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古代宗教雕塑與院體釋道繪畫的統一性和程式化

2019-10-08 03:49張超
大觀 2019年7期
關鍵詞:統一性傳承

張超

摘 要:文章通過對比中國古代宗教雕塑藝術和中國古代釋道畫來研究兩者風格上的關聯性和傳承統一性。中國現存的古代釋道畫較少,唐代宋代繪畫少之又少,但是唐宋之前的繪畫藝術風格又不同于宋之后興起的文人畫體系。那么想要了解和研究唐之前的繪畫藝術只有去研究中國的古代寺廟壁畫、寺廟彩塑、墓葬壁畫和古代石窟造像藝術。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古代宗教雕塑和釋道畫在造像特征、藝術風格、色彩風格等方面的相同之處來證明兩者具有統一性和傳承性。

關鍵詞:宗教雕塑藝術;釋道繪畫;傳承;統一性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要研究這些才能探究古代宗教雕塑藝術和古代院體風格的釋道繪畫藝術,研究中國古代宗教雕塑和中國古代釋道人物畫之間的關系有何種意義,雕塑和繪畫有沒有可比性,既然唐代之前的繪畫較少,我們研究宋、元、明、清、民國之繪畫即可,為什么要費盡心思研究古代造像藝術?首先中國古代雕塑和中國釋道畫有傳承性,風格上的程式化和風格上的關聯性;有統一性,藝術風格上的統一包括造型手法、設色、構圖布局、人物形象等藝術特點的統一。古代宗教雕塑藝術主要指中國古代修建的佛教石窟、寺廟壁畫、寺廟彩塑等。最早明確釋道畫這個畫種分類的是宋代的《宣和畫譜》,本文主要指的是唐宋元明歷代院體風格的宗教繪畫或者歷代石窟壁畫的粉本(即是工程草圖)。

首先,以中國古代藝術為代表的東方藝術與西方國家的傳統藝術有很多不同之處。因為文化歷史背景、材料特征的諸多不同,在根本上使東西方藝術成為兩種不同的體系。唐宋元以來的釋道人物畫傳世較少,但是藝術格調甚高,其體系不同于宋之文人畫。文人畫從北宋出現萌芽歷經南宋、元、明、清走向成熟,文人畫重視寫意筆墨精神,文人畫的這種尚意的語言和造型特征與中國古代宗教雕塑風格區別很大。但是北宋之前的院體畫風格的釋道人物畫與中國古代宗教雕塑造像存在著很多的相同之處。那么從中國繪畫歷史的長河中抽出歷代院體風格的釋道人物畫與中國古代宗教雕塑進行對比尤為重要。對比兩者風格上的關系以及傳承的關系,梳理出內在規律對從宏觀上研究中國藝術有著強勁的推動作用。從唐代仕女畫《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高士畫《步攆圖》《歷代帝王圖》,山水畫《游春圖》,鞍馬畫(動物)《五牛圖》《照夜白》來看可見一斑。其次,宋代文人畫出現后院體畫和文人畫分類發展貫穿宋、元、明、清。院體畫整體強調富貴精致之技法功力,文人畫講究書法筆墨之技法功力。而唐宋釋道人物畫并無明顯院體畫、文人畫高下之爭辯,更無發展到明清兩朝的“南北宗論”之爭辯。研究學習繪畫史不僅要縱向研究更要橫向研究,所以研究唐宋元代之釋道人物畫藝術可以跳出院體畫和文人畫的固定思維局限,得到諸多新思路。再次,雖然中國唐之前繪畫較少但是唐代之石窟、壁畫、寺廟泥塑和唐畫風格卻是一脈相承。在古代中國的藝術史、畫史、畫論中少有發現記載雕塑家,為何?因為從事古代石窟建造、寺廟雕塑工作的多為工匠而非藝術家。但這些寺廟雕塑、石窟藝術的建設都是有“設計草圖”的,這些“設計草圖”就是粉本(粉本就是把建設的樣式、風格、造型動態畫到紙上,造像形式嚴格按照粉本建造?,F存元代《朝元仙仗圖》便是最有名的壁畫粉本之一)。民國張大千先生更是耗資黃金5000兩在敦煌“面壁”三年研究,觀石窟寺廟之造像可得唐畫之真諦,觀石窟寺廟之造像可突破傳統的用院體畫、文人畫對比研究之枷鎖尋找另一方天地。最后,雕塑是三維空間,繪畫是二維空間,通過研究中國古代宗教人物雕塑和中國古代釋道人物畫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研究兩者微妙的藝術語言、藝術形式的變化。研究中國古代宗教雕塑和中國古代釋道人物畫的意義在于更能清晰地認識兩者的聯系和傳承,通過兩者的研究可以作為一個以小見大的突破口來深入化、系統化地研究中國藝術的統一性,歷史傳承過程中的程式化中的同一性。

