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延邊朝鮮族社會文化形成的歷史過程

2019-11-14 11:30權春燕樸晉康權伍榮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9年24期
關鍵詞:歷程發展

權春燕 樸晉康 權伍榮

【摘 要】本文對延邊朝鮮族社會文化形成的歷史過程進行研究。具體分析了延邊朝鮮族社會形成的歷史過程、社會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特征,分析了不同歷史時期延邊朝鮮族的社會發展狀況,以深化對延邊朝鮮族社會的認識。

【關鍵詞】黨的民族政策;朝鮮族文化;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4-0001-02

文化的產生是以社會存在物的人的生命體驗和生存經驗為基礎的。不同民族、族群、社區和集團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民族文化是在民族生活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帶有典型的民族特征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政治、社會歷史發展的反映。在社會文化發展歷程中,延邊朝鮮族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

一、延邊朝鮮族社會演變

延邊朝鮮族是從朝鮮半島遷移而來的跨界民族。在其形成發展過程經歷了特殊而復雜的歷程。包括延邊朝鮮族在內的中國朝鮮族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過程,始于明末清初,經民國、偽滿、解放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成為我國公民。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朝鮮族人民與其他民族一道,在開發東北邊疆和反帝反封建斗爭中,患難與共,結成了深厚的友誼和不可分割的關系。

1.遷移建立。

對于延邊朝鮮族什么時候在中國得到承認的問題,可謂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從開展土地革命開始,從朝鮮半島移居過來的人民就同中國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享有平等的權利,因此是土地革命時期就得到了中國人民的認可;有的認為是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頒布,延邊朝鮮族得到認可,由此延邊朝鮮族在新中國正式建立起來;有的認為是1952年9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區的成立,朝鮮族在事實上為國家承認,開始享受少數民族待遇;還有的學者則認為,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在法律意義上正式承認了中國少數民族的合法地位。無論何時建立,現居住在延邊地區的朝鮮族人民多是清末解除禁令后涌入中國東北地區的朝鮮人后裔。

19世紀中葉,朝鮮半島的居民因歷史原因遷入了鴨綠江和圖們江這片廣闊肥沃的土地,加之清政府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大批的朝鮮移民涌入中國延邊地區,后有部分移民移居到內蒙古東部及北部地區。隨著延邊地區遷入人口的增加,朝鮮居民居住日趨穩定,形成了自己穩定的聚居區和共同體。清朝政府和日本從不同的政治目的出發,在一定范圍內允許朝鮮移民自由出入中國東北,加強文化交流,放寬貿易往來,使得從1910年至1949年,延邊朝鮮族的人口由109500增加到529000,成為延邊地區的主要移民構成成分。由于延邊朝鮮族地區人民在抗戰時期和新中國建設過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形成了以延邊為中心的朝鮮族聚居區域,實行區域自治制度,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中國共產黨歷來很重視延邊地區的朝鮮族,早在1927年10月舉行的中共滿洲省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滿洲農民運動決議案》就指出:“由山東、直隸、朝鮮來的難民,一律享有土地所有權”。1930年提出要“成立了少數民族部,專門計劃討論韓人工作問題”。認為“韓民族在政治上、經濟上在滿洲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1945年8月,抗門戰爭勝利后,在東北根據地又面臨清匪反霸、發展生產、建立民族政權等問題,這不僅關系到朝鮮人的民族地位問題,還涉及到國籍問題。從感情上講,中國和朝鮮對延邊朝鮮族人民來說“這邊也是我的祖國,那邊也是我的祖國”。新中國成立之后,在中國的170萬朝鮮族中有近80萬選擇留在中國,并取得了中國國籍,成為中國的少數民族。

2.穩定發展。

延邊朝鮮族擅長種植水稻,在20世紀初積極探索農耕發展,在開發水田,修建水利設施的過程中,得到漢族、滿族人民的幫助,“1922年,延邊已有6350坰水田,水稻產量達到14萬6050石①?!倍鴿h族擅長旱田勞作和蔬菜種植,由此二者相互學習,優勢互補,為促進延邊地區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據歷史通鑒統計,1930年,延邊地區的水稻田面積占全東北的22.17%。同時,朝鮮移民在促進本地區農業發展的同時,還注重克服技術和氣候難題,將這一技術傳播到我國黑龍江等的其他區域,為東北地區的發展和東北邊疆的鞏固做出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后,延邊朝鮮族的地位合法化,成為中國少數民族的成員之一,1955年8月30日,撤自治區改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借助延邊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呈山地、丘陵、盆地三個梯度,生物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豐富的情況,朝鮮族人民在這里因地適宜,探索出“依山傍水”的發展出路,包括發展地區農耕業、旅游業以及飲食文化業等,為漢族、滿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數民族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豐富了其他民族的飲食文化,促進東北地區經濟、政治、文化各行業的繁榮發展。自成立以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曾連續五次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在少數民族發展過程中起著表率的作用。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和社會思潮的變化,延邊朝鮮族開放意識和流動意識增強,在自治州內現有的80余萬朝鮮族中有四分之一甚至更多是在我國南方或在國外謀生發展,這一方面推動了本民族的文化傳播;另一方面也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生活的豐富做出貢獻。

