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與惡作對嗎?

2020-01-11 01:10于大勇
文教資料 2020年25期
關鍵詞:神學稟賦康德

于大勇

摘? ?要: 關于善惡以及其間的關系,康德給出了獨特見解。相對于先天的、與生俱來的向善的稟賦,康德認定人的趨惡傾向只是主觀的、后天的選擇,直接坐實了“善”相對于“惡”的優位性,致使“惡”只能導源于人性中的向善的稟賦?!犊档抡軐W神學演講錄》對惡的問題的論述,為正確看待善惡關系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視角。

關鍵詞: 康德? ?善? ?惡? ?宗教哲學

近年來,隨著對康德宗教思想研究的興起,人們逐漸認識到康德對善惡問題的處理不僅與道德哲學相關,還涉及神學等宗教議題。準確地說,沒有后者的介入,前者的解決方式不說是徒勞的至少也是不完備的。然而,無論是在道德哲學,還是在宗教思想中理解康德的善惡概念,人們對它的認知幾乎是一貫的,即“善”與“惡”不僅判然有別,而且截然對立。而在康德哲學中,善相較于惡,具有絕對的優位性,善不與惡相對。為了更好地理解康德關于“善”與“惡”的思想,本文分析康德宗教哲學中“向善的稟賦”與“趨惡的傾向”,對《康德哲學神學演講錄》中的善惡問題略作評述。

與道德哲學中徑直將善惡界定為道德實踐理性之客體的看法不同,在宗教哲學中,康德更傾向于從向善的稟賦(Anlage)與趨惡的傾向(Hang)這兩個角度闡釋他的善惡思想。艾倫·伍德(Allen Wood)認為,康德的《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主要受眾是基督教信徒,即“《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一書的目的,就是向基督徒(路德派)解釋他們的宗教信仰是如何與理性啟蒙時代的道德相統一的”[1](144)??梢钥闯?,康德的目的是在理性的基礎上解決上帝及其他神學問題。不過,與基督信徒從一開始就設定人是“原罪”的不同,康德是從人先天的“向善的稟賦”和受諸社會影響而產生的“趨惡的傾向”兩個方面研究人性中善惡的。

1.“向善的稟賦”與“趨惡的傾向”

關于向善的稟賦,康德作了三類劃分,即動物性的(Tierheit)、人性的(Menschheit)與人格性的(Pers?觟nlichkeit)向善稟賦[2](11)。其中,動物性的稟賦絲毫不涉及理性,它是純然的自愛,是自然本能之源,包含了我們所有的經驗欲求與感性偏好,例如自我保存、種的繁衍,以及與他人共同生活的社會需求。人格性的稟賦是我們對道德法則,即對意志之基本理性原則敬重的一種純粹能力,與動物性的稟賦有本質差別,因此這一稟賦本身就是實踐的,是無條件的善。在向善的三種稟賦中,康德認為人性的稟賦最獨特且珍貴,它是動物性稟賦中的自然本能和人格性稟賦的理性維度的結合,也就是說,它既包含動物的自然偏好,也包含理性的道德法則。因此,在此稟賦中蘊含著或善或惡的可能性,關鍵看自然偏好與道德法則哪一個居于主導地位。與向善的稟賦相對應,康德認為,趨惡的傾向也有三類,即人的本性的脆弱、人的心靈的不純粹與人心的惡劣。所謂人的本性的脆弱,是指主觀上明知應該去做善的事情,但在實際上踐行卻比較難。換言之,世人總是不自覺地違反大眾共同認可的價值準則,表現出本性的懦弱。例如對于“君子”人格,大家總是心向往之卻不能腳踏實地、心平氣和地學習和實行。人的心靈的不純粹,指的是把道德的動機與自愛的偏好混為一談。表面上看,這一傾向的行動是合乎義務的要求的,但實際上,它并非純粹從義務出發而做出。最后,是人心的惡劣,這一人心的敗壞,也可以稱為人心的顛倒,即自覺地把道德的動機置于非道德的動機之下??档掳堰@一總是由人咎由自取的、趨惡的傾向稱之為根本惡,因為它是“人的本性中一種根本的、生而具有的(但盡管如此卻是由我們自己給自己招致的)惡”[2](18)。

