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在生態屏障建設進程中的應用淺析

2019-10-20 01:59蔣學軍
炎黃地理 2019年5期
關鍵詞:水土保持

蔣學軍

摘 要: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是長江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其中水土保持扮演著重要角色。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在推進生態屏障建設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難題。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發揮水土保持的功能,探索創新治理方式,對于保障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生態屏障建設的角度出發,以四川省會理縣為例,回顧了會理縣20 余年來在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中的實踐,討論了水土保持在其中的應用,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指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以期為會理縣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提供參考。

關鍵詞: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水土保持

1 前言

長江上游河段西起青藏高原各拉丹東,東至湖北宜昌,地跨我國整體大地形的第I和第II級階梯,全長4511公里,流域面積105.4萬平方公里,占整個長江流域面積的58.9%。得益于特殊的地理區位,長江上游是長江流域經濟帶的核心區域,也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之一。受自然條件影響,長江上游生態較為脆弱,自我恢復能力較弱,而農耕活動劇烈,人為影響愈加頻繁,導致近年來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嚴重退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水土流失情況不容樂觀。水利部曾采用遙感方法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兩次水土流失調查,最新一次的數據表明,在長江流域內有超過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中有一半都發生在長江上游,平均每年有十六億噸的土壤被侵蝕。由于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對整個長江流域甚至全國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都構成了嚴重威脅。

嚴峻的水土流失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要求極不協調。生態屏障建設能夠有效改善水土流失,防治土地石漠化,有利于區域水源涵養、修復地區生態環境。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資源,保護良好生態環境,是長江流域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加快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的有效途徑。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將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重要內容,隨后黨的十九大又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千年大計。隨著中央領導方針和政策的改變,生態屏障在長江上游地區的建設工作迎來了不同以往的機遇與挑戰。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區域,四川省的生態環境在區域生態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是四川省長久以來的重點戰略,也是四川發展綠色生態文明的關鍵切入點。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水土保持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新形勢下如何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工程的作用,對于建設好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以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為例,探討了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和問題,為地處長江上游的會理縣繼續推進水土保持工作,建設生態屏障提供借鑒。

2 水土保持與生態屏障建設的相互聯系

2.1生態屏障的建設內容

上世紀末,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組成地區的四川省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屏障的發展戰略,積極響應了西部大開發的國家戰略。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指的是按照因地制宜、防治兼并、生物配置多樣性的原則構建的一系列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生態系統工程,通常采取技術、經濟和社會等多重措施。該系統工程的宗旨是嚴格保護、積極培育、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現有自然資源,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區域自我修復能力,以實現提升長江上游生態服務功能、改善生態環境結構的目標,充分發揮屏障作用。通過在長江上游地區建設生態屏障,不僅維持上游的生態環境健康可持續發展,更能惠及中下游地區,甚至全國。

2.2水土保持在生態屏障建設中的應用

生態屏障建設建立在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基礎之上,重點包括防護和恢復兩方面的內容,即一方面通過減緩水土流失、阻斷沙塵暴等實現物理阻斷,另一方面通過調節區域水循環提高自適應能力等實現過程阻斷。在生態屏障建設工程中,水土保持是維護生態安全的主體工程和根本性措施,能夠有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根據保護方式的不同,可以將水土保持措施劃分為工程性措施、生物性措施和耕作性措施(即蓄水保土)三大類。工程性措施主要采用土建類方法通過各種構筑物來實現,常見的有治坡工程或治溝工程,以及各類小型水利工程等等。生物性措施主要用于提高植被覆蓋率增強土壤有機質抗蝕力,通常使用植樹造林、種草及管理養護等方法。與任何單一的措施相比,水土保持在生態屏障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水土保持覆蓋了土壤、水利、農業、林業、地質等多個方面,是綜合性較強的系統工程,能夠將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都納入全面綜合的考量,科學地統籌和協調各種不同功能的措施。水土保持兼具物理阻斷與過程阻斷兩種功能,可以取得保水、保土、減沙、植被恢復與重建、防災減災等多重生態效益,因此在生態屏障建設工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3生態屏障建設未來的發展方向

受經驗與實踐的局限性,目前生態屏障建設尚未形成一套科學嚴謹的理論體系。當下對于生態屏障建設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態屏障的功能和內容等的定性研究,但是針對生態屏障的效益評估、建設標準和實施途徑等的研究較少,缺乏生態屏障建設具體化、定量化的研究成果。如何科學制定生態屏障建設方案和措施、提高生態屏障建設有效性、全面評估生態屏障建設效益等方面的研究能夠為流域內和跨流域生態屏障建設提供理論支撐與技術指導。在傳統的工程技術方法的基礎之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建設模式、完善治理方式,實現制度創新,提高管理水平,是生態屏障建設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

3 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面臨的挑戰——以會理縣為例

3.1會理縣生態屏障建設現狀

會理縣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在地理位置劃分上屬于西南橫斷山脈的東北部分,靠近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界,總面積超過四千五百平方公里。會理縣境內的土地多為耕地,所占比例較高且分布不集中,因此保護難度大,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質量退化嚴重??h內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會理縣是農業大縣,水土流失對耕地資源造成破壞的同時也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務院批準劃定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其中將會理縣歸入重點防治縣,從此開啟了會理縣的生態屏障建設工作。在之后的二十年里,會理縣開展持續的實踐工作,先后建設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共七期,此外還包括其他多項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各級政府的總資金投入高達1.6億元,總治理面積接近1000平方公里。會理縣水土流失治理采用了坡改梯、種草造林等多種措施,約7500公頃土地采用坡改梯方式,栽植水土保持林和經濟果木林分別占2.45萬公頃合1萬公頃,新種植草地6000余公頃。另有5700 公頃土地推行保土耕作方式,對4.5萬公頃土地采用封禁治理。此外還完成了多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上百座塘堰,近2000個谷坊,累計建設400余公里的排灌溝渠,以及近2.4萬座蓄水池和8000座沉沙凼。

