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語境促情境: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的路徑研究

2020-01-05 05:37王江鋒
關鍵詞:雨巷情境創設語境

王江鋒

摘? ?要:在理念變革、教材全新的背景下,擺在一線教師面前的迫切問題,就是找到指向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轉型路徑?;诮滩倪\用多種語境創設個人體驗情境、學科認知情境和社會生活情境,引發學生自主的言語實踐活動行為,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使教師從講授轉向指導和師生協作,是促進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的一條切實路徑。

關鍵詞:情境創設;語境;教學轉型;《雨巷》

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理念變革、教材全新的背景下,擺在一線教師面前的迫切問題,就是找到指向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轉型路徑?!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指出:“以往的教學多在知識技能與教材上呈現,現在主要考慮基于教材的情境建構,以及如何在分析學生需求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技能?!盵1]這為教學轉型指明了方向。

在社會心理學中,“情境”指影響事物發生或對機體行為產生影響的環境條件。在教學語境中,“情境”=“情”+“境”,指能有效刺激學生情感,讓枯燥的知識產生豐富附著點和切實生長點,并與學生的真實成長產生意義關聯的場景氛圍、環境條件和任務境況。[2]從學生這一活動主體所涉及的活動領域和對象出發,語文教學可建構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這些情境在展開過程中,又具體表現為認知語境、上下文語境、情境語境、文化語境和虛擬語境。[3]25好的教學在于創設合適的活動情境,引發全體學生共同參與。我們可基于認知語境,運用“KWL”策略創設個人體驗情境,以了解學習需求;可基于語言和文化語境,運用“可視化”策略創設學科認知情境,以解碼知識;可在虛擬語境中,運用“任務”策略創設社會生活情境,以遷移運用知識技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并將它們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同時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以解決問題。這是一種擁有深層動機、切身體驗、高階思維、深度理解與實踐創新特質的深度學習,是促成語文教學轉型的有效路徑。

一、創設個人體驗情境,知悉學生需求以確定教學內容

教學的前提是了解學生的基礎,明確其學習需求。正如奧蘇伯爾所說,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4]但如何探明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鑒于每個人都是基于一定的認知語境,結合自身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去處理新信息,如運用“KWL”策略,讓學生在個體獨處、切己體察、虛擬想象的個人體驗情境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填寫相關表格,就可將隱性的認知語境和學習需求顯性化。

“KWL”策略中的三個字母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K代表知道(What I know),它引領學生追問:對于這話題,已經知道了什么?通過這樣的追問,激發已有的知識。W代表意愿(What I want to know),它引領學生追問:關于這個話題,我認為將學到什么?這個步驟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瀏覽并作出有效預測。L代表反思性學習(What I learned),它引領學生追問:關于這個話題,我學到了什么?“KWL”策略需要配合表格(如表1)使用,在閱讀前、瀏覽、細讀過程中都要完成。[5]

通過表1,教師也就大致了解了學生的閱讀基礎、現有需求以及大致問題。然后,對照文本特質和教材要求,鎖定學生“應該具備的但尚未具備”的學習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并不是教師“有什么而講什么”,而是學生基于自己的認知語境,在有所批判的基礎上作出合理的選擇。這就滿足了激起學生共鳴的兩個條件——讀者有相同或類似的實踐經驗;讀者有一定的藝術素養能主動參與,從而為下一步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如教學《雨巷》前,運用“KWL”策略知悉,大多數學生都想知道“《雨巷》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而教材則強調《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要求“體會深沉回蕩的旋律與迷茫低回的心境交匯融合的妙味”。兩者對照,再結合戴望舒的創作理念——“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就可將教學內容定為“詩情是如何抑揚頓挫富有旋律的?”

這樣的定位既契合了學生的認知需求,又吻合了教材要求,更體現了作者風格,鎖定了學生“應該具備的但尚未具備”的教學內容,從而使教學富有針對性。

二、創設學科認知情境,遵循科學研究規則以解碼知識

教學的關鍵是對知識進行解碼,以便學生理解。但文學文本是由表層語言、隱約意脈和文學規范形式所構成的立體結構,難以一目了然。為此,我們可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狀態的學科認知情境加以破解,其過程和論述類語篇的理解與表達一致:先提出議題,再分析和解決議題。[3]25

(一)細化議題,明確聚焦點

為使一課能有一得,我們可在教學內容確定的基礎上,再細化教學點,形成上位議題,從而使切入點更細小、講解更深刻、理解更透徹。關于議題的選定,可從作家風格、觀點闡釋、文體特征、寫作手法、人文主題等方面考慮,如《雨巷》可從人文主題的角度,將“詩情是如何抑揚頓挫富有旋律的”這一教學內容再細化為在韻律美、意象美的基礎上探尋“求而不得,不渝追尋”的情感美。

