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角色
——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

2020-02-25 04:44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2020年0期
關鍵詞: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

李 昂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系,北京,100029)

近年來,隨著博物館參觀人次的增多,博物館承擔的功能和展覽策劃觀念都在不斷豐富。那么,博物館該如何參與到非遺保護中呢?本文試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從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互動關系中,探討非遺在博物館中進行保護和傳播的價值。

一、轉型中的博物館

(一)傳統博物館的建立

“在西方現代博物館體制建立的初期,以時間、風格和流派為分類標準的展示體系逐漸形成。早在1793年,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就以‘年代順序或大師的傳承’,以及‘流派’對藝術進行分類?!?815年,拿破侖戰敗后,盧浮宮的這種空間布局給作為戰勝者逗留在巴黎的歐洲君主們留下了深刻影響。例如,柏林興建博物館設計中其展品和展廳的空間布局方面都是對盧浮宮的模仿?!?1)李軍:《可視的藝術史:從教堂到博物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169-170頁。這一時期的博物館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宏大敘事,博物館的入藏標準成為文化藝術的標準,在這樣的分化中也形成了一種文化門檻和精英主義的傾向?!八粌H會強迫藝術家把大師的經典視為禁臠,避免其創作被人視作抄襲或缺乏原創,而且還會把開辟藝術史的新領域當作自己的使命?!?2)李軍:《可視的藝術史:從教堂到博物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35頁。

過度分化和專業化帶來的是僵化的標準和對結構和宏大敘事的反叛。尤其是隨著現代大眾的出現,博物館從僅僅對少數人(例如為藝術家臨摹學習)開放,轉而對公眾開放。大眾文化試圖打破博物館建立起的文化壁壘和界限,以尋求宏大敘事之外曾被忽視的主體。這一理論傾向體現在博物館的轉型中,則是傳統敘事和分類方式的改變。例如,以前在很多國外博物館,中國展品多數都被按照材質種類分為玉器、青銅器、書畫等,而在中國的博物館中也幾乎都會按照材質或是朝代分類。而現在的展覽擁有更多元的視覺和展陳邏輯;換句話說,現在的博物館展覽比之前的知識灌輸式的展覽更善于講故事。

(二)北京故宮轉型:從“皇宮”到“博物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成立較早的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但在展陳設置上卻還是常常受到限制。常設展館以材質的不同分別陳列館藏于不同的地方,例如我們說起鐘表館就想起奉先殿,書畫展就想起武英殿,這樣就將故宮本身的建筑重新以博物館的需要空間功能化了,展覽的類型、地點以及敘事邏輯都被固定下來。每個單獨種類的展覽中以政治王朝更替或材質子種類為敘事線,每件展品都被緊密地組織在這條時間或品類的邏輯線上,但彼此之間很難產生更多聯系,也很難讓普通觀者產生一個整體的印象,并且博物館中藏的同類器物很少有機會展出?!笆詹亓看?、展出量小”正是故宮面臨的一個難題,根據故宮2004—2010年進行的《故宮博物院藏品總目》整理發布的數據,目前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多達1807558件(套)藏品,但在現在的故宮展覽中只能展出其中的0.5%。同時,故宮占地面積及建筑面積大、開放面積小,但2016年之前只開放了30%。(3)單霽翔、毛穎:《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專訪》,《東南文化》2016年第5期,第12—19頁、第127—128頁。

近些年來國內博物館的展覽次數不斷增多,以前的、固定的千篇一律的標準被打破,更多元的敘事方式開始出現,博物館的展覽和收藏的對象也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名家名作。例如,2018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以“偽好物”為主題的展覽,就將展覽對象聚焦于商業性仿作即我們常說的假畫?!俺尸F一批頗具水準的、制作于16—18世紀、與蘇州風格相關的偽古書畫作品——‘蘇州片’”(4)清韻上品:《偽作也是好物?臺北故宮展為假畫正名》,https://www.sohu.com/a/229210780_100110703,2018年4月23日。,這樣的展陳思路別具一格,具有突破性。

