士和家長的眾望。

參考文獻:

[1]陳友水.善學習重感悟促發展——如何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華夏教師,2016(09):60-61.

[2]黃毅媛.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4(21):84.

[3]陳學光.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當代教研論叢,2014(05):121.

猜你喜歡
有效性教學品德與社會小學
初中語文復習課有效性教學初探
在繪本的芬芳里呼吸數學知識的精彩
精心設計,開辟品德與社會課新天地
小學品社課堂結合時事教學初探
關于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解析與研究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作用與類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注重簡約化給數學課堂減負的探討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