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與“概論”課教學的有機融合

2020-01-18 19:52王紅麗
黑河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歷史性概論成就

王紅麗

(巢湖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盵1]毋庸置疑,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代的新實踐新成果。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教學中,如何從方法論的高度讓學生深刻體會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并科學研判我國所處世情國情,無疑是當前無法回避的重要話題,也是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落實“立德樹人”的題中之義。

一、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融入“概論”課教學的必要性

“概論”課在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課時最多、時間跨度最大,從近代中國社會一直延續到當代中國,尤其是與現實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聯系最為緊密。人們對于熱點焦點問題的看法背后,又往往隱藏著某種社會思潮?!叭绻阉汲北茸骱铀?,那么‘熱點’就是河水與河底礁石撞擊所產生的漩渦,是圍繞社會生活中的突出矛盾而產生的思想和輿論的反應?!盵2]在我國各種社會思潮紛呈激蕩,社會意識呈現多元多樣多變的發展趨勢中,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思潮的易感群體時常感到疑慮和糾結,或多或少地沖擊著“概論”課的教學效果。

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能否理性把握國際局勢發展變化和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中國、看待外部世界;能否正視現實,靈活運用生動鮮活的課程活動方式,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能否清晰闡釋國家不可回避的問題和矛盾,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會直接影響到“概論”課的教學實效,以及大學生對黨和國家事業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在大學生中影響廣泛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比如,圍繞我國目前的社會制度、社會矛盾、社會發展展開的爭論,教師絕不能聽之任之,坐視不理,而是應該正面回應,并在教學設計中加以體現,實現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岸嗄甑膶嵺`證明,思政課密切聯系社會變革中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思潮的熱點、難點、疑點,并進行科學分析,是提高思政課實效的有效途徑,是新時期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方針的重要表現。凡是這樣做了的老師,他們的課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盵3]

二、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融入“概論”課的教學邏輯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論斷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又催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梢哉f,“新時代”的開啟和“新思想”的形成與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關系密切,這從學理、育人層面都決定著“概論”課教學與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有機融合的基本邏輯與趨向。具體而言,教師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基礎上,需要認真考量二者相融的內容及其重點、難點。

首先,宏觀層面,綜觀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主要集中在十個方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國際關系和我國外交戰略;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上十個方面的內容,每個方面都有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新舉措,由此必然要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彰顯的一般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教學的主線,貫穿于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融入“概論”課教學的過程中。

其次,中觀層面,正是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才成功地實現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改革、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只有將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歸置于改革開放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共產黨歷史及中華文明發展史的視域中,才能著重理清幾個相關基本理論問題: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各自內在邏輯;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的歷史性特征;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間的關系;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與黨的治國理政實踐經驗之間的關系。

最后,微觀層面,涉及各個概念和知識點。一是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的內容:從多個維度展現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變革和取得的成就,并結合當前世情、國情、黨情,從歷史因素、理論因素、時代條件等方面深刻剖析其間原因。二是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的內涵:講清變革和成就的關系,從歷史性變革把握歷史性成就;講清“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關系,明確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以準確判斷我國所處的具體歷史方位,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三是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的歷史性特征及其歷史性影響:重點闡釋變革和成就對整個社會運動系統的影響,從而進一步明確各項戰略舉措隨之發生變化的歷史和現實依據。四是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的歷史性意義:著重分析變革和成就對中國、對世界、對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產生的深刻影響,以及與當今世界時代主題和發展大勢的關系。

三、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融入“概論”課的教學方法

如前所述,“概論”課的特殊性決定其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獨特性。其教學內容涵蓋歷史事件、歷史觀點和社會常識等,其教學目標是從歷史和現實的維度,通過系統的理論分析中國的發展道路,使大學生能從更高層次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繼承與發展的統一。正因如此,在教學方法論上,“概論”課教學既要依據近現代中國的基本歷史事實,又不能割裂當時的歷史條件;既不能只重當前的客觀實際,又不能忽略歷史事件之間的必然聯系,需要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根本、最徹底的創新方式就是把抽象的、共性的、一般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的、個性的、特殊的實際相結合?!盵4]事實上,“結合”不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寶貴經驗,而且是“概論”課一種獨特的教學思維方式和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結合”滲透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案例的編排等具體環節中。

在“概論”課教學中融入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需要教師把史實與史觀、理論與現實、教與學等結合起來,提升教學效果。

1.史實與史觀的結合

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屬性和課程要求而言,“概論”課教學有一個辯證看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其最新理論成果之間的關系,即“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關系問題。改革開放四十年,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最能反映當前中國發展大勢,清楚地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哪里來,發展到哪里,又要往哪里去的問題,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所以,要使學生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以及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就必須將“概論”課教學扎根于中國革命、建設的輝煌歷史和改革開放的鮮活實踐中,首當其沖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自身的“中國性因素”和“世界性因素”的聯系及對當今中國的影響和作用問題,最終闡明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特色之間的關系。