在這一背景下,建立于1925年的北京故宮博物院也在不斷地調整思路,力圖從新時代博物館的功能和職能角度審視自身?!敖?0年來,全球博物館在新博物館學運動的帶動和全球經濟、文化發展大環境的推動下,都經歷了從重‘物’到重‘人’的工作重心轉移,這類利用宮殿建造的博物館也都以服務公眾、服務社會為宗旨……故宮博物院成立的91年中特別是近幾年來,一直在從‘故宮’轉變為‘故宮博物院’的歷程中探索前行,在古建筑修繕、藏品保護、陳列展覽、公眾服務、科學研究、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邁出了‘從故宮走向故宮博物院’的重要一步,標志著故宮努力將自己建設成為一座真正的博物館?!?5)單霽翔、毛穎:《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專訪》,《東南文化》2016年第5期,第12—19頁、第127—128頁。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一系列轉型從其展覽的變化就能夠看出,近幾年來的“幾暇怡情——乾隆朝君臣書畫特展”“觀魚知樂——宮廷金魚文化與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聯展”“萬紫千紅——中國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這類展覽都是圍繞一個小的文化主題,不拘于時代和展品的材質類別,而將與文化主題相關的藏品按照更有文化關照的形式組織起來,這類展覽不僅更具趣味性,也為觀者提供了回顧歷史的不同視角。

在博物館轉型以及隨之帶來的結構、功能變化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之前被忽略的文化,開始被各個博物館、美術館重視,以更加積極的角色出現。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如何?我們該如何看待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

二、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2006年后,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受到學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全國都在提倡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那么,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該被如何認識呢?

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定義為“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6)尹彤云:《博物館視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6年第4期,第6—12頁。??梢钥吹椒俏镔|文化遺產不僅范圍廣泛,而且涉及的內容包括社會實踐、表述、知識這類非物質性的對象,同時也包括“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這類我們以往認為是物質性的東西。因此,站在這一定義的角度上,我們可以重新審視博物館在非遺保護中的角色。

(一)文物修繕中的非遺保護:宮廷技藝

2004年,在韓國漢城(現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的主題為‘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呼吁各國博物館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這突出表明世界博物館界正在將文化遺產保護范圍,擴展到非物質文化遺產?!?7)單霽翔:《民俗博物館建設與非物質遺產保護》,《民俗研究》2014年第2期,第46—54頁??梢钥吹綄θ蚍秶鷥鹊乃胁┪镳^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都是一個挑戰。北京故宮作為一個傳統資源最為豐富的寶庫也在不斷調整策略和角度,以前維護故宮中的建筑和其他物件的文物修繕僅僅是被視為博物館的一種日常工作,但實際上,這些技藝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故宮在由一座皇宮轉型成為一座現代性博物館過程中所要整理和利用的寶貴資源。

對于博物館來說,這些宮廷技藝不僅僅是要作為一種展示的內容,也是他們必須傳承下來的手藝,這也是許多文物本身維護和修復的要求。以古建筑修繕技術為例,故宮的傳統建筑作為修繕對象,不僅單方面的是古建筑需要能工巧匠的維護,匠人為了更好地傳授營造技術也需要真正的古建筑作為“教具”。同時如果不給年輕的技藝傳承人更多的機會接觸這些文物實體,他們也無法深層地了解和學習傳統技藝。此外,對這些上百年的文物進行修復,也是記錄、宣傳非遺的好機會?!段以诠蕦m修文物》作為一部故宮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就在青年人中產生了很深刻的影響,這類文博紀錄片將視角集中于故宮中文物修繕的工藝和匠人,也激發了更多年輕人對這些傳統技藝的學習興趣。

從這個角度來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實際上是與非遺技藝密不可分的,對于故宮文化的傳承,珍貴的文物和傳承修繕技藝的匠人二者缺一不可。在故宮乾隆花園倦勤齋的修復中,就出現了為了修繕倦勤齋而尋找非遺傳承人的情況?!皦Φ难b潢,材質是小葉紫檀,淺浮雕和透雕刻出山水畫作,有些動物用薄如紙的竹潢刻出后,再鑲嵌上去。為打破小葉紫檀顏色偏黑,心理易壓抑的感受,工匠們用靈巧的雙手,把竹子經過12道工序,拉成頭發絲一樣的竹絲,然后開水煮再染色,晾干后,拼成萬字紋圖案,再鑲嵌在小葉紫檀中間。由于竹絲染成咖啡色后,在黑色的紫檀中間,這一搭配立刻收到奇效,產生視覺美,心中的感受非常愉悅。但是要修復這些竹絲和竹潢畫,科技部犯難了,由于這一工藝‘失傳’了,故宮內部也沒有這一手藝人,而全國會這一手藝的也是‘冷門’。后來好不容易在浙江東陽,找到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何福禮,才解決了這一難題?!?8)黃棟華:《修復故宮倦勤齋》,《北京文摘》,http://bjwz.bjd.com.cn/html/2016-06/02/content_39500.htm,2016年6月2日。何福禮正是浙江省唯一的竹編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在何福禮帶領徒弟們一起完成了對倦勤齋的修復之后,不僅提高了竹藝在全國的知名度,讓更多人了解了這項非遺,同時也讓這項技藝有了與其他博物館、高校接觸的機會,為竹藝的傳承發展提供了好的平臺和關注。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需要重新進入博物館,而是一直作為故宮博物院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載著優秀的中國文化。