那么,向善的稟賦與趨惡的傾向是什么關系?或者說,相較而言,哪一個更根本呢?毫無疑問,前者更根本,這從康德對“傾向”一詞的界定中就已現端倪??档轮赋觯骸拔野褍A向理解為一種偏好(經常性的欲望)的可能性的主觀根據,這就是偏好對于一般人性完全是偶然的而言。傾向與稟賦的區別在于,它雖然也可能是與生俱來的,但卻不可以被想象為與生俱來的,而是也能夠被設想為贏得的(如果它是善的),或者由人自己招致的(如果它是惡的)?!盵2](14)也就是說,傾向主要指涉與感性的欲求,以及經驗的偏好相關的主觀根據。在康德哲學語境中,凡是感性的、經驗的和主觀的都不具有必然性,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凡涉及趨惡的傾向的自由選擇都是偶然的。與此不同,向善的稟賦絲毫沒有不確定的意涵,它是我們生而具有的,是每一個理性的存在者必然遵循的。相對于趨惡的傾向而言,向善的稟賦尤為本根,因為后者是先天的,前者雖有先天的可能,但其后天的根據更重要,起決定作用,或者說“趨惡的傾向就是經驗的”①。對于這一點,國內學者趙林亦曾指出:“(向善的)稟賦……是比(趨惡的)傾向更加根本的人之本性?!盵3](28)原因是,向善的稟賦完全是與生俱來的,趨惡的傾向雖然與先天相關,但是它成為道德上的惡卻完全是由人本身招致的,是人自己的過錯。當我們說人性中存在根本惡時,這里所表達的不過是人類的一種普遍傾向而已,但這一傾向卻不是必然的。在康德看來,由于道德法則是先天的,它對理性的人的要求是不可能根除的,只要人還承認自己是理性的動物、服從理性的呼喚,就必然會依照道德法則行動。相對來說,趨惡的傾向只能是人的主觀可能性。如果我們認可“先天是經驗之可能的根據”這一康德的根本思想,那么向善的稟賦就是趨惡之傾向的前提與基礎,只有基于前者,后者的可能性才是可以理解的。正是基于此,康德才深信,即使人具有“根本惡”,但依然確信人定然要由惡遷善,“成為一個善人”是道德法則的定言命令,是人們擺脫不了的命運。畢竟每個人,不管多么惡的人,只要他愿意,他就能意識到自己靈魂深處的向善的稟賦。正如“一個善人即使在他的黑暗的沖動中,也會覺悟到正確的道路”[2](9),這是不言自明的。據此,康德認定,只要人們愿意去惡從善,就能夠棄惡趨善,這是毫無疑義的。

既然作為理性的人必然遵循道德法則行動,向善的稟賦比趨惡的傾向更本根,那么惡如何從善的人性之根基中產生出來呢?對此,伍德指出,既然惡與人的自由選擇相關,與人性將人的自然偏好高置于道德法之上密不可分,那么惡就不可能來自人的動物性與人格性的稟賦,只能出自人性的稟賦。因為動物性的向善稟賦指示的是人的經驗本能的方面,它與理性了無相涉,只涉及人的經驗本能的一面,無關乎人的道德向度,不存在于此兩者之間自由選擇問題。準確說來,對康德而言,“自然的偏好就其自身來看是善的,也就是說,是不能拒斥的。企圖根除偏好,不僅是徒勞的,而且也是有害的和應予譴責的。毋寧說,人們只需抑制它們,以便它們互相之間不相摩擦,而能夠被導向在一個整體中的被稱做是幸福的和諧”[2](43-44)。不唯如是,康德也鼓勵人們對以偏好為基底的幸福的追求,作為感性的存在者,我們想滿足口腹之欲與耳目之歡是十分正常的,拒絕這些需求是不人道的。當然,我們不能過度夸大偏好在康德哲學中意義,而應該將其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即永遠隸屬于道德法則的地位。同樣,人格性的向善稟賦只關涉純粹理性的方面,沒有為人的感性欲求留下空間,在星空之下,一切都合乎道德法則,因此人性之所及都是善的。誠如伍德所說:“惡既不可能溯源于第一稟賦(動物性),也不能追溯到第三稟賦(人格性),因為我們的自然本能不涉及善或惡的選擇原則。直接基于自然本能之上的偏好其本身是純真無邪的,只有在我們把偏好作為動機納入到自由選擇的準則之中時才會牽涉到惡的問題?!盵1](151)換句話說,惡之所以產生自人的第二稟賦,而非第一與第三稟賦中,是因為只有在此情況下我們才有可能出現錯誤的倒置現象,即將偏好欲求置于理性法則之上。作為理性的存在者,我們既有敬重道德并依照原則而行動的理性的動機,也有出于感性的經驗偏好。惡之所以產生,不是因為我們的動機中包含有自愛的原則——這是不可能避免的——而在于將自愛的原則放到了比道德原則還要優先的位置。就此而言,惡只可能產生自既可能偏向自然本能,又可能偏向道德法則的人性的向善稟賦之中。誠然,人性何以會將人性向善稟賦道德法則置于自愛原則之下是沒辦法探尋的,“因為它本身必須被歸咎于我們,從而那所有準則的最高根據又會要求假定一個惡的準則”[2](29)。這無疑又是一個惡性循環。

2.作為善的未完成狀態的惡

如果說在道德哲學與《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中,康德對善之優位于惡的闡述存在晦澀,有待揭示的話,那么在哲學神學演講錄中,他的解釋相當清晰,亦極為直白。他在十八世紀末期出版的《康德哲學神學演講錄》中指出:“世界上的惡沒有自己的種子,它是善的種子在其發展過程中的未完成狀態,它是一個否定性的東西,是對善的限定。惡只是善的種子在其未開化狀態中的不完善的發展的結果?!盵4](117)康德的這段話,對我們理解他的善惡思想極為重要。在他看來,作為有限的存在者,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占有完滿的善,而是一直在抵達它的過程中或路途中,這一未完成的狀態就是惡,簡言之,惡是善的缺乏??档逻@一觀點與基督教的善惡觀極為相似。

