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策略研究

2020-05-08 08:43沈適也
大經貿 2020年2期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院校疫情

【摘 要】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舉措?!靶鹿谝咔椤钡挠绊懴赂呗氃盒M七t開學時間,進行線上教學,在這種形式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需要高職院校教師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掌握“天時”、“地利”、“人和”,以自身行動為表率,另一方面需要思政教師與其他任課教師合理運用好教學過程中的“澆灌”技術與“滴灌”技術,產生協同效應,此外還需要高職院校守好“新媒體”這塊責任田。三大策略并舉,三管齊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關鍵詞】 疫情 課程思政 高職院校 線上授課

一、引子

黨的十九大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芭囵B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專業課等其他課程一直存在“兩張皮”的現象。[1]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將教育實踐中的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智育與德育、認知與行為統合起來,從“思政教育”的“內核”出發,用價值引領的“魂”貫穿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課和專業課各類課程,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主渠道作用,通過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通,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并重。 [2]

在防控“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黨中央審時度勢地提出推遲高校開學,進行線上授課,要高校教師明確當前線上教學“教什么”和“怎么教”,加強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思想引導,關心學生身心健康。高校要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定一校一策、一校多策的在線教學方案,開展教學內容改革和教學模式方法創新,確保網絡安全和運行穩定。在疫情背景下的線上授課成為了眾多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掌握的技能,而完成線上授課只是基本工作,如何在線上授課過程中穩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成為了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線上教學過程自我表率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在防控“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盡管教師的作用遠不如在一線奮戰的醫生,但教師依舊可以用自身的行動為學生作出表率。在線上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諸多阻礙?!秾O臏兵法》有云“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睂O臏認為戰爭過程中如果沒有掌握“天時”、“地利”、“人和”,即便獲勝了也會埋下隱患。在如今的線上授課過程中同樣要掌握“天時”、“地利”、“人和”,如若不然,即便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教學效果卻不甚理想。

“天時”指的是線上授課的時間是否是高峰期。從釘釘直播到騰訊課堂,從學習通到云班課輕直播,沒有任何一個平臺能夠單獨承載龐大的用戶數量。上午這個時間段自然就成了各大平臺的直播高峰期,各平臺出現“直播兩小時,延遲五分鐘”的尷尬局面,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時候,學生毫無反應,用手機打開釘釘直播觀看才發現學生看到的直播內容還停留在五分鐘之前??傮w而言,晚上直播的延遲少于下午直播的延遲,下午直播的延遲少于上午直播。因此,盡量錯開直播高峰期,在各直播平臺之間切換,實時選擇最為流暢的直播平臺,就等于掌握了線上授課的“天時”。

“地利”指的是線上授課的教師進行授課的硬件設備是否過關。直播平臺的流暢性是授課教師無法改變的,而授課教師的教學設備卻是自己可以優化的。很多時候直播的卡頓并不是直播平臺單方面的原因,與授課教師的網絡與電腦有關,因此為了提升授課的質量與學生的體驗,教師將自己的硬件設備調試到最優狀態就等于掌握了線上授課的“地利”。

“人和”指的是教師和學生上課時的精神面貌是否調整到了最佳狀態。線上授課雖然拉遠了教師與學生在現實世界的距離,卻拉近了兩者在內心世界的距離。面對著屏幕,學生說出了許多在課堂上直面教師不敢說的意見,不再隱藏自己內心的問題與感受。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單方面的填鴨式教學是早該被摒棄的落后教學方式。教師的精彩授課可以引發學生的內心共鳴,而學生在平臺上的消息數量與點贊數量又為教師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如果教師和學生雙方都將自己的精神面貌都調整到了最佳狀態就等于掌握了線上授課的“人和”。

線上授課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對教學質量把控也是“課程思政”的體現。部分自控力較差的學生因為線上授課的特殊性而自由散漫,而任課教師用自己的教學激情與課堂質量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的用心程度,使學生認識到教師為線上授課要花費比以前更多的精力,受到教師的精神感染,從而做到“慎獨自律”,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做到認真學習,這便是教師在線上授課過程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作表率,融入了“課程思政”的內容。

“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碧厥鈺r期暫停的只是線下課堂教學,而不該暫停教師對教學方式的繼續深入探索與“課程思政”的建設。這個特殊時期為線上授課的開展提供了契機,高職院校教師應該抓住機遇,落實線上授課過程的“天時地利人和”,充分利用一切資源提升自己的線上授課能力,在信息化教學與數字化教學的道路上邁出更為堅實的一步,用自己的教學態度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通過自我表率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三、各門課程分工協作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傳統的思政課程都是以理論灌輸為主,在“翻轉課堂”的開展下可以一定程度上活躍課堂氣氛,然而線上授課卻因為受限于網絡速度等客觀因素而無法實時與學生進行互動。在這種情況之下,三堂連上的思政課程理論性有余,人本性不足,教學效果很難盡如人意。此時,便需要各門課程分工協作形成協同效應。

