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石潭鎮地方民俗文化資源與原木刻畫美術校本課程互融共生

2019-12-18 03:17邵曉玲
新營銷 2019年14期
關鍵詞:南樓版畫民俗文化

□ 邵曉玲

(清遠市清新區石潭鎮南樓小學 廣東 清遠 511500)

一、石潭鎮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可開發性

清遠市清新區石潭鎮有361個自然村,這些自然村落大多由中原氏族遷入而形成,在發展衍變的過程中既保留了屬于自己獨樹一幟的文化,又融合了當地土著文化和外來文明,互融與轉化形成了語言、獨特的建筑、民俗文化各異的特色村落群地方民俗文化。自從清遠市清新區新聞播出《石潭鎮火龍舞民俗文化》后,有關石潭鎮的民俗文化的話題就成為了學生談論的焦點。因石潭所處的獨特地形才積攢了今日的文化沉淀,它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巨大影響。如石潭鎮下潭村區級非遺“火龍舞”、聯滘村“稻草龍”、石潭鎮各村的“嘗新節”、“出炮仔”等諸多獨特民風民俗文化。這是開展美術校本課程的有益補充。經過調查發現,盡管學生們對石潭鎮當地民俗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還缺乏深度、廣度,尤其是對石潭鎮當地悠久獨特的民俗文化缺乏系統的了解。因此經過師生共同研究探討,我們設計了“石潭鎮地方民俗文化資源與木刻美術課程互融共生”這個既貼近學生生活又充滿趣味的主題活動,旨在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來體驗原木刻畫的應用價值與課程推廣,實現與石潭鎮民俗文化之間的有機整合。這樣做不僅使石潭鎮地方民俗文化資源通過教學過程得到傳承,而且由于地方文化之于學生的“親緣性”,增強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整合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資源,厘清其在南樓原木刻畫的關系。

二、原木刻畫美術校本課程“自留地”的開發

杜威指出:“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具有他們個人興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個事實和規律的世界。兒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與外來事物相符合這個意義上的真理,而是情感和同情?!笔舵偰蠘切W利用這種學生地域“親緣性”相對獲得美術校本課程“自留地”自主開發的資源更有利些。原木刻畫衍生自中國傳統版畫,經過不斷的改變已經具有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它是地方民俗美與技術美學的綜合表現。原木刻畫,是使用版畫雕刻刀具在專用于版畫的椴木木板上進行陰刻或陽刻并最后上色加工完成作品,原木刻畫有別于版畫制作并不需要分版印制而是一板成畫的新手作形式。原木刻畫的雕刻也不需復雜的技巧,輕易上手,形式上也新穎獨特自成一體。對原木刻畫美術校本課程和石潭鎮地方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必要的整合,是對當地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更科學、更合理、更互融與更持續的共生。

三、轉化石潭當地民俗文化資源,互融原木刻畫美術校本課程資源——以石潭鎮南樓小學為例

(一)主題活動目標

(1)通過問卷調查,采訪當地村民讓學生對我鎮的傳統民俗文化有更深了解,讓學生對石潭鎮民俗文化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制作原木刻畫,使學生獲得材料、工具運用、操作步驟、制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審美能力。并通過制作活動了解一些我國木刻版畫的文化知識,了解原木刻畫的衍變誕生過程。

(3)通過活動調查探究的方法,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熱愛家鄉民俗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追根溯源的能力、社會調查能力與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獲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通過學習原木刻畫,激發保護地方文化遺產的熱情,提高傳承民間民俗文化的意識,激發學生更加熱愛家鄉熱愛中華民族。

(2)通過一系列活動,學會欣賞家鄉民俗文化,提高學生的技術美學的綜合表現和文化鑒別能力;樂于合作,樂于探究。

(四)活動對象:四年級學生

四、活動課時計劃

第一階段:調研問卷 產生課題(3課時)

第二階段:確立主題 分組分工(3課時)

第三階段:啟動課題 動手實踐(6課時)

第四階段:班級匯報 成果展示(4課時)

活動時間地點階段性目標活動方式第一階段(調研問卷 產生課題3課時)石潭鎮周邊的村子、民俗館等;計算機網絡室;圖書館。采訪當地村民、參觀清遠市的民俗館等活動讓學生對我鎮的傳統民俗文化有更深了解并收集調查問卷。進一步上網或書本收集原木刻畫、木刻版畫的區別,以及它們的制作方法、材料與工具的使用。學生自由組合并分小組,進一步明確本次調查的目的與內容。(活動實施方案、小組活動計劃。)第二階段(確立課題 分組分工3課時)美術室學生自由組合,根據第一階段收集的資料篩選制訂各組活動方案與原木刻畫的主題。各組對收集問卷與網絡資料整理分析。第三階段:(啟動課題 動手實踐6課時)美術室各組確立石潭民俗文化主題,開展制作原木刻畫實踐活動。分組進行原木刻畫與石潭民俗文化相結合的主題創作實踐。第四階段:(班級匯報成果展示4課時)教室每小組總結本組的優點與存在問題。各組學會用適當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提高研究性學習能力。圍繞活動評出最佳小組、最佳合作獎、最佳創意獎、最佳指導獎并當場頒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組織成果展示活動,邀請學校領導和指導老師參加并給予評判。