現在的問題是,惡作為善的未完成狀態這一觀點,是否足以代表成熟的康德的立場呢?按照伍德的分析,《康德哲學神學演講錄》中的善惡觀絕不是康德心血來潮時的偶然之想,而是他的根本觀點。從時間上來看,《康德哲學神學演講錄》是康德的學生普利策(P?觟litz)對康德的課堂講義的謄錄與整理。在伍德看來,該演講絕不可能早于1781年,因為就內容而言,《康德哲學神學演講錄》許多章節幾乎是逐字逐段的對第一批判哲學(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發表于1781年)的征引,甚至有兩處是借鑒了1783年發表的作品《未來形而上學導論》[4](14)。因此,從這個層面上說,康德在演講錄中對善惡的認知與論述足以代表他在批判哲學時期的善惡觀??档碌纳茞河^念與其整個批判哲學體系甚為密切,一起構成了康德成熟的善惡思想理論。

基于傳統認知的影響,尤其是海涅對康德宗教思想的闡發,國內大多數學者深信康德批判并摧毀了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傳統神學,然而事實情況并沒有那么簡單??档聦鹘y宗教的批判,并不意味著他要徹底粉碎基督教的理智世界,也不是要摧毀傳統宗教的思想王國。正如不可想象康德會遠離他的故鄉格尼斯堡一樣,他也絕不會游離傳統的精神世界。通過完整全面的考察可以發現,其哲學體系幾乎把傳統思想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誠如伍德所言:“康德的真實目的不是要摧毀神學,而是用一個批判的神學去取代那個獨斷的神學,把理性神學從一個自負的思辨學科變成一個對人類理性不可避免卻永難解決的問題的批判檢討?!盵5](6-7)此外,在《系科之爭》一文中,康德將最重要的宗教著作命名為《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也大有深意:“我之所以給它起這個名字,是為了防止有人誤解我的意思,以為這部著作處理的出自純然理性的宗教(無須啟示)。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太狂妄了;因為理性的學說也有可能是出自超自然啟發的人。我所要做的,是把那種被認為是啟示宗教的文本,即圣經中的內容——它們也能夠通過純然的理性被認識——表述為一個連貫的整體?!盵6](55-56)非常明顯,康德對傳統神學的批判,意圖并不是要徹底顛覆它們,而是要在理性的范圍內改造它們??梢赃@么說,康德很多的重要思想,包括善惡思想,都能夠在傳統宗教中找到思想淵源。不止如此,在康德看來,基督教神學是最能夠代表其理性神學的宗教,因為它充分體現了道德宗教,而非宗教道德的理性意涵。以至于“在理性與《圣經》之間不僅可以發現和睦相處,而且可以發現親如一體的狀況,以至于誰遵循其中的一個(在道德概念的指導下),就不會不同另一個保持一致”[2](9)。

康德一生在哲學園地辛勤勞動,他對世界、對認知世界都有獨到的看法。在宗教哲學的領域中,康德提出人性論、善惡觀,“向善的稟賦”是先天的,是普遍的,人們被動接受的,在一定意義上大家是平等的;“趨惡的傾向”是后天社會中意識抉擇產生的,具有人為性、偶然性,是我們在人性向善的稟賦中將自然偏好置于道德法則之上帶來的結果,趨惡的傾向以向善的稟賦為本根。正是基于此,康德認定人必然能夠去惡趨善,否則人的至善無法實現。當然,直言不諱道出其善惡思想的,當屬《康德哲學神學演講錄》,康德徑直點出惡是善的匱乏,是善的未完成狀態。這些論述有助于矯正以往的誤讀,并為我們重新厘定康德的善惡觀念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思考空間。

注釋:

①伍德指出:“趨惡的傾向是經驗的選擇模式,或者說是根據某一確定準則的欲求選擇。趨惡的傾向是反理性的選擇傾向,它顛倒了理性的動機與自愛的動機,將偏好置于道德理性之前?!本唧w參見Allen Wood, “Kant and the Intelligibility of Evil”, in Kants Anatomy of Evil, Sharon Gold and Pablo Muchnik(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158.

參考文獻:

[1]Wood A. Kant and the Intelligibility of Evil[J].in Sharon Gold and Pablo Muchnik(ed), Kants Anatomy of Evil [C].Cambride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康德.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趙林.神學領域中的哥白尼革命[J].求是學刊,2014(5).

[4]Kant. Lectures on Philosophical Theology[M]. Allen Wood and Gertrude Clark(tra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

[5]艾倫·伍德.康德的理性神學[M].邱文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6]康德.論教育學[M].趙鵬,何兆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神學稟賦康德
講故事的稟賦——梅卓長、短篇小說合論
本雅明神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生成邏輯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感覺和注意
斐洛論猶太神學的合理性意義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基于稟賦壓力系統分析的水資源承載與分區管理
溫文爾雅稟賦 中和為美書風
政府干預、資源稟賦與企業多元化戰略選擇:以煤企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