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隱愁”與現實“解憂”
——區域文化傳承視野下環砂目連戲的生存現狀與未來愿景

2020-01-08 08:36楊澤宇王星勇
文化與傳播 2019年5期
關鍵詞:目連徽州文化

楊澤宇 王星勇

一、問題的提出

目連戲是中國現存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發源于古徽州,在南北各地廣為流傳。①袁生:《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徽州目連戲》,《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5期。該戲主要講述傅相行善而升入天堂,其妻劉青提褻瀆神靈,被打入地獄,其子傅羅卜(即目連,佛弟子)孝母情真,入獄救母的故事。目連救母的故事最早載于佛家經典。到了明代,祁門清溪人鄭之珍為借戲曲宣揚佛理,勸人為善,以正社會之風氣,在這些雜劇、變文、傳說的基礎上于 1579年撰寫《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3卷100出。目連戲以一出戲成為一個劇種,在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劇中吸取許多民間傳說,不僅對其他劇種產生較大影響,而且對于戲曲、小說、宗教及民俗等諸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②盛霞、陳昌文:《徽州目連戲唱腔音樂程式簡況分析》,《銅陵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因而被相關學者形象的譽為“戲曲界大熊貓”和“戲曲界活化石”。

祁門縣歷口鎮彭龍鄉環砂村是學術界公認的目連戲發源地,在祁門縣民間傳說中稱目連戲是“出在環砂,寫在清溪,打在栗木”,意思是說目連戲是以環砂村為原型,由清溪人鄭之珍編寫,經栗木戲班演出而流傳開的,③陳琪:《祁門縣環砂村最后一次目連戲演出過程概述》,《徽學》(輯刊),2000年,第258-268頁。至今環砂村附近許多地名仍與《目連救母》戲文中地名相符。2006年,徽州目連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引起學界關注,形成以王凱《儀式與治療:一種戲劇樣式的新思考——徽州目連戲的個案分析》,李志強《安徽徽州目連戲生態研究》,袁生《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徽州目連戲》,盛霞、施文楠、陳昌文《徽州目連戲音樂的文化視野》和胡亮《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徽州目連戲考察所引發的思考》等為代表的學術成果。然而,環砂作為徽州目連戲的發源地,環砂目連戲卻因受歷史和現實種種因素的限制,在目連戲家族中并未受到足夠重視,僅有張軍占《環砂目連戲的當代價值與發展路徑》一文專門探討該地目連戲的保護問題。

近年來,環砂目連戲逐漸衰落,瀕臨滅絕,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搶救、恢復和保護,該劇種數十年以后將不復存在。筆者在查閱相關資料和其他關于徽州目連戲的文章的基礎上,通過訪談村民和徽州目連戲傳承人方文俊先生,對該地目連戲的歷史起源、發展現狀以及傳承中存在的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本文以區域文化傳承與保護為視角,對環砂目連戲的恢復、延續和發展提出因地、因時、因勢的合理化措施和建議,以期為其在困頓中的傳承盡一份探索之力與人文關懷。

二、環砂村目連戲的基本情況

(一) 環砂村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氣息

環砂村入口橋頭立有一座大石,上面雕刻“目連故里環砂”六個大字。走進環砂村,村口左處是一片古樹群,這里有國家一類保護植物、有銀杏(白果)、紅豆杉,還有黃連木、榆樹、樟樹等珍稀樹種。古樹下的這段河灣就是“放生池”,河水清澈見底,泛出幽幽綠光。河邊有雍正九年所立“放生池”碑為證。此外,村中還有“永禁碑”“八卦井”等多處景點,每一處景點都有自己特殊的來歷,體現出環砂村深厚的文化底蘊。

環砂宗祠“敘倫堂”是村中的一座古祠,供奉傅姓和程姓兩姓祖宗,故這座祠堂又稱“兩姓祠”,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在古祠兩側的墻壁上掛著很多木牌,上面敘述了主人公傅羅卜(目連)入獄救母的感人故事。祠堂四周有很多木頭雕飾,每一處雕飾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氣息?,F在敘倫堂已作為目連文化館對外開放,經常邀請其他目連戲劇團在此演出。

