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析視域下對《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分析

2020-04-09 04:41李欣
青年文學家 2020年6期
關鍵詞:月亮與六便士自我

李欣

摘? 要: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英國證券經紀人,一夜之間拋棄所擁有的一切,遠走他鄉,去往巴黎,沒有任何理由,后來人們知道,他是去那里畫畫。身居巴黎的他窮困潦倒,吃盡苦頭,勾引朋友妻子,致其自殺。雖然對家人、朋友以及愛人都冷酷無情,對世俗的一切冷嘲熱諷、傲慢不屑,但卻對藝術有著本能的、無法抗拒的追求。最終,他來到南太平洋一個不為人知的島嶼,娶妻生子,與世隔絕,終于創作出了改寫現代藝術史的不朽之作。然而,在得知自己身患絕癥之后,他毅然叮囑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燒掉他在房子四壁上的曠世奇作,一件偉大的作品就此銷聲匿跡。本文將運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具體從本我、自我、超我三個角度對主人公斯特里克蘭進行分析,以此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作者毛姆通過《月亮與六便士》這部作品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思想。

關鍵詞:《月亮與六便士》;精神分析學說;本我;自我;超我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6--01

引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文明的創造力必然導致人類本能的壓抑。他聲稱,每一個新進入人類社會的個體都不得不為整個社區的利益而一再犧牲對本能的滿足。最重要的本能驅動力就是性,而文明的存在使得人類的性本能在無意識的過程中得到“升華”。當一個人下定決心通過自我壓抑的方式融入社會文明,他的性本能卻極有可能成為阻礙。對于社會來說,文明最大的敵人莫過于性本能的充分釋放與回歸?;诖?,弗洛伊德通過三個術語對人類的精神世界做出了劃分:自我、超我、本我。而《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的自我探索之路恰恰是著三個維度的體現。

一、“本我”維度的斯特里克蘭

本我是人類存在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我們只遵循自然法則的非人格化的天性”,是“我們人性之中最黑暗、最艱于觸摸的部分……無比混亂,仿佛是充滿沸騰的刺激的巨大汽鍋……盡管始終在激發蠢蠢欲動的本能之力,但不服從任何既定規則和集體意愿……它的一切目的就是遵循快樂原則,想盡辦法滿足本能的需求”。

小說第四十一章中,當布蘭奇因斯特里克蘭不愛她而絕望自殺后,斯特里克蘭說:“我不許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女人。當我欲望滿足了,我就會去忙別的?!?/p>

由此可見,斯特里克蘭并不愛布蘭奇,然而可笑的是,布蘭奇之所以愛上斯特里克蘭,正是因為她和他相遇之時,恰恰是斯特里克蘭”本我“完全暴露之時。他野蠻,有力,目光尖銳,就如同從原始森林而來,不帶一點文明社會的氣息。被壓抑太久的布蘭奇的本我因為斯特里克蘭本我的展現而重新被喚醒。

二、“自我”維度的斯特里克蘭

自我是從本我中生發出來的:“自我并非從一開始就存在于個體之中,而是后天生發出來的”。弗洛伊德進一步解釋道:“自我是本我的一個部分,是被外界世界直接影響并加以改造后的本我……更重要的是,自我借助外部世界的力量壓抑本我,遏制其發展,并試圖使現實原則凌駕于本我內部滋生蔓延的快樂原則之上……自我在外部表現為我們常說的理性和常識,與激情四溢的本我形成鮮明的對比?!?/p>

斯特里克蘭本來過著體面且令人羨慕的生活,衣食無憂,和妻子結婚十七年并有一雙兒女。的確,他確實扮演著一個合格的丈夫的角色,父親的角色,朋友的角色,職員的角色……可這一切都是社會所賦予他的。雖然他不善言談,但也本本分分,沒什么大作為,可也注定不會犯錯。

但自我畢竟是后天而生的。換句話說,我們的身份都是來到這個社會之后,外界自然而然賦予我們的,沒有人在一個人出生之時去問來到這個世界的人是不是想來到這個世界,他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以及他來到這個世界想過什么樣的生活……自我就這樣稀里糊涂地形成,在“超我”沒有覺醒之時,大多數都過著別人所定義的生活,沒有人來問我們 想不想要這樣的生活。斯特里克蘭,作為大多數最終的特例,覺醒了,于是開啟了“超我”的探索。

三、“超我”維度的斯特里克蘭

超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作用的結果,但超我仍然與本我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弗洛伊德如是解釋:“自我在本質上是對外部世界和現實的代表,而超我是內部世界與本我的代表;兩者之間是對立的關系”。因此,超我與本我始終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它全權代表著本我,并與自我展開面對面的交鋒。由于超我觸及最深層次的本我,因此它比自我更遠離意識。此外,分析最終表明,影響超我的種種因素與自我幾乎毫無關系。

對文明世界厭倦了的斯特里克蘭,帶著對自我生命的深切領悟,開始從精神層面去尋找心中的極樂世界。他承受著個人不幸的慘痛打擊,也帶著文明人無法擺脫的迷茫和絕望,把種種復雜的情感凝聚在巨大的畫布上。斯特里克蘭最后把自己的“超我”展現在四壁,但最終卻又將它付之一炬,暗示的是,當人類的精神抵達自身,它便超越了自我和他人、肉體與靈魂,它就在它自身中守護住它自身并且為了這個自身而存在,不為任何物質性的東西。

結語:

通過《月亮與六便士》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結合,我們獲得一種全新的視角,也由此聯系到每個人的生活。每個人的成長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在本我、自我、超我三個維度的權衡,文學作品亦是如此。只不過結果不同,有些主人公精神世界獲得和諧,有些精神世界卻瀕臨崩潰。因此,斯特里克蘭這個人物形象以及其背后承載的精神價值有著非常的研究價值和探討意義。

參考文獻:

[1]【英】毛姆:《月亮與六便士》,徐淳剛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版。

[2]【英】約翰·斯道雷:《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常江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版。

猜你喜歡
月亮與六便士自我
毛姆和他的《月亮與六便士》
從女性主義論《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對女性的偏見
淺析《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的人物形象
認同的崩潰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場
真實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討私小說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與自我
成長中的“自我”
原始的呼喚:《月亮與六便士》中高更的塔希提伊甸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