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理干預預防腦血管介入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評價

2019-12-27 09:00王晨邵明芳
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9年4期
關鍵詞:醫囑腦血管下肢

王晨,邵明芳

(大連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遼寧 大連 116021)

腦血管介入術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多見的腦血管疾病治療方式,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術后常見的合并癥之一[1],患者主要表現為靜脈曲張、下肢腫脹、潰瘍形成以及足靴區色素沉淀。介入術主要選擇股動脈作為穿刺靜脈,術后采取下肢壓迫止血,極易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若下肢深靜脈形成血栓,進入肺血管,可造成急性肺動脈栓塞,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極大的威脅。有學者[2]稱,在腦血管介入手術全程中對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預防血栓的形成。因此本文抽取我院84例行腦血管介入術的患者展開分組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腦血管介入術的患者84例作為研究樣本,按1:1原則進行分組,分為參照組與干預組,各42例,參照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39歲-74歲,平均(51.84±3.47)歲。干預組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37歲-75歲,平均(52.43±3.18)歲?;颊吒黜椯Y料組間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參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即入院宣教、術后加強巡視、遵醫囑給藥等。干預組施以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在術前對患者開展全面、系統的評估,確立術后可能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人群,進行重點護理。(2)加強患者圍手術期的健康宣教,術前向患者詳細講述術后治療的方法、術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重點講述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相關知識,讓患者對疾病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有正確的認知,從而積極配合治療。術后囑咐患者按醫囑服藥。(3)在患者術后麻醉消失后協助患者翻身,而后2 h/次,術后避免下肢輸液,選擇對血管無刺激作用的藥物。(4)鼓勵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術后開展下肢被動功能鍛煉,注意循序漸進,術后2周進行主動訓練,以便增加下肢靜脈回流,促進血液循環。(5)加強病房巡視,密切觀察患者下肢的顏色、溫度以及腫脹程度等。(6)患者經介入手術治療,可造成應激反應,導致兒茶酚胺分泌加大,同時也增加了術后血栓形成的危險,術后護理人員需嚴格按醫囑給藥,用藥過程中注意患者是否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若出現皮膚黏膜出血,即可停藥,通知主治醫師。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并進行比對。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Mean±SD)用于表達計量資料,χ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組在護理干預措施下患者發生血栓的發生率相較于參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血栓發生情況組間比對[n(%)](n=42)

3 討論

腦血管介入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因血液高凝狀態、靜脈內膜損傷以及靜脈血流淤滯而致[3]。另外,在手術中常規使用的非離子型造影劑也會導致血液粘稠度以及容量加大,再加之術后采取加壓包扎,下肢制動,導致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極易造成血栓的形成[4]。為此,對腦血管介入術患者圍手術期施以護理干預,從而預防術后血栓的形成,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

本研究對患者進行一定的護理干預,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的體質評估,確立術后可能出現血栓的患者,加以重點護理,提升干預效果。術后加強巡視工作,仔細觀察患者下肢情況,及時發現早期征兆,針對導致血栓的高危因素加以護理,同時加強用藥護理,對預防血栓起著重要作用。另外,術后對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指導,鼓勵患者盡早開展功能鍛煉,從而加快下肢靜脈回流,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術后血栓的發生幾率。

總而言之,對行腦血管介入術的患者,在圍手術期時加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可加強患者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有臨床推廣意義。

猜你喜歡
醫囑腦血管下肢
下肢下垂體位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影響的meta分析
全腦血管造影術后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
腦血管造影中實施改良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的臨床意義
內蒙古林業總醫院靜脈用藥調配室不合理醫囑分析及對策
醫院H IS 系統下電子醫囑的規范管理
遵循醫囑
面對“口頭醫囑”,護理人員須謹慎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觀察與護理
鈥激光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臨床觀察
微創旋切術治療182例下肢靜脈曲張的術后護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