(二)環砂村目連戲的演出情況

根據方文俊老人的口述和環砂村程必郊老人保存的目連戲文書資料以及《安徽省目連戲資料集》的記載,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 該村最后一次打目連,安排周密,規模很大。2009年9月25日,為迎國慶環砂村目連戲劇團恢復演出,這次演出是繼1933年最后一次打目連的首場演出(演出的錄像光盤收藏在祁門縣歷口鎮紀委書記章四海先生家中)。①張軍占:《環砂目連戲的當代價值與發展路徑》,《人文天下》,2018年第3期。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排演,在全體演員齊心努力下,當日上午,新組建的環砂村目連戲劇團的演出在敘倫堂內隆重舉行。該次演出劇目全部根據方文俊老人所編劇目進行。首場演出的劇目有三場,第一場:元旦上壽;第二場:齋僧齋道;第三場:三官奏事。開場時,進行精彩的“跑五猖”表演。該次演出共八場,每一場又有很多場次,每一場次演出時間最長為一個半小時,最短也有45分鐘,這次演出共打5天5夜,而且沒有將目連戲全部劇目打完。根據傳承人方文俊老人講述,打完目連共需要8天8夜。這次恢復性演出在演職員方面,參演人員共25人左右,包括4名女性演員,工作人員6人,打雜、開彩等內務由方文俊老人負責。參演人員以年輕藝人為主,大多為2005年以后學習者,方文俊老人為這次目連演出的總導演。環砂劇團恢復演出之后,至今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演出,只是偶爾為一些外地游客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時間不會超過20分鐘。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環砂村目連戲劇團受邀赴上海演出,由于劇團中一位藝人因交通事故未能去成,錯失向海內外傳播的良機。

(三)環砂村目連戲的演職人員

1.老演員情況(50周歲以上)

根據傳承人方文俊老人講述,該村老演員已經不多,只剩下3至4名,占總演員數量的30%,均為男演員,年齡都在60歲上下;而方文俊現年71歲,是年齡最大的一位。在老演員中有2位患有高血壓等病癥。

2.年輕演員情況(30—50歲)

該村目連劇團大部分為年輕演員,有13至15人,年齡都在40歲上下,包括4名女性演員,大部分年輕演員常年外出務工。

3.職員數量

在職員中,樂隊有4人,年齡均為40歲左右,大部分為新手。內務人員很少,開彩、打雜、化妝、擺放道具、分配衣物等均由方文俊老人負責。

4.演職人員數量比較

和1933年相比,新老演員數量、內務人員數量、演出的內容和時長均大幅度下降。(見表1-1)

表1-1 環砂目連戲演職人員數量對比表

5.環砂目連戲劇團主要演職人員

(四)文獻資料(主要為劇本)的保存情況

劇本等文獻資料是目連戲演出的重要依據。調查顯示,《目連戲》就是《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也叫《目連勸善記》①何芳、汪承洋、王漢義、劉璇:《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馬山目連戲現狀調查》,《黃山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是明朝嘉靖萬歷年間(公元1579 年 )祁門清溪劇作家鄭之珍撰寫的,原創本藏于安徽省博物館。2002年,祁門縣馬山目連戲劇團葉有熾老人將明代木刻本捐贈給祁門縣博物館保管(祁門縣博物館已給其復印件保存),其他目連戲劇本基本保存完好?,F在環砂目連戲劇團劇本基本齊全,環砂目連戲102場演出劇本由方文俊老人編寫,前后花六個月時間。方文俊老人說,在祁門縣歷溪等地目連戲劇團在打目連時上下文沒有銜接,很紊亂,而且出現很多錯誤,游客看不懂。他在零散的老目連戲劇本上進行改編,系統地描述整出目連戲的經過,使環砂目連戲演出內容清晰明了。該劇本現全部存放在家中??h政府、縣文化館以及縣檔案局的工作人員曾多次登門拜訪,希望方文俊老人能捐獻劇本,但由于該劇本對他仍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所以暫時沒有捐出。

(五) 服裝道具的保存情況

據方文俊老人,演出戲服、道具、化妝粉末均由其本人前往安徽省安慶市購買,戲服10多件,帽飾10多頂,鑼鼓等樂器5件,現保存完好;道具數量缺乏,不齊全,有些已經破損,但大部分保存完好。

三、環砂目連戲生存現狀的原因分析

通過考察環砂目連戲劇團,收集相關文獻資料以及對環砂村當地普通村民、村干部、部分男女演員和方文俊老人的采訪和個別交談,我們對環砂目連戲的現狀有了比較客觀深入的了解。調查發現,該村目連戲走向衰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

文革時期以樣板戲為主,目連戲演員無法進行目連戲演出,從而抑制了目連戲的傳承和發展,同時敘倫祠堂的一些奇特雕飾、建筑、刻碑以及目連戲演出舞臺也在文革時期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如今仍能看到文革時期破壞的痕跡,影響了目連戲的傳承和發展。

