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外部性理論對環境治理機制的思考

2020-02-25 16:10王碧薇
福建質量管理 2020年16期
關鍵詞:外部性環境治理機制

王碧薇

(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一、生態環境外部性

外部性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它是指私人成本或收益與社會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從而導致資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1]外部效應可根據他所帶來的后果分為正外部效應和負外部效應。外部性理論是在20世紀初由英國福利經濟學代表人物庇古提出,他將環境污染問題定義為經濟外部性,他認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對污染支付應當承擔的成本,才是遵循基本經濟規律的表現,從而有了“庇古稅”。

環境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具有顯著的外部性。如上游居民種樹,保持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這是環境正外部性;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濫和水土流失,對下游的種植、灌溉運輸和工業生產產生不良影響,這是環境負外部性。[2]生態環境是人類繁衍和發展的需要,從外部性角度出發,將相關概念引入環境保護領域,是將外部性問題內在化的有效方式,也是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為了解決環境負外部性,增加私人邊際成本以使其與社會邊際成本相當,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應當共同發力。

二、基于外部理論對環境治理機制的思考

要解決生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現狀,就要找到合適的機制,把環境的價值體現出來,從而實現環境外部性的有效內部化。

(一)政府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管理體制。1.健全協調一致,權責統一的聯動治理機制。一方面,環境保護廣泛性和系統性決定了環保部門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存在于其他職能部門職能交叉重復的現象,環境保護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又決定了環境保護需要其他部門密切配合。[3]環境污染通常是存在跨區域跨邊界存在并且可能會引發各種次生災害的,因此需要建立治理聯動機制,加強各個相關部門的合作與協調。另一方面,大多數地方環保機構的資金、人員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難以擺脫政府對環保機構的掣肘,造成環保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實施環境監督的過程中難免要權衡地方政府的意見,造成權責不對等的現象。因此,為了保證環保機構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監督檢查的作用,應確保其權責統一,保證其相對獨立性,避免受到行政長官意志和人情關系的影響。2.完善法律體系,建立長效救濟機制。將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公平理念融入到法律法規中,不斷完善法律體系,是進行環境治理的依據。國家法律法規需要對地方政府和環保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作出明確規定,而不僅僅只賦予其環境職權,懸起“達摩克利斯之劍”,使法律真正起到警示和規范作用。3.尋求環境治理的利益平衡,創新生態環境監管機制。一方面,環境治理復雜性強、涉及面廣,需要多方社會主體相互配合共同發力,但是由于各社會主體的需求不盡相同,政府應當平衡個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充當利益調節者。比如處理排放污水的問題時,既要讓污染環境的企業承擔相應的外部成本,讓受損者得到補償,又要對進行污水處理的企業提供一定補貼,通過這種方式激發企業參與環保項目的熱情,從而在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之間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機制。另一方面,正是因為環境治理的復雜性和廣泛性,決定了治理過程中的約束作用必不可少。除了政府進行強制的法律約束以外,社會公眾和網絡媒體的監督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正在讓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透明,社會的輿論壓力在某方面來說比政府的強制行為所起到的作用更為有效,所以我們應該運用互聯網等其他媒介的力量,發揮網絡技術對污染行為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創新環境監管模式,改善政府失靈困境。[4]

(二)市場充分發揮靈活的運行機制。伴隨我國環境管理制度改革的戰略性推進,環境污染有效治理問題被納入市場化軌道。環境外部性產生的原因之一是市場失靈。著名經濟學家科斯認為,市場失靈是由產權界定不明確導致的,因此明確界定所有權關系,讓不同市場主體或者經濟行為主體是市場主體或經濟行為主體就有效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前提,在產權界限明確的情況下,運用市場的自我調節和運行機制,通過重新分配產權和資源協商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這也可以稱為科斯手段。另外,信息的不對稱性和不完整性是環境治理中市場失靈的原因之一,市場應該充分利用其自身優勢,及時準確地更新環境治理的相關信息,促進環境治理行為市場化交易的進行,培育可交易的環境治理專業市場。同時,市場應明確交易的范圍,規范交易行為,激活交易的市場,建立自由、公平的市場環境,通過改善供求關系、完善價格體系、鼓勵良性競爭、創新風險評估激勵市場主體參與環境治理,讓市場機制切實運轉起來。

(三)社會組織對環境治理的參與機制。過去幾年間,環保社會組織的發展比之以往更加蓬勃,根據《2018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81.7萬個,比上年增長7.3%;吸納社會各類人員就業980.4萬人,比上年增長13.4%。[5]因此,探討社會組織如何進一步參與環境治理顯得尤為迫切。充分發揚社會組織參與環境治理的優勢,我們可以考慮以下方面:一是靈活的啟動機制。社會組織參與環境治理需要構造一個靈敏的觸發機制。社會組織既不像政府一樣有強大的公權力為后盾,也不像市場一樣擁有足夠的獲取資金、信息等資源的渠道,它要像前兩者一樣及時地參與治理過程并不容易。因此,環保類社會組織順利介入環境治理需要政府提供一個“啟動按鈕”。明確正式的環保類社會組織的名稱,給予其獲取相關信息的渠道,接納社會組織的有益參與。二是包容的合作機制。社會組織參與環保治理需要構造一個包容的合作機制。單單依靠社會組織進行的環境治理不可能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程度,必須結合現有主要模式,將社會組織與其他治理主體的功能和作用都恰當發揮出來,即社會組織參與環境治理離不開與政府、企業等其他主體的合作。另外,要尋求合作,必須先找到合作雙方之間的共同利益并加以權衡,從而找到最有效的合作方法。

除此之外,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環境治理還需要建立靈敏的變革機制和有力的保障機制,從而構建一種從內到外的完善的參與機制。

三、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它需要全社會協作參與、共同發力。因此,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必須在環保領域擔負起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憑借各自在參與環境治理方面所擁有的優勢,發揮各自優勢,應對環境治理進入新時代所產生的新課題。

猜你喜歡
外部性環境治理機制
采暖區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外部性分析與應用研究
環境負外部性的環境法新解析
聯合國環境治理體制
數字傳聲:環境治理變中向好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嘉興市:多措并舉推進環境治理上臺階
堅決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持久戰
市民化與個人勞動收入:外部性視角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注重機制的相互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