事實上,延邊朝鮮族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主要是在改革開放后。改革開始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促進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歷史性發展。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整個社會形勢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也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突出表現在:一是政治權利得到恢復和發展,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愿望,促進了民族平等、團結、和睦;二是經濟得到發展,延邊朝鮮族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提升,產業結構趨于合理;三是提高了朝鮮族的開放意識和競爭意識,提升了民族的綜合素質,也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而促進本民族教育、科技、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文化生活,縮小了各民族之間的發展差距,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二、延邊朝鮮族社會文化發展的歷程

朝鮮族居民雖遷出朝鮮半島,但遷居中國的朝鮮族仍然與朝鮮半島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與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相互來往,但仍就保留和傳承了朝鮮族傳統的文化習俗。隨著時代發展進步,延邊朝鮮族社會文化也在不斷的變化著,發展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族文化。

1.文化習俗的保留和傳承。

朝鮮移居過來的人民,也帶來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包括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歷史文化傳統以及思想文化意識等,并得到很好的保留,由此形成了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的良好環境。雖然在清末時期以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階段曾遭受嚴重的民族同化,但延邊朝鮮族人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擁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新中國成立后,朝鮮族成為中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之一,在中國共產黨實施民族政策的政治環境下,在共同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延邊朝鮮族的民俗文化得到保留和傳承,營造了民族發展的歷史性新景象。當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朝鮮族很多優秀的民俗傳統受到沖擊,如記錄朝鮮族姓氏和家族歷史沿革的朝鮮族族譜被視為“毒草”而遭到摧殘,目前所剩幾十個朝鮮族姓氏族譜存于龍井民俗博物館和延邊博物館;一部分優秀的民族骨干被冤枉、迫害等。但在改革開放之后,黨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復和發展,被冤枉的民族優秀分子得到平反,改變了對民族文化的偏見。在平等、團結、民主的社會政治環境中,延邊朝鮮族的健康優秀的民俗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留和繼承。如朝鮮族的語言、文字、舞蹈藝術等。

2.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隨著自然環境、社會背景以及歷史環境發展變化,延邊朝鮮族人民始終保存著自己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作為集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為一體的延邊朝鮮族社會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得到很好的傳播和發展,即在發展中進行傳播,在傳播中得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延邊朝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亦發生變化,進而引起思維方式的轉變。如對朝鮮族習俗中有早婚、祭祀占卜、重男輕女等不科學現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被取締:為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改變了過去程序繁瑣的婚禮,結合新的時尚氣息,使婚禮既莊重又與時俱進、熱鬧非凡。

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啟,開放、自山、民主等思想深入人心,延邊朝鮮族人民也改變了過去封閉、封建的思想,摒棄了以往恪守本民族文化、排斥他族文化的心理因素,開始了頻繁的對外交流活動。一方面,對本民族的文化進行傳播,包括飲食文化、旅游文化、民族傳統文化等,如長白山旅游景區、中國朝鮮族村、延吉浴瀧韻水上樂園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旅游勝地;朝鮮冷面、大醬湯成為家喻戶曉的朝鮮族美食;長鼓舞、刀舞成為大眾喜愛的民族藝術,等等。對外的文化傳播使國內外各個民族能夠進一步了解延邊朝鮮族,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以利于繁榮民族文化,發展地區經濟,提高本民族人民生活水平。同時延邊朝鮮族人民還注重從國內外引進和吸收有利于民族發展、人民生活的優秀民俗,如在繼承朝鮮族傳統節日的同時,又增加了婦女節、兒童節、父親節、母親節等新的節日,豐富本民族人民的社會文化生活。

三、延邊朝鮮族社會文化的基本特征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精神上的體現,是在特殊的民族生活環境背景下生成和發展下來的風格迥異的文化。延邊朝鮮族社會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并形成了自己較為成熟的、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這一文化資源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其鮮明的民族個性和民族特色,是中國優秀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中國的文化資源寶庫。由于屬于跨界民族,延邊朝鮮族文化具有半島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交叉的文化特性。

1.一脈相承的延續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地理環境以及人口因素都對社會意識的產生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朝鮮遷徙來的朝鮮族在延邊依山傍水,建立了房屋居住,并逐漸形成了自己較為穩定的聚居區域。同時,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朝鮮族人民從祖先那里繼承下了一些生活技能和文化活動,在共同的意識形態和心理要素影響下,保留了自己原有的白衣民族本色。如朝鮮族和我國的其它民族一樣較為重視像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春節吃餃子、上元節吃五谷飯、走橋、端午節吃艾蒿糕、中秋節吃松餅。

因歷史原因而移居來的朝鮮族多為貧困人民,和多數民族一樣,延邊朝鮮族民敬奉祖先,熱愛鄉土,但迫于封建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繁侵襲,不得不遷徙遠走異國他鄉,由此而形成了濃厚的望鄉情緒。因具有濃厚的望鄉情節,加之優越的自然環境以及合理的民族政策的實施,使得延邊朝鮮族文化具有一脈相承性,傳承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包括朝鮮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新中國成立后,朝鮮族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身份的合法化、環境的寬松化、權利的自主化,使得集延邊朝鮮族行為規范和價值準則為一體的文化資源,保有朝鮮族一脈相承的文化機理。