(二)政府忽視,資金缺乏

目連戲演出耗費資金較多,包括演員服裝、開彩化妝用品、演出道具以及演出費用,①柳林:《徽州目連戲調查及研究》,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但是政府對環砂目連戲的發展重視不夠,行政撥款較少,大多演出費用為社會贊助;然而,隨著該地目連戲的逐漸衰落,社會贊助等也逐漸減少,同時該地在主動吸納社會性資金、拓展資金來源方面意識不強。從與傳承人方文俊老人的訪談中獲知,2009年為迎國慶打目連,籌集社會性資金等8萬元,而政府只撥出3萬元用于購買服裝道具以及演員的演出報酬,而剩余5萬卻被政府挪作他用。目連戲演出費每場800元,每名演員所得的勞務報酬只有50元,方文俊老人批評政府工作人員沒有思想覺悟。由于打目連演出報酬甚少,難以維持生計,年輕藝人不愿學,不愿打,都外出務工養家糊口,老藝人無可奈何。

(三)演藝人員數量下降

從與傳承人方文俊老人的訪談中獲知,該劇團大部分為年輕演員,但他們常年在外務工,只有春節期間可以同老藝人們一起打目連,因此演出的數量和質量不高。年輕演員在目連戲的傳承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年輕演員數量下降不利于目連戲的長久發展。老演員由于年齡和身體因素登臺演出的次數逐漸減少,但他表示,他一直非常熱愛目連戲,喜歡打目連,他會將目連傳承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四)新老藝人矛盾重重

該地目連戲劇團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兩代藝人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矛盾重重。這個問題在其他劇團中同樣存在。由于經濟利益、思維角度的不同,新老藝人之間存在分歧。目前的狀況是,年輕藝人不直接向老藝人學藝,老藝人也不主動教唱,只是在演出之前臨時學習,年輕演員得不到系統的傳授,演出后基本上就會忘記。在目連戲演出中,新老藝人無法達成一致,老藝人為目連戲傳承著想,新藝人為經濟利益考慮。這對傳承目連戲的傳統唱腔和表演技法帶來極大的困難。

(五)傳播方式陳舊

該村歷史悠久,宗族文化氛圍濃厚,傳統的傳承方式是“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即只傳給同族人不傳外人,只傳給男性后代不傳給女性后代,這種傳承方式在徽州其它目連戲劇團同樣存在,包括祁門馬山劇團、栗木劇團等。近年來,由于目連戲瀕臨滅絕,外人和女性亦可學習目連戲,在傳承上有了些進步。在傳播方式上,主要依靠“集中學習,口耳相傳”。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學習比較便捷,奏效快,但仍有很多不足之處:其一,大量年輕藝人外出務工缺乏學藝的時間機會,只有少數年輕藝人留在家中務農,而且大部分時間從事農活,沒有閑暇時間學藝,而且主動性不足。其二,“口耳相傳”轉瞬即逝,年輕藝人雖然能臨時學習并且登臺演出,但很難掌握表演的精髓。

(六)目連戲自身難學難懂

目連戲不像黃梅戲那樣唱腔淳樸流暢,明快抒情,具有豐富的表現力。目連戲本身難學難懂,限制了目連戲的發展。目連戲唱腔獨特,內容涉及人、神、鬼三界,在表演過程中還有諸如跑五猖、趕大神等多種儀式,①劉博雍:《祁門目連戲宗教世俗化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有時還穿插多種雜技表演,和安徽貴池儺戲有相似之處。目連戲用祁門當地方言演唱,而徽州方言素有“十里不同音”之說,游客難以聽懂目連戲演唱臺詞。正因為此,年輕藝人逐漸失去學習目連戲的興趣。

四、環砂目連戲的傳承與保護的思考

文化產業管理是指依托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②丁智才:《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廣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目連戲作為地方性特色文化資源,呈現出符合當地風土人情的文化內涵,凸顯了質樸善良的社情民風。因此對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與傳承則應當立足于特色文化產業視角下,提出科學合理的方案,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得到傳承,在此基礎上,發展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打造特色文化城鎮和鄉村,培育目連戲文化品牌,提升地區經濟發展的競爭力。

(一)加大政府對目連戲的重視

環砂目連戲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對環砂目連戲劇團進行合理規劃和管理,鼓勵劇團加強自身建設,組織相關人員對目連戲的檔案、文獻資料進行合理梳理和保管。另一方面加強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教育,加大對目連戲的重視,做好宣傳工作,加大對目連戲的投資,結合各種文娛活動積極組織目連戲商業演出,吸取社會資金,打好目連戲文化牌子。與此同時,政府應當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文化政策,充分利用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挖掘和闡發目連戲優秀的時代價值,合理規劃,并結合黃山市其他特色文化資源,引導實施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項目,突出地域性文化特色,建設全國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有示范效應的特色文化產業帶。

