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西州易地扶貧搬遷的成效、問題及對策研究

2020-02-28 05:23魯明月
經濟管理文摘 2020年24期
關鍵詞:易地湘西移民

■魯明月

(中共湘西州委黨校)

1 湘西州易地扶貧搬遷基本概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全州常住人口264.95萬人,貧困人口居多,貧困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山和地形復雜且生態脆弱的地方,居住條件比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迫切需要“挪窮窩”。截至2019年底,湘西州“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完成199個安置項目,其中,集中安置項目185個,分散安置項目14個,累計完成投資50億元,建成安置住房1.97萬套約204萬平方米,1.97萬戶8.18萬人建檔立卡搬遷戶搬遷入住新居,搬遷人口累計脫貧率達99.1%以上,累計拆除舊房1.97萬棟,累計復墾復綠舊房宅基地1.97萬戶,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為全州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改善了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首先住房面積和居住條件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從以前的土房子搬進了磚瓦房;其次生存環境得到了改善,從交通不便的地區搬遷到靠近公路、鄉鎮、縣城等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了移民子女上學、有病求醫和出門就業。

(2)改變了搬遷群眾的生產方式。首先,改變了移民的思想觀念。搬遷前,他們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通過易地搬遷增加了和外界的交流溝通,許多移民開始擺脫以前聽天由命、被動等待幫助的舊思想。其次,移民的生產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產業選擇更加多元化。搬遷前,大多數移民的生產粗放且單一,一般都是以農業為主,收入較低,搬遷后,在政府的引導幫助下遷居至中心區或者城鎮發展二三產業,并結合安置地的實際情況和現實條件等多種因素來幫助移民發展相關特色產業。

(3)保護了移民區生態環境。湘西州的遷出區大多處在地勢險峻、山高坡陡且窮山惡水等生態脆弱地區,生態環境早已遭到嚴重破壞;另部分處于深山老林,耕地面積較少、土質較差,為了維持生計往往存在亂砍亂伐、過度耕種、破壞植被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通過扶貧搬遷停止人的破壞活動,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實現了脫貧致富,做到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2 湘西州易地扶貧搬遷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2.1 基礎服務不到位

湘西州的易地扶貧搬遷分為兩大類,即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集中安置區的基礎社會、公共服務、水電力、教育醫療養老等相對來說完善些,而分散安置基本都是由搬遷戶自行決定的,政府的扶貧設施根本就跟不上。特別是由于貧困地區本來就基礎設施薄弱,而中央、省級的配套資金不夠,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更多的是把資金用在房間房屋的建設和搬遷上,基礎服務、公共設施相對被忽視了,因此上學難、看病難的問題頻頻發生。

2.2 脫貧內生動力不足

脫貧的內生動力不足既有主觀原因即思想上的惰性,又有客觀關于即能力的不足。從主觀原因來看,一方面仍有一部分貧困戶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心只想著靠國家政府的幫扶,不愿意去自己創造財富;另一方面搬遷群眾一直從事的是傳統的小農生產,不愿意改變一直以來的種植習慣,搬遷后難以融入新環境,難以適應現代市場活動。從客觀原因來看,一是貧困群眾遷出后缺乏資金、技術等,二是遷出地缺乏創業就業的環境。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導致部分移民安于現狀,缺乏改變的勇氣和信心。

2.3 社會適應與融入困難

一是文化習俗方面,從熟悉的環境到陌生的安置區,原有的生活習慣和習俗被打破,對于新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感的形成需要一定時間期限[2];二是生產生活方面,移民離開原有的生產資料,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部分移民從以前從事土地生產轉向從事其他行業,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是心理方面,搬遷之后,不僅要適應新環境還要適應新鄰居,出現如衛生環保、物業管理、矛盾調處、社區服務與管理等前所未有的新型矛盾,這些新矛盾都將成為易地搬遷居民能否“留得住”的新挑戰。

2.4 搬遷安置后續生計難

(1)移民就業問題突出。目前移民就業渠道比較窄,幾乎都是外出打工,主原有二:第一,搬遷前移民以務農和耕作為主要經濟來源,搬遷后以前賴以生存土地資源沒有了,既無法從事農業生產,也找不到別的就業出口,就只能外出打工,特別是那些家里有較多耕地和養殖畜牧業較多的農戶其實并不愿意搬出來,他們覺得雖然住的地方遠一點,但是能自給自足,而搬出來之后耕地沒有了,蓄養家禽也不方便,不僅收入沒有提高,反而衣食住行的成本都比之前增加了很多。第二,就業信息不暢通,移民的就業信息來源基本都是靠親朋好友的介紹,政府部門提供的就業信息很少,導致移民獲得的就業信息稀少,選擇面窄,產生盲目跟隨的現象。