(二)凸顯價值,激發內驅力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學科核心素養,而欲成功提升核心素養,不僅依賴外部的情境,還要激發其內部心智,發揮個體自主性。對此,教師可從作品的角度讓學生感知文本觸動生命體驗,從作家的角度讓學生領略獨特藝術魅力,從評論家的角度讓學生觸摸更深邃的思想,從而明白學習該議題的緣由。如教學《雨巷》時強調“一首《雨巷》情動百年,一支丁香夢縈萬千,戴望舒憑借一首《雨巷》躋身現代詩壇‘兩個半詩人,其內在的文化密碼是什么”,可激發學生對“求而不得,不渝追尋”情感美的探索興趣。

(三)深度學習,破譯原密碼

在提出議題、分析議題的基礎上,如何破解議題背后的密碼,則是重中之重。我們可圍繞議題,在清晰線索的驅動下呈現螺旋上升的態勢,從而避免淺層次同一層面的糾纏,形成富有梯度的、逐漸深入的教學態勢。

1.立足語言語境,以文意詮釋議題

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堂不可傾倒的旗幟,引導學生玩味語言,摸索語言規律,獲得語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升華,正是實現語言文字運用的路徑。[6]但作家追求創新,避免俗套,往往會創作一些既陌生而又熟悉的特殊語言,如存在矛盾反常的語言、反復而有變化的語言、隱蔽而被忽略的語言。這些語言都比較特殊,不易理解,但語言總是基于一定目的、發生在某個特定情境之中,往往受情境特征的影響和制約,所以可根據上下文的語言情境來揣測其特殊的含義。

一般而言,上下文語境的語意響應關系分為正響應、逆響應兩種。正響應包括三種關系:上下文內容、句意相近的相似性關系;上下文內容不同但存在語義承接、遞進、鋪墊的毗鄰性關系;對前文內容有補充作用的補足性關系。逆響應關系指上下文的內容和句意存在背離,甚至相反,包括轉折、反襯、對比關系。[7]100學生閱讀時可根據上下文語境的語義響應關系來理解文本內容,詮釋議題。

以《雨巷》的矛盾反常句“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為例,“丁香姑娘”和“我”素昧平生,卻為何對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眼光怎么會嘆息?貌似矛盾,不合常理。但如結合語境,從“我”的角度看,視覺和聽覺相通,說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深深地迷戀上了姑娘,以至于姑娘若有若無、縹緲不定的凄婉迷茫感也能感知。從姑娘的角度看,有可能是她等非所思的遺憾、怨其不爭的失望、自然散發的哀怨、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鳴。但不管是哪種情況,最終她都離“我”而去,令人“愛而不得”。盡管如此,在短暫邂逅及瞬間的眼神交流中,“我”還是感受到了這份短暫的美好、心靈的慰藉,可謂一眼就是萬年,瞬間即永恒,仍讓人迷戀不已,繼而不渝追尋。

2.立足情境語境,顯現議題的內在機理

情境語境是指發生言語行為時的實際環境,包括言語參與者、時間地點及話題等因素。在情境語境中學習語文,能打通語文學習和生活之間的聯系,觸動生命體驗,了解內在機理。

(1)融入文本情境,運用思維導圖梳理情感軌跡。好作品不僅具有形象生動的語言,還有內在的邏輯和思路。但“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流則遠矣”,文本往往云遮霧繞,思路不易理清。而如把文本情境中人或物“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特點”等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環境聯系起來,就易使學生激活生活經驗,觸動生命體驗,遷移認知圖式,以同理心梳理意脈。

以《雨巷》為例,學生可從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設身處地感知主人公邂逅之前的期待、相遇時的激動、錯過之后的傷感迷戀,有一種悲、喜、悲、癡的情感波折。據此可畫出思維導圖(如圖1)顯現意脈:

從思維導圖可以發現一種抑揚頓挫的情感發展軌跡,若再仔細分析,會發現由“激動而傷感,又有傷感而癡迷”折射出“愛而不得,又不渝追尋”的情感美。

(2)融入多元情境,通過填寫表格進行比較揭示藝術奧秘。除了關注“說了什么”,學生還應融入情境思考“文本是怎么說的?為什么是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類似的情境別人會怎么說”,從而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比較發現內在結構。只不過,單文本容易導致知識碎片化、理解膚淺化,而多文本情境比較則易獲得一種規律性認識。

多文本比較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同質式的“舉三反一”——借助幾個這樣的同質材料,在比較、辨析中發現這類語言現象的表達規律;另一種是異質式的“舉三反一”——除選擇正例之外,還舉出反例,即舉出不怎么符合語言規則的文章或語段,從反面來驗證規則。[7]100為了更好地感知是“怎么說”的,教師可以用填寫表格的形式讓學生融入各自情境,使彼此的異同一目了然。

同質式比較,以《雨巷》為例,我們可借助表格比較其與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寫的類似的邂逅詩歌——《給一位交臂而過的婦女》,以得出其獨特的寫作手法,如表2。