(二)拓展資金來源,提高演員報酬

目連戲的恢復和發展必須解決“資金來源”和“演員報酬”這一瓶頸問題。

其一,保護好環砂目連戲演出舞臺,開發鄉村旅游資源爭取資金,促進目連戲發展。以黃山、牯牛降旅游為依托,著力打造“游目連故里,品農家生活”生態休閑旅游品牌,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旅游,環砂村內有很多旅游景點,游客們可以吃農家飯、品農家茶、住農家屋、干農家活、呼吸農村新鮮空氣,看目連戲演出,遠離塵囂,感受環砂秀麗自然風光和古樸的徽州文化氣息。

其二,拓展資金來源的同時不斷提高演員的報酬,使得演員的生存和發展得到解決。演員能從目連演出中獲得豐厚報酬,便會專心投入到目連戲的學習和演出當中,這樣目連戲就會得到傳承并不斷發展。

這樣,以鄉村旅游經濟收入帶動目連戲的演出和發展,同時又能以目連戲的社會效應和品牌效應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③胡亮:《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徽州目連戲考察所引發的思考》,《中國戲劇》,2009年第7期。建設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打造特色文化鄉村,使目連戲永久地傳承下去。

(三)提升目連戲的文化內涵

一方面對目連戲唱腔做適當的處理,做到淳樸流暢,另一方面對目連戲不斷創新,尤其是在內容和形式上面,與時俱進,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目連文化,發揚目連戲從善崇德的優秀文化內涵。如果目連戲能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人們喜歡看,愿意學,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大家聽得懂,聽得有意思,聽得有感觸,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目連戲就會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就會得到廣泛的重視。

(四)邀請專家進行調查研究

環砂目連戲的推陳出新需要借鑒專家學者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對該地目連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專家是陳琪先生,他是教育部社科重點科研基地安徽大學徽學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館長,其代表性的研究論文是《祁門縣環砂村最后一次目連演出概述》。另外,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劉伯山也多次帶領學生前往環砂進行實地調查,可以邀請他們以及其他的目連戲專家學者,對環砂目連戲進行研究,更好地利用當地目連戲文化資源,挖掘和闡發環砂目連戲的文化價值,并結合當代戲曲文化的潮流和當地人民群眾的喜好對目連戲進行改進,在實踐中不斷地推陳出新,①王曉螢:《安徽徽州目連戲生存現狀與保護傳承研究》,《傳播與版權》,2016年第5期。使目連戲能夠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當中。

(五)借鑒其他戲劇的先進經驗

環砂目連戲在不斷提升自身內涵的同時,要借鑒其他戲劇的先進經驗,例如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環砂目連戲需要挖掘自身的文化價值,創立品牌效應,培育明星效應,實行“走出去”戰略,這對目連戲的發展有重要的積極影響。由于“生在民間,長在民間”,目連戲的發展只能偏居一隅,很難得到更多社會人士的廣泛關注,所以很難在高水平上得到發展,因此可以充分借鑒其他戲劇的先進經驗宣傳和發展“目連戲文化”價值,開發相應的“目連戲文化”品牌,使社會更多群體廣泛關注,不斷擴大目連戲的傳播渠道。

結 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載了一個民族的生生不息,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目連戲是延續百年歷史且具有特色文化內涵的傳統地方劇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畫軸中非常重要的一頁,它折射出當地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體現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闡述當地古老文化的生命記憶,展示當地人民的淳樸、道德和精神寄托。

古徽州祁門縣環砂村是目連戲的重要發源地,在徽州目連戲乃至整個目連戲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②《徽州文化小資料》,《黃山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對環砂目連戲的恢復、保護和傳承必須從特色文化產業視角下出發,不斷提升目連戲自身的文化內涵,不斷推陳出新,解決資金問題,不斷提高演員的報酬,打造特色鄉村,發展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帶。最重要的是將這些措施運用到實際行動中,只有這樣環砂目連戲乃至整個徽州目連戲才能永久的傳承下去。

猜你喜歡
目連徽州文化
高山仰止處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峽谷
歲月有大愛
試論御伽草子《目連草子》對漢文學的接受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徽州人
目連戲的現實性
近三十年目連戲研究述評
誰遠誰近?
溪邊橋下,春里徽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