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把鐵鍬鬧革命中的五名家屬到底是誰?

2019-12-09 06:19許俊德
石油知識 2019年6期
關鍵詞:鐵鍬種地新村

■ 許俊德

目前,記錄大慶石油會戰的相關書籍中關于“五把鐵鍬鬧革命”的記載,其史實不完全一致。

油田發現30年時,傅廣誠先生主編的《大慶企業文化辭典》詞條“五把鐵鍬鬧革命”記載到:

1962年4月16日,鉆井指揮部機關職工家屬王秀敏、楊學春、叢桂蘭、呂玉蓮,在45歲的家屬薛桂芳帶領下,扛著鐵鍬,背上行李,抱著孩子,到遠離住地15公里外的地方去開荒種地……[1]

《大慶企業文化辭典》詞條“創業莊家屬一隊”記載:五個家屬“到‘八一’新村開荒種地”。[2]

閔裕道主編的《知我大慶,愛我大慶》一書“五把鐵鍬鬧革命”一章和《大慶企業文化辭典》一書記載一致,但把前書中“抱著孩子”具體到“背著三個孩子”;把前書中“15公里外的地方”具體到“離家15公里外的荒原上”。[3]

時永發、孫瑞鶴主編的《大慶之最》詞條“五把鐵鍬鬧革命的帶頭人”記載便和前兩書不同:

1962年4月16日,鉆井指揮部45歲的職工家屬薛桂芳,帶領王秀敏、楊學春、叢桂榮、呂以蓮4名家屬姐妹,每人帶把鐵鍬,到離駐地18公里的“八一”新村搭起帳篷,開荒種地,3天時間就開荒5畝。在薛桂芳的帶領下,又有23名家屬人拉犁開荒16畝。[4]

一是人名不一致。除“薛桂芳、王秀敏、楊學春”三人沒有變化外,“叢桂蘭”變成了“叢桂榮”、“呂玉蓮”變成了“呂以蓮”。

二是開荒種地的地方到住處的距離不一樣。前兩書是15公里外,該書說是18公里,更加具體。

三是開荒種地的地方有了名稱。前兩書只說是“15公里外的地方”或“離家15公里外的荒原上”,該書說是“離住地18公里的八一新村”。

四是后來參加的家屬人數具體到23人。

五是種地面積不一致。前兩書都說是“32畝”,該書說是“16畝”。也可以理解為“后來的23人開荒16畝”,那么薛桂芳她們也開了16畝。

六是產量多少不一致。前兩書說是“1800多公斤”,該書說是“1750多公斤”。而且,種的地是比前兩本書中少了一半的情況下,產量卻和前兩本書基本一致。1984年編輯出版《鉆井二公司志》記載的五位家屬的姓名是:薛桂芳、王秀敏、楊學春、叢桂榮、呂玉蓮。

宋連生著《工業學大慶始末》“五把鐵鍬鬧革命”[5]一章的記載和前面三本書記載還不一樣。為了說明問題,不得不多引用部分原文:

1962年春天,大慶油田的第一個家屬生產隊便誕生了。當時,很多家屬都報了名,最后確定薛桂芳、呂玉蓮、王秀敏、楊曉春、叢桂榮等五人第一批去“八一新村”開荒種地。

疑問之一:這一段文字說明“五把鐵鍬鬧革命”是指揮部組織的,不是她們五個人自發去的。既然是單位組織去的,為什么那么多報名的只確定五個人去呢?

1962年4月16日,是一個令薛桂芳等人終生難忘的日子。那一天,天氣很冷,又刮大風。上午9點,薛桂芳等5人背著行李、糧食,領著3個不滿4歲的孩子,扛著鐵鍬,提著一盞油燈,搭了個便車,就向目的地出發了。車緩緩地把她們帶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下了車,離她們要去的“八一新村”還有3公里多路。

呂以連老人介紹五位家屬開荒種地情況

疑問之二:此段文字把那天的時間、氣候、氣溫說得很詳細。將《知我大慶,愛我大慶》一書提到的“三個孩子”的年齡,具體到:“不到4歲”。但五名家屬是搭便車去開荒種地。既然是單位組織去的,為什么不用車直接把五名家屬送到“八一新村”,非要在3公里外的地方下車?

到“八一新村”后,她們就動手修房子。原來鉆井隊留下的一幢破房,只有四根柱子,上面沒有房蓋,四面沒有墻??吹竭@種情景,5個人二話沒說,放下東西,卷起袖子,挽起褲腿,就開始干起來。

疑問之三:僅僅看《大慶企業文化辭典》等書的簡單介紹,大多數人會以為五名家屬是自發去開荒種地的。從本書和時永發的《大慶之最》來看,當時她們去的不是荒原,而是“八一新村”。那么“八一新村”在1962年4月份之前已經形成了?