那么為何近年來在實際展陳中,博物館的展覽環境總給人產生一種“脫域”(9)這里的“脫域”,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現代的“時—空延伸機制”被嵌入一套新的環境中,大眾傳媒和藝術世界的全新展示、傳播體系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脫離其自身文化空間,從而成為一種象征原有地域性文化的符號。盡管現代性語境下,人們相對于傳統更容易關注創新和未來,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原有生活的全部拋棄。過去作為被現代性不斷反思的主題與現在和未來緊密相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在離開原境之后只能成為喚起認同的標本?這涉及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遇到的“原真性”等重要問題。的不和諧感?正如周浩玲在《時空觀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博物館陳展》中指出的:“進入博物館陳展,這種脫離原有文化場域的展示,如何做到以‘活態’形式還原其文化內容,就得將其原生的空間進行‘脫域’呈現?!?10)周浩玲:《時空觀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博物館陳展》,《中國民族博覽》2019年第9期,第217—218頁?!懊撚颉弊鳛楸姸鄬W者關心的重要問題在故宮的非遺保護中并不凸顯,因為作為明清皇宮,宮中使用的器具和工藝都是頂級的,而這些一流的傳統技藝正是我們要保護和傳承的。數量眾多的非遺本就是被這座原本的皇宮所需要的——明清時期,眾多匠人在內務府造辦處下設的館、處、作、廠等作坊工作以維持整個皇宮的運行。甚至對于許多技藝來說,故宮擁有的文化空間(11)因此,“文化空間”在保護非遺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從文化遺產的角度看,場所是可以找到人類智慧創造出來的物質存留,具體講,文化空間指的是某個民間或傳統文化活動集中的地區,或某種特定的、定期的文化事件所選定的時間”。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普查手冊》中界定“文化空間”為:約定俗成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它具有空間性和時間性。在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也常常提到“文化空間”,它主要指有價值的文化活動的空間或時間。和材料、器物能夠為技藝的發揮提供更大程度的支持,也能夠有助于其技藝的傳承和生長。例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出現的鐘表修復技術,在電子表越來越普及的時代,故宮這類鐘表館藏豐富的博物館才是更加需要這項技術的地方。因此,故宮并不僅僅是一個放置收藏著大量文物的陳列所,為了更好更深地挖掘其文化內涵,保存傳統技藝,非遺的保護是其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二)展覽策劃中的非遺保護:民俗邏輯

傳統節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也是民俗文化的主干內容之一?!八休d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民眾精神信仰、審美情趣、倫理關系與消費習慣的集中展示日?!?12)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第50—56頁。節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反映節日物質生活層面的傳統,而且體現了節日精神生活方面的傳統。

