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種手術方式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的療效對比分析

2020-03-01 07:32鄭洪黎軍孫光勝劉林鶴蔣偉鄧天貴
醫藥前沿 2020年30期
關鍵詞:骨窗基底節骨瓣

鄭洪 黎軍 孫光勝 劉林鶴 蔣偉 鄧天貴

(遵義市鳳岡縣人民醫院 貴州 遵義 564200)

基底節區是腦組織比較特殊的地方,主要由紋狀體、內囊、尾狀核、杏仁核組成,是腦深部灰質核團的聚集區?;坠潊^的腦出血非常多,這是因為豆紋動脈在基底節區,高血壓時很容易導致豆紋動脈出血,所以基底節區腦出血在腦出血中比較常見[1-2]。由于基底節區是神經纖維走行比較密集的區域,基底節區腦出血可能導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等癥狀,對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較大,需要積極探究有效的治療手段[3]。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基底節腦出血患者運用三種手術方式治療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2 月—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基底節腦出血患者180 例,隨機分為A 組、B 組和C 組各60 例。其中A 組男39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65.37±9.11)歲;B 組男36 例、女24 例,平均年齡(63.98±8.17)歲;C 組男31 例、女29 例,平均年齡(62.11±9.05)歲。三組基礎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A 組運用改良標準外傷大骨瓣手術治療,方法為: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選擇合適的部位做一手術切口,臨床一般選擇在顴弓耳屏前1cm 的位置,對肌瓣和皮瓣進行游離,鉆孔鋸大骨瓣,骨窗的大小應當大于10cm×12cm,充分暴露前中顱底,從額部將硬腦膜至顳部切開,根據腦中動脈的走行將硬腦膜切開,充分暴露中顱窩、前顱窩、頂葉、顳葉及額葉,在顯微鏡的作用下進行血腫清除,手術結束后將引流管妥善放置于血腫腔內,減張縫合硬腦膜,去骨瓣減壓,然后逐層縫合顳肌和頭皮。

B 組運用小骨窗開顱顯微手術治療,方法為: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通過CT 對血腫的體表投影進行定量計算,選擇合適的位置做一U 形切口,開骨窗,大小為3cm×3cm,十字切開硬膜,使用腦穿針對血腫的深度和方向進行穿刺定位,同時對顯微鏡進行妥善安裝,在顯微鏡放大4 倍的情況下,切開腦實質,在血腫腔內將血腫清除。手術結束后將引流管妥善放置于血腫腔內,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尿激酶生化溶解引流治療。

C 組實施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麻醉成功以后定位患者的血腫,對手術切入口合理選擇,注意將腦部主要功能區避開。在頭皮上做一手術切口,切口長度大約為5 ~6cm,將長度大約為4cm 的骨窗打開,將硬膜切開以后,使用腦穿針對血腫進行穿刺,并將皮質層切開,通過細吸引器將血腫吸除。對患者進行有效止血處理以后,將引流管妥善放置,手術結束后需要對患者的顱內壓狀況密切關注。

1.3 觀察指標

(1)對比三組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血清8-羥基脫氧鳥苷酸(8-OhdG)各指標水平改善情況;(2)比較三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三組GSH-Px、MDA、8-OhdG 水平對比

A 組改善情況優于其他兩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三組GSH-Px、MDA、8-OhdG 水平(±s,ng/ml)

表1 比較三組GSH-Px、MDA、8-OhdG 水平(±s,ng/ml)

注:與治療前相比,aP <0.05;治療后與B 組和C 組相比,bP <0.05

檢查指標 時間 A 組(n=60) B 組(n=60) C 組(n=60)GSH-Px 治療前 272.35±95.22 262.17±82.24 266.98±88.52治療后 721.11±101.57ab 685.26±99.57a 680.31±91.52a MDA 治療前 7.35±6.14 8.94±5.41 7.95±5.14治療后 2.26±2.16ab 4.14±2.29a 4.54±2.15a 8-OhdG 治療前 9.17±7.34 10.56±6.37 10.01±6.11治療后 4.16±3.26ab 5.47±4.15a 5.69±4.47a

2.2 對比并發癥發生情況

A 組低于其他兩組(P<0.05),見表2。

表2 三組并發癥比較(例)

3.討論

腦出血主要就是因為血管破損,導致的血液從血管內到血管外,對局部的腦組織有壓迫的作用或者損害局部的腦組織?;坠潊^腦出血是屬于高血壓腦出血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坠澞X出血的嚴重程度要具體看患者的癥狀和腦出血的量。一般基底節區腦出血量不超過30ml,可以內科保守治療。如果基底節區腦出血量大于30ml,建議腦外科手術治療以清除顱內血腫。腦出血本身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病死率較高,它會導致患者出現言語不清、肢體癱瘓、肢體麻木等,甚者會出現腦疝,可危及生命。

改良標準外傷大骨瓣手術,通過改良以后能夠有效控制骨窗大小,使其維持在10cm×12cm 左右,使快速降顱壓的作用得到滿足的同時,還能夠避免由于盲目擴大骨窗出現相關并發癥。去除適宜的骨窗面積,能夠避免由于壓力差過大引起繼發性腦損傷或橋靜脈撕裂。同時,改良標準外傷大骨瓣手術存在較低的骨窗位置,磨除蝶骨嵴,能夠實現充分的側裂靜脈減壓,明顯減少繼發性腦損傷的發生。并且超低位的減壓骨窗還能夠使顱腦側后方的減壓空間足夠寬,可以有效緩沖腦干中軸,使大腦動靜脈系統的壓迫得到緩解,從而使腦組織氧分壓和腦血流狀況得到明顯改善[4-5]。除此之外,在顯微鏡的直視作用下進行相關操作,能夠減輕對腦組織的損傷,徹底清除基底節血腫,所以能夠使繼發性腦損傷的發生減少。因小骨窗開顱術沒有對降顱壓的力學原理進行嚴格遵循,沒有位于腦腫脹力線上,所以無法使顱內壓得到充分分散[6-7]。通過小骨窗開顱顯微手術治療,能夠在顯微鏡的作用下將血腫清除,具有較小的創傷,使患者的生存質量明顯提高。而對于傳統開顱血腫清除手術來說,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開顱關顱操作,手術期間會牽拉腦組織,所以相比于顯微鏡下治療,該手術方法會明顯增加出血量[8]。

本文通過探究基底節腦出血患者運用三種手術方式治療的臨床價值,結果顯示,治療前,三組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丙二醛、血清8-羥基脫氧鳥苷酸及GOS 評分各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 組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丙二醛、血清8-羥基脫氧鳥苷酸各指標水平均優于其他兩組(P<0.05);同時,與其他兩組相比,A 組并發癥發生率(8.33%)較低(P<0.05)。

綜上所述,相比于運用小骨窗開顱顯微手術和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基底節腦出血患者運用改良標準外傷大骨瓣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恢復患者的各項實驗室指標,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疾病恢復。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猜你喜歡
骨窗基底節骨瓣
顱骨成形術后顱內出血危險因素分析及手術時機探討
擴大翼點入路改良手術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并腦疝療效觀察
骨窗保護枕的設計與使用
大骨瓣開顱減壓術在對沖性顱腦損傷治療中的應用觀察
去骨瓣減壓術在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中的應用
保守與微創穿刺治療基底節腦出血的療效及安全性探討
探討預防基底節腦出血鉆孔引流術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療
雙側平衡去骨瓣對重癥閉合性顱腦損傷的治療效果觀察
采用不同骨窗開顱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治療體會
基底節區出血與中醫證候相關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