薛桂芳她們吃飯是在副業隊搭伙,沒有菜,天天吃的是高粱米、窩窩頭,喝的是水泡子里的堿水,雖然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勞動強度大,但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五名家屬開荒種地的地方不是沒有人煙的荒原,而是有副業隊在那兒,而且她們吃飯是在副業隊搭伙。

5個家庭婦女在“八一新村”開荒種地的消息很快傳到會戰指揮部,其他婦女聽了也深受鼓舞。4月12日,遲翠英又帶著第二批家屬來到了“八一新村”。接著,第三批也來了。兩批共計18人。

前一個自然段說到了五月份,此段又回來了。倒敘。

疑問之四:前面說家屬報名開荒種地,最后確定薛桂芳等五個人來。而此段又說薛桂芳她們開荒種地的消息傳到指揮部。既然前面說是指揮部組織的,那么指揮部早就知道薛桂芳她們在外面開荒呢,為什么會有消息傳回去之說?

疑問之五:4月12日,遲翠英又帶著第二批家屬來到了“八一新村”。接著,第三批也來了。兩批共計18人。薛桂芳她們五個人是4月16日來的,怎么第二批來的時間比薛桂芳她們五個人還早四天呢?

疑問之六:兩批共計18人。時永發、孫瑞鶴主編的《大慶之最》上說是23人,哪個正確呢?

別的記錄不一致暫且不說,關于五名家屬的姓名,哪本書記載準確呢?從幾本書的編撰、出版日期推斷,筆者認為《大慶企業文化辭典》應更為可信。

2009年8月27日,筆者打聽到“五把鐵鍬鬧革命”之一的呂以連老人,特意去拜訪,并就幾個疑問向老人請教。老人時年74歲,家住大慶油田乘風莊。2009年12月1日,筆者又打聽到72歲的王秀敏老人,并打電話進行了采訪。根據對兩位老人的采訪,大致弄清了上述幾本書中記載的史實混亂問題。

一、關于“五把鐵鍬鬧革命”中五個家屬的姓名。筆者打印了五名家屬的姓名,請呂以連老人進行了確認,即:薛桂芳、王秀敏、楊學春、叢桂榮、呂以連。尤其是老人自己的名字,以往書上不是寫“呂以蓮”就是“呂玉蓮”,老人告訴筆者,真實的寫法叫“呂以連”?!斑B”字不帶草字頭。

二、關于開荒種地的地方以及她們當初的駐地。當年,她們住在現在的油田總醫院附近。王秀敏老人說得更具體,就是打虎莊五百商店那個地方。1961年春天,呂以連曾經得了腎?。ɑ摚?,去齊齊哈爾做的手術。當時她從駐地(總醫院附近)去齊齊哈爾時,看到油田總醫院的房子剛打地基,所以印象很深。呂以連老人說,開荒種地的地方是在現在的王家圍子。王秀敏老人說,是“八一新村”,就是現在的采油三廠那個地方,反正離王家圍子不太遠了,都屬于那個區域。

三、關于她們五名家屬開荒種地是自發還是有組織的。當時油田上的職工家屬來得多了,各單位開始組織她們學習,并動員她們參加生產勞動、自食其力。兩位老人的回憶是一致的:當時是單位行政科的組織干事孫方琴(由于老人不識字,孫干事姓名三個字的寫法無法確認是否正確)動員家屬開荒種地,自愿報名。當時就她們五個家屬報名。我問她們開荒的地點為什么選那么遠,王秀敏老人說,地方也是單位指定的。

四、關于書中記載的她們還領著三個孩子。王秀敏老人說,就一個孩子,是呂以連的姑娘。呂以連老人說:“是我的老大王麗萍?!?王麗萍參加工作后,曾在《大慶日報》社當過記者,后來調北京了。

[1]傅廣誠.大慶企業文化辭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172.

[2]大慶企業文化辭典:423頁.

[3]閔裕道.知我大慶,愛我大慶.廣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6月:25,51.

[4]時永發、孫瑞鶴.大慶之最方志出版社,1997年4月:166.

[5]宋連生.工業學大慶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11.

猜你喜歡
鐵鍬種地新村
種地釣魚
智慧農業看“屏”種地
千萬別惹鐵鍬
撒不出來的鐵鍬
快樂種玉米
被資本裹挾的“新村再造”
農民工月均收入超3000元,怪不得種地的農民少了
一把鐵鍬
“五老”宣傳隊走鄉串鎮唱新村
發揮“五老”隊伍作用 創建“三無四有”新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