圖1為山西雙林寺泥塑造型,圖2為五代(一說宋代)木板天王壁畫,圖3為元代《朝元仙仗》局部,圖4為山西雙林寺力士造像,圖5為山西鎮國寺清代壁畫,圖6為景德鎮陶瓷繪畫古彩。通過圖片的對比發現,古代雕塑的著裝、動態比例、造像特征、設色與古代傳統釋道畫高度統一。通過典型圖片對比可以讓我們發現中國古代雕塑、古代壁畫、古代宗教繪畫是有傳承性和程式化的,傳承著經典人物的造型,傳承著經典人物的設色,傳承著動態、比例、大小關系、神韻等等。古代雕塑、繪畫的程式化和傳承的這些繪畫形式、繪畫元素、繪畫語言又直接影響著陶瓷繪畫,陶瓷繪畫中的青花、新彩、粉彩、古彩、斗彩的繪畫內容又直接取材于繪畫。甚至可以這樣形容,雕塑藝術、繪畫藝術、陶瓷繪畫藝術在藝術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表達形式不同罷了,就如紅酒一般,酒是一樣的只是放在不同形狀的酒瓶里,人們就認為不是一樣的酒。只要明白這個道理就能認識到各種藝術的統一性。

那么為什么出現中國古代宗教雕塑和中國古代釋道畫高度統一性和高度程式化的現象呢?首先,中國古代宗教雕塑主要是石窟雕塑和寺廟彩塑為存在形式展現,還有在陶瓷器皿的形態上展現出來。在石窟雕塑和寺廟彩塑的周圍裝飾中會有同類題材的壁畫作為裝飾,壁畫藝術和三維立體雕塑為統一題材處在同一空間中風格必須是統一的。在這一點上中國現存的敦煌石窟中壁畫和泥塑的同一空間、云岡石窟中頂部的壁畫裝飾、龍門石窟部分現存的頂部壁畫、雙林寺彩塑房間內的墻面壁畫、鎮國寺彩塑房間內的墻壁壁畫就是最好的證明。其次,宗教藝術直接服務于宗教,宗教藝術的作用是展現宗教故事和神的形象。宗教中的故事和神的形象是有經典歷史的經書傳承的。在這一點上不管雕塑還是壁畫還是釋道人物國畫必須尊重經書典故的樣式進行創作,其創作出來的形象被善男信女供奉傳頌,必須保持題材、設色、形象、風格統一性。這種統一性又直接造成了傳統釋道人物宗教藝術和宗教雕塑宏觀上的程式化的傳統。中國宗教雕塑和中國古代院體風格的釋道人物畫的程式化的傳承性又延伸到中國各個朝代各個產瓷區的宗教陶瓷雕塑和宗教陶瓷繪畫,如宋代景德鎮、龍泉窯出土的陶瓷觀音佛像,明代福建德化窯的宗教造像,它們的藝術語言和形式與唐代石窟造像、寺廟泥塑風格大致相同。這一點在不同時期的天王造型雕塑、壁畫甚至唐宋出土的唐三彩天王陶瓷雕塑作品的藝術風格的相似性,造型特征、設色手法等藝術特點上的統一性可見一斑。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系統地證明了中國古代宗教雕塑、中國古代釋道人物畫在歷史傳承發展中的相輔相成的關系,系統地證明了兩者在藝術風格上的統一性和傳承性的內在規律,證明了藝術風格上的統一性和程式化上的同一性。繼續對比研究會發現兩者由于一個是三維藝術一個是二維藝術的原因,所以在表現方式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區別。這個區別也可以說是雕塑與繪畫在展現形式的區別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三維的雕塑藝術與二維的繪畫藝術在空間的表達上和藝術的展現上存在很多不同。如敦煌壁畫的飛天場景可以通過人物的大小遠近,人物和山水云彩的比例體現宏大的空間概念,雕塑就很難展現這樣浩瀚的場景。在中國傳統宗教雕塑中出現的主要是塑造經典宗教人物,而宗教壁畫、釋道人物畫的表現內容、描繪題材則更加豐富。

通過對歷史背景、人文傳承、藝術風格等各方面系統化的對比研究、論據收集,文章論證了中國古代宗教雕塑與院體釋道繪畫的統一性和程式化。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猜你喜歡
統一性傳承
建筑的統一性與獨特性的展現
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的統一性分析
新世紀以來澳大利亞“質量標準驅動”的高等教育改革:演變、特征及啟示
通過“同案不同判”淺議司法統一性問題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試論中國夢視野下中國共產黨的黨性與人民性統一性理論研究
智慧校園建設整體系統架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