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

2019-11-26 23:59李燦春
兒童大世界 2019年5期
關鍵詞:圓錐圓柱體積

李燦春

(三亞市實驗小學,海南 三亞 572000)

本學期,我校數學教研組開展了“同課異構”的教學活動,相同的課題,由不同的教師來展示。課后再由全體數學教師進行評價與反思,以求查漏補缺,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自活動開展以來,我不時地在反思一個問題:為什么同一課題由不同的教師來執教,所產生的課堂效應競會相差如些之大呢?究其原因,我發現還是部分教師的教材觀比較陳舊,仍停留在過去那種傳統的“一張嘴巴,一支粉筆”教教材的老套上,從根本上忽略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從而不能促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教師到底該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呢?下面我就自己二十多年來從教的親身體驗以及長期聽課反思的體會,主要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認識,以求教于同行。

一、讀懂教材,會用教材

讀懂教材可以說是正常開展課堂教學的基本和源泉。只有讀懂了教材,才能會用教材,才有可能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統一,才有可能把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區甚至到本班的學生實際情況有機結合,從而進一步達到有效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的需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眾所周知,再好的教材,通常也只能根據一般的情況為教與學提供一個思路和一種設計方案,不可能完全適應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更不應說每個學生了。這就要求我們每個教師在正式上課前必須要讀懂教材,具有解讀教材和解讀學生的智慧。

一般來說,讀懂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讀懂教材 的編寫思路;二是讀懂教學內容的編排意圖;三是讀懂教材的前后聯系;四是讀懂教材的“弦外之音”。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第十二冊“圓錐的體積”為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如何引導學生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如何通過小組合作,分組實驗,向學生展示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讓學生活學活用。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圓柱的體積以及認識了圓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的編寫意圖是通過向等底等高的圓錐,圓柱容器里倒入沙土的實驗,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得出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然后再安排了一道例題,已知圓錐形小麥堆的底面直徑和高,求它的體積。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教材意在通過這個例子的教學,使學生初步學會解決一些與計算圓錐形物體的體積相關的實際問題。教材的編寫思路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1.通過有序有效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實驗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感悟、推理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并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2.會用公式計算出圓錐的體積,并能學以致用,解決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發現、推理的能力,增強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從而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以強化。

教材的“弦外之音”可以說是課堂教學的調味品,如能做到恰如其分,那自然錦上添花,但千萬不要牽強附會。至于本課的“弦外之音”我個人認為應該體現在“實驗”的環節上,書本只設置了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的實驗內容。那么言下之意在不等底等高的情況下或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結果又會怎樣呢?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讀懂教材的同時,還要融入自己的智慧。

二、吃透教材,用活教材

用活教材,是指教師在真正讀懂教材,尊重教材原型和范例的基礎上,根據本班學生的學情,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內涵,對教材進行恰當地補充、拓展和延伸,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教材的功能。

首先,我們要注重點亮教材細節。比如:在教“一個圓錐形麥堆,底面半徑1.5米,高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麥重700千克,這堆小麥有多重?”一題時,我就抓住了“每立方米小麥重700千克”這一個細節,點亮學生的思維。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對于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學生極容易混淆,尤其是對“底面積、側面積、表面積和體積”的理解更是如此。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外,平時還應該多注意捕捉教學的細節。在解答這道題之前,我是這樣提問學生的:“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道題的第一步該求什么嗎?你是怎樣知道的?題中的哪幾個重點詞暗示了我們呢?”如此一問,就連一般的學生也都知道了。學課文要抓中心思想,做數學同樣也要讓學生會找關鍵詞,會抓突破口。日積月累,學生的理解能力就在這毫不起眼的一點一滴中得到了提升,這就是“細節”的魅力。細節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加豐盈,能使我們的課堂錦上添花。

其次,要注意補充教材。聽過或看過竇桂梅老師上課的老師,一定會感同深受。她在教學《游園不值》一課中就補充了三個內容:粉筆字、身體語言以及相關的一段音樂。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立馬就贏得了學生的印象分,贏得了學生對老師的好感;得體的身體語言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再配上一段好聽的音樂,在放松心情,欣賞藝術之余,對課文的印象自然加深。

在上“圓錐體積”一課時,我用多媒體出示了大小不同的幾個圓錐,讓學生一眼就能看出誰大誰小。然后我再提問學生:“你們是怎樣看出來的呢?”一般學生都會說“因為它的底面積大一些,高也比其它的高一些。緊扣這一生長點我又及時地點撥學生:前面我們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推出了圓柱的體積公式,那么同學們現在能不能根據你們的觀察,猜一猜圓錐的體積可能會與誰有關呢?這樣的補充不僅給學生滲透了“轉化”的思想,同時又自然地過渡到新課的學習。在實驗環節中,我還根據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補充了在不等底等高的情況下能否得到相同的結論這一環節。通過這樣的正反對比,學生的判斷分析能力自然提高,效果明顯。

三、超越教材,活用教材

超越教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更新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可謂是有效性使用教材的最高境界。也正是你我作為教師的最終追求。要超越教材,教師除了對教材要有別具匠心的見解外,還必須對教學有獨特的思路和設計,敢于挑戰權威,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同時能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征和實際學習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恰如其分地處理。

在“圓錐體積”一課中,教材所提供的是用沙子來做實驗,但沙子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把握。一來沙子有粗細;二來沙子只要稍微搖一搖,多少就不一樣。通過教師親自體驗,我們發現用水來做實驗準確性更高。于是我們沒有盲從教材,而是尊重事實,改用水來作實驗。實踐證明我們的做法是完全正確合理的。同時因為我校正處城鄉結合處,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接受能力也比較慢,所以我們備課組商議對課后的練習進行必要的補充和改編,主要設計了三道題。

(一)根據下面的已知條件求圓錐的體積(屬于會用公式)

1.底面積0.3平方分米,高0.15分米。

2.底面半徑5厘米,高15厘米。

3.底面直徑8厘米,高10厘米。

4.底面周長6.28厘米,高20厘米。

(二)判斷題(屬于用活公式)

1.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3倍()

2.圓柱的體積是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

3.一個圓錐底面半徑擴大2倍,高不變,它的體積也擴大2倍()

4.一個圓柱形的鉛球可熔鑄成3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形零件()

(三)解決問題(屬于活用公式)

張師傅要把一根高3分米,底面直徑2分米的圓柱形木料加工成一個圓錐,請問怎樣削圓錐的體積最大?是多少?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面對新課程理念下鮮活多變的課堂,個性張揚的學生,過去那種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只教教材的傳統教法已難以適應時代需求;那種“學” 圍繞“教”轉的課堂教學也亦被新課程改革打破了。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們必須轉變教材觀,應該視教材為主要的課程資源和教學線索,同時要注重把個人的教學風格、教學經驗、教學才能融入到對教材的加工和改造之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才能更為有效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真正地實現從“教材”向“學材”的構建。

猜你喜歡
圓錐圓柱體積
圓錐擺模型的探究與拓展
圓柱的體積計算
圓錐截線與玫瑰線
“圓柱與圓錐”復習指導
計算法在圓錐保持架收縮模組合沖頭設計中的應用
小體積帶來超高便攜性 Teufel Cinebar One
誰的體積大
削法不同 體積有異
圓柱殼的聲輻射特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