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血常規檢測的影響因素及控制對策初探

2020-04-11 13:55羅志穎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受檢者血常規白細胞

羅志穎

(貴州省貴陽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

臨床上,醫生通過解讀血常規化驗結果,能夠初步判斷患者的病情,其中檢測的主要項目有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常常在進行血常規檢測中,受采血方法、送檢時間、采血部位、血液標本保存方法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血常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有所干擾[1]。實驗選取82份血液樣本進行血常規檢測影響因素分析,旨在探討有效的控制對策,保證血常規檢測質量,從而使得臨床醫生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82例血液樣本進行分析,其中女性38例、男性44例,年齡分布范圍26-59歲,平均(38.61±0.12)歲。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采用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分析儀進行血液分析,儀器型號:希思美康XN1000。按照送檢時間分析,采血血液標本后2 h內送檢,24 h后送檢;按照采血部位分析:采集患者的靜脈血(于受檢者手臂找合適位置進行血液采集)和末梢血(于受檢者無名指指尖腹內側經常規消毒后,采集血液標本);按照血液標本保存方法分析:常溫保存和冰箱保存。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不同送檢時間、不同采血部位及不同血液標本保存方法得到的檢測結果,具體項目有: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記錄對應數據并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軟件SPSS 20.0統一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表示用均數±標準差(Mean±SD)、t檢驗。統計學意義判斷標準:P<0.05。

2 結果

2.1 按照不同送檢時間分析血液檢測結果 詳細見表1:2 h內送檢的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與24 h后送檢的檢測結果對比,組間差異大,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不同采血部位分析檢測結果

2.2 按照不同保存方法分析血液檢測結果 常溫保存檢測到白細胞計數(5.83±0.17)×109/L、紅細胞計數(5.07±0.12)×1012/L、血小板計數(182.37±4.15)×109/L、和冰箱保存檢測到白細胞計數(5.03±0.32)×109/L、紅細胞計數(4.96±0.14)×1012/L、血小板計數(181.54±4.09)×109/L,各組間差異較小,檢驗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按照不同采血部位分析檢測結果 詳細見表2:末梢血和靜脈血的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對比,組間差異大,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結合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送檢時間和不同采血部位對血常規檢測結果有一定的影響。2 h內送檢與24 h后送檢的比較,不同送檢時間對血小板的影響較大,是由于隨著時間的延長,受檢者的血小板可能發生黏附或者聚集現象[2]。不同采血部位對檢測結果的影響表現在,采集受檢者末梢血時,常常由于針刺深度不夠,使得血小板受壓刺激從而產生聚集現象,使得檢測結果與正確結果相比,較為偏低。此外,采集受檢者靜脈血時,一般選用的是真空管,對保證檢測結果也有積極的影響[3]。而按照血清保存方法分析,常溫下和冰箱保存下,制藥細胞核及顆粒物明顯變性,對最終檢測結果的影響不大。

綜上所述,采血部位、送檢時間是影響血常規檢測結果的最主要因素,臨床務必要采取針對性控制措施,提高檢測質量。除此之外,告誡檢測人員,務必要做好檢測前后的質量控制工作,盡可能減少一切影響血常規檢測結果的不利因素,為臨床醫生能夠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提供巨大的幫助作用。

猜你喜歡
受檢者血常規白細胞
基于使用個人防護用品和自動曝光控制降低CT檢查中受檢者輻射劑量的研究
健康體檢的護理質量管理實踐及體會
血常規檢驗中常見誤差原因及解決策略
白細胞
血常規解讀
心力衰竭患者白細胞介素6、CRP表達水平與預后的相關性探討
血清腫瘤標志物聯合血常規指標檢測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觀察
冠狀動脈CTA檢查前需做哪些準備?
說說健康體檢中的溝通技巧
血常規檢驗前的準備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