但在民俗節慶這類非遺的保護中,存在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在與商業高度結合之后成為一種商業模式。換句話說,越來越多的節慶民俗失去了其文化歷史內涵,變成一場消費狂歡。北京故宮博物院對重要節慶文化的展出和保護中,怎樣避免這樣輕浮的民俗形式主義成為重點。在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莫過于農歷“新年”,實際上每到新年全國各地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慶?;顒?,北京故宮舉辦的2019年“紫禁城里過大年”活動,就體現了更加具有民俗文化的展覽思路。本次展覽不僅僅是將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眾多和過年相關的藏品展示給觀眾,而且是依托故宮的歷史建筑、器物為載體,融合中國獨有的年節習俗。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重現明清在紫禁城這座皇家宮殿中的年節的儀式感,讓大家重新參與到過年的活動中,從而喚起“年”這個節日獨有的民俗魅力。原本僅僅是陳列在展柜里的宮燈、天燈通過仿制的方式重新進入民俗節慶的語境下,同時貼在宮門上的門神和對聯使得故宮不僅只是一座存放珍貴文物的陳列室,而且重新有了人氣和活力。為了增強觀眾的互動體驗,故宮還準備了年節風俗體驗活動、蓋章留念和拍照區域,活動期間在故宮博物院慈寧宮花園、慈寧門外廣場還展示中華老字號傳統小吃、特色美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觀眾不僅僅通過視覺,也通過味覺和嗅覺感受過年的氣氛。(13)展覽信息來自故宮官網以及故宮文化:《“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發布》,https://www.sohu.com/a/283583341_701666,2018年12月21日。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館在對節慶民俗類非遺進行保護的時候必須警惕忽視文化內涵的問題——僅抽取節慶形式而走向輕浮或商業化。非遺所需要繼承保護的顯然不光是節日中民俗的形式,也包括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借助文物展覽、文化空間還原、數字化重現等等手段,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展現節日的完整面貌。

除了我們日常的民俗節日,還有一些我們現在不再慶祝的節日,如清代的“萬壽節”。故宮博物院“天子萬年——清代萬壽慶典展”就展示了清代以皇帝、皇太后生辰為節日的萬壽節,“令觀眾從中領略清代宮廷慶祝壽誕的盛典。展覽不僅展出大量相關文物,還根據院藏《康熙萬壽慶典圖卷》《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卷》及《乾隆萬壽慶典圖卷》精心制作了視頻,配合展覽進行現場播放,既豐富了展覽內容,又讓觀眾近距離、全方位地欣賞清宮各幅萬壽慶典圖”(14)故宮博物院官網:《重新改陳效果提升故宮博物院“天子萬年——清代萬壽慶典展”再度開放》,https://www.dpm.org.cn/show/226192.html,2014年1月9日。。這些展覽依托于故宮多年的文物整理、修繕以及強大的故宮學術研究體系,并不是簡單地將節日的形式復原出來,其中實際上凝結著許多傳統工藝、文化典故、民俗習慣的研究和展現。

(三)展陳空間中的非遺保護:虛實結合

盡管故宮中擁有如此豐富的非遺資源,故宮也借此建立起一個完備的研究體系,但如何將之展現出來依舊是一個難題。文化空間是非遺生存發展的重要場域,那么在博物館中如何再現這種空間?

1.實在空間

現在國內很多博物館選擇老房子或是古村落作為再現非遺的重要場所,傳統建筑空間能夠使人們在了解非遺之前,在進入傳統建筑的時候就能體會到非遺所在的文化空間帶來的直接感受。北京故宮博物院所在的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至今已有將近600年的歷史?!肮蕦m作為明、清兩代皇宮,曾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故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本身承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宮博物院展示給大眾的第一件‘文物’,就是世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筑群,代表著中國傳統官式建筑的最高成就。因此它具有大多數博物館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如最大的木結構古建筑群、最大的藏品量和觀眾量、最豐富的文創產品創意源以及歷代傳承的修復保護技藝,等等?!?15)單霽翔、毛穎:《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專訪》,《東南文化》2016年第5期,第12—19頁、第127—128頁。這種實在空間帶來的真實感和在場的體驗也是虛擬空間無法比擬的。當然,實在空間必然面臨著局限和困難,尤其是數量龐大的珍貴文物的展陳對展覽環境的要求苛刻。當本身也是文物的古建筑不能達到展覽要求的時候,數字展陳空間成為重要的展陳空間。