2.久居邊沿的地域性。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部,總面積為4.27萬平方公里,處于中朝邊界,擁有522公里長的中朝邊境線,相對而言,地理位置較為偏遠。19世紀下半葉,該地區人煙稀少,一片荒蕪,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均較為落后,但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為朝鮮族人民的遷徙生存提供了自然基礎,也為其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由于地處中國邊沿地區,居住的自然環境和社會背景與以往發生了很大變化,使得延邊朝鮮族的文化發展帶有獨特的延邊地域特征,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環境的文化特色。

延邊朝鮮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特點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新的生存環境中,該地區人民依舊保留了自己獨有的“邊緣文化”特性。例如說著本民族的傳統語言朝鮮語、穿本民族特有的服飾“韓服”、喝米酒、吃大醬湯、辣白菜等。而且由于語言上和地域上的優勢,延邊朝鮮族去韓國學習和工作的人較多,每個家庭都有出國的情況,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空間上的距離變遠使得親情上的距離也擴大,松散的家庭結構成為這一地區的一大生活特色。隨著不斷的勞務輸出,延邊朝鮮族地區人民的物質財富不斷增加,消費水平也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由于處于中朝、中韓國際交流前沿,在上個世紀90年代,延邊朝鮮族地區利用地緣上的優勢,開始引進朝鮮、韓國文化,一些先進時尚潮流開始涌入該地區,包括家用電器、流行服飾、流行歌曲等,直到今天,要想不出國就買到純正的韓國貨,還是要到延邊朝鮮族地區,這成為這一地區獨有的地域性文化現象。

3.與時俱進的時代性。

延邊朝鮮族由跨界民族轉為中國的少數民族,傳承了半島文化特征,保留著濃郁的鄉土文化特色,但一個民族的文化并非始終處于靜止、凝固的狀態,而是一個不斷的建構和生成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尤其是城市化、工業化速度加快,延邊朝鮮族人民思想變的開放,眼界日益開闊,逐漸萌發出對其移民地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開始注重在與其他民族相互交往過程中與時俱進的建構和發展本民族的社會文化。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各族人民紛紛投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加強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動了延邊朝鮮族與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尤其是與社會主義文化的融合,發展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族文化,推動了延邊朝鮮族文化的發展,增強朝鮮族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也豐富了中國的文化藝術寶庫。

例如,在飲食上,延邊朝鮮族人民不僅只吃狗肉湯、包菜、炒年糕這些傳統美食,同時又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與其他民族的碰撞中,吸收和借鑒了其他民族的飲食文化,如吃餃子,粽子,月餅等;在民俗領域,曾將巫術視為治病驅魔的良藥而被廣為流傳,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愚昧的迷信活動逐漸銷聲匿跡:在服飾上,“韓服”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民族服飾,但隨著人們審美的變化以及衣服不方便勞作等原因,延邊朝鮮族人們開始穿中山裝,現如今“韓服”不再是日常穿戴的衣物,但仍是朝鮮族的民族特色之一;在價值觀上,開始追求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等。而且延邊朝鮮族還就地取材,利用延邊地區獨有的生態環境優勢,發展民族旅游文化,繁榮地區經濟??梢?,延邊朝鮮族從朝鮮半島移居過來之后,在繼承了朝鮮半島民族文化基礎的同時,也在新的環境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發展方式和特征,構建出符合自身發展的文化價值體系,表現出本土化、異質化的特點,很多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習慣也成了該地區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漫長歲月,生生不息,延邊朝鮮族社會文化的形成歷經歲月的洗禮,經過跨國的遷移和戰爭的打磨,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民族文化,終成民族花園里的魅力花朵。

四、結論

延邊朝鮮族作為“遷入的跨界民族”,在其形成發展過程經歷了特殊而復雜的歷程。延邊朝鮮族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過程,經歷了清、民國、偽滿、解放戰爭等歷史時期,但是只有中國共產黨實行民族團結、平等政策,才使延邊朝鮮族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朝鮮族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緊緊地維系于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又牢牢地融合于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創造活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注:

①石:計算容量的單位,十一斗為一石;計算重量的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參考文獻

[1]鄭喜淑.延邊朝鮮族生態文化資源保護與文化產業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中共滿洲省委給中央的信,1930.4.15.

[3]中共滿洲省委關于韓民族問題決議案,1931.5.26.

[4]劉俊秀.在朝鮮族人民中間[M].延邊黨史資料通訊,1987:3(1).

作者簡介:權春燕(1986-),女,吉林龍井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碩士。

樸晉康(1963-),男,副教授,吉林舒蘭人,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通訊作者:權伍榮(1961-),男,教授,吉林舒蘭人,主要從事食品工程與食品安全研究。

猜你喜歡
歷程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攜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國發展不平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