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曲藝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2019-11-12 08:20李敏敏
藝術大觀 2019年11期
關鍵詞:曲藝創新路徑新時期

李敏敏

摘要: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包括曲藝、相聲在內的傳統文化發展面臨較大沖擊。相關人員需結合時代要求,創新與傳承曲藝文化。因此,本文以相聲藝術為例,對新時期曲藝的傳承與創新路徑展開分析。借此在相聲藝術創新實踐期間,為我國曲藝事業長遠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新時期;曲藝;創新路徑;相聲

新時期曲藝的傳承與創新,在于根據曲藝文化內容、表演形式,完成藝術革新。而相聲藝術在發展與繼承中,需從自身創作模式、題材選定、表演形式等方面,挖掘相聲藝術的優化潛能,為新時期曲藝的傳承與創新提供借鑒。因此,本文對新時期曲藝的傳承與創新路徑的研究,對明確曲藝發展方向,豐富曲藝創新內涵有著重大意義。

一、相聲藝術特點分析

相聲屬于民間曲藝,源起于明清。其表現形式可分為單口相聲、群口相聲、對口相聲等類型。相聲早期在于模仿外界各類聲音,比如鳥聲、風聲、流水聲等。相聲藝術發展中,表演者汲取口技、說出等藝術豐富其表現內容。相聲藝術多以誘人深思、引人發笑為目的,藝術手段包括說、學、逗、唱。北京天橋、南京夫子廟、天津勸業場為相聲的發源地。傳統相聲曲目中,多以諷刺社會丑惡現象,或者采用詼諧手段闡述生活現象為主,而在新中國成立后期,相聲藝術增加歌頌新人新事題材,優化相聲表演內容[1]。

具體來說,相聲藝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內容中,其一,相聲屬于喜劇藝術形式,是“說話”的藝術,表演及敘述期間,有著明顯角色轉換,并且能夠直接性與觀眾交流、共同完成演出,以強化其藝術效果,所以互動性是相聲藝術特點之一。其二,相聲語言通俗易懂,多用口頭文字,且語言精練,具有明顯“包袱性”。其三,相聲說、學、逗、唱等曲藝形式中,其文化特點存在差異性。相聲中的“說”是對語言藝術的展示,臺詞需給予觀眾輕松、自然感受,且表達應流利、干脆?!皩W”字在于對人物的模仿,需要生動性、真實性。而“逗”字是對語言技巧的靈活運用,使保護順利被拋出?!俺痹谙嗦曀囆g實踐中,應選擇精華曲段,使用時機需契合整體表演,并有篇幅短小的表現特點。

二、相聲傳承與創新必要性

首先,相聲產生、繁榮與時代息息相關,社會步入新時期后,傳統曲藝傳承中,應適應時代變化,緊跟當代觀眾藝術欣賞需求。相聲藝術在發展中,只有總結時代規律,創新藝術表演手段,才能在傳統文化繼承中,優化相聲文化內涵。其次,相聲屬于民間藝術,需時刻與群眾密切聯系,用其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相聲在現代社會的“存身立命”目標。對此,相聲藝術只有時刻關注群眾要求、趣味變化,才可能在曲藝實踐中,順應歷史潮流[2]。最后,傳媒技術的發展,改變著相聲表演形式,相聲發展為舞臺藝術,傳播方式增加麥克風、移動設備等內容。再者,傳媒技術為相聲提供較大表演空間,同時對相聲表演手段提出更多要求。因此,相聲創新與傳承是必要的、迫切的。只有在傳統相聲藝術的傳承中,創新相聲藝術,才能反映當代群眾文藝要求,使相聲藝術發揚。

三、新時期曲藝的傳承與創新路徑——以相聲為例

(一)明確曲藝傳承與創新目標

新時期社會組成元素的變化,以及社會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要求,對傳統曲藝表演產生較大沖擊。為適應時代變化趨勢,繼承與創新傳統曲藝,相關人員還應明確曲藝傳承與創新的目標。以相聲為例,相聲創新與繼承的目的,在于實現相聲的久遠發展。所以相聲在創新實踐中不能摒棄藝術本源,而是在目標指引下,豐富相聲內容,優化相聲表演形式。具體來說,首先,在相聲創作層面中,需以“返璞歸真”為主題,并結合觀眾心理變化,分析其審美習慣[3]。以此在相聲藝術互動性特點的作用下,使相聲從“演相聲”轉變為“說相聲”。相聲創新中,不能以表揚、展示自我為前提,而是緊跟曲藝本源,了解相聲藝術特色,使相聲演員在明確目標指引下,帶動觀眾心理變化。