五、具體實施過程

第一階段:問卷調查 產生課題

1.問卷調查,了解信息(3課時)

①通過問卷調查,采訪當地村民讓學生對我鎮的傳統民俗文化有更深了解,通過網絡查閱資料,讓學生對石潭鎮民俗風情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附錄調查問卷表1與學生活動過程圖片。)

(孩子們分成小組通過走訪當地的村民與參觀民俗館等渠道收集石潭鎮當地的民俗文化)

②并上網或在書本上收集原木刻畫與木刻版畫的區別,原木刻畫的制作方法以及原木刻畫的材料與工具的使用。在制作原木刻畫前,先讓學生對木刻版畫與原木刻畫的認識和了解以及兩者間的區別與共通點。(附錄調查對比表2與學生活動過程圖片)指導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歸類并記錄。

(教師引導孩子們對木刻版畫與原木刻畫的認識和了解以及兩者間的區別與共通點。)

“揭秘石潭鎮傳統民俗文化,弘揚家鄉民族情”綜合實踐活動調查問卷1問題該石潭鎮民俗活動開展的特定時間是否知道由來該石潭鎮民俗產生的背景(傳說)是否知道石潭鎮的民俗文化有參加過石潭鎮的民俗活動嗎?石潭鎮相關民俗活動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有參加不參加石潭鎮下潭村“火龍舞”節石潭鎮水西“稻草龍舞”節石潭鎮水西村“谷神節”石潭鎮“出炮仔”慶典石潭鎮南樓“嘗新節”木刻版畫與原木刻畫的對比調查表2對比項目項目名稱木刻版畫(網絡圖片)原木刻畫(南樓小學本校學生作品)制作方法制作工具與材料制作時間

第二階段:確立主題 分組分工(3課時)

學生交流匯總資料,確立主題。利用收集來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分解,教師引導提出問題:“大家對我們清遠市清新區石潭鎮的民俗文化了解有多少?如何將石潭鎮的獨特民俗文化與我們的原木刻畫互融?”,讓學生自己研究,自己探討,從而找到解決的辦法。(從石潭鎮的民俗文化主題上選取,如火龍舞、稻草龍、嘗新節等選題。)

石潭鎮的民俗文化有以下幾種:

①石潭鎮下潭村“火龍舞”,我們石潭鎮獨有的舞火龍在下潭村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每隔3年,村里就會在過年期間舉行一次舞火龍盛事。下潭村村民一直使用原生態稻桿制作長16.88米的火龍,他們會在村里或者上山找原材料,把稻桿和竹片制作成火龍。自古以來,石潭人就有用手工編織成的“稻草龍”在田間地頭舞動祈福的習俗,舞龍可以驅走蟲害和“田鬼”,可以向上天求雨,來年生活風調雨順。在扎火龍的時候,大家就如親兄弟一樣,擰成一股繩,團結一致,這就是編織火龍的意義。

②石潭鎮水西村“稻草龍”。金秋十月,秋風送爽。每到這個豐收季節,石潭鎮水西村民擇一良辰吉日,在村前的稻田上扎好數丈長的“稻草龍”,等到太陽下山之時,由頭戴紅布巾、身穿皂衣的村中長者帶領若干精壯男子來到蛇山仙洞前的祖王廟禱告。

③石潭鎮石潭鎮“出炮仔”慶典。石潭鎮二月初二或正月二十六是“出炮仔”慶典。一年的時間中,凡是生男孩的門戶,都在家里燒鞭炮與家里點燈然后大擺酒席宴請八方。

④石潭鎮“嘗新節”。當家的長男洗凈雙手,盛上第一碗米飯,燃上三柱香,率領家人在祠堂或家中大門口虔誠地朝蒼天三鞠躬,嘴中念念有詞:感謝老天爺和五谷大神的庇佑,今年收成好;敬祭祖宗,讓先人們先嘗嘗新米……。只聽得哪家鞭炮一響,緊接著接二連三的爆竹聲響成一片,震耳欲聾。孩子們歡呼雀躍:吃新米飯啦!吃新米飯啦!