以“澆灌”技術與“滴灌”技術為例,可以非常形象地闡釋各門課程線上課堂內容的分工優化對“課程思政”的推動作用。如果把學生比作幼苗,教師比作農夫,那么知識便是水,在灌溉作物的時候有“澆灌”與“滴灌”兩種方式,兩種方式各有長短?!皾补唷蹦軌蜃羁旃┙o幼苗足夠的水分,這是其優勢所在,效果立竿見影,但沒有經驗的農夫很難把握“澆灌”的用水量,澆水過度非但是對水資源的浪費,還會導致幼苗“澇死”?!皾补唷比缤颊n程,系統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但如果思政教師經驗不足或者教學方式不對,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對思政課程反感,起到反作用?!暗喂唷奔夹g雖不如“澆灌”技術這般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勝在潛移默化的功效?!暗喂唷敝傅氖撬颊酝獾钠渌n程,因為其他課程的任課教師沒有受過正規的思政理論教育培訓,因此無法系統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但卻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優勢,可以在任何課程中將相關知識點進行拓展,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避免了“集中式”與“過度式”的“澆灌”使學生產生逆反情緒。

因此,推進“課程思政”最理想的方式是“澆灌”與“滴灌”并用,“澆灌”為主,“滴灌”為輔。在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灌輸知識的數量與速度,秉持“欲速則不達”的理念,放慢語速,循序漸進,避免拖堂,留足中間休息時間,一方面讓課堂語言鮮活起來,在保證嚴謹性的同時增加思政課程的“人本性”。將相對晦澀難懂的思政理論知識轉換成為學生容易接受的鮮活話語,一定程度上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在“澆灌”保證幼苗生存必需的基本水分之后,由“滴灌”補足蒸發導致的水分流失。人在學習任何知識之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遺忘,這相當于水分的流失。思政課程一周只有一次,無法做到對知識點的及時復習鞏固,而其他課程都可以在講到本課程知識點時適當延伸課堂內容,與時事新聞結合。例如在生物課程中,回顧2003年的SARS,17年以后的人類又因為食用野生動物受到了懲罰,引導學生對自然要存有敬畏之心,從保護自然聯系到“五位一體”布局中的“生態文明建設”。韓語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到韓國政府在處理此次疫情的政策方法以及韓國民眾的過激反應,對比我國國內外同胞踴躍捐贈物資,疫區人民主動自我隔離的事實,體現出我國人民在“核心價值觀”熏陶下產生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又如在酒店實訓課程過程中介紹意式咖啡之后提及意大利政府在本次疫情中的對策,并與我國的政策進行對比,體現出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決策之英明與社會主義制度之優越?!皾补唷迸c“滴灌”并舉,各門課程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四、做好“新媒體發布”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體時代所面臨的環境愈加復雜,單純依靠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已經難以適應現有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需求,也不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3]

在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電腦、手機與平板等電子產品的接觸時間大大增加,同樣增加的是其接觸各類新媒體的時間,而當前形勢下許多被利益驅使的自媒體虛假報道新聞,各類良莠不齊的自媒體混淆視聽,在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下,有可能弱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沖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亟需一道振聾發聵的正義之音將學生喚醒。

在新形勢下守好“新媒體建設”這塊主陣地,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顯得尤為迫切。以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為核心,各二級學院以及各學校職能部門微信公眾號協同發力,形成一道將不良信息隔絕在外的保護屏障。

公眾號發布內容與題材盡量做到多樣化鮮活化。國家層面的消息,可發布抗擊“新冠疫情”的英雄人物與感人事跡。社會層面的消息,可發布本校師生踴躍爭當志愿者,奔波于復工復產第一線的相關事跡。學校層面的消息,可發布“抗疫作品集”,里面涵蓋了學生以防控“新冠疫情”為主題的剪紙、美術、書法等作品。思政教育不能只停留于課堂之上,而是要全方面育人,全程育人。做好“新媒體建設”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一環。

五、結語

“課程思政”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和改革之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實現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和德智體美勞教育培養體系的有效切入點。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強調所有課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能夠做到有機統一。

在疫情背景下的線上教學過程中,做到因時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通過教師的自我表率、思政教師與其他任課教師的分工協作、落實新媒體建設三方面推進新形勢下的“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這一項根本任務,為實現中華偉大復興培養能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董勇.論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

[2] 董勇.論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

[3] 陳卓國. 論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9(18)

作者簡介:沈適也 出生年月:1990.5? 性別:男 民族:漢 籍貫:浙江臺州。職務:思政教師,學歷:碩士,研究方向:儒家文化史 單位:浙江省臺州科技職業學院。

猜你喜歡
課程思政高職院校疫情
戰疫情
抗疫情 顯擔當
疫情中的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