(2)后續產業發展乏力。一是在移民搬遷的過程中,在設計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時候并沒有和后續產業發展配套發展,使得后續產業發展滯后。二是區域內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發展條件較差。三是貧困群眾自身文化素質不高,隨著城鎮化的加劇,易地扶貧搬遷的對象多是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這些群體缺乏技能無法發展后續產業。四是缺乏資金,貧困群眾無力籌措資金,貸款困難,缺乏相應的啟動資金來安置新區開展后續的產業。

3 對策與建議

3.1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型社區創建

根據湘西州目前基礎建設的實際情況,在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時候要完成從“生存型”基礎設施建設向“發展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轉變,這是創建新型社區的基礎前提和保障[3]。一要建立配套的衛生所,健全應急救援制度,注重專業人員的培養,提高專業技術和服務水平,加強農村醫療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鄉鎮衛生院的全科醫生,并且積極與縣級醫院對接,開展醫療救助工作。二要加大學校投入力度,合理科學地分配教育資源,解決好移民子女上學的問題,可以請優秀教師進安置區,為貧困群眾上課宣講培訓,增強農民綜合素質。三是強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如建設綜合活動室、金融服務網點、農貿市場等等便民生活服務點。四是加大鄉村文化投入,建設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人,實現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環境衛生的全面提升。

3.2 強化內源扶貧,激發內生動力

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樹立主體意識。一要提高移民的醒悟力,讓貧困群眾從思想根源上意識到貧困并要主動想去改變貧困,加強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和導讀,強化輿論引導,建立社區文明公約,激發移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二要提高移民的行動力,弘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精神,完善鄉村的就業機制,如建立各種合作社、互助社等多種形式扶貧專項組織,著力提升搬遷群眾就業技能,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三要提高移民的扭轉力,即改變困境、更好生活的能力,加強勞動職能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強化就業技能,鼓勵社會各界積極支持、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幫助解決貧困群眾的就業需求,促進有勞動能力的人就業脫貧。

3.3 加強新型社區治理,構建社區共同體

一是加強安置區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建設,各安置點堅持以“五通、五化、七有一落實”為標準,找差距、補短板,建設好、管理好、維護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二是完善社區服務管理機制,強化新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物業、管理委員會建設、樓棟長建設,保障安置區管理機制運行經費,著力維護好便民服務“四個一”機制和“三個三”問題快速處理機制,及時回應關切,解決矛盾問題。三是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首先可以通過舉辦社區集體活動拉近社區居民的關系,其次建立社區服務站,招募社區工作人員,解決部分無業人員的就業問題,最后成立社區互幫互助小組,幫助社區里那些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增強社區貧困戶之間的感情。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拉力來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和社會關系,構建社區共同體。

3.4 加強就業扶持力度,推進后續產業發展

(1)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根據實際需要對就業崗位展開針對性的技能培訓,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家庭掌握一門以上脫貧之后的發展致富技能,鼓勵移民自主創業,并通過多渠道進行政策支持,如加大技術支持、安排專項資金、鼓勵金融機構加入等,同時政府可以幫助移民利用“互聯網+”的模式來展現自己的農村生活,通過現在流行的“直播帶貨”形式來幫助農民銷售本地的優質特產。

(2)努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在安置社區內設置一些公益性崗位,如保潔員、小區管理員、設施維護員等,確保每個搬遷戶有一個公益性崗位,讓搬遷群眾獲得長期穩定的收入。

(3)建立好資產性收益制度。充分利用安置點的商鋪,引進超市、農貿市場等,為移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強移民收益。

(4)積極動員社會力量。積極發揮各級社會的力量,加強政府與其他社會團體的多種幫助形式,政府通過專項資金對貧困群眾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并且通過招商引資、發展產業等幫助貧困群眾加大就業渠道,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因為服務業對于專業技術要求不高,大多數貧困群眾都能勝任,所以在目前服務業需求量大的情況下能大量吸納貧困群眾就業。

(5)搭建就業信息橋梁。政府部門應該作為企業與貧困戶之間信息溝通的橋梁,讓相關的就業信息和就業需求能及時傳達給貧困群眾,政府部門可以派專人根據不同的需求針對性地收集相關就業信息,并且長期定點及時地為貧困群眾就業提供信息幫助,解決好貧困群眾就業信息缺乏的難題,為他們的就業指明方向。

猜你喜歡
易地湘西移民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陜西易地扶貧搬遷報告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歡樂湘西
走進湘西鳳凰城
湘西 國畫
簽證移民
《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四大看點
易地扶貧搬遷將投入6000億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