2.分組分工。學生2人、4人或6人一組進行討論并最終確立主題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在木板上上底色然后確立主題起稿再到雕刻這些步驟。從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原木刻畫與木刻版畫的區別。也通過調查結果讓孩子們領略到了屬于自己家鄉的獨特民俗文化魅力。

第三階段:啟動課題 動手實踐(6課時)

1.根據上網搜集到的原木刻畫的制作方法進行木板上的雕刻練習,在活動中組員之間互相進行技法的探討。

2.隨著原木刻畫的不斷深入學習,在雕刻了一定基礎的情況下,組員間會在實踐過程中遇到許多新問題,需要小組之間互助補充修正。小組長、組員之間可根據本小組遇到的問題與困難彼此共享資源,共同解決困難,必要時可向家長與老師請教。

3.指導學生交流在實踐活動中的經過、積累的經驗、吸取的教訓以及自己的感受體驗。學生談談原木刻畫的雕刻體會,以及雕刻技法分享。

4.原木刻畫的步驟:第四階段:班級匯報 成果展示(4課時)

圖1、2是孩子們分好組并進行石潭鎮民俗文化主題稿的討論并確立最終稿

圖3是孩子們分好組并進行石潭鎮民俗文化主題稿的討論并確立最終稿

圖4孩子們在分組討論確立主題,圖5孩子們給木板上色

圖6孩子們確立好主題對木板曬色,圖7是老師引導孩子們在組員之間互相進行技法的探討

圖8、9孩子們起好稿后,分組合作雕刻

第四階段:班級匯報 成果展示(4課時)

評價項目評價要點自評組評家長評教師評活動表現能否積極參與活動組織合作能否聽從指揮、團結合作活動措施能否順利完成任務收集信息能力能否獲取信息全面創新能力能否提出創新的觀點與獨特見解

(上圖為各小組的活動評價表)

1.圍繞活動在評價表中評出最佳小組、最佳合作獎、最佳創意獎、最佳指導獎并當場頒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組織成果展示活動,邀請學校領導和指導老師參加并給予評判。學生大膽展示與介紹自己的作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表達能力。

上圖1是學生自評、小組互評與教師評價。圖2是組織成果展示活動

2.學生活動成果展示在校內、班內開一個原木刻畫的展覽并組織各組把自己組的原木刻畫作品修訂成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

上圖為學生自己設計修訂的石潭鎮民俗文化原木刻畫畫刊《南樓印象》與《南樓小畫苗》

3.學生成果展示:

圖1《南樓印象之山神》何其其、陳寶怡,圖2成清梅何燕冰《趕廟會的清晨》

圖3《南樓“出炮仔”》陳雅愉,圖4陳寶怡《趕廟會的姐姐》

圖5《春分雨潤》陳宣羽、陳寶怡、陳玫樂

圖6陳宇幸、黎怡歡《編火龍》,圖7陳宣羽《祭祀谷神》

圖8成清梅《祈求來年豐收系列》,圖9陳雅愉《過嘗新節》

圖10梁梓欣《媽媽抱著弟弟出炮仔》

圖11陳雅文、陳芷玲《祭祖活動系列》,圖12梁梓欣、何彩羨、陳宇幸《吃新米咯!》

圖13高釬釬、高師林《迎谷神》系列

六、南樓原木刻畫與石潭鎮地方民俗文化互融共生的意義

在上述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對石潭鎮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再生利用并在南樓原木刻畫的美術校本課程中轉化具有飛躍性的意義。其實質意義旨在通過對南樓原木刻畫對石潭鎮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共生、互融與轉化,豐盈美術校本課程的內容。教師在校本課程中互融滲透石潭鎮地方民俗文化,讓學生在美術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理解讀懂屬于自己“親緣性”的石潭鎮地方民俗文化的藝術魅力。原木刻畫其表現形式與獨特的藝術特征并結合石潭鎮的民俗文化為主題對學生進行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培養愛家鄉愛人民情感為契機,筆者因地制宜地開展了具有石潭鎮南樓小學特色的原木刻畫制作綜合美術校本課程,使石潭鎮民俗文化在學校的美育校本課程教育中有機整合,與學生生活環境無縫對接。學生通過對石潭鎮民俗文化的喜聞樂見從而使其的動手動腦與審美能力得到提高。通過有趣的原木刻畫的創作體驗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情、民族自豪感以及提高學生的技術美學的綜合表現和文化鑒別能力。

猜你喜歡
南樓版畫民俗文化
版畫作品選登
江海龍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登白云閣
逐風騎行——擦色刻版畫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鄂州南樓書事
拓印版畫是這樣做出來的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詩經》宴飲詩中的民俗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