2.數字空間

在當前博物館越來越多,參觀人次和受眾也不斷變多的情況下,數字技術的引入能夠更好地提高觀看體驗和互動性,也能更好地保護文物。因此許多博物館在布展時都會或多或少地選擇一部分由數字技術呈現的內容。但目前很多博物館的數字化還停留在對文物的數字化整理上,“對于博物館來說,這只是基礎數據的一部分,所涉及的博物館的展覽、教育、傳播以及日常管理行為等其他方面則是更為復雜多樣的,通過數字化技術對這些行為進行信息化所產生的將是更為動態、龐大的數據庫”(16)馮乃恩:《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理念與實踐綜述——以數字故宮社區為例》,《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年第1期,第108—123頁。,而非遺的數字化也是展示非遺文化空間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博物館的由“物”及“人”不是指完全放棄文物的展示,而是圍繞“人”,挖掘、展示文物背后的依附于“人”的精神遺產和文化活力。北京故宮的“數字故宮”的項目就不僅僅是文物的線上數據庫,而是向社會公眾展示和匯報故宮博物院用現代技術記錄、保護、研究古建筑和文物藏品的一個項目。(17)單霽翔、毛穎:《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專訪》,《東南文化》2016年第5期,第12—19頁、第127—128頁。2019年7月6日亮相的“紫禁城600”則是故宮迄今第十款App,也是首個聚焦故宮古建筑文化的App。據介紹,該款產品匯集了大量故宮專家的研究成果,引領用戶探索建筑知識和它背后的宮廷故事。同樣是故宮首款建筑主題微信小程序的“故宮:口袋宮匠”,則將故宮屋檐上的脊獸化身為可愛的“紫禁城建造小分隊”,呆萌諧趣。(18)《數字故宮再升級 第十款App“紫禁城600”全新上線》,中國新聞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9221407326345874&wfr=spider&for=pc,2019年7月16日。同時,2020年初至今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促使許多展覽、拍賣轉為線上形式,這也許成為一個新的契機,借以推動觀眾對數字、線上的博物館展示的接受程度。

三、博物院在非遺保護中的角色:做適合自己的非遺文化保護

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一個較為傳統的博物館,在非遺的保護中有自身的優勢。為了避免博物館非遺保護常常出現的“脫域”問題,必須緊緊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資源優勢制定非遺保護計劃。從北京故宮的角度來看,依托龐大的收藏品和整個故宮建筑群,故宮可供非遺對接的點實際上有很多。因此,對它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選擇非遺,并且如何將其與故宮已有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推動非遺更好地進行保護傳承。

首先不能將文物保護和非遺保護完全割裂開來。正是建立在故宮大量的珍貴文物基礎上,非遺保護才有了根基和需要,而不是強硬地將與故宮無關的非遺內容置入故宮,把故宮僅僅當作一個展陳的場所。雖然也是一種方式,但實際上的展陳效果則并不好。

同時,博物館機制本身也在發生變化,一些“邊緣文化”“小眾文化”逐漸進入博物館的視野,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現代體系下博物館的多元敘事的一個重要組成。這也正符合非遺保護對博物館的要求。

綜上所述,博物館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博物館所起的并不是全能和無差別化的作用。每個博物館在思考非遺保護的時候,也必須結合自身的情況而定,不同類別、地區和體量的博物館,在非遺保護中的角色也不盡相同。而對于北京故宮來說,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在共同營造故宮原有文化空間上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

在非遺的展示上,要特別注意“博物館策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時,必須要超越傳統民俗展的敘事結構,選擇主動打破靜態民俗文物展的模式,重新建構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價值的敘事文本”(19)王美詩:《話語視角下的非遺活態展覽——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為例》,《文化遺產》2016年第3期,第81—86頁。。

當然,北京故宮作為中國傳統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寶庫,在非遺的保護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特別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已經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政府牽頭申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有積極作用,但也時常成為裝點用的形象工程,或是隨著領導班子的變更無疾而終,具體的保護實際上并沒有落到實處;其次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簡單地與商業結合,成為招攬旅游的噱頭和符號,“商業元素過度地滲入,往往使保護民俗文化遺產的目的迷失在手段之中”(20)單霽翔:《民俗博物館建設與非物質遺產保護》,《民俗研究》2014年第2期。。實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商業文化所吞噬了。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常常忽視了其初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間的,是百姓生活中的民俗文化遺存,保留了中國傳統農耕文明千百年來的傳統,并深深滲透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樣,對非遺的傳承也不能脫離百姓?,F有的官方一手包辦,顯然違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缺少了民眾的參與和自覺傳承,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只能是一種紀念的形式。此外,我們必須正視的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適合,或不能全靠博物館來進行保護。在這部分缺失的功能中,學校、家庭可以起到更積極的作用,同時與流行文化更多地接觸碰撞,反而能夠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

猜你喜歡
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
文物的棲息之地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五站(上)
雪中故宮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故宮
文物掉包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