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地區南樂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2019-12-10 01:39張燕
中國藝術時空 2019年6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燕

【內容提要】南樂是廣西桂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器樂形式,也是歷史積淀深厚,傳播范圍較為廣泛的傳統樂種。本文從民族音樂學角度來思考具有一定歷史背景的民間音樂行為——桂林南樂如何在大的社會環境下,以隱蔽的卻與人們生產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方式,持續傳承與發展下來,桂林南樂在努力保留自身“小傳統”的傳承過程中,在政府、學者等外力作用下如何自我調適等一系列問題。

【關鍵詞】桂林南樂 民間樂社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發展與保護

南樂是一種廣泛流傳于廣西桂林地區,以陶制細腰鼓、自制竹笛和小扁鼓等樂器合奏的民間傳統器樂形式,常用于儺戲、廟會和喪葬儀式等活動中。根據其使用的場合不同,其名稱也有所改變,在儺戲和廟會等活動中民間藝人稱之為“南樂”,喪葬儀式中又稱為“陰鼓”或“陰笛”。桂林南樂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宋時期。2011年5月,桂林南樂以其獨特的樂器制作技藝,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關于桂林南樂的傳承與發展研究成果甚少,值得進一步挖掘。

一、田野調查

筆者曾通過隨機問卷式調查和住居式調查等方式,對30多位桂林職業、半職業南樂藝人的從藝情況、職業、個人經濟收入來源等方面做過深入了解。以桂林市疊彩區、永??h、陽朔縣三地的南樂藝人生存現狀和現存曲目情況為例,桂林南樂目前大致呈現出“瀕臨滅絕一衰退一興盛”三種不同的生存現狀。

(一)疊彩區上窯村南樂藝人調查

疊彩區上窯村南樂目前已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態,據上窯村85歲的南樂老藝人陶滿發介紹,上窯南樂樂班成員為上窯儺戲隊的原班人馬,每次活動多則二十幾人,少則十幾人。目前上窯南樂樂班成員共10人:陶滿發、陶永生(陶滿發兒子)、陶貴生(陶滿發侄子)、陶轍養、湯秋寶、李閏橋、伍福長、李福生、李曉旺、王四六(88歲左右,是陶滿發同一班的學徒)。除了老藝人陶滿發以外,其余的南樂師傅現在多在外地打工,平日里有主要的謀求生計的工作。

與儺戲相同,上窯南樂的傳承特點為只傳男不傳女,傳授形式主要為代際傳承,由師傅口耳相傳給徒弟。上窯村的南樂師傅多半是前輩祖師爺的兒孫,極少數是街坊鄰居。樂班成員年齡一般在40-80歲左右,文化程度基本上為小學或初中水平。上窯南樂師傅收納學徒不排斥他姓。學徒學習演奏南樂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個人興趣愛好;二是老一輩南樂師傅的子孫為哄老人歡心,孝敬老人而學習南樂。

(二)永??h堡里鄉南樂藝人調查

永??h南樂目前仍時常有活動舉行,但場次不多,流行范圍也比較狹小,主要局限在堡里鄉一帶。隨著當地廟會、打大醮等活動的減少,南樂目前在永福主要在喪葬儀式中使用。永??h堡里鄉南樂的演奏人數一般為5人,因此有“五師傅”之稱。大致配器有自制七孔竹笛1-3只,細腰鼓1只和自制小扁鼓1面。竹笛吹奏主旋律,小扁鼓掌握節奏,細腰鼓作為樂隊的標志性樂器在重音時演奏。

本地南樂大約共有三個班社,其中堡里街附近樂班有8人,樂班成員幾乎全部師承已故的韋經玉師傅。堡里鄉南樂演奏分工較為明確,藝人的基本情況大致如表一。

(三)陽朔縣福利鎮南樂藝人調查

陽朔縣福利鎮南樂,是桂林地區保存較為完好一支。相較前兩個地方的瀕危和衰落,該地南樂卻一反常態,呈現出一種如火如茶的發展態勢。這大概也與本地多山多水的自然環境與濃郁的風俗文化難以分開。陽朔縣南樂藝人較多,大約有5-6個樂班,基本上每個村落都有分布。本地南樂學徒拜師學藝亦不排斥他姓,招收徒弟以自愿為原則。南樂藝人平時多以務農為主,只在儀式上才轉換角色,藝人們掌握著每個鄉村禮俗的演奏曲目,無論是在“調神”、打大醮還是喪葬儀式活動中,只要有需要,他們就會根據需求演奏合適的曲子?,F以福利鎮的一個南樂樂班為例,藝人們的情況可以通過表二大致反映出來。

(四)南樂藝人整體概況

通過以上三地南樂的調查和可知,桂林南樂藝人群體大致呈現出以下特征:

南樂藝人性別均為男性。桂林南樂本著“傳男不傳女”等約定俗成的傳承規范,只收男性學徒。據疊彩區上窯村南樂老藝人陶滿發介紹,這種“默認”的行業規范主要為了防止女性在出嫁時將技藝帶到婆家去,造成樂班傳統技藝流失,與當地“嫁出去的女兒等于潑出去的水”的婚姻觀念有關。

桂林南樂藝人均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文盲較少。桂林南樂當前的傳承方式主要以“簡譜”或工尺譜記譜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在藝人的文化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上文可知,目前幾乎所有的南樂藝人都接受過五年義務教育。

師承方式多樣化。桂林南樂在傳承方式上一方面遵循嚴格的“代際相傳”、“口耳相傳”原則;另一方面也包括“自學成才”等方式。前者較為封閉,保證了南樂曲目和演奏技巧的規范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傳播慢、學徒難尋、傳承困難的現狀;后者較為開放,在吸收大量學員的同時,也造成了演奏技藝不精、高難度曲目慢慢流失等問題。

一人多能,職業多樣化現象較為明顯。專職的南樂藝人很少,他們大多數是從事各種行業的兼職藝人。在同一場儀式中,有的藝人既在南樂樂班中充當鼓手,又在“道場”中扮演道公。沒有儀式可做時,他們褪去藝人身份,轉而成為專業的水稻種植戶、生意人,甚至風水先生等等。據一些社員介紹,南樂的收入在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南樂樂手的家庭年收入中僅僅只占5%-10%,他們多是出于對桂林南樂的愛好才自愿學習南樂演奏和參加南樂活動。

中老年藝人偏多,年經藝人較少。據不完全統計,桂林南樂藝人年齡在40歲以上的約占南樂藝人總人數的96%。當然,這也不能說明桂林南樂后繼無人,只是本地30歲左右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他們打工的收入往往遠遠超過南樂的收入,所以僅僅從收益上看,經濟收入對南樂藝人吸引較小。

二、桂林南樂的保護與傳承

桂林南樂的傳承人主要為兩種類型,一是,有著或多或少血緣關系的宗族內部傳承人;二是,本村或相鄰村落的外姓人員。一般來說,外姓人員學習南樂要走傳統的拜師學藝程序,有著或多或少血緣關系的內部傳承人,學習南樂的方式則主要依靠觀看父輩們演出、排練等耳濡目染的“口頭”傳授為主。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傳承戲曲藝術的重大舉措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試析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