2.理論與現實的結合

“概論”課重在突出國情教育,最高目標是教會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案耪摗闭n的教學內容必須用事實說話,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對現實國情的感悟能力。此外,適應“社會思潮易于向高校集散、社會問題易于向高校投射、社會熱點易于向高校傳導、社會矛盾易于向高校轉移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和新變化”[5],教師立足學生的關注點,從社會熱點事件入手,真實反映并客觀評析我國改革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困難,有利于明確黨在新時代科學的思想方法,堅定的政治立場,良好的奮斗姿態,幫助大學生解除思想上的困惑。

3.教與學的結合

“概論”課內容更新快且綜合性強,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政治學、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等諸多學科,學生因興趣不同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自然存在差異,在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是黨的建設史上寫下的新時代篇章,賦予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感,更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動素材和源頭活水。在確保理論的政治性和學理性的同時,巧妙利用歷史性成就刷新的數據,拓展教學對話的空間和范疇,采取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組織學生開展以變革和成就為主題的學習交流會、社會調查、參觀考察、演講比賽等活動,有助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歷史、走進時代,零距離了解我國國情與社會,在情感體驗中培養對理論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四、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融入“概論”課的教學設計

在“概論”課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融入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的內容。

以2018年高教版教材為例,第九章第一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內容,在開設“概論”課之前,學生已經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系統學習過,一些參加青馬工程的學生和入黨積極分子在培訓課上也強化了學習,另有一部分學生參加過院校組織的“中國夢”為主題的征文比賽、演講比賽,對這部分內容較為熟悉,但是,作為新時代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內容又不能弱化,可以推行主題參與互動式教學。首先,教師以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為背景,通過穿插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夢”:“中國夢”提出的歷史背景和現實依據;“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及其實質;“中國夢”的實現路徑,關鍵是讓學生清醒意識到青年學子在“中國夢”實現過程中的作用,勇于擔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持續發力甘于奉獻。其次,學生抽題分工:每個小組抽簽決定認領本小組的任務;小組長組織本小組成員設計講授思路、形式、內容;小組成員分工,收集資料、制作PPT或視頻;小組內預演,選派代表參加班級展示,每組8—10分鐘時間,留有答疑時間。最后,課堂展示點評:每小組展示完畢,評委打分,教師點評。整個教學環環相扣,全員參與,每位學生不僅理解了中國夢的理論知識,也明確了在學習生活中如何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從而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再如第十一章第一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當前黨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總目標,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三大攻堅戰的偉大工程??紤]到授課對象是大二學生,從課程學習的結構來看,學生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已經有了初步了解,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這一關鍵詞,設計任務型教學過程。課堂講授方面,采用專題式教學,主要厘清以下四個問題:一是“決勝期”的時代定位,凸顯決勝期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解決決勝期內涵是什么的問題;二是“決勝期”的現實依據,分析當前世情國情,解決為什么判斷全面小康進入決勝期的問題;三是“決勝期”的戰略部署,強調決勝期的總體戰略安排,解決怎么辦的問題;四是當下啟示,著眼于對大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教育,解決決勝期帶給人們什么樣的思考,也就是怎么想的問題。另外,由于“小康”是大學生非常熟悉的話題,且能親歷親為,隨手搜集很多資料,課后,教師可以結合當地改革開放史分小組給學生布置任務:家鄉發展變化成果展(圖片展),小康路上、強國一代(簽名活動),決勝全面小康、實施三大攻堅(調研報告)等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教室開展調研,真真切切地感受身邊社會的變化、取得的成績、發展遇到的瓶頸等。從設計調研內容、選取調研對象、分析調研數據、呈現調研結果,學生把所學理論運用于實踐,并嘗試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對延伸理論教學內容大有裨益。

無需贅言,在“概論”課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恰如其分地借助符合學生特點的表達方式和話語體系,將歷史性變革和成就有機融入教學過程,不僅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把抽象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通過形象生動的案例講清楚講透徹,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黨的治國理政新思想的理解和更好地體驗新政實施的效果,增強獲得感。當然,由于教學時間、精力、經費和管理等問題的制約,課外活動開展的次數不宜過多,形式不可花哨,防止本末倒置。

猜你喜歡
歷史性概論成就
“美好生活”從主觀愿望到執政理念的歷史性提升
了不起的成就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概論》
李劍農和他的《政治學概論》
青銅器辨偽概論
中國飲食文化概論與人文情懷的結合
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
40年,中國實現歷史性跨越
失戀“成就”的CEO
新謝潑德火箭:歷史性的垂直軟著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