通過這一可視化的表格,《雨巷》獨特的音韻美、意象美和情感美就一覽無余了。

異質式比較,如《雨巷》與鄭愁予的《錯誤》的比較。盡管《錯誤》與《雨巷》的內容、風格和手法都明顯不一樣,但如仔細比較的話,仍會發現潛在的奧秘——由凝視所造成的錯位美。人作為凝視與被凝視的存在,與他者形成了兩種凝視的關聯體:一種是A看B而B也看A的交互凝視;另外一種是A看B而B看C的交錯凝視。如《雨巷》“我看丁香姑娘,丁香姑娘看我,最終變為我看丁香姑娘,丁香姑娘不看我,消失在頹圮的籬墻”,而在《錯誤》中,“我看姑娘,姑娘看我;姑娘發現,我并非是她所等之人”,如表3所示。

把兩首詩歌聯系起來就會發現,《雨巷》除了音韻美、意象美和情感美外,還有錯位美。

(3)還原創作背景,自主檢索了解創作動機。除了關注“說了什么”“怎么說”之外,還可考慮“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情境。對此,學生可以此為關鍵詞進行檢索,自主查閱資料,了解當時情景,還原寫作背景,然后融入那種情境,設身處地地體味作者的創作動機。

如在《雨巷》的教學中,學生可借助電腦和網上閱覽器查閱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睆膶W生還原的背景來看,“丁香姑娘”其實是一個象征,“愛而不得,不渝追尋”的可以是實實在在的外在事物,也可以是內在心理精神上的種種美好事物。

3.立足文化語境,追溯深層結構

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文本之所以能引起讀者共鳴,根本原因是它觸及了深層的文化結構,所以得設法從文本中挖掘出隱藏在每一個人心中共同的文化結構。而母題是人類過去、現在和今后不斷重復的精神現象,與民族歷史、族群生活等文化現象密切相關。為此,我們可從母題等角度創設文化語境,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

如《雨巷》中所揭示的對美好事物“愛而不得,不渝追尋”的實質,就是此岸與彼岸“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母題的演繹和變遷。關于“在水一方”的文學母題,古今中外有很多作家寫過類似文章,如《詩經·蒹葭》中“我隔河追尋伊人”、《屯之小畜》中“ 新娘隔河盼新郎”、《迢迢牽牛星》中“牛郎隔河盼織女”、《赤壁賦》中“望美人兮天一方”、《鄉愁》中“我與母親、新娘、大陸相隔一方”等,又如《神曲》中“我與美隔河相望”、《河的第三條岸》中“我與父親隔河相望”。在這些詩文中,“我”與“所追尋的人或物”都為“物”所隔,愛而不得而心有依戀。正如哲人所說,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所以從這一角度講,“求而不得”可謂一種不完美的完美,而能癡心不改、不渝追尋更是一種可貴的精神。這樣一種“求而不得,不渝追尋”的遺憾美、精神美激起大家心中的共鳴,是《雨巷》之所以感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雨巷》之美:美在一種遺憾,不完美的完美;美在一種精神,矢志不渝的追尋;美在一種共情,是人類共同的歌。

三、創設社會生活情境,以遷移運用知識

一堂課是否真正有效,關鍵看學生通過學習是否得到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起點和落點之間是否發生了實質轉變,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思維等思維能力是否得到提升。這是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指標,也是課堂評價的依據。

為此,我們可創設社會生活情境以供學生運用所學技能,檢驗素養是否得到切實提升。社會生活情境指向校內外具體的社會生活,強調學生在具體生活場景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強調語言交際活動的對象、目的和表述方式。但在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真正走入社會運用知識也不方便,所以不妨按照言語交際的相關要求而創設虛擬語境,建構一個假想的社會生活情境。如《雨巷》教學之后,教師可設定交際對象、目的和表達方式,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解讀《斷章》:

在詩歌中,故事可能就是一個個場景、情境,我們剛從“雨巷”中走出來,又將到“橋上”看風景。為了更好地領略風景,如果和一群現代詩歌愛好者在一起,你能否用所學的“錯位”分析法,向他們介紹一下《斷章》的獨特意蘊?

對于這一情境,如果學生能順利回答,那么說明學生的學習起點和落點之間已發生了實質的轉變,同時學生的邏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總之,基于教材運用多種語境創設個人體驗情境、學科認知情境和社會生活情境,引發學生自主的言語實踐活動行為,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使教師從講授轉向指導和師生協作,是促進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的一條切實路徑。[□][◢]

參考文獻:

[1]王寧,巢宗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96.

[2]李勤.語文課堂:呼喚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20(1):19.

[3]孔凡成.“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釋[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18(11).

[4]俞文森.一位教育學教授的聽課評課與教學斷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78.

[5]于澤元.群文閱讀的理論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75.

[6]榮維東.語文文本解讀實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29.

[7]劉仁增.語用開啟語文教學新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歡
雨巷情境創設語境
戴望舒《雨巷》(節選)
情境打動孩子心靈,提高閱讀感悟效果
幼兒在體育游戲時情境創設的實踐與思考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分析
小學數學課堂選擇生活情境的誤區及對策
雨巷,你可曾記得我
語言學習中語境化的輸入與輸出
跟蹤導練(三)2
初戀是條幽深的雨巷
夢中的雨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