其次,傳統藝術中,相聲會將現掛、墊話、開活作為“說”字的深化方式,并使相聲區別于其他曲藝類型。但是在社會節奏、舞臺形態、傳媒技術的變化中,較多相聲曲目將這類優勢丟棄,改變著相聲本源。對此,在相聲傳承、創新中,還應堅持其藝術本源。最后,相聲創新時,需重視語言創新,同時還原傳統相聲表演的藝術風貌。但是傳承與創新相聲藝術,并非僅是復制傳統相聲。而是以相聲為途徑與現代社會對話。具體實踐方法在于“包袱”“相聲語言”與新時期社會現象、詞語的融合。

(二)轉變曲藝傳承與創新模式

社會進步中,傳統曲藝的生存面臨嚴峻挑戰,相聲滑坡以及相聲倒退等言語層出不窮。在相聲與曲藝發展的艱難時期,需及時反思文化浪潮中,相聲藝術現階段的傳承與創新模式,是否在制約著曲藝繁榮與發展。因此,新時期曲藝傳承與創新,要求轉變曲藝傳承與創新模式,推進其理論、人才培養、創作模式的現代化建設。相聲作為典型曲藝代表,需以自身發展實踐為參考,為我國曲藝創作、持續發展尋找思路。首先,在相聲發展中,應避免出現文藝常識中的基礎性錯誤,不能過于強調相聲藝術的特殊性,忽視其藝術普遍性。其次,在相聲理論研究、實踐中,還應懂得將相聲表演與娛樂、教育、藝術、歌頌等詞語相結合,以豐富相聲創作元素[4]。

例如在粵語相聲創新中,相關人員邀請當地小學,參加“粵語相聲發展基金啟動儀式”。并請學生與著名相聲表演家共同完成晚會表演。其中由學生表演的群口相聲《“豬”事順利》中,表演聲情并茂地將“諸”字的諧音連成句子,以展示粵語文化魅力。并借助樂器鑼、木魚等工具,為相聲表演增添更多動態色彩,贏得陣陣掌聲。由此可見,在粵語相聲走進校園后,能夠通過學生表演,帶動學校內部對曲藝表演、粵語相聲的熱潮。以此在多種曲藝傳承與創新模式的確立下,激發青少年對粵語相聲的追求,進而完成粵語相聲的傳承與發展。

最后,曲藝傳承中,相聲屬于文化藝術體系中,而生活作為藝術來源,在相聲主題、題材多產生于生活。在具有多元化特征的當代社會中,相聲創作時,需探尋社會變化規律,總結群眾藝術愛好特征,避免相聲題材的單一化。除此之外,曲藝繼承中,還應更新其文化創作形式,懂得運用新時期科學技術,完成相聲創新設計、藝術形象設定,以此在傳統文化繼承的前提下,挖掘相聲藝術潛能,開發利用時代元素,為相聲與曲藝的生存、繁榮發展奠定基礎。

(三)推進曲藝理論隊伍建設

在曲藝繼承與創新中,我國學術成果較為匱乏,為在曲藝傳承中,堅實相聲藝術理論基礎,還應積極推進曲藝理論隊伍建設。以此在相聲、諧劇、快板等“諧謔”類的曲藝關系探究中,健全曲藝傳承與創新體系。以相聲為例,在理論基礎研究中,需從戲曲學入手,并結合喜劇學理論,追溯相聲形式、內容的科學性特征。在此背景下,還應開展相聲藝術學術研究人才的培養工作,整合相聲現有理論資源,擴大相聲藝術學術研究隊伍。此種隊伍建設模式,同樣適用于曲藝研究,對此,相關人員需統籌、協調對應研究機構,聯合國內語言學家、藝術學家、民俗學家等人才力量,改變曲藝學力量研究的混沌局面,為傳統曲藝在新時期的傳承與發展奠定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藝術體系中,曲藝、相聲有著悠久歷史吧,屬于社會藝術形式中,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但是社會步入新時期后,群眾審美需求、文化藝術產生較大改變。為在曲藝傳承與創新中,促進傳承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相關人員還應以相聲發展為前提,明確曲藝傳承與創新目標、推進曲藝理論隊伍建設。以此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陳錦榮.弘揚傳統曲藝的新探索——淺論廣東曲藝傳承“一帶一”公益活動[J].曲藝, 2017(4):136-137.

[2]馮翊綱,王津京.相聲劇的常則與例外——與馮翊綱先生一席談[J].中國藝術時空, 2017(2):156-159.

[3]黎明.融媒體時代傳統曲藝發展的新“活態”[J].曲藝,2019(6):226-229.

[4]李丹.關于曲藝人才的挖掘和培養的思考[J].劇作家,2017(6):66-67.

猜你喜歡
曲藝創新路徑新時期
思詩史為曲藝批評與創作賦能
《曲藝泉城》
媒體時代曲藝批評應以曲藝活動為中心
極致新聞:回歸受眾本位的創新路徑
以網絡為載體的政府管理模式創新路徑分析
新形勢下高校安全穩定工作創新路徑研究
新時期農村氣象觀測及防災服務探索分析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創新研究
烘云托月:聚焦曲藝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