會理縣二十多年來堅持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1年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數據顯示,會理縣全域內的水土流失面積大幅下降約42.6%,由1988年的近3000平方公里縮小到1700 平方公里;土壤侵蝕模數現為4911.9噸/(平方公里·年),與之前相比下降了約4.4%;此外,年土壤侵蝕量現在為832.4萬噸,與之前相比下降了近一半。

3.2會理縣水土保持與生態屏障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會理縣長期堅持生態屏障建設,經過全縣各部門多年的共同努力,生態環境有所改善,農業基礎條件顯著提高,但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等的制約,水土流失情況仍然不容樂觀,2011年全縣水力侵蝕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37.43%,嚴重影響全縣農業和農村的經濟發展,綜合治理任務十分艱巨。

作為生態屏障建設的重要環節,水土保持工作目前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限于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條件,現階段水土流失治理與國家的標準要求差距很大,主要體現在治理速度慢、治理程度低和管理難度大。當前水土流失治理主要依靠政府職能,但忽視了私營行業和市場行為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且沒有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作用,缺少一套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高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此外,負責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各業務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作,項目分散,未能整合利用資金,綜合治理的整體效益還沒有充分顯現。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建設類項目逐年增加且范圍更廣,整體監管難度較大。

水土保持中出現的三大問題突出反映了生態屏障建設目前面臨的挑戰和制約,即規劃、技術和資金三大制約。第一是缺少區域生態規劃,會理縣的生態屏障建設僅限于本縣轄區,缺少上位生態建設規劃指導,沒有與周邊縣區形成互聯互動機制,整體統籌布局層面有所欠缺。其次是技術力量薄弱,目前縣區監測手段落后,監測體系不完備,缺乏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限制了監測數據的有效利用,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水土流失的動態變化,科技和信息服務手段落后,難以適應建設長江流域生態屏障要求。第三是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例如在坡改梯項目上,國家投資相較于農業、國土等部門補助標準偏低,而地方財政的配套投資基本無法落實,受資金限制,項目綜合治理程度不高,所在地干部群眾積極性不高,提質增效任務艱巨。

4 水土保持促進生態屏障建設的發展方向

會理縣于2008年啟動創建省級生態縣,并提出全縣的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即在二十年內全面建成一套綜合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在適應本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使生態環境得到良性循環。生態建設目標的實現應該因地制宜,根據會理縣生態屏障建設和水土保持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制約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未來重點發展方向,進一步強化生態建設和保護,維護生態安全,改善人居環境。

從規劃角度出發,生態屏障建設應秉承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原則和理念,制定省、州、縣層級的生態屏障建設的整體規劃,確定每個流域的水土保持規模和修復目標,再將目標和指標分解至各個更小的流域控制單元。在此基礎之上,加強與流域內其他州縣的區域合作,實現統籌規劃和綜合實施管理。

在技術方面,應在生態屏障建設中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監測水平,擴大監測范圍,建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數據平臺??衫玫乩硇畔⑾到y、河流水力水質模型等工具,搭建流域生態系統的基本信息庫,同時采用“天—地”一體化監測方法,進行必要的地面觀測和抽樣調查,基本實現監測網絡全覆蓋,及時準確地掌握區域內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動態等情況,為及時優化調整水土保持項目方案提供有力支撐,保證生態屏障建設工程發揮最大效益。

就資金層面而言,要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探索生態脫貧工作的模式和路徑。除了國家加大財政投資力度之外,還可以實施生態補償機制,推進碳權、水權交易,通過完善政策體系來引導社會力量,鼓勵各類投資主體積極參與,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投入機制來籌集資金。政府應引導培育生態特色產業,將把生態屏障建設形成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協調開發與保護,通過充足的資金保障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效果,保障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5 結論

生態文明建設是事關民生福祉的千年大計,而長江上游的水土保持是生態屏障建設中最重要的環節,在新形勢下需要更好地發揮水土保持的功能,保障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促進長江上游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回顧會理縣水土保持在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中的應用,分析了其治理速度慢、治理程度低和管理難度大等問題,探討了規劃、技術和資金等制約因素,并有針對性地指出了流域綜合治理、信息化技術提升和體制機制創新等發展方向,為會理縣加強水土保持,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陳國階.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若干理論與戰略思考[J].決策咨詢,2016(3):8-9.

[2]代玉波.四川長江防護林體系發展戰略研究[J].四川林業科技,2006,27(6):41- 46.

[3]胡定林.涼山州強力推進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J].綠色天府,2017(5):17-17.

[4]劉興良,楊冬生,劉世榮,等.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基本途徑及其生態對策[J].四川林業科技,2005,26(1):1- 7.

[5]馬秋艷,劉智勇,張炎周.四川省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若干問題探討[J].四川林勘設計,2013(4):8-14.

[6]于志磊.區域生態屏障建設及水文效應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6.

猜你喜歡
水土保持
我國鄉村生態安全中的水土保持研究熱點研究
新時期水土保持政府購買綜合性服務工作方法探討
怎樣做好農田水利建設施工的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工程質量控制措施解析
淺議將水土保持管護經費納入水保項目預算的必要性
試論水土保持方案落實階段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地理信息技術在水土保持監測管理中的應用綜述
探究如何強化